影音娱乐“速食面”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anfang1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快餐式消费文化浪潮裹挟下,中国式新年电影:贺岁片——这一商业电影类别,与其被称为“大餐后的甜点”,不如说是影音娱乐时代的“速食面”。
  
  “面”——中国特色,独具匠心。
  
  贺岁片——之所以既不是大餐,不是甜点,亦不是汉堡,不是通心粉,就要溯其渊源而论。
  首先,立足于电影发展的整个历史长河来讲,从卢米埃尔兄弟单纯的影像记录到反映工业时代文明的《大独裁者》、《摩登时代》,再到有声电影《爵士歌王》,有色电影《浮华世界》,电影一直肩负着表达情感、叙述故事的重任,好莱坞电影制作的成熟与一批具有前瞻性、思想性导演的诞生更是将电影推向了艺术的顶峰——时至今日,电影早已经不再被认为是单纯的娱乐品,而是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的艺术;如若称这些肩负“艺术”重任的艺术片为大餐,那么艺术性渐弱、商业性渐强的新年电影自然就是餐后“甜点”。这个“甜点”,是就西方电影而论。电影本身是西方的舶来品,贺岁片亦是。贺岁片这一类别最早源自西方好莱坞式新年电影,是在新年、圣诞期间安排上映的圣诞题材电影。以2009年为例,相比鸿篇巨制、弘扬全人类团结共度危机的《2012》而言,《圣诞狗狗》以一种近似儿童的语言让人重拾圣诞的给予精神,故事浅显、直白,镜头语言与特效制作上不求完美,前者是“大餐”,后者则是餐后“甜点”。西方的新年片往往是直入主题的,既是借节日营销的一种模式,反过来又促进本土文化的根植人心,强化民族节日与民族意识,而这种题材是不作为满足深度思想与视觉消费而充饥的,它只是满足于新年人们寻求欢乐放松的普遍心理需求的“甜点”。
  其次,新年电影来到中国,才有了“贺岁片”的名头。对中国人来说圣诞、新年是较西化的节日,国人更加愿意叫它——岁末。忙碌了一年的国人在岁末进入了休整期与消费期,这是典型的农业国家的生活方式。中国电影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黄金档期——贺岁片,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一种称谓。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正在于任何一种舶来的文化登陆中国,都变成了带有中国民族色彩的新文化,“甜品”在这种文化消化中逐步变成中国特色的“面”。“面”首先体现在其做法不同。“面”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每到岁末香港演艺圈内的一些明星都会自发地凑到一起,不计片酬地拍几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影片献给观众。这些影片大多以“恭喜发财”、“家有喜事”、“福禄寿喜”等象征吉祥如意的词来命名,内容上也基本满足以下两点:首先是喜剧,其次有一个相对圆满的大团圆结局。这里并没有像西方新年影片中强调其节日的圣诞题材。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最强烈的莫过于一些传统的节日娱乐项目。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每个农历传统节日是国人喜庆的日子,尤其是每年的岁末——春节。这种追求喜庆的心里在洋节日的入侵下也是如此。过春节要有一些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娱乐项目,戏曲、花鼓、二人转等传统的文化娱乐品种,就像中国的“春晚”,1983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文化领域呈现的活跃氛围以及国人思想解放、振奋激扬的心理态势,中央电视台整合自身优势、全力打造、推出了春节联欢晚会。“春晚”一经推出,令全国人民耳目一新,受到普遍的欢迎和称赞。今天的“春晚”节目繁多,样式翻新,精彩不断更是国人忙碌一年后在家团聚、欢乐必看的一大文化大餐,这符合了当下人们的一种文化需求。
  但这些对当下的年轻人并不是非常的“感冒”,相比官方味道浓重的“春晚”,贺岁电影则更多了个人化的创作与恶搞的空间。中国的新年电影已经成了国人的“年夜饭”,贺岁片每年云集此时,冯小刚成为当之无愧的贺岁片第一旗手,新年没有他的片子参加,就像是春晚看不到赵本山一样,已经形成了一种冯氏贺岁文化。从他的《甲方乙方》到《大腕》到目前的《非诚勿扰》基本上都体现出了主人公的品行,虽表面丑陋但心底善良且风趣幽默。他的电影大多是把都市小人物放置在自嘲的位置,从容地传达出真实的欲望,不急不躁地完成自我排解,从而获取一种心理平衡的境界,这种折中的手法,很好地掌握了中下层人民对命运与人生的诉求。除此之外,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社会调侃和讽喻,这种调侃和讽喻大都弱化甚至删除了政治内容,多是以巧妙而辛辣的形式对某些社会现象和权贵风气进行讽刺和捉弄,以此获取大众的心理认可和观影快感。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变成了冯氏电影的一大招牌,引领了中国的贺岁电影市场,也形成了中国新年电影的文化取向。
  因此,这期间选择看电影无疑是很好的、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之一,这恰恰符合了年轻人的一种消费心理。西式的甜点、汉堡、通心粉来到中国,摇身一变,成了中国式的“面”。这种“面”不仅具有了中国百姓化的特征,也融入了大众化的概念,具有一种普及意义。吃“面”的方法不同,售“面”的方式也不同,于是,糅合了东西文化于一身的“速食面”诞生了。
  
  “速食面”营销——速食与速销。
  
  这种“面”不是中国百姓家家餐桌上的主食面,因此吃法上有不同。首先要理解你的处境,现在我们不是去精致的法式餐厅用餐,也不是在细品满汉全席,如果你做好准备皱起眉头思考——对不起,请出门右转;这种面是速食的,不要指望它能引起你的深思,永远在餐桌上保留,永远不要指望它能像一本书、一个人、一件事那样影响你的一生、或像《蒙娜丽莎》在卢浮宫博物馆永久性悬挂,它速食而速销,方便食用也方便丢弃;然而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不是老火慢炖的粤式煲汤,却要吃出煲汤的味道,因此,“面”就有了“料包”。本年度的最佳笑话,最流行语汇,最in词语,最转(音zhuǎi)动作,一时间翻箱倒柜、喷涌而出,因其浓缩,放足了味精,于是以一种极度夸张搞笑、逻辑不明的叙事结构搬上荧幕,五味杂陈……细看却能从每一块肢解的菜叶、肉末中想象还原出其原本的形状——哪一块颜色不能分辨出自己或者身边某些人的影子,抑或年度发生的辛辣事件?
  当然,“速食面”都少不了包装与宣传,每年都会推陈出新,变幻新口味,也必然少不了视觉上的诱惑,强大的明星阵容,凶猛的造势,明知这只是尝鲜式的娱乐,总会有人屡屡经不起海报上汤汁鲜美背后大块朵颐的诱惑,食过之后又来痛斥食之无味与钱包的浩劫,全然不顾明码标价与贺岁档期。
  
  “速食面”——何去何从?
  
  错不在“速食面”本身,而在于食它的环境与态度。没有一个销售“速食面”的商家是为消费者的营养均衡与健康考虑的,即使所谓“非油炸”、“无添加”等各种口号,也无疑是围绕“票房”这一商业目的为核心。
  首先,生产“速食面”本身并没有错,“速食面”的食用群体上至天天星巴克、必胜客的白领小资,下至食堂——寝室——教室三点一线的学生族、风餐露宿的打工仔,你无法忽视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更无法忽视他们特定时间段、特定场合的消费需求。因此,它是和社会环境、人心期盼、经济时潮相呼应的,体现了其社会文化研讨价值。
  其次,当影视作品本身和实实在在的票房获取、投资回报、影院银幕块数相关联的时候,中国的商业电影可以通过一种可视化的度量衡与观众互动,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商业电影创作,又可以反过来探究大众的消费取向。
  最后,贺岁片是与当今时代大众的心理互动,具有现实意义,并且确立了电影的国家文化新观念——多元、宽容、健康文化代替了自我、单一执迷、阴暗色调的国家精神产品,在整体趋势上引领大众文化向着多元、健康的方向发展。(责任编辑:郝大鹏)
其他文献
请闭上双眼,现在想象一个属于你的“世界”。  手掌大小的“自己”站在“手”中,自我与自我对话,童话般的情境,处于同个空间,同时同地的自我。这样的视觉谜语——“只缘身在此山中”。    模拟一把给你看    从作品创作完成到现在一年有余。以现在的眼光再看当初的作品一定会发生改变,这是人之常情。但在这里,我很想谈谈创作期间对于影片气氛和空间的选择与塑造。这是我至今都认为在创作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一部
期刊
采访人:《大众DV》记者  采访对象: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流媒体负责人 梁音    “‘流媒体’不是升级,而是克服长期‘跛脚行走’的不良传统,回归记者应有的本分。新闻素养是内功,无论图片、文字还是多媒体只是外在表达形式。”    《大众DV》:流媒体的概念时下纷纷扬扬,然而在国内真正付诸实践者为数不多。南方都市报最早开展流媒体试验,摸爬滚打中有哪些可用以借鉴?  梁音:2008年奥运会期间,我们惊讶
期刊
作者介绍  戴砚亮,现就读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艺术工作室数字视频研究方向研究生;  现阶段致力于研究数字3D艺术与实验影像的融合与创新。  数字3D作品:《PLAY?》、《DUPLICATE》  影像作品:《SKY》、《JUMPING》、《SPACE》    《TURE & FAULT》(合作)  定格动画作品:《BIG HEAD》(合作)    你可能会在公车上见到这样一个人:手里捧着台PSP,
期刊
拍摄宣传片,都会想到在空中拍摄,也就是航拍。投资大的片子,可以使用大型飞机、动力三角翼等载人飞行器,人在上面控制飞机,可以准确地按规定的航线飞行,可以使用大型的摄像机拍摄,拍摄效果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是飞机和三角翼的使用成本比较高、由于有人参与,危险性也大,这样的航拍基本定位在高端,很难普及使用。那么是不是没有大投入就玩不了航拍了呢?    确定航模飞机类型    模型飞行器从形态上主要分固定翼
期刊
ADOBE的升级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也许很多朋友机内的版本才用到7.0版或者8.0版,或者很多才刚刚熟悉了CS4就发现跟不上时代了。这的确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软件的更新现在越来越快,硬件的提升也是越来越高,影视工业现在绝大多数的创作已经基于后期技术了,那么软硬件的结合提升也就在所难免了,毕竟渲染和制作速度都好像“奥林匹克”精神一样,需要更高、更快、更强。   这次ADOBE针对视频主打软件Prem
期刊
长假期间,几个郑州航模爱好者应邀来新乡交流遥控飞机技术,朋友们也想让我用摄像机把聚会记录下来。  那天太阳很好,我们来到河南新乡博物院前。  我从事摄像工作十几年了,拍的片子也不少,但拍遥控飞机可是头一遭,还真没什么底儿,就边拍摄边找感觉。  通过这次拍摄航模飞行,我也总结出几点拍摄空中飞行物的技巧,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如何让飞机不出画    我们要拍摄的遥控飞机飞行的速度能达到时速200公
期刊
前言    在平常的交流中,我常听到有人抱怨集成在剪辑软件里的图像调整滤镜功能太弱,难于使用且效果一般,而调用专门的合成或调色软件又有点杀鸡动牛刀的意思。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在我看来,合成或者调色软件对于画面整体的控制和剪辑软件并无二致,它们的强项在于局部控制和产生强烈风格化的画面。至于基础的摄影参数上的再校正,合成软件能完成的,剪辑软件同样可以完成得一样好,不同只是控制上不那么精确,界面不
期刊
如今影像普及的年代,各地影像工作室的竞争也是日益激烈,其中不乏辛勤的耕耘者从中脱颖而出,位于南国深圳的蓝旗枫柏工作室(以下简称蓝·影像)就是其中之一。在观摩众多优秀作品的同时,作为行业媒体编辑的我也常想了解他们是如何走入影像行业、如何看待行业的发展,并给自己设计未来规划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倾听蓝·影像的当家人之一张桥梁讲述他的故事,分享他的从业经验。    工作室作品  著名乐队深南大道《快活人》
期刊
通过大众摄影网站开设的论坛,许多热心的网友针对“桑玉柱事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提出了假设和疑问,为此,“律师热线”专栏作者梁勤律师特别进行了回答。    Q_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是否存在“共同创作”?  A_我认为是存在的。按照著作权法规定,“合作创作”的作品是“合作作品”。这里的“合作创作”就可以表述为“共同创作”。需要注意的是,在任何情况下,只有共同的“创作”行为才会产生合作作品。“创作”这个要
期刊
编辑语:如果可以的话,我想摄影师们是愿意变成森林里面的一块石头,在自然中聆听生命的声音。于是,他们发明了种种方法,能够让自己更接近我们同一个地球上的伙伴。    “野外技巧”是我们用来描述,你对自然的理解艺术以及用来接近拍摄主体的方法的一个词。  如果你已经相中了一个拍摄对象——如附近森林里的一窝獾。首先就要尽可能多地去网上和书上了解这种动物知识——它们的习性是怎么样的?一年或一天中的某些时候,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