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有感触:只有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方能打造出精彩的课堂。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打造精彩课堂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思维总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它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最后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概念,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先演示羊吃草的动画:一只小山羊在绿草地上吃草,小主人为了防止小山羊乱跑,就用一根绳子把它拴在木桩上。小山羊绕着木桩欢快地跑了一圈。接着问学生:“看了刚才的动画,你发现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引导学生得出:羊跑一圈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那么,羊这样跑能吃到多大范围的草呢?引发学生思考:羊能吃到草的范围其实就是以一个木桩为圆心,绳长为半径的圆,它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从而引出课题——圆的面积。接着,再播放将绳子伸长后小山羊绕着木桩欢快地跑一圈的动画。问学生:“如果将绳子伸长一点,又会出现什么情况?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将问题置于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容易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引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从而让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创设想象力丰富的故事情境,通过对故事的设疑,不断启发学生想象和思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例如,教学“加减法混合运算”时,创设一个童话故事:“星期天,松鼠妈妈带着小松鼠去森林里采松果。小松鼠边采边玩,到太阳快下山了,才采了8个。松鼠妈妈采得又快又多,数了数有25个。它们把采到的松果放在了一个篮子里,小松鼠拎着放满松果的篮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可是小松鼠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玩,给弄丢了5个松果。”随着画面的出示,孩子们被带入了一个童话世界,这时问:“同学们,篮子里还剩多少个松果?”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故事所创造的情境中积极思考,从而解决了数学问题。
三、创设游戏情境,感受学习乐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教学中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密切相关、使学生又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并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可创设一个摸奖的游戏情境,事先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三种颜色的球,规定:摸到红球一等奖,摸到黄球二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每个同学上来一次只能摸一个球,摸好后继续把球放进袋子里,下一个同学继续摸。活动结束后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奖,大部分同学没奖。同学们感到很奇怪,这时打开袋子,同学们惊讶地发现:袋子里只有一个红球,三个黄球,十个白球。白球占球总数的份数最多,摸到的可能性就最大。反之,可能性就小。这样,学生在新颖愉悦的游戏情境中掌握了知识,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四、创设生活情境,注重实际运用
教师应从生活现象中,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例如,教学利用“单价×数量=总价”解决问题时,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六一”儿童节快到了,班里准备开一个联欢会,列出联欢会上所需物品及其单价和数量,请同学们计算一下需要多少钱?教师立足现实,将文本“静态”呈现的数学问题“还原”到现实“动态”存在的实际问题中去,让生活走进课堂。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创设实验情境,培养探究意识
克鲁捷茨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实验是学生“活动”的一种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安排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讲解“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创设这样的实验情境:事先准备三组不同长度的小棒,甲组:4cm、2cm、7cm;乙组:3cm、3cm、6cm;丙组:4cm、3cm、5cm。首先问学生: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如果给你任意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这时让学生动手实验,分别用三组小棒摆一摆,接着让学生反馈每组小棒摆的情况。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甲组和乙组摆不成一个三角形,丙组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再追问:甲乙两组小棒为什么摆不成一个三角形,而丙组却可以?它们每组中每两根小棒长度之和与第三根小棒长度有什么关系?通过一步步探索,学生得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种通过亲自实验而得来的知识要比教师讲授的更直观,印象也更深刻。
总之,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有效情境是打造精彩课堂的重要前提,它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情境教学也应遵循教学规律,服从教学内容,既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又要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而打造精彩的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郑楼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谷晓华◇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思维总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它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最后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概念,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先演示羊吃草的动画:一只小山羊在绿草地上吃草,小主人为了防止小山羊乱跑,就用一根绳子把它拴在木桩上。小山羊绕着木桩欢快地跑了一圈。接着问学生:“看了刚才的动画,你发现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引导学生得出:羊跑一圈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那么,羊这样跑能吃到多大范围的草呢?引发学生思考:羊能吃到草的范围其实就是以一个木桩为圆心,绳长为半径的圆,它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从而引出课题——圆的面积。接着,再播放将绳子伸长后小山羊绕着木桩欢快地跑一圈的动画。问学生:“如果将绳子伸长一点,又会出现什么情况?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将问题置于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容易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引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从而让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创设想象力丰富的故事情境,通过对故事的设疑,不断启发学生想象和思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例如,教学“加减法混合运算”时,创设一个童话故事:“星期天,松鼠妈妈带着小松鼠去森林里采松果。小松鼠边采边玩,到太阳快下山了,才采了8个。松鼠妈妈采得又快又多,数了数有25个。它们把采到的松果放在了一个篮子里,小松鼠拎着放满松果的篮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可是小松鼠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玩,给弄丢了5个松果。”随着画面的出示,孩子们被带入了一个童话世界,这时问:“同学们,篮子里还剩多少个松果?”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故事所创造的情境中积极思考,从而解决了数学问题。
三、创设游戏情境,感受学习乐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教学中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密切相关、使学生又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并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可创设一个摸奖的游戏情境,事先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三种颜色的球,规定:摸到红球一等奖,摸到黄球二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每个同学上来一次只能摸一个球,摸好后继续把球放进袋子里,下一个同学继续摸。活动结束后只有极少数同学有奖,大部分同学没奖。同学们感到很奇怪,这时打开袋子,同学们惊讶地发现:袋子里只有一个红球,三个黄球,十个白球。白球占球总数的份数最多,摸到的可能性就最大。反之,可能性就小。这样,学生在新颖愉悦的游戏情境中掌握了知识,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四、创设生活情境,注重实际运用
教师应从生活现象中,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例如,教学利用“单价×数量=总价”解决问题时,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六一”儿童节快到了,班里准备开一个联欢会,列出联欢会上所需物品及其单价和数量,请同学们计算一下需要多少钱?教师立足现实,将文本“静态”呈现的数学问题“还原”到现实“动态”存在的实际问题中去,让生活走进课堂。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创设实验情境,培养探究意识
克鲁捷茨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实验是学生“活动”的一种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安排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讲解“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创设这样的实验情境:事先准备三组不同长度的小棒,甲组:4cm、2cm、7cm;乙组:3cm、3cm、6cm;丙组:4cm、3cm、5cm。首先问学生: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如果给你任意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这时让学生动手实验,分别用三组小棒摆一摆,接着让学生反馈每组小棒摆的情况。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甲组和乙组摆不成一个三角形,丙组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再追问:甲乙两组小棒为什么摆不成一个三角形,而丙组却可以?它们每组中每两根小棒长度之和与第三根小棒长度有什么关系?通过一步步探索,学生得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种通过亲自实验而得来的知识要比教师讲授的更直观,印象也更深刻。
总之,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有效情境是打造精彩课堂的重要前提,它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情境教学也应遵循教学规律,服从教学内容,既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又要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而打造精彩的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郑楼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谷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