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社会保险管理现状
社会保险是涵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个保险维度的综合性、基础性社会保障措施,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具有强制性与法制性。社会保险是国家企业职工的福利,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职工并没有享受该福利。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养老保险于1987年首次纳入事业单位福利项目,1999年失业保险届时纳入事业单位保障,随后又逐渐增加了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2008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决定于上海、广东、山西、重庆进行试点改革,这也标志着我国高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被提上重要议程,对制度改革起到推进作用。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此决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建立覆盖全民、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启动,高校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高校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高校人才战略的实施和高校稳定快速的发展,也关系到每一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高校管理者要认清形势,结合高校自身发展需要,探索高校社会保险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为高校深化改革和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校社会保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1)社会保险观念淡薄。我国诸多高校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仍然沿袭计划经济实施办法,采取的措施仍然没有跳出“体制化”窠臼。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我国诸多高校的离、退休养老金体系,仍然依附国家专项资金以及学校财政支出,在医疗机制上也并没有完全打破公费医疗的束缚。这就导致诸多编制内高校教职工社会保险意识薄弱,不仅对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必要性认识错位,甚至认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毫无用处,从而在思想层面对社会保险费用抵触情绪较高,这也是造成高校社会保险管理矛盾的不利因素之一。导致我国高校教职工社会保险观念相对淡薄的因素主要是受我国编制内养老金体制及医疗体制的错误引导以及高校科研任务所累而无暇顾及社会保险管理。
(2)高校社会保险管理经办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部分高校没有针对社会保险管理成立相关部门,而将其业务交由后勤管理、财务管理部门或人事管理部门代办。社会保险具有政策性、专业性,对于经办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而部分高校在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建设上疏于管理,则势必造成经办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办理效率不高等现象。此外高校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改革正在推进,建立以服务为主的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有关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扮演管理信息传递者、管理事项执行者、管理理念宣传者、管理系统协调者等角色。在此背景下,缺乏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相对较低的人员,势必无法胜任新时期高校社会保险管理工作。
(3)管理办法落后,信息化建设乏力。随着我国高校不断发展,无论是编制内教职工、人事代理职工还是非编制合同工人数都不断攀升。因此社会保险管理工作难度也随之提升,对外需要完成年度社会保险总数、基数申报、待遇支付申报、增减人员情况申报等事项,对内还需完成社会保险人员基本信息采集管理,定额缴费清单制定,职工信息变更管理等。由此不难看出,高校教职工人员的大量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高校社会保险管理难度,在此情形下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管理办法,必然会压缩工作效率,拖累整体工作的开展。当前,部分高校在社会保险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导致其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工作压力也与日俱增。
高校社会保险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1)加强宣传树立社保观念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加强社会保险体制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稳定发展,保证退休职工生活基础的必要措施。然而养老金双轨制现目前成为推进我国养老金体系建设的障碍之一,以沈阳某高校为例,学校及两所直属附属单位,近几年缴纳社会保险与社保支付养老金之间年差额都在2000万元以上,从全员纳入社会保障统筹的短短十多年,差额已经高达1.5亿元,这样的大额社会保险经费支付,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为有效破除养老金双轨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养老金并轨工作实施。摒除双轨制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养老金制度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高校教师而言,此项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自身利益,诸多教职工在思想认识上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大局观念,对改革工作甚为不满。为有效解决此问题,就应该加强对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宣传工作,将社会保险法规中与职工息息相关的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口号及标语,促进社保观念深入人心,帮助教职工树立科学的社会保险观念,引导其正视养老金并轨工作积极性。
(2)加强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新时期,高校社会保险工作面臨重大的改革压力,体制建设迫在眉睫,工作难度、强度不断提升。为有效推动高校社保管理规范化,首先就应保证管理人员专业化。随着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工作内容、要求不断变化,为契合业务需要,我们需对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以此提高服务质量。面对信息化发展整体趋势,加强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十分必要,高校应该组织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学习,促使有关人员掌握信息系统使用方法,确保社保数据录入效率及做好数据备份分析工作。
(3)适应时代发展,积极引入社保信息化管理系统。随着今后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及社保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事业编制的干部和固定工人也必将纳入社保体系。今后的高校社保管理工作将会越来越重要,社保管理工作也将日益繁重,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高校应根据自身需求,立足实际,开发或者引入符合高校实际需要的社会保险专项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校社保管理系统能够统一存储管理参保职工各类相关数据,提供社保管理数据的批量导入与导出,自动校验录入数据的合法性,能快速生成各类统计报表,并提供多种灵活的数据查询分析方法以及数据备份与恢复能力。高校可利用专项信息化管理系统,借助系统平台进行数据信息共享,方便参保职工查询参保缴费信息、缴费记录、社保卡制卡信息及相关待遇的申领条件等相关业务,以满足高校参保职工的要求,实现现代化、人性化的社保服务。
社会保险是涵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个保险维度的综合性、基础性社会保障措施,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具有强制性与法制性。社会保险是国家企业职工的福利,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职工并没有享受该福利。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养老保险于1987年首次纳入事业单位福利项目,1999年失业保险届时纳入事业单位保障,随后又逐渐增加了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2008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决定于上海、广东、山西、重庆进行试点改革,这也标志着我国高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被提上重要议程,对制度改革起到推进作用。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此决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建立覆盖全民、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启动,高校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高校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高校人才战略的实施和高校稳定快速的发展,也关系到每一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高校管理者要认清形势,结合高校自身发展需要,探索高校社会保险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为高校深化改革和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校社会保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1)社会保险观念淡薄。我国诸多高校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仍然沿袭计划经济实施办法,采取的措施仍然没有跳出“体制化”窠臼。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我国诸多高校的离、退休养老金体系,仍然依附国家专项资金以及学校财政支出,在医疗机制上也并没有完全打破公费医疗的束缚。这就导致诸多编制内高校教职工社会保险意识薄弱,不仅对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必要性认识错位,甚至认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毫无用处,从而在思想层面对社会保险费用抵触情绪较高,这也是造成高校社会保险管理矛盾的不利因素之一。导致我国高校教职工社会保险观念相对淡薄的因素主要是受我国编制内养老金体制及医疗体制的错误引导以及高校科研任务所累而无暇顾及社会保险管理。
(2)高校社会保险管理经办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部分高校没有针对社会保险管理成立相关部门,而将其业务交由后勤管理、财务管理部门或人事管理部门代办。社会保险具有政策性、专业性,对于经办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而部分高校在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建设上疏于管理,则势必造成经办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办理效率不高等现象。此外高校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改革正在推进,建立以服务为主的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有关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扮演管理信息传递者、管理事项执行者、管理理念宣传者、管理系统协调者等角色。在此背景下,缺乏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相对较低的人员,势必无法胜任新时期高校社会保险管理工作。
(3)管理办法落后,信息化建设乏力。随着我国高校不断发展,无论是编制内教职工、人事代理职工还是非编制合同工人数都不断攀升。因此社会保险管理工作难度也随之提升,对外需要完成年度社会保险总数、基数申报、待遇支付申报、增减人员情况申报等事项,对内还需完成社会保险人员基本信息采集管理,定额缴费清单制定,职工信息变更管理等。由此不难看出,高校教职工人员的大量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高校社会保险管理难度,在此情形下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管理办法,必然会压缩工作效率,拖累整体工作的开展。当前,部分高校在社会保险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力度不足,导致其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工作压力也与日俱增。
高校社会保险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1)加强宣传树立社保观念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加强社会保险体制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稳定发展,保证退休职工生活基础的必要措施。然而养老金双轨制现目前成为推进我国养老金体系建设的障碍之一,以沈阳某高校为例,学校及两所直属附属单位,近几年缴纳社会保险与社保支付养老金之间年差额都在2000万元以上,从全员纳入社会保障统筹的短短十多年,差额已经高达1.5亿元,这样的大额社会保险经费支付,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为有效破除养老金双轨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养老金并轨工作实施。摒除双轨制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养老金制度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高校教师而言,此项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自身利益,诸多教职工在思想认识上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大局观念,对改革工作甚为不满。为有效解决此问题,就应该加强对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宣传工作,将社会保险法规中与职工息息相关的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口号及标语,促进社保观念深入人心,帮助教职工树立科学的社会保险观念,引导其正视养老金并轨工作积极性。
(2)加强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新时期,高校社会保险工作面臨重大的改革压力,体制建设迫在眉睫,工作难度、强度不断提升。为有效推动高校社保管理规范化,首先就应保证管理人员专业化。随着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工作内容、要求不断变化,为契合业务需要,我们需对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以此提高服务质量。面对信息化发展整体趋势,加强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十分必要,高校应该组织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学习,促使有关人员掌握信息系统使用方法,确保社保数据录入效率及做好数据备份分析工作。
(3)适应时代发展,积极引入社保信息化管理系统。随着今后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及社保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事业编制的干部和固定工人也必将纳入社保体系。今后的高校社保管理工作将会越来越重要,社保管理工作也将日益繁重,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高校应根据自身需求,立足实际,开发或者引入符合高校实际需要的社会保险专项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校社保管理系统能够统一存储管理参保职工各类相关数据,提供社保管理数据的批量导入与导出,自动校验录入数据的合法性,能快速生成各类统计报表,并提供多种灵活的数据查询分析方法以及数据备份与恢复能力。高校可利用专项信息化管理系统,借助系统平台进行数据信息共享,方便参保职工查询参保缴费信息、缴费记录、社保卡制卡信息及相关待遇的申领条件等相关业务,以满足高校参保职工的要求,实现现代化、人性化的社保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