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会议目标不清晰,如果会前准备不充分,
那……其实这不就是我们身边的常态吗!
听说过熬夜,可听说过“熬会”吗?
在“文山会海”之后,这可是表达对开会反感与无奈的最新名词。
其实“会”本身并无过错。大到国际政界,小到一个企业,许多问题不开会还真没法解决。
可就是这么重要的会,却甚至成为最容易让人偏头痛的“头等大事”。究其原因,最大诉状即在于冗长。而且特别奇特的是,越是冗长的会议越是难以有效果,开了等于没开。
那么会议,怎么就那么长呢?
只会不议,议而不决
好不容易熬到部门大领导结束了整整一小时的发言,五个项目组组长各自用长达几十页的PPT汇报了各自小组的工作——尽管对于其中的多数小组,你并不了解,也不明白他们说了些什么,但这又使会议增加了两小时。
真正的讨论阶段开始了——该如何最大限度地把成本降下来。无数人从昏昏欲睡中醒来,却又陷入到交头接耳中。五十多号人,你一句我一句,你见缝插针才抢到10分钟,把你准备了一个通宵的成果仔细汇报了一番。但是此时已华灯初上,会议在喧嚣中宣布结束——下次再议。
点评:这是许许多多企业开会时常有的景象。或者只“会”不“议”,把会议变成纯粹的报告会;或者议而不决,只设定会议主题,却没设定目标。白白地浪费了会议的财务成本和参与者的精力、时间,却完全没实现会议的效益。而在报告和单纯的议论中,时间消逝,会议就这样无限度地被拉长了。
站在不对等的平台上
平时整个部门都在各忙各的,部门会议只是分配任务的代名词。谁料到,同事小王突然遭遇难题,部门会上经理要求大家必须献计献策。但问题是,没人知道小王所负责的项目具体是做什么,进展如何,无从说起。于是,小王花费了一小时来详细介绍情况。但尽管如此,大家出的“谋”划的“策”依然有许多并不适合他。最后,会议变成更熟悉情况的部门主任和小王两个人的相互讨论,而可怜的大家沦为“陪会”者,生生熬了两个小时,因为不断走神,到最终也没明白究竟问题是什么。
点评:开会的一个重要目的当然是交流,解决问题。但一旦交流者处于不对等的平台上,就会因为首先要相互了解而大大延长了会议的时间。而且,这种不对等情况下的交流,效率也必然大打折扣。
各色问题一锅烩
今天是你妻子的生日,早晨,你和妻子召开家庭“会议”,本来想讨论一下晚餐怎么安排。结果却从过生日讨论到今年该去哪里度假,从度假想到可爱的儿子,进而讨论到今天谁到学校接孩子的议题。
谈话结束的时候,似乎什么成果也没有,你们依然没决定晚上该去哪里晚餐,今年该到哪里度假,甚至晚上谁去接孩子也没定。
点评:其实企业里的会议也常常如此。战略问题和战术问题常常混为一谈,领导冷不丁地转换话题,一会儿是极其具体的迟到要罚款多少,一会儿是公司面对经济危机该如何转型。问题是,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难以完成必要的前后转换。因而不可能每个人都同时跟随主题推进。来回扯皮之间,时间大段大段地消耗过去,而且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决议。
一个个冗长而低效的会议,就这样诞生了。而且还在不断诞生着,比如此刻。管理
责任编辑:晓 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