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有多少城市可以重来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80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全国上下一片改革之声,却有一个“守旧”的人为了古镇四处奔走。“推土机下救平遥”“五千块钱救周庄”的故事,后来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演绎成了“刀下救平遥”“以死保周庄”。三十多年来,人称“古城卫士”的阮仪三教授,依旧走在古镇保护的路上。面对古镇“千镇一面”的现状,这位八十岁的老人不断诘问:“有多少城市可以重来?”
  传统建筑是顺应自然的
  阮仪三是苏州人,灵岩山、古松园、永安桥,到处都是他儿时的足迹,苏州城西的木渎古镇,是他挥之不去的乡愁。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专宠西施,为她在灵岩山建馆娃宫,又在紫石山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堆积如山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港渎。人言“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来源于此。
  木渎与苏州城同龄,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奉吴王阖闾之命,伍子胥“象天法地,相土尝水”,造阖闾大城,即为今日的苏州城。当时的苏州城东临大海、北靠长江、西拥太湖、南环湿地,阖闾定都于此,伍子胥是总设计师。所谓“象天法地,相土尝水”,是说伍子胥研究此地风水,考察了水文地理、土壤结构,设计出河网、路网相辅相成的“双棋盘”格局,建成了这座水陆并行的古城,虽号称水乡却从未被水淹过。后来李寿明刻绘《平江图》,证明宋代苏州城内有河流20条,桥梁359座。
  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后,苏州洪涝不断。阮仪三说:“那是因为苏州的河道被填了三分之一,填河造路走汽车。”根据《平江图》测算,宋朝时苏州的河道总长59公里。到了1972年实地测绘时,河道就只剩下32公里了。河填了自然排水不畅,夏天暴雨来临,水乡就真的被水淹没了。“历史上从城市规划到传统建筑,都是顺应自然的。所以中国人讲究风水、阴阳,其实就是讲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人大多认为风水、阴阳是封建迷信,但其实中国传统中所言的风水,是一种讲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哲学理论。大到城市规划,小到园林设计古人从来都在追求这种天人合一的状态。
  单说老房子里种的树,便是一门不小的学问。阮仪三清晰地记得,四十年前上北京景山,站在山顶上几乎看不见寻常人家四合院的屋顶。每个院子里都种着树,夏天有树荫,冬天有阳光。种的枣树、石榴树、柿子树,寓意着早生贵子、多子多福、事事如意,都要讨个好彩头,同时居住在人造的房子里,又有了自然树木的庇荫。不仅是北方的四合院,江南园林也讲究种树,一座四进小院,第一进种两棵玉兰花,第二进种两棵桂花,第三进有海棠,第四进是松竹梅。玉兰花寓意玉兰齐芳,两棵桂花寓意金银呈祥,海棠寓意棠棣之华,松竹梅则是岁寒三友。既符合人的生理需要,又充满着书香和雅趣。
  现在阮仪三教授长居上海,上海满大街的樟树就是他不喜欢的。“原来的梧桐多好,结果说梧桐生虫、梧桐落叶,就都换成了樟树。可是樟树是阴树啊,以前都是种在坟头上的,说樟树有香气,可樟树多了就没有乌了,你从来没见樟树上有鸟窝吧?”樟树常青,夏天里可以遮阴避阳,但冬天就晒不到太阳了。人为的干预太多,反而弄巧成拙,阮仪三教授对此颇有微词。
  盖仿古建筑是骗人的事
  1958年,阮仪三还在上海同济大学念书。那时候,北京的古城墙几乎都已经拆完了,苏州也要效仿首都把城墙拆掉。同济大学建筑系一帮老教授前往苏州请愿,甚至提出了不拆城墙如何解决交通和城市发展的方案,但城墙还是被拆了。同一时间,欧洲兴起了一阵古城复兴运动。经历740年代战争的破坏,欧洲古城大多破败不堪。到了50年代,欧洲同时出现了两个运动:一个是以伦敦为首的新城建设运动(在伦敦--周围新建了多个卫星城),另一个则是以巴黎为首的古城复兴运动(保护好巴黎塞纳河以内的老城区)。
  从那时起,阮仪三开始一边研究欧洲的城市建设史,一边关注着自己家乡的古城保护,苏州成为他一直以来的研究课题。1961年他的毕业论文题为《苏州市老城中心规划》;80年代他主动做了苏州古城的保护规划,将旧城区划分为54个街区并逐一做出规划方案。
  然而,那时候阮仪三的声音微弱,纵然他放声呐喊,也远远抵过不改革开放的喧嚣。一座小小的渔村变成了如今的大都市深圳,全国上下到处写着“拆”。那时候的拆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对于老房子没有人去定性,没人去思考哪些可以拆、哪些不能拆,人们只是一味地拆旧建新。
  阮仪三就在这一片“拆”字中,救下了好多古城古镇。20世纪80年代,平遥古城和别的地方一样大兴土木,阮仪三抵达平遥的时候,古城墙已经被一条大马路扒开了,沿途拆掉了30多栋明代建筑、100多栋清代建筑。区区一个同济大学的讲师,当地人家都不拿他当回事,他就进京请愿要求拨款,第一笔拿到八万块钱回平遥修城墙。
  类似的情形一直在不断上演,从周庄、同里、角直,到乌镇和西塘,阮仪三先后救下了江南水乡仅存的几个古镇。后来经过旅游开发,人们开始看到古镇的美,也开始意识到古镇的价值。可是当年的老房子都被拆了,怎么办呢?于是,有些人开始做复古建筑、仿古建筑。但是在阮仪三看来:“盖仿古建筑是骗人的事。你修一条仿古街,有时候比建一条新街还要坏。”
  同样是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重修琉璃厂文化街,随即全国很多城市都陆续地出现了明清一条街,到处都是红色的廊柱。但是稍懂历史的人看了都觉得可笑,明清两朝在建筑色彩的施用上有严格限制,只有紫禁城和庙宇能使用红黄两色,其他建筑的颜色大多则是灰色。“所以说,真古董拆了去做假古董,虽然可能很受欢迎,但是仿古有一个副作用,就是把中国的传统建筑变得不伦不类了。”
  阮仪三主持进行的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就力求原样修复。从材料、结构到样式,都保持老房子的原貌。现在的平江路,虽然房子都是明清的,但是整体街区保持了宋代的样貌。当然,阮仪三知道,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变了,老房子没有电、没有抽水马桶,确实不够舒适。这些现代设施都应该改造,但是要让大家了解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保留一些传统建筑的样板是必不可少的。
  发展旅游要保持原生态   2008年,阮仪三参与的无锡荡口古镇修复工程正式启动。明代洪武年间,华氏一族迁来荡口,六百多年繁衍生息。华家祖训“孝为百行首”,祖上华贞固奉养母亲于春草轩,成为华氏子孙的楷模,而后又有怡老园、养萱斋,都是敬老养老的场所。明代四大家2_--的沈周曾为养萱斋题字曰:“南齐孝子千年孝,今代还生奉母人。”
  今年10月,荡口古镇对外开放。一个十一长假,几十万人涌进古镇。一个小镇,显然无法负荷这么多游客。原本的小桥流水人家看不见了,那些名人故居也看不见了,阮仪三看到的只是人山人海。在他看来:“旅游是一柄双刃剑。”旅游带来了经济利益,但却常常破坏了古镇的原生态。
  在全国的古城镇旅游开发中,阮仪三觉得九寨沟是要受到质疑的。九寨沟原本驻扎着九个藏族村寨,寨民们信奉本教,不杀生,不吃鱼,不随便砍树。在寨子里,想砍一棵树都要长老同意才行。寨民们春天拜山,秋天谢山,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九寨沟才有金丝猴、大熊猫,才有艳丽典雅的湖泊,飞珠溅玉的瀑布,古穆幽深的森林和连绵起伏的雪山。
  后来汉人砍树发现了这个地方,要在这里发展旅游,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寨子都拆了。“所以现在的九寨沟不能叫九寨沟,应该叫九沟。他们把原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场景,变成了一幅没有人烟的风景画,把原本生态的民族,都强行同化成了现代世俗社会只讲功利的人。”
  在原生态保护这方面,阮仪三觉得日本比中国做得好。在日本,1974年就出现了一个由民间自发组成的“全国历史村落保护联盟”。这个联盟的原型,是长野县妻笼地区的“爱妻笼会”。当时由于铁路的分隔,妻笼地区经济连年衰退,人口迅速减少。“爱妻笼会”把周边1245公顷的旧村作为保护区域,将街道两边的建筑物恢复到江户时期的景观,以此来探寻一条古村落复兴的道路。
  一心发展旅游、追求金钱的人不会知道,游客们来九寨,要看的不仅是好山好水,更是原生态的人文风光;不是全国各地千篇一律的场景演出,而是黑夜里在河边生起篝火,寨民们流露自然感情的欢快起舞,这才是九寨沟最美的原生态的景观。
  上海正在修复城南的新场古镇,保存着明清古宅100多栋。为了保护当地的原生态人文景观,阮仪三提出:“先不要宣传旅游。”尽管如此,李安的电影《色戒》在此取景,令新场名噪一时。幸好新场至今没有通高速公路,多少保护着这个古镇暂时不受游客“侵袭”。古镇以自然景观、历史建筑和人文环境吸引游客,其保护要顺应自然、保持生态。八十岁的阮仪三教授为古城镇古建筑奔波了一生,而谈起那些老房子仍像小孩子看着要被抢走的玩具,眼里闪烁着渴望而坚定的光。阮仪三教授说:“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重来,古镇也要在开发和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其他文献
设计师丫痞,常年戴着胡子帽,是个性格随和的金牛座男生,热爱带点小刺激的运动,也热爱视觉艺术。他创立的帽子品牌“The Beard Man”最早只是他幼年时存在于心中的一个情结:丫痞生于东北,那是个有寒冷冬季的雪国。从记事起妈妈每年都会为他手织几件羊毛织品御寒。2010年冬季,正好是传说中的千年极寒。在这样的冰天雪地里,丫痞有了第一个尝试——胡子帽,为了使帽子既舒适有趣又耐寒,他修改了七八次最终才得
期刊
万一方和Samuel Yang是认识多年的好友,曾同在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女装设计。发光鞋是两人合作完成的,想法最早出现在Samuel Yang本科毕业的时装秀里,为了搭配服装概念而设计的配饰。后来两人无意间聊起这个想法延展到其他设计方向的可能性,想法一拍即合,于是决定以鞋子为起点,尝试做一个有趣的系列——“SIMULATION”。  鞋子发光部分的设计融入了电子科技的元素,这对于
期刊
Round Round是位于南京的设计师买手店,集合了当代众多设计师品牌,为南京的年青一代带来有风格却不张扬的穿着理念。  公园小憩或慢跑,先锋书店里看看书,聊聊展览或话剧……这是懂得生活的南京人的生活态度。 这里不乏时尚,但是也从无盲从。九月的南京,银杏铺满街道,就连车辆都会不自觉慢行。  九月出行,南京姑娘偏爱带有文艺味道的长裙,因此时下有趣的印花和细节感装扮, 都会为她们带来度假好心情。  
期刊
Clark  “我们俩的职业是咖啡师,开了一间咖啡馆Cafe Clark。2012年秋天,我们在店里办了一个复古Party,发现身边很多人对复古的东西感兴趣,有的人以自行车为切入点,有的人喜欢玩古着,有的人手工方面比较好,就觉得把Tweed Ride的路铺到中国也是有可能的。  我们觉得喜欢这些的人和喜欢咖啡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精致的生活有一定向往,并且愿意静下心来反思自我和这个世界。复古骑行
期刊
一尚门(The Fashion Door),是位于广州天河的创意生活体验馆,馆内有众多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以及家居生活体验区,并且不定期举办设计展览,为注重创意、生活美学的都市一族营造充满品质时尚的生活体验平台。他们坚信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设计师,这一季,广州的一尚门带来了有趣的穿搭法则:  大牌玩卡通已经玩了许多年。这股热潮始终没有减退,也许其原因是我们内心都住着一个童趣的小子。  将卡通穿上身,最
期刊
余璐祺创立服装品牌“NODRESS”的初衷就是希望能真切的表达自我,摆脱束缚。她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NODRESS”就是她与世界交流的方式。  余璐祺热爱艺术,总是在其中探索需要的灵感。例如,安藤忠雄打破建筑结构的常规思考,使自然光在他建筑标志性的镂空中达到最大化利用。这让余璐祺得到启发,她说,“人体实际上也是一座建筑,服装的构架也应与人体产生交流,结构上的一小步改变也许能带来意外的效果”。余璐
期刊
来自香港的服装设计师Kay Kwok从小生活在光怪陆离的都市中,他在设计时常带着这个城市的印记:摩登、开放、创新、科幻、真实、悬念,在众生百态中糅合现实色彩与迷幻,这也成为他在设计上源源不断的灵感。  Kay Kwok追求大胆新奇的设计,常常在视觉上表现夸张炫丽,不按常理出牌,比如,他热衷于外太空这样神秘未知的元素,大面积的印花和奇异的妆容,气场十足的挺括面料,以此来展示个人强烈的设计语言和精神世
期刊
独立设计师品牌“MIA HAN”由韩心羽2013年创立,擅长极简主义的色彩运用和不对称层叠设计。人们对于服装的认识正在渐渐改变,时尚并不是“这样最好”也并不是“非他不可”,而是“这样就好”,在朴素或简约中寻求新的价值观和审美。  韩心羽就读的是服装设计专业,刚毕业的那几年因为对社会的好奇做过很多职业,平面设计、导游、会计,顺便还做一些室内设计。后来厌倦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她背上背包带上相机出去旅行,
期刊
成都的SJS华人设计师集成店,店铺面积虽然不大,却拥有100多位华人设计师,都说成都的女孩子既漂亮又懂得穿搭,这一次山城里的SJS带来了金融女孩的时尚搭配:  关于金融女,这里特指的是有着高学历,进入大投行工作的女孩。偶然听到某金融女说,她们公司要求着装只能是黑、白、灰三色为基调。而金融女孩的社交场合是办公室时尚的进化版。着装的礼仪和细节的规范无一不严格。这时心里会升腾起一种责任感:快来跟我们一起
期刊
在那之后,我大抵是和你讲了太多莫名的话,多到已经没有勇气再见你一面。生活中我是多么犀利直接的姑娘,风花雪月的玩笑也开得多见得多,却也怕遇到真正的爱情。我依然会去那个馄饨摊吃早饭,还是一碗多醋多辣椒的小馄饨,但不再约上你。我对自己的纵容,也不过是在精疲力竭的时候,可以和你交谈,可以把所有的困惑与烦恼,小情绪小心机都一股脑儿地说与你听。我喜欢你毫不假装热爱生活,却熟络这城市里一切美好琐碎的存在,我喜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