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长安街上最后一根烟囱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nihao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又该进入一年一度的供暖季了。往年的这个时候,正是国华北京热电厂的员工们最忙碌的时候。锅炉大修、设备维护……为新的供暖季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可是现在,偌大的厂区里空空荡荡、安安静静,除了“长安街上最后一根烟囱”依然骄傲地矗立着,已经看不到一点繁忙的景象。
  时间定格在2015年3月20日11点09分,随着北京市副市长张工和神华集团副总经理韩建国共同按下关停按钮,最后一台机组与电网解列,两台燃煤机组功率全部清零,服务首都近六十年的国华北京热电厂正式关停。
  六十年,一甲子,太多的人值得记住,太多的故事令人回味——
  只为一句承诺
  讲述人:李毅军(退休)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垮台,党中央宣布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正式结束。
  热电厂按照部署召开全厂大会,传达中央文件。党委书记李寿祺要求全体职工抓革命、促生产,恢复在文革期间被破坏的优良传统——两票三制(即操作票、工作票,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设备轮换制),并在大会上特意表扬了一个普通的运行职工王云章。
  李书记说,文革期间“两票三制”被彻底废除,但是我们的职工仍在偷偷地坚持执行,王云章师傅就是代表。正是这些普通职工的执着坚守,保障了我们在文革期间没有停产,没有辜负周总理提出的“热电厂一秒钟也不能停止生产”的社会使命。
  1967年,随着全国“文革”的深入开展,热电厂的运动也开始升温了。职工分成“兵团”和“红旗”两派,有“文斗”有“武斗”,各种匪夷所思的事件时有发生。和其他企业不同的是,两派职工下班后互相辩论、贴大字报,但该上班照样按时上班,不敢耽误生产。究其原因,两派都不想被对方扣上破坏生产的罪名。当时的军宣队也深知热电厂的工作对首都的重要性,反对职工因运动耽误生产。周总理对我们的指示“热电厂一秒钟也不能停止生产”更成为热电厂保证生产的尚方宝剑。
  “文革”时我还是小徒工,见到交接班只念毛主席语录,还以为交接班就是这样呢。如果有人斗胆提出设备运行存在哪些问题,就会被上一班职工看成对革命同志不信任,或被另一派看成抱着旧的规章制度不放,反对“文化大革命”。王云章师傅平时很少说话,总是严肃地板着一张脸,徒弟偷偷叫他“老阴天”。明知交接班检查要受到批判,但他仍然坚持提前一小时悄悄地溜进现场,背着人偷偷检查设备。“文革”结束后,有人问他,咋能十年如一日顶着风险坚持交接班检查?他只淡淡地说,不检查不放心,习惯了。十年中,王云章师傅也被人揭发检举过,但革委会和军代表都明白交接班检查是安全生产的保障,不得不睁只眼闭只眼。
  在热电厂,像王师傅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在“文革”的血雨腥风中,他们心里始终装着一支定海神针,把为首都发电供热的责任感融化在血液中,甚至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就为了一句承诺:“热电厂一秒钟也不能停止生产。”
  “华哥”传奇
  讲述人:王拥军(生产技术及设备维护部)
  1989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厂子还叫北京第一热电厂。
  入厂半年了,我都不敢随便和人打招呼。为什么呢?好多人互相之间不叫大名,都叫外号,什么“厨子”“大杨”“二杨”“麻七儿”等等。我年纪轻,哪敢随便乱叫,可是大名又不知道,弄得自己挺别扭的。
  印象最深的是锅炉起重班的一位老兄,人称“华哥”。那时候,华哥30来岁,个头儿不高,体型偏瘦,平日戴一顶黑礼帽,身穿黑风衣,脖子上挂着一条白围巾,风度翩翩,跟《上海滩》里面的许文强似的,所以大家就学着“发哥”的叫法,管他叫“华哥”。
  起重班有几项高难动作,一是徒手走钢梁,就是站在锅炉房顶部的钢梁上,不借助其他工具,从这头走到那头,胆小的、晕高的干不了这活儿,别说走,光是站在窄窄的钢梁上你就腿软。另一个叫单手拔杆,就是一人站在下边,将四五米长的杉篙单手托起,递给站在高处的另一人,这人一手扶着固定物,一手把着杉蒿,用一只脚一勾一带,将杉篙提起,搭设脚手架。华哥身体素质好,干活儿的时候敏捷灵活,搭个“满堂红”什么的全都不在话下。
  有一年,车间主任带队,去陕北神木的伊士奇电厂干活儿。临行前已经电话沟通好了,甲方负责备料及备件的准备工作。按工期安排,头天到,第二天正式进入现场施工,搭设“满堂红”的炉膛架子,当天搭完。活儿比较紧,刚到电厂,主任就开始布置工作:“这个厂的机组还从没大修过,估计经验也不是很丰富,咱先去把准备情况落实一下,好做到心中有数。”没多大工夫,华哥就急匆匆地跑回来了,进门就喊:“这活儿咱没法干了!准备的啥破玩意儿啊,哪儿是杉篙啊,整个儿一檩条!”不大会儿,甲方电厂的专工、副总工都来了,人家还没说话,华哥就脸红脖子粗地一通质问:“你们就准备用这个搭‘满堂红’啊?你进炉子里举一根试试,看能举起来不?”甲方领导立刻红了脸。后来才知道,搭架子用的杉篙,甲方没人认识,到料场一问,人家也不知道是什么。问干吗用?说搭架子用。人家还以为是农村盖房呢,就给拉回来两车架杆,比檩条稍微细点儿。弄明白怎么回事,甲方领导立即多方联系,总算听说60多里地外的大柳塔可能有这东西。主任派华哥亲自跟车去挑选。第二天,杉篙拉回来了,但是数量有限,不够的部分只能和“檩条”搭配着使用。时间不等人,华哥二话不说,带领哥儿几个抄家伙就进了炉膛。高空作业,光线不足,杆子长短粗细不匹配,现挑现裁,一趟一趟地出来进去,华哥愣是把落下的工期追了回来。
  现在想想,那时候干活儿也挺有意思的,啥活儿都有故事。
  鸡毛掸子保安全
  讲述人:王世成(安全消防保卫部)
  “吱——”一声尖利的呼啸,把锅炉车间的整个厂房灌得满满的。我心中一惊,本能地抬眼看表,时间定格在1990年8月17日21点06分。我急忙跑出3、4号炉控制室寻找声源。暴起的灰尘弥漫在1-6号炉整个厂房,能见度只有几米。根据师傅讲过的事故案例和多年的工作经验判断,肯定是导汽管泄漏产生的声音。如此巨大的声响,让我这个刚刚担任3号炉司炉的年轻人大脑一片空白。   这时候,控制室的工作人员都聚集在9米平台。上本体,必须上!但怎么检查,大家却束手无策。为什么呢?我们在一线的朋友都知道,锅炉厂房采取密闭设计,一台炉有泄漏声响,1-6号炉的整个厂房内都会有回响。导管内流淌的是高温高压的干蒸汽,一旦检修人员误进泄漏点所处的位置,无形无状的干蒸汽就会立刻像子弹一样穿透人的身体。听师傅说,保证不会“流血而亡”。
  就在我豪壮地准备冲上3号炉本体检查泄漏点的时候,一只柔弱却有力的手抓住了我。我回头一看,不由得叫出了声:“郭师傅?!”郭师傅叫郭叔香,是位47岁的女同志。黑瘦的脸庞,个子不高,有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郭师傅说:“你这么上去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拿上工具,在我后面学着我的动作!”回到3、4号炉控制室,郭师傅让我拿上一根3米左右的鸡毛掸子。从上第一个锅炉本体台阶起,双手握住掸子杆的上端,一定要握紧,掸子头儿平行于胸前,上下摆动,一步一步探索着前行。此方法,一个作用是查找泄漏点;另一个作用就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我理解了操作方法,对郭师傅说:“我在前面,你看我干得对不对!”说真的,这时候我多少有点“大男人”的心理,怎么能让一个年纪比我大的女同志冲在前头呢?我谨慎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前行着。快到汽包了,突然一股极大的力量击中鸡毛掸子的头部,掸子毛“唰”的一下被吹飞了,只剩下一根光秃秃的棍子。我大惊失色,郭师傅拍拍我的肩膀说:“小王别怕,没事,漏点被你找到了,小伙子行啊!”我们回到操作室,赶紧进行汇报,采取了紧急停炉措施,避免了一起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说真话,我一直惊魂未定,心有余悸!如果没有郭师傅及时传授找漏经验,后果不堪设想。再看郭师傅,身材显得不那么瘦小了,由衷地,一份敬意涌上心头。
  热电人家
  讲述人:赵青莲(经营财务部)
  除了我爱人不是热电厂职工,公公、婆婆、我都是,称为热电人家还够格吧。
  公公在热电厂筹建时来到了这里,一干就是一辈子。因为都是电厂职工,茶余饭后的话题也离不开电厂,从公公那儿听得最多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热电厂组织抢险救灾的故事。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厂里就组织了一支由各专业骨干组成的67人抢修队。公公清楚地记得,那是7月29日2点45分,大家怀着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心情坐上卡车,一路顶风冒雨奔赴唐山灾区。作为电气检修人员,公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恢复唐山发电厂的一路照明,为恢复用电做准备。当时余震不断,但是为了完成组织布置的任务,公公带领电气分队深入电厂现场,查系统、找设备,在规定时限内圆满完成任务,为电厂恢复生产及抢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电力保障。当时的唐山市是一片废墟,根本没有什么工作、生活条件可言。公公回忆说,他们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迷迷糊糊地睡在一个操场上,第二天醒来才发现旁边的人竟然是个死人!
  婆婆是地地道道的一线职工,在修配车间干过车工,在汽机检修车间修过水泵。四十年的电厂工作经历给她留下了两个明显的特征:手大和嗓门大。婆婆身材瘦小,但双手却与身材不成比例的宽大,手指粗、手掌厚,从那双手一看便知,这是一名光荣的劳动者;嗓门大,都快八十岁的老太太了,说话底气足,嗓音洪亮。她既自嘲又自豪地说:“我说话声音大,没办法,车间里太吵了,不大声说话人家听不见,养成习惯了。”婆婆很爱电厂,退休后还总打听电厂的人和事,还很爱穿电厂的工作服,她说:“穿上咱厂的工作服,我觉得特别自豪。”
  能和家里人说“咱厂”是多么幸福、幸运的事,这是热电人家才享有的特权。
  最后一个夜晚
  讲述人:吕竞(国华新闻中心)
  2015年3月19日,对于大多数北京热电人来说,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那天下班后,我和同事刘明东、刘宁一起前往现场,去记录关停前的最后一个夜晚,去看看那些上最后一个夜班的同事。
  这是一个平常的夜晚,现场的各种流程与平日无异。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夜晚,在场人员都聚集在监控盘前,见证着二号机的最后一次运行。二值值长杨文族对我说:“我下一次来上班的时候,显示屏上的数字就全部归零了。”这话让我心里沉沉的。
  我和同事不停地用镜头记录着现场的一切,何继辉、李江、杨俊明几位师傅反复地蹲下、站起,一丝不苟地操作着,将内心的伤感隐藏在这一次次的蹲起中;继电保护班的女将赵方明按下确认按钮,作为名号响亮的“中央企业红旗班组”的一员,含泪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郝国强、张智广在工程师站忙碌着,巡操师傅们拿着工作票出出进进……我一边按下快门,一边用笔记录下现场的点滴细节。
  大约午夜11点的时候,我看见巡操师傅刘树林拿着扳手走出了主控室。刘师傅走得飞快,我拿着相机跟在后面一路小跑,一直跟着爬上了高加平台的铁梯。这时候,刘师傅发现了我,说:“你是要拍照吗?那就给我拍一张吧,这个空气门关上就不会再开了!”说完,54岁的刘师傅像小学生一样,认认真真地整理了安全帽和工装,然后举起扳手,一下一下郑重地关上了高加空气门。我用镜头为这一瞬清晰定格,眼睛却模糊了。
  午夜,停机前最后一次交接班,二值和三值的员工排成两列,值长交代工作重点。这最后一次午夜交接班,像以往的每一次一样,但在每一个人心中却又如此不同。
  那晚,刘宁在微信里写下这样的话:命运安排我今夜和你告别,爱过、痛过!青春和汗水留在这里,在这最后时刻,心中除了不舍还是不舍。
  六十年,人生风华甲子,企业几度春秋。关停后的国华北京热电厂正在经历一场浴火重生般的转型之战,在总经理韦文江、党委书记宋岩的带领下,勇敢无畏地向着清洁能源、能源服务等领域探索迈进,寻求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继往开来,新的使命新的征程;拓疆辟土,新的岗位新的责任;聚光储热,新的蓝图新的愿景。回望,一段红色的传奇仍在闪光;关停,一座绿色的丰碑铭刻心中;未来,一片蓝色的天空绽放荣耀。虽然留恋,却不会伤感;纵使不舍,却唯有前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看那东方雄鸡破晓,热电人重整旗鼓,又上征程!
  (感谢北京热电提供资料)
  (编辑·宋国强)
  feimi2002@sina.com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近日,财政部驻北京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北京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一般增值税先征后返审核退付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通知说,为
就像许多时尚一样,畅销书现在已经成了读者的一道大餐。记得前一阵子,我就看到不少少男少女坐在肯德基店里,一边喝冰镇可乐,一边津津有味地翻着《哈利·波特》。后来有同事对我说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并提高生物教学实效性,是当前我国初中生物教育领域所研究的课题.本文针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几点建议,以期为初
一个缺少疼爱的孩子,他的发育会比其他的孩子晚。同样,一个缺乏微笑的老人也会给自己的神经系统和身体机能造成障碍,使身体的免疫系统活性减弱。很多临床治疗发现,如果老年人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一rn与耿存三老师的接触,交往,交谈,聊天,那是一个悟道的过程.rn一个画家,跟你讲刘海粟、徐悲鸿,聊毕加索、梵高,讨论中西方绘画的欣赏技巧与作画技巧,这不稀奇.rn一个画家,
期刊
黄楼:被放逐的仕生活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把苏轼在徐州的这一段时期定为黄楼时期。文字不甚太多,或者说没有大写特写。究其原因,揣测一是黄楼,在苏轼的一千多首诗文以及一路发配迁徙、颠沛流离中,只是一段美好的光阴,稍纵即逝。另一方面,黄楼对于徐州来说,也就是现在的黄楼公园里,一座卷檐黄色琉璃瓦的三层小楼外,加上一些船舫、镇河铁牛,这般镜像,在徐州两汉文化的河流里,似乎遮蔽了一部分光芒。但是,徐
期刊
目的:对中草药膏药外敷治疗膝关节骨质增生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2015年11月-2016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76例膝关节骨质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均为38
我始终想说“白驹过隙……”,但是没有.rn还是喜欢走在别人的右边,那是三年来和阿朱在一块儿养成的习惯;喜欢在听到班主任并不怎么好笑的笑话时肆无忌惮地大笑;习惯在右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