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农民,可以说中国农村的发展速度直接影响着全国的发展进程。农民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央曾强调说:没有农村的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进步,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应该说中国农民的问题是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为世界所关注,更是新闻媒体一直追寻和探索的一个重要命题。
做为一名地方台记者,到农村采访往往是家常便饭。宣传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报道有关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情况和工作成就;反映新时期农村的新形势、新风貌及新时期农民的呼声、意见和要求;调查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甚至是生命财产等重大事件和问题,揭露、批评农村的落后陋习和一些不正之风……都要求记者深入到农村第一线,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做零距离的接触。只有这样才会拿到宝贵的第一手材料,这样的也报道才会更真实、更客观、更贴近民众,更能真切的反映农村实际和农民的时代风貌,从而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那么在采访过程中,如何能与农民做到水乳交融的接触,使农民在心理上更快的接纳你,从而把心里话说给你,甚至协助你进行采访呢?
应该说,现代中国农村、农业、农民已经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上的农村、农业和农民。过去的农业主要是种植业,而现在的农业则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多种内容。现在的农村也不单是农业经济,而是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等多业并举。现在的农民中,既有农民,又有工人、商人还有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等等。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应该说也是包罗万象,人才辈出。新时期农民的思想和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和改变。所以说,记者采访农民时,首先在心理上要有一个“平等”意识。农民虽然没有显赫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和所有人一样是平等的。记者到农村采访时,不能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农民眼前,更不能表示出对农民的看不起甚至是蔑视。不能对农民的言行不屑与故甚至动不动就说“你们这些农村人……”,这是农民最反感的。记者采访时要以朋友甚至是亲人的身份走在农民中间,让农民感到被尊重的同时,与你走近,进而向你敞开心扉。
第二,记者到农村采访,还要对当地农村的一些基本常识有些了解。我们即使做不了农业、农村专家,但我们一定要对农村、农业比较熟悉和了解。很多记者在城市里长大,没有去过农村,对农村的情况很陌生。有的记者对农村一些常见的动植物都认不清楚,对什么都大惊小怪,甚至闹出笑话来,让农民在心理上感觉格格不入,甚至让农民“看不起”。从而自然也会使农民逃避甚至拒绝你的采访。所以,记者在采访前应该先对要去的地方进行一些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农业常识、对当地风土人情做一些侧面掌握。这样就会很快和农民找到共同话题,使他愿意主动与你交流,从而推进你采访的进程。
第三,因为农村地域广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文化环境都有很大不同,记者到农村采访,要很快让自己适应当地的农村环境。一般情况下,农村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吃、住、行都可能没法和城市相比。没有宾馆、没有食堂甚至没有现代交通工具。这时候,记者不要有为难情绪,不能表现出对环境条件的不满,更不能向农民提出过分的要求。想问题、问问题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不能伤害农民的感情,尊重农民的意愿,遇到矛盾和问题,要耐心听农民解释,要依靠农民群众对实际生活的认识,做深入细致的采访。要有“以苦为乐”的心理。吃农民的家常便饭,喝农民用瓢盛给你的深井凉水,睡农民们习惯的平板大炕,坐农民赶的老牛车,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和农民的距离,农民会在有意无意间和你说出心里话,采访也就水道渠成了。
另外,在采访农民时,最好不要人为的设计采访场景,不要给农民提出这个那个要求,进行摆布。这种看似很专业的“导演”却会给农民造成紧张心理,甚至失去农民对记者的信任。要尽量随便一些,田间地头、屋里院外、甚至在路边,只要方便,又不耽误农民劳动的情况下,随时随地打开采访话题,这样接受采访的农民就不会受拘束,他们才会轻松、自然的面对你的采访。
第四,记者在采访农民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要把握农民的语言和思维特点,实现有效交流。农村中多数农民文化不是很高,不善言辞,加上很少面对受采访,记者提问时不能太空、太大、太抽象,应该具体、直接、自然。对农民说话时不能咬文嚼字,说书面语言,更不能耍官腔、唱高调。记者的语言要平实、通俗、亲切、易懂。要想方设法从一个农民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打开话题,让他有话可说,言之有物,然后再不断引导,循序渐进,最终得到记者想要的信息。
总之,到农村采访,记者要入乡随俗,因地就势。把心态放平,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举止言谈都不要与农民相去太远,保持和农民平等交流,用一颗真诚的心和农民对话,力求用客观、平实的眼光去探求和挖掘农民最本质的东西,真实、客观的反映农民对现状、对未来的一些想法和看法,这样才会顺利采访,达到预期的采访目的。
做为一名地方台记者,到农村采访往往是家常便饭。宣传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报道有关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情况和工作成就;反映新时期农村的新形势、新风貌及新时期农民的呼声、意见和要求;调查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甚至是生命财产等重大事件和问题,揭露、批评农村的落后陋习和一些不正之风……都要求记者深入到农村第一线,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做零距离的接触。只有这样才会拿到宝贵的第一手材料,这样的也报道才会更真实、更客观、更贴近民众,更能真切的反映农村实际和农民的时代风貌,从而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那么在采访过程中,如何能与农民做到水乳交融的接触,使农民在心理上更快的接纳你,从而把心里话说给你,甚至协助你进行采访呢?
应该说,现代中国农村、农业、农民已经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上的农村、农业和农民。过去的农业主要是种植业,而现在的农业则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多种内容。现在的农村也不单是农业经济,而是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等多业并举。现在的农民中,既有农民,又有工人、商人还有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等等。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应该说也是包罗万象,人才辈出。新时期农民的思想和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和改变。所以说,记者采访农民时,首先在心理上要有一个“平等”意识。农民虽然没有显赫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和所有人一样是平等的。记者到农村采访时,不能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农民眼前,更不能表示出对农民的看不起甚至是蔑视。不能对农民的言行不屑与故甚至动不动就说“你们这些农村人……”,这是农民最反感的。记者采访时要以朋友甚至是亲人的身份走在农民中间,让农民感到被尊重的同时,与你走近,进而向你敞开心扉。
第二,记者到农村采访,还要对当地农村的一些基本常识有些了解。我们即使做不了农业、农村专家,但我们一定要对农村、农业比较熟悉和了解。很多记者在城市里长大,没有去过农村,对农村的情况很陌生。有的记者对农村一些常见的动植物都认不清楚,对什么都大惊小怪,甚至闹出笑话来,让农民在心理上感觉格格不入,甚至让农民“看不起”。从而自然也会使农民逃避甚至拒绝你的采访。所以,记者在采访前应该先对要去的地方进行一些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农业常识、对当地风土人情做一些侧面掌握。这样就会很快和农民找到共同话题,使他愿意主动与你交流,从而推进你采访的进程。
第三,因为农村地域广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文化环境都有很大不同,记者到农村采访,要很快让自己适应当地的农村环境。一般情况下,农村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吃、住、行都可能没法和城市相比。没有宾馆、没有食堂甚至没有现代交通工具。这时候,记者不要有为难情绪,不能表现出对环境条件的不满,更不能向农民提出过分的要求。想问题、问问题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不能伤害农民的感情,尊重农民的意愿,遇到矛盾和问题,要耐心听农民解释,要依靠农民群众对实际生活的认识,做深入细致的采访。要有“以苦为乐”的心理。吃农民的家常便饭,喝农民用瓢盛给你的深井凉水,睡农民们习惯的平板大炕,坐农民赶的老牛车,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和农民的距离,农民会在有意无意间和你说出心里话,采访也就水道渠成了。
另外,在采访农民时,最好不要人为的设计采访场景,不要给农民提出这个那个要求,进行摆布。这种看似很专业的“导演”却会给农民造成紧张心理,甚至失去农民对记者的信任。要尽量随便一些,田间地头、屋里院外、甚至在路边,只要方便,又不耽误农民劳动的情况下,随时随地打开采访话题,这样接受采访的农民就不会受拘束,他们才会轻松、自然的面对你的采访。
第四,记者在采访农民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要把握农民的语言和思维特点,实现有效交流。农村中多数农民文化不是很高,不善言辞,加上很少面对受采访,记者提问时不能太空、太大、太抽象,应该具体、直接、自然。对农民说话时不能咬文嚼字,说书面语言,更不能耍官腔、唱高调。记者的语言要平实、通俗、亲切、易懂。要想方设法从一个农民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打开话题,让他有话可说,言之有物,然后再不断引导,循序渐进,最终得到记者想要的信息。
总之,到农村采访,记者要入乡随俗,因地就势。把心态放平,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举止言谈都不要与农民相去太远,保持和农民平等交流,用一颗真诚的心和农民对话,力求用客观、平实的眼光去探求和挖掘农民最本质的东西,真实、客观的反映农民对现状、对未来的一些想法和看法,这样才会顺利采访,达到预期的采访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