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是近年来高考的必考题目,分值一般在8分左右,07年海南、宁夏卷的诗歌鉴赏题达到了11分。由于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加上与学生的生活毕竟有一定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较低。究其原因,是考生对诗歌理解不透,审题不严,答题不全造成的。如果每遇到诗歌鉴赏题都能按照读诗、“泡”诗、审题作答的步骤,认真对待,是可以得到高分的。
一、读诗
这是完成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拿到一道诗歌鉴赏题,先不要急于作答,一定要全面阅读,这里包括读标题、读作者、读诗作、读注释几个方面。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标题有时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有时可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例如2005年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标题既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春日登楼),又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怀归),明白了这两点,对全面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作者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鉴赏诗歌,我们强调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身世遭遇、人格情怀、语言风格,对我们全面把握诗歌内容、正确作答都有积极的帮助。如2006年辽宁卷《东坡》(苏轼)的两道题,如果结合诗人苏轼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和他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进行作答,就一定能得高分。
读诗作,就是先要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这一点,我们在第二步里再作具体分析。
读注释,有的诗歌鉴赏题目中对诗作的写作背景或在理解诗歌过程中比较关键的词语作了必要的注解,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也不可忽视这些内容。如2005年全国卷Ⅱ《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下有一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在完成第一小题“简析‘抱膝灯前影半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怎样一种心情”时,就很难答中要害。
二、“泡”诗
就像是喝茶,完成了第一步读诗,我们仅仅是看到了茶叶,要真正品尝,还需要把茶叶放进杯子,用水冲泡。理解诗歌,这只杯子就是我们的大脑,这水就是我们的想象,我们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全面把握诗歌内容,再现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这里有两个层面,最基本的层面是要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诗歌,当然只要意译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加深理解。较高的层面是要通过想象,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再现诗歌的意境画面,把自己当做诗中的人物,与诗人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对话。如2007年北京卷《苤莒》,在大致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要能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在脑海中想象一幅劳动画面:春天,人们在一起采集野菜,边唱边采,相互嬉戏,每个人都有收获,有的摘,有的捋,有的手持衣角盛,有的干脆把衣服掖在腰间,大把大把地往怀里揣,一派欢乐热闹的场面,我们甚至可把自己就当成其中的一员,参与本次劳动。如此一来,在回答具体问题时就方便多了。
三、审题作答
考生在很多时候得不了高分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审题不清,答题不得要领,甚至答非所问,所以在具体作答之前,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我们干什么是十分必要的。
高考诗歌鉴赏题每一类题目在回答时都是有章可循的,比如炼字类题,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①表明观点,某个字用在这里好不好,或者哪个字用得好。②在诗作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该字怎样理解,有什么意思。③结合诗作具体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等。如2007年全国卷Ⅱ《新晴野望》第一小题: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炼字题,在前面两步全面理解诗作的基础上,依据上面的答题思路,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①第三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明”和“出”。②“明”在这里有明亮夺目的意思,“出”在这里有突出、透出之意。③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的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透出,更加富有层次。
在具体作答时要分点列举,使得答案要点清楚,一目了然,如果再配以清晰工整的字迹,阅卷老师又怎会吝啬分数呢?
四、范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此词作于王安石推行新法遭到废除,落职出京之后。
题目:这首词上阕有一个字统摄了下阕的内容,这个字是哪一个字?下阕哪些事物表现了这个字的意境?这样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先来读诗。读题目,这是一首宋词,“菩萨蛮”是词牌名,没有什么含义。读作者,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曾于宋神宗时主持变法,后遭失败。读诗作,这首词主要写了一种自由自在的闲居生活,其中也透出淡淡的哀愁。读注释,词下的注释交待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对我们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很大帮助。
再来“泡”诗。翻译这首词:几间破旧的草屋建在水边,作者整天身着便装徜徉于垂杨荫里。一夜春风虽然吹开了满树红花,但在作者看来,这花没有去年的红。夜夜难眠,白天只好借酒浇愁,酒醒之后愁更愁,特别是那黄鹂的叫声,最能勾起作者的愁思。接下来,还应该联系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王安石推行新法遭到废除,落职出京的实际情况,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壮志难酬,落职出京,这里的“闲”就不仅只是一般的闲了,难怪词人眼中的花都比不上去年的红,借酒浇愁,就连在我们听来婉转动听的黄鹂鸟的叫声都能引发词人愁思。
再来审题。这里共有三问,第一问是寻找关键词,要抓住“上阕”和“统摄下阕”两个要求,“上阕”限定了位置,“统摄下阕”强调了作用,这一问的回答很关键,因为第二问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作答的。第二问要找出具体的事物来说明,第三问又在前两问的基础上更深入一步,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这一问既要紧扣前两问,又要结合全诗,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答案。分析情感,要辩证地看待,诗中虽然有愁,但诗人是愁而不悲,诗人并不消极。在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出答案了:①“闲”字统摄下阕内容。②下阕中的“午醉”“黄鹂三两声”表现了这个字的意境。③这样写表现了作者的闲情逸致,也表现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和超尘脱俗的耿直。
(责任编辑 覃亮生 雷 艳)
一、读诗
这是完成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拿到一道诗歌鉴赏题,先不要急于作答,一定要全面阅读,这里包括读标题、读作者、读诗作、读注释几个方面。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标题有时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有时可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例如2005年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标题既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春日登楼),又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怀归),明白了这两点,对全面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作者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鉴赏诗歌,我们强调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身世遭遇、人格情怀、语言风格,对我们全面把握诗歌内容、正确作答都有积极的帮助。如2006年辽宁卷《东坡》(苏轼)的两道题,如果结合诗人苏轼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和他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进行作答,就一定能得高分。
读诗作,就是先要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这一点,我们在第二步里再作具体分析。
读注释,有的诗歌鉴赏题目中对诗作的写作背景或在理解诗歌过程中比较关键的词语作了必要的注解,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也不可忽视这些内容。如2005年全国卷Ⅱ《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下有一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在完成第一小题“简析‘抱膝灯前影半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怎样一种心情”时,就很难答中要害。
二、“泡”诗
就像是喝茶,完成了第一步读诗,我们仅仅是看到了茶叶,要真正品尝,还需要把茶叶放进杯子,用水冲泡。理解诗歌,这只杯子就是我们的大脑,这水就是我们的想象,我们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全面把握诗歌内容,再现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这里有两个层面,最基本的层面是要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诗歌,当然只要意译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加深理解。较高的层面是要通过想象,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再现诗歌的意境画面,把自己当做诗中的人物,与诗人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对话。如2007年北京卷《苤莒》,在大致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要能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在脑海中想象一幅劳动画面:春天,人们在一起采集野菜,边唱边采,相互嬉戏,每个人都有收获,有的摘,有的捋,有的手持衣角盛,有的干脆把衣服掖在腰间,大把大把地往怀里揣,一派欢乐热闹的场面,我们甚至可把自己就当成其中的一员,参与本次劳动。如此一来,在回答具体问题时就方便多了。
三、审题作答
考生在很多时候得不了高分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审题不清,答题不得要领,甚至答非所问,所以在具体作答之前,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我们干什么是十分必要的。
高考诗歌鉴赏题每一类题目在回答时都是有章可循的,比如炼字类题,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①表明观点,某个字用在这里好不好,或者哪个字用得好。②在诗作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该字怎样理解,有什么意思。③结合诗作具体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等。如2007年全国卷Ⅱ《新晴野望》第一小题: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炼字题,在前面两步全面理解诗作的基础上,依据上面的答题思路,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①第三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明”和“出”。②“明”在这里有明亮夺目的意思,“出”在这里有突出、透出之意。③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的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透出,更加富有层次。
在具体作答时要分点列举,使得答案要点清楚,一目了然,如果再配以清晰工整的字迹,阅卷老师又怎会吝啬分数呢?
四、范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此词作于王安石推行新法遭到废除,落职出京之后。
题目:这首词上阕有一个字统摄了下阕的内容,这个字是哪一个字?下阕哪些事物表现了这个字的意境?这样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先来读诗。读题目,这是一首宋词,“菩萨蛮”是词牌名,没有什么含义。读作者,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曾于宋神宗时主持变法,后遭失败。读诗作,这首词主要写了一种自由自在的闲居生活,其中也透出淡淡的哀愁。读注释,词下的注释交待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对我们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很大帮助。
再来“泡”诗。翻译这首词:几间破旧的草屋建在水边,作者整天身着便装徜徉于垂杨荫里。一夜春风虽然吹开了满树红花,但在作者看来,这花没有去年的红。夜夜难眠,白天只好借酒浇愁,酒醒之后愁更愁,特别是那黄鹂的叫声,最能勾起作者的愁思。接下来,还应该联系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王安石推行新法遭到废除,落职出京的实际情况,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壮志难酬,落职出京,这里的“闲”就不仅只是一般的闲了,难怪词人眼中的花都比不上去年的红,借酒浇愁,就连在我们听来婉转动听的黄鹂鸟的叫声都能引发词人愁思。
再来审题。这里共有三问,第一问是寻找关键词,要抓住“上阕”和“统摄下阕”两个要求,“上阕”限定了位置,“统摄下阕”强调了作用,这一问的回答很关键,因为第二问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作答的。第二问要找出具体的事物来说明,第三问又在前两问的基础上更深入一步,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这一问既要紧扣前两问,又要结合全诗,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答案。分析情感,要辩证地看待,诗中虽然有愁,但诗人是愁而不悲,诗人并不消极。在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出答案了:①“闲”字统摄下阕内容。②下阕中的“午醉”“黄鹂三两声”表现了这个字的意境。③这样写表现了作者的闲情逸致,也表现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和超尘脱俗的耿直。
(责任编辑 覃亮生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