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筛选出对草莓红叶病防治具有较为明显效果的药剂。[方法]在离体条件下,测定9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对草莓红叶病原菌丝体的抑制作用,并筛选出抑制作用效果明显的药剂在草莓育苗期和生长期进行田间试验。[结果]在室内筛选出2种抑菌效果较好的药剂,分别为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上述药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抑制率分别为95.8%和82.5%。在育苗期和生长期的田间药效测定均表明,施药后叶片上的病斑不扩展并保持原有的状态,同时草莓开始长出新叶并逐渐恢复正常的生长状态。其中在育苗期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防效分别达90.16%和82.0%,而在生长期间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死棵率的防效分别为61.89%和60.18%。[结论]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对草莓红叶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草莓;红叶病;杀菌剂;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6.6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05-014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5.04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Objective]To screen efficient fungicides with obvious effects on the control of strawberry red leaf spot disease.[Method]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nine different types of fungicides on the pathogen from strawberry red leaf spot were determined in vitro,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the fungicides was screened out. Field trials were conducted during the seedling and growth stage. [Result]Two kinds of fungicides with better inhibitory effects were screened out. Tests also showed that difenoconazole and tebuconazole had stronger inhibitory effects on this pathogen, and the inhibition rates were 95.8% and 82.5% in vitro, respectively. The field test in the seedling and growth stages showed that the lesions on the leaves did not expand and remained in the original state basically after application, and the strawberry plants began to grow new leaves and gradually returned to normal growth state. Among them, the difenoconazole and tebuconazole control effects in the seedling period reached 90.16% and 82.0%, respectively, while rate of control effect to prevent plants from death in the growth period were 61.89% and 60.18%, respectively. [Conclusion]Difenoconazole and tebuconazole had better control effects on strawberry red leaf spot disease and can be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in practical production.
Key words Strawberry;Red leaf spot disease;Fungicides;Control effect
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薔薇科(Rosaceae)草莓属(Fragaria L.)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莓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在我国广泛种植。我国主栽的草莓品种甜查理,由于其产量高、抗逆性强和果实耐运输等特性在我国南北均广泛种植[1-5]。但随着生产发展,由棒状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引起的草莓叶斑病,俗称红叶病,近年来在甜查理及其来源的草莓品种上经常发生,尤其是2017—2018年甜查理草莓红叶病大量发生,严重时造成整行或整棚甜查理草莓苗死亡,给草莓种植户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目前该病害已在我国主要甜查理草莓种植区均有发生,已成为制约我国草莓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该病害可危害草莓整个生育期,尤其是移栽后定植生长阶段发生尤为严重。甜查理草莓因其早熟性好、产量高和果实耐运输等特性,种植面积逐渐增加,但其易感染红叶病,叶片表面形成红色或褐红色的病斑,严重时造成整株枯死。通过对甜查理草莓病样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等,发现草莓红叶病是由棒状拟盘多毛孢菌所引起[6]。目前对草莓红叶病的发生、流行特点以及致病机理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多数药剂防控仅凭生产者的经验,没有经过严格的试验证实,最终导致大多数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能够有效地防控该病的危害,笔者采用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对病原菌的菌丝进行筛选,通过筛选出对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药剂在草莓育苗期和定植发病后通过药液叶面喷雾方式进行防治,以明确其防治效果,旨在为草莓红叶病田间科学防控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草莓品种均为甜查理草莓。供试病菌:草莓红叶病菌(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草莓课题组分离、鉴定和保存。供试的培养基:PDA培养基,按照文献[7]的方法进行配制。供试药剂:10%苯醚甲环唑WP(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43%戊唑醇WP(拜耳股份公司)、25%嘧菌酯WP(上海沪联生物药业)、25% 吡唑醚菌酯WP(巴斯夫植物保护)、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江苏省新沂市科大农药厂)、70%甲基硫菌灵WP(上海升联化工有限公司)、75%百菌清WP(山东省青岛润生农化有限公司)、10%多抗霉素(山东省绿士农药有限公司)、47%春雷霉素(吉林省延边春雷生物药业)、50%多菌灵WP(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效植物油助剂(乙基化和甲基化植物油,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化学品公司生产)。
1.2 不同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不同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作用。参考李树江等[7]的方法,将供试药剂稀释2 000倍,制成含有不同杀菌剂的PDA培养基备用。在药剂配制时均使用灭菌的蒸馏水。试验前先将供试菌株在PDA培养基平板上于27 ℃培养7 d,然后用已灭菌的打孔器(d=5 mm)在其菌落边缘打取菌饼,接种至各含药平板中央,置于24 ℃培养箱中培养,10~14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并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抑制率[8-9]。每个处理重复4次,以加入等量灭菌水为对照。
抑菌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5)]×100%
抑菌率以SPSS软件,采用one-way ANOVA test 方法通过Ducan's检验分析各药剂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1.3 田间药效测定
1.3.1 试验地概况。
分别在育苗期和生长期研究药剂对草莓红叶病的防治效果。上述2个时期的病害防控均在安徽省阜阳市草莓种植基地进行。该地区位于淮北平原上,处于暖温带的南缘,自然条件如光、热、水等条件均较好,非常适宜于种植草莓。在育苗期,由于红叶病的蔓延和传播,部分草莓母株的叶片已经产生了红叶病的病斑(图1),因此在育苗期的病害防控试验中采用叶片的病情指数研究药剂对红叶病的防控效果。在生长期防控试验中,由于当地是安徽省甜查理的主要种植地区,在3—4月的设施大棚中,由于病害的侵染,棚内的草莓红叶病发生较为严重,大部分叶片均已或多或少地出现病斑,部分植株出现死棵现象,因此很难利用叶片的病情指数来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上述实际情况,该试验采用植株的死棵率为对象研究药剂对红叶病的防控效果。
1.3.2 试验设计。
根据“1.2”药剂筛选结果,选用抑菌效果较好的药剂进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试验设计以抑制效果较好药剂的800~1 000倍液的处理,同时设置清水和植物油助剂2个对照。育苗期红叶病的试验于2019年4月12日在安徽省阜阳地区草莓红叶病发生时施第1次药,以后每隔7 d施药1次,连续3次;生长定植期试验于2019年3月底草莓红叶病加重时喷施第1次药,以后每隔7 d施药一次,连续3次。上述不同阶段的试验每小区面积20 m.2,重复3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在施药期间,尽量均匀施药于叶片的正反面,以叶面雾滴开始下滴为准,试验期间不使用或尽量少用其他药剂。
1.3.3 调查统计方法。
在上述试验中,在药剂防控试验开始前分别每个小区5点取样,每点随机选取和标记5株,每株调查4~5片叶。育苗期叶片病害的分级标准参考龙友华等[10]的甘蔗叶片褐斑病的标准分成0~5级。
0级,全株叶片均无病害,植株健康生长;
1级,感病植株叶片上出现的病斑面积占整株叶面积<25%;
2级,感病植株叶片上产生病斑面积占整株叶面积的25%~50%;
3级,感病植株叶片上产生病斑面积占整株叶面积的50%~75%;
4级,感病植株叶片产生病斑面积占整株叶面积的75%以上;
5级,全株叶片病斑扩大连成片,致使植株死亡。
在育苗期和生长期第3次施药后7~10 d调查并同时记录每个小区取样点叶片的发病情况或植株的死棵率并进行记录和统计。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均采用Excel 2007进行处理。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该病级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值)×100
紅叶病减退率=(药前红叶病株数—药后红叶病株数)/药前红叶病株数×100%
防效=(对照病情指数或死苗率—处理后病情指数或死苗率)/对照病情指数或死苗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杀菌剂对草莓红叶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按照“1.2”所述方法,测定各种药剂对红叶病菌菌丝体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10%苯醚甲环唑WP(2 000倍液)和43%戊唑醇WP(2 000倍液)对病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其抑制率均超过80%,其中10%苯醚甲环唑WP(2 000倍液)达95.8%,上述2种药剂具有显著差异(P<0.05);70%甲基硫菌灵WP抑菌率最差为26.0%。
2.2 田间防效
根据上述试验筛选出对红叶病原菌抑制效果较好的10%苯醚甲环唑WP(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43%戊唑醇WP(拜耳股份公司)800~1 000倍液对甜查理草莓育苗期和生长阶段的草莓红叶病进行药剂防控。
2.2.1 育苗期药剂对草莓红叶病的防控效果。
在育苗期,在第一次药剂防控后,试验组和对照并无显著差异,但在第2次施药后不久,试验组甜查理草莓上红叶病的病斑不继续扩大并保持原有状态,同时草莓开始抽出嫩绿色的新叶,随着时间的延长,草莓逐渐发出匍匐茎并逐渐恢复正常的生长状态;后期通过去除老叶,草莓叶片基本很少红叶病的病斑,其中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防效分别达90.16%和82.00%;而与此相反,采用清水和植物油助剂的处理,大部分植株红叶病的病级均有不同程度的加重,部分植株甚至出现了死棵现象,说明采用清水和助剂处理对病害没有防控作用(表2和图1)。这说明,在育苗期采用上述对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药剂对草莓红叶病的扩展具有明显的效果。 2.2.2 生长期药剂对草莓红叶病的防控效果。
在甜查理草莓生长结果后期,由于处在大棚内,空气扩散较慢,导致空气中的红叶病原菌的孢子含量较大,加之温度较高导致草莓红叶发病率也相对较高,部分植株由于发病较重已出现了死棵现象。按照表3所述在喷施对红叶病具有抑制作用的药剂后,第一次施药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草莓红叶病病症之间并显著差异。但在第2次施药后不久,试验组红叶病的死棵率与对照相比明显减少,同时部分感病相对较轻的草莓上逐渐长出嫩绿色的新叶,逐渐恢复生长。在施药后40 d后,以清水和助剂作对照的死棵率分别达34.2%和31.5%,而试验组植物油助剂+苯醚甲环唑和植物油助剂+戊唑醇处理的死苗率仅为13.2%和12.3%,死棵率防效分别达61.89%和60.18%(表3和图2)。这说明,在草莓生长期采用上述对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药剂可降低草莓红叶病死苗率。
3 结论
草莓红叶病是一种新的草莓病害,染病后植株叶片首先表现红色病斑,严重时造成整株枯死。目前该病害在欧美来源的草莓品种上发生相对较多,如甜查理和蒙特瑞等;日系来源的品种发生相对较少,发病程度也相对较轻。目前由于对草莓红叶病的侵染、防治过程与致病机理尚不清楚,以及对于病害的发生、流行特点和规律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对该病害的防治工作盲目和被动。在部分发病区,该病害发生尤为严重,很难控制。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杀菌剂对该病害的防控效果,该研究在室内研究不同类型杀菌剂对红叶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不同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抑制作用最强。但田间药剂防控预备试验中,在经过2次药剂喷施后,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对甜查理红叶病的防控效果实际上并不理想,但在加入高效植物油助剂后,尤其是在育苗期的防效分别达90.16%和82.00%,而在生长期的死棵率的防效分别达61.89%和60.18%。对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这可能与该病原菌——拟盘多毛孢菌本身就是一种内生真菌,主要生活在植物细胞内或细胞间,可以在植物体内独立进行分裂繁殖和传递且不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当加入植物油助剂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药剂直接作用于病原菌的浓度,从而抑制和控制病原菌的生长,促使植物逐渐恢复原有的生长状态。此外,还发现在育苗初期使用上述药剂对感病草莓植株进行药剂防控后,后期应定期施用百泰、代森锰锌和福美双等保护性杀菌剂和少量治疗药剂,防止育苗后期因降水多造成的土壤湿度大,容易引起该病害的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从室内药剂抑制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结果可以看出,10%苯醚甲环唑和43%戊唑醇结合高效植物油助剂可以在育苗期和生长期应用于甜查理草莓红叶病的防控且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该研究为草莓红叶病田间科学防控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军见,王培.西安地区草莓新品种引进比较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8,64(6):22-24.
[2]梁政杰,田芳,王晓云,等.早熟草莓品种甜查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7(3):254-255.
[3]陆玉英,李一伟,阮經宙,等.“甜查理”草莓脱毒苗在广西南宁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16,45(3):161-163.
[4]颜旭,文勇,李兰,韩庆新.7个草莓品种在成都地区引种试验研究[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6(5):48-49.
[5]赵宝龙,杜发扬,杨波,等.新疆日光温室促成栽培草莓品种对比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6,53(6):1054-1060.
[6]宁志怨,伊兴凯,兰伟,等.安徽省甜查理草莓红叶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分子植物育种,2019(15):5051-5056.
[7]李树江,周雪林,杨友联.太子参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J].植物保护,2018,44(3):182-185.
[8]司天桃.加工番茄3种病害的发生动态及其防治[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6.
[9]张岳,谢深喜,易图永,等.26种杀菌剂对柑橘砂皮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湖南农业科学,2018(12):60-62.
[10]龙友华,刘洋洋,吴小毛,等.贵州甘蔗真菌病害初步调查及褐斑病防治药剂筛选[J].植物保护,2015,41(4):186-190.
关键词 草莓;红叶病;杀菌剂;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6.6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05-014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5.04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Objective]To screen efficient fungicides with obvious effects on the control of strawberry red leaf spot disease.[Method]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nine different types of fungicides on the pathogen from strawberry red leaf spot were determined in vitro,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the fungicides was screened out. Field trials were conducted during the seedling and growth stage. [Result]Two kinds of fungicides with better inhibitory effects were screened out. Tests also showed that difenoconazole and tebuconazole had stronger inhibitory effects on this pathogen, and the inhibition rates were 95.8% and 82.5% in vitro, respectively. The field test in the seedling and growth stages showed that the lesions on the leaves did not expand and remained in the original state basically after application, and the strawberry plants began to grow new leaves and gradually returned to normal growth state. Among them, the difenoconazole and tebuconazole control effects in the seedling period reached 90.16% and 82.0%, respectively, while rate of control effect to prevent plants from death in the growth period were 61.89% and 60.18%, respectively. [Conclusion]Difenoconazole and tebuconazole had better control effects on strawberry red leaf spot disease and can be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in practical production.
Key words Strawberry;Red leaf spot disease;Fungicides;Control effect
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薔薇科(Rosaceae)草莓属(Fragaria L.)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莓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在我国广泛种植。我国主栽的草莓品种甜查理,由于其产量高、抗逆性强和果实耐运输等特性在我国南北均广泛种植[1-5]。但随着生产发展,由棒状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引起的草莓叶斑病,俗称红叶病,近年来在甜查理及其来源的草莓品种上经常发生,尤其是2017—2018年甜查理草莓红叶病大量发生,严重时造成整行或整棚甜查理草莓苗死亡,给草莓种植户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目前该病害已在我国主要甜查理草莓种植区均有发生,已成为制约我国草莓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该病害可危害草莓整个生育期,尤其是移栽后定植生长阶段发生尤为严重。甜查理草莓因其早熟性好、产量高和果实耐运输等特性,种植面积逐渐增加,但其易感染红叶病,叶片表面形成红色或褐红色的病斑,严重时造成整株枯死。通过对甜查理草莓病样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等,发现草莓红叶病是由棒状拟盘多毛孢菌所引起[6]。目前对草莓红叶病的发生、流行特点以及致病机理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多数药剂防控仅凭生产者的经验,没有经过严格的试验证实,最终导致大多数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能够有效地防控该病的危害,笔者采用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对病原菌的菌丝进行筛选,通过筛选出对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药剂在草莓育苗期和定植发病后通过药液叶面喷雾方式进行防治,以明确其防治效果,旨在为草莓红叶病田间科学防控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草莓品种均为甜查理草莓。供试病菌:草莓红叶病菌(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草莓课题组分离、鉴定和保存。供试的培养基:PDA培养基,按照文献[7]的方法进行配制。供试药剂:10%苯醚甲环唑WP(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43%戊唑醇WP(拜耳股份公司)、25%嘧菌酯WP(上海沪联生物药业)、25% 吡唑醚菌酯WP(巴斯夫植物保护)、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江苏省新沂市科大农药厂)、70%甲基硫菌灵WP(上海升联化工有限公司)、75%百菌清WP(山东省青岛润生农化有限公司)、10%多抗霉素(山东省绿士农药有限公司)、47%春雷霉素(吉林省延边春雷生物药业)、50%多菌灵WP(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效植物油助剂(乙基化和甲基化植物油,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化学品公司生产)。
1.2 不同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不同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作用。参考李树江等[7]的方法,将供试药剂稀释2 000倍,制成含有不同杀菌剂的PDA培养基备用。在药剂配制时均使用灭菌的蒸馏水。试验前先将供试菌株在PDA培养基平板上于27 ℃培养7 d,然后用已灭菌的打孔器(d=5 mm)在其菌落边缘打取菌饼,接种至各含药平板中央,置于24 ℃培养箱中培养,10~14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并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抑制率[8-9]。每个处理重复4次,以加入等量灭菌水为对照。
抑菌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5)]×100%
抑菌率以SPSS软件,采用one-way ANOVA test 方法通过Ducan's检验分析各药剂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1.3 田间药效测定
1.3.1 试验地概况。
分别在育苗期和生长期研究药剂对草莓红叶病的防治效果。上述2个时期的病害防控均在安徽省阜阳市草莓种植基地进行。该地区位于淮北平原上,处于暖温带的南缘,自然条件如光、热、水等条件均较好,非常适宜于种植草莓。在育苗期,由于红叶病的蔓延和传播,部分草莓母株的叶片已经产生了红叶病的病斑(图1),因此在育苗期的病害防控试验中采用叶片的病情指数研究药剂对红叶病的防控效果。在生长期防控试验中,由于当地是安徽省甜查理的主要种植地区,在3—4月的设施大棚中,由于病害的侵染,棚内的草莓红叶病发生较为严重,大部分叶片均已或多或少地出现病斑,部分植株出现死棵现象,因此很难利用叶片的病情指数来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上述实际情况,该试验采用植株的死棵率为对象研究药剂对红叶病的防控效果。
1.3.2 试验设计。
根据“1.2”药剂筛选结果,选用抑菌效果较好的药剂进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试验设计以抑制效果较好药剂的800~1 000倍液的处理,同时设置清水和植物油助剂2个对照。育苗期红叶病的试验于2019年4月12日在安徽省阜阳地区草莓红叶病发生时施第1次药,以后每隔7 d施药1次,连续3次;生长定植期试验于2019年3月底草莓红叶病加重时喷施第1次药,以后每隔7 d施药一次,连续3次。上述不同阶段的试验每小区面积20 m.2,重复3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在施药期间,尽量均匀施药于叶片的正反面,以叶面雾滴开始下滴为准,试验期间不使用或尽量少用其他药剂。
1.3.3 调查统计方法。
在上述试验中,在药剂防控试验开始前分别每个小区5点取样,每点随机选取和标记5株,每株调查4~5片叶。育苗期叶片病害的分级标准参考龙友华等[10]的甘蔗叶片褐斑病的标准分成0~5级。
0级,全株叶片均无病害,植株健康生长;
1级,感病植株叶片上出现的病斑面积占整株叶面积<25%;
2级,感病植株叶片上产生病斑面积占整株叶面积的25%~50%;
3级,感病植株叶片上产生病斑面积占整株叶面积的50%~75%;
4级,感病植株叶片产生病斑面积占整株叶面积的75%以上;
5级,全株叶片病斑扩大连成片,致使植株死亡。
在育苗期和生长期第3次施药后7~10 d调查并同时记录每个小区取样点叶片的发病情况或植株的死棵率并进行记录和统计。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均采用Excel 2007进行处理。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该病级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值)×100
紅叶病减退率=(药前红叶病株数—药后红叶病株数)/药前红叶病株数×100%
防效=(对照病情指数或死苗率—处理后病情指数或死苗率)/对照病情指数或死苗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杀菌剂对草莓红叶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按照“1.2”所述方法,测定各种药剂对红叶病菌菌丝体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10%苯醚甲环唑WP(2 000倍液)和43%戊唑醇WP(2 000倍液)对病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其抑制率均超过80%,其中10%苯醚甲环唑WP(2 000倍液)达95.8%,上述2种药剂具有显著差异(P<0.05);70%甲基硫菌灵WP抑菌率最差为26.0%。
2.2 田间防效
根据上述试验筛选出对红叶病原菌抑制效果较好的10%苯醚甲环唑WP(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43%戊唑醇WP(拜耳股份公司)800~1 000倍液对甜查理草莓育苗期和生长阶段的草莓红叶病进行药剂防控。
2.2.1 育苗期药剂对草莓红叶病的防控效果。
在育苗期,在第一次药剂防控后,试验组和对照并无显著差异,但在第2次施药后不久,试验组甜查理草莓上红叶病的病斑不继续扩大并保持原有状态,同时草莓开始抽出嫩绿色的新叶,随着时间的延长,草莓逐渐发出匍匐茎并逐渐恢复正常的生长状态;后期通过去除老叶,草莓叶片基本很少红叶病的病斑,其中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防效分别达90.16%和82.00%;而与此相反,采用清水和植物油助剂的处理,大部分植株红叶病的病级均有不同程度的加重,部分植株甚至出现了死棵现象,说明采用清水和助剂处理对病害没有防控作用(表2和图1)。这说明,在育苗期采用上述对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药剂对草莓红叶病的扩展具有明显的效果。 2.2.2 生长期药剂对草莓红叶病的防控效果。
在甜查理草莓生长结果后期,由于处在大棚内,空气扩散较慢,导致空气中的红叶病原菌的孢子含量较大,加之温度较高导致草莓红叶发病率也相对较高,部分植株由于发病较重已出现了死棵现象。按照表3所述在喷施对红叶病具有抑制作用的药剂后,第一次施药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草莓红叶病病症之间并显著差异。但在第2次施药后不久,试验组红叶病的死棵率与对照相比明显减少,同时部分感病相对较轻的草莓上逐渐长出嫩绿色的新叶,逐渐恢复生长。在施药后40 d后,以清水和助剂作对照的死棵率分别达34.2%和31.5%,而试验组植物油助剂+苯醚甲环唑和植物油助剂+戊唑醇处理的死苗率仅为13.2%和12.3%,死棵率防效分别达61.89%和60.18%(表3和图2)。这说明,在草莓生长期采用上述对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药剂可降低草莓红叶病死苗率。
3 结论
草莓红叶病是一种新的草莓病害,染病后植株叶片首先表现红色病斑,严重时造成整株枯死。目前该病害在欧美来源的草莓品种上发生相对较多,如甜查理和蒙特瑞等;日系来源的品种发生相对较少,发病程度也相对较轻。目前由于对草莓红叶病的侵染、防治过程与致病机理尚不清楚,以及对于病害的发生、流行特点和规律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对该病害的防治工作盲目和被动。在部分发病区,该病害发生尤为严重,很难控制。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杀菌剂对该病害的防控效果,该研究在室内研究不同类型杀菌剂对红叶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不同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抑制作用最强。但田间药剂防控预备试验中,在经过2次药剂喷施后,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对甜查理红叶病的防控效果实际上并不理想,但在加入高效植物油助剂后,尤其是在育苗期的防效分别达90.16%和82.00%,而在生长期的死棵率的防效分别达61.89%和60.18%。对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这可能与该病原菌——拟盘多毛孢菌本身就是一种内生真菌,主要生活在植物细胞内或细胞间,可以在植物体内独立进行分裂繁殖和传递且不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当加入植物油助剂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药剂直接作用于病原菌的浓度,从而抑制和控制病原菌的生长,促使植物逐渐恢复原有的生长状态。此外,还发现在育苗初期使用上述药剂对感病草莓植株进行药剂防控后,后期应定期施用百泰、代森锰锌和福美双等保护性杀菌剂和少量治疗药剂,防止育苗后期因降水多造成的土壤湿度大,容易引起该病害的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从室内药剂抑制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结果可以看出,10%苯醚甲环唑和43%戊唑醇结合高效植物油助剂可以在育苗期和生长期应用于甜查理草莓红叶病的防控且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该研究为草莓红叶病田间科学防控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军见,王培.西安地区草莓新品种引进比较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8,64(6):22-24.
[2]梁政杰,田芳,王晓云,等.早熟草莓品种甜查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7(3):254-255.
[3]陆玉英,李一伟,阮經宙,等.“甜查理”草莓脱毒苗在广西南宁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16,45(3):161-163.
[4]颜旭,文勇,李兰,韩庆新.7个草莓品种在成都地区引种试验研究[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6(5):48-49.
[5]赵宝龙,杜发扬,杨波,等.新疆日光温室促成栽培草莓品种对比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6,53(6):1054-1060.
[6]宁志怨,伊兴凯,兰伟,等.安徽省甜查理草莓红叶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分子植物育种,2019(15):5051-5056.
[7]李树江,周雪林,杨友联.太子参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J].植物保护,2018,44(3):182-185.
[8]司天桃.加工番茄3种病害的发生动态及其防治[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6.
[9]张岳,谢深喜,易图永,等.26种杀菌剂对柑橘砂皮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湖南农业科学,2018(12):60-62.
[10]龙友华,刘洋洋,吴小毛,等.贵州甘蔗真菌病害初步调查及褐斑病防治药剂筛选[J].植物保护,2015,41(4):18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