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5年,做道加减乘除应用题

来源 :女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wan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婚5周年纪念日那天,说好了陪我去吃开到家门口的火锅分店,临到了他又来一个电话“老总视察分公司有饭局”,我给自己煮了个鸡蛋便歪在沙发上看电视,都快看睡着了才听到他哼着曲子上楼的声音。我窝着一肚子气,等他拍了好一会儿门才去开。他掩不住脸上的笑意叫:“今天过得如何?”我白了他一眼。“我升项目经理了。工作上的事告一段落,现在要好好处理家里的事。”我苦笑:“工作是排在家庭之前吗?”他解释:“工作安顿好,我才能给你安定舒适的家。”他和我长谈了数小时,最后一针见血地说:“你与其一人在家无聊为何不学点东西?参加些活动?你不是喜欢写作吗?刚结婚那一年你不就是我们家付电费的人吗?”
  
   我忍不住破涕为笑:结婚第一年我偶尔在报上发表文章,那一年稿费算起来一年有1000多元,付电费刚够,他给我取了个别号“付电费的人”,如果时间久了,我没有动笔他会提醒 “收电费的要来了”!可是收了两次退稿后我就没再写下去。他接着说:“试着减少些闲愁,添加点有意思的事。”是啊!我应该自己创造快乐,而不是等待老公给予快乐。幸福不可能留在不思进取的人的身边,我的婚姻因为我的惰性而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忘记了曾从哪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从爱情走到婚姻好处是乘除法——快乐可以乘以二,苦恼可以除以二。我发现这个乘除法加上老公的加减法,组成的四则运算正可以全新地诠释和应用到生活中来。
  加法的婚姻是一种积极的婚姻。哪个婚姻中的女人没点边角感触和细腻的小心思啊,没想到的是,我重新开始的写作过程也是我重新开始整理回味婚姻生活的过程。突然发现他其实对我真的迁就呵护在每一个细节里,“写出来的情话跟说出来的情话还真就是不一样哈!”睡前,老公爱躺在床上看我写的小文呵呵地笑,一副很享受的样子。
  我还写起了美食评论,这是我的新尝试,很快上了本地报刊的周末版,编辑组织我们作者成立了“品菜团”,各大酒楼有新菜创制出品时都会让作者参与品评。品评会上大师级别的厨师也在座,他们会在用餐时讲解很多民间私房菜和失传公馆菜的创制复原过程,对于喜欢烹调的我真是如获至宝。品评会上我常会拿到酒楼根本不对外公开的7折金卡,老公请客户时全派上了用场,面对同事讶异的目光,老公摊开登有我文章的报纸,哪个得意劲喔!
  从事新活动,化被动为主动后,我从精神到外貌都好像变了一个人。
  减法的婚姻是一种轻装的婚姻。通过那天与老公的谈话我认识到:其实男人真正需要的是使他的伴侣快乐,伴侣的快乐就像是淋浴可以洗掉了他白天的压力。以前我经常莫名地生气,和老公吵架时最爱翻旧账,结果越吵越凶。本来是为下班回家太晚而吵,结果由恋爱第一天数起,某年某月为什么而吵,某年某月他又做了什么让我伤心的事……
  那次谈话后,我就只翻最近的那一次,以前的那些呢,我就把它全给减掉了。因为减法就是保持婚姻幸福的秘密武器。我的口头禅是“记得你一点点的坏,记得你一串串的好”。虽然后来也有我任性不讲理气得他七窍生烟的时候,不过老公在我的潜移默化下,婚姻减法做得顶呱呱了,经常套用了我的口头禅:记得你一点点的坏,记得你一串串的好。
   放弃生活中不当的思维,终止坏情绪,让盛载幸福婚姻的车轮轻松前行。
  乘法的婚姻是一种开朗的婚姻。自打去年我辞职在家做全职主妇起,我就开始不太爱参加他同事朋友间的聚会了,每当人家谈完自己的职场生活后总是问及我“你是如何打发时间的呢”,我总感到尴尬:相似的年龄,人家时间不够用,到我这却成了打发时间了,心里能不失落吗?
  加减法带给我新的改观,我更加有了自信和兴趣参加他朋友间的活动。聚会中,朋友一再夸他找了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进得书房的好老婆。在这样的场合,夸奖别人的妻子或许仅仅是出于礼貌,虽然明知如此,我们心里也是乐滋滋的,快乐就在这样的过程好似做了乘法般成倍增长了。这才发现:结婚久了,孤独的二人世界会产生许多意料不到的矛盾。这时确实需要出去走走,而不是像新婚那样总是二人独处。
  外面的世界有时候很像婚姻的补氧器,适当的交际生活,能够帮助彼此确定婚姻的真实存在和重新发现对方的优点。
  除法的婚姻是一种智慧的婚姻。再乐观开朗的妻子在操持了5年家务之后,面对那些灰尘、油垢、垃圾也不可能有好心情,家庭主妇都知道“家务只要愿意做是永远做不完的”。其实,老公早就让我找钟点工定期打扫了,我却连擦窗户、清理油烟机的事都要亲力亲为,大假时还要求他参与大扫除,为这些琐事我们没少吵架。
  我将洗衣服、收拾房间(外人不好参与)自己做,其它的请小时工来帮忙。代价不过是一年少买两件或许根本就穿不上身的打折衣服。所谓的“会生活”, 就是减少那些负面的情绪做出聪明的选择,将难以处理的问题做个除法化整为零,分别解决。
  其实,婚姻总是四则混合运算同时进行的,许多令人一筹莫展的问题确实都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应用加减乘除方法来加以解决,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行动起来!为婚姻中的浮冰解解冻。有关婚姻中加减乘除的游戏,我不过是抛砖引玉。其实所谓的加减乘除法,不过是一对努力沟通的人,和两颗彼此珍惜的心罢了。(责编/诗坤 shikun01@163.com)
其他文献
现在有一种时髦的言论很风靡,就是爱的八分论,是说爱一个人,不要全身心投入,爱他八分就够了,剩下两分要爱自己,或者说要给自己留个余地,否则,有朝一日,爱情若成为过去时,你如何收拾那一地的狼藉?你怎样面对惨重的损失?更有人拿饮酒、吃饭之类的事情做比喻,说饮酒的时候,六分醉的微醺感最舒服,继续喝下去,就会过量,丧失了喝酒的乐趣;吃饭的时候,七分饱的感觉是最舒服的,但继续吃下去,则会过饱,完全丧失了吃饭的
期刊
以琴弦为笔,绘一幅高山流水;以光阴为缶,奏一曲大风飞扬;以星空为幕,将五环高挂天际……2008年8月8日晚8时,第29界奥林匹克运动会驾着祥云,在鸟巢开启大幕。这是一个传奇般的夜晚,总导演张艺谋以一幅缓缓铺陈的水墨长卷,将沧海桑田、华夏精髓完美呈现。本届开幕式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行为艺术”!  开、闭幕式的成功,让张艺谋的导演身价翻了5倍,个人品牌更是无法估量。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对两个女人充满了
期刊
随着上个世纪末中国高校普遍扩招,原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预测显示,2008年将有超过150万应届大学生无法按时就业。另一方面学费却普遍升高,一个普通本科生4年下来,起码也得花6万。面对高投入低回报的大学教育,不少家长们开始痛苦地思考,孩子上大学到底有没有用?韩秋生,就是这样一个父亲,他目睹了一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勉强找到工作却难以适应,每月收入连
期刊
策划/诗坤 执行/漠威 诗坤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过网络同居生活的人数已达10万人之众。具备网络同居功能平台的有几十家,每家网络社区网络同居生活人数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并且正在迅速扩张,仅以这家同居网站为例,每天就有2000名新增用户。这其中不仅有很多青少年在互联网上玩现代版“过家家”,也有已婚的成年人涉足。与此同时,网络同居和由此衍生的网络婚姻甚至网络生育正逐步脱离纯虚拟状态,对现实中人
期刊
又一次激烈争吵,我和老公钟意都说了很多过头的气话,直到两个人都动了手。离婚的念头如同一场定期发作的感冒,隔一段就会让我头痛欲裂。我嘶哑着声音说,长痛不如短痛,幸好没有孩子,还是离了吧,两个人都好过。钟意没有像从前那样再坚持,你先去吧,我去单位处理些事就赶过来。  第二天一大早,我打车去法院。接待离婚案子的是个40出头的中年女人,她仔细看看文件,说这次不符合上诉条件,法院有明文规定:第一次起诉撤诉之
期刊
有人说,理性太过的人,很难爱得起来。只要你在爱,就必定很愚蠢,爱不是聪明人做的事。  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不由得笑,原来那么多人以为,只要不再爱,他们就可以变成聪明人。  理性与聪明,从来就不曾画等号。  过分理性的人或许懂得权衡利弊,却缺乏感知爱与美的纤敏,生命里过滤掉温情,所留下的冷硬的思考,不是聪明,是世故。头脑里抽离激情,所留下的笃定的打算,不是聪明,是冥顽。  其实,爱从来都是聪明人做的事
期刊
那一年,29岁的她,怀着一颗恨嫁的心,走马灯似的和一个又一个男人见面。  是朋友介绍的他,俊朗儒雅,从容有致,与她相谈甚欢。相识不久,他陪她去游玩。到了景点,她想打电话给父母报个平安,却发现手机没信号。他去公用电话亭帮她打电话,刚走了几步又折回来,问她:“你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她的心一下子就冷了。相识两个月,他居然还不记得她家里的电话。如果他把她放在心上,怎么能连那几个数字都不记得?  她见
期刊
口述/峦青 语馨 整理/张焱    如今网购已成为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一种购物方式。快速、便捷、物品丰富、价格较商场更优惠、自由、享受,这6点成为了网络购物颇具诱惑力的理由。  “女人可以不赚钱,但不可以没工作;女人可以不逛街,但不可以不网购。”这是妻子语馨的口头禅。不知什么时候,她“购物狂”的基因开始启动,开心时购物,郁闷时购物,无聊时购物……对网购近乎痴狂的喜爱程度已经到了让人不能容忍的地步。  
期刊
曾经,当红小生孙红雷痴迷地暗恋国际巨星巩俐,是巩俐帮助他走出单相思的沼泽;当孙红雷总是以她为模式来找女朋友时,又是巩俐帮助他调整恋爱观,修正恋爱方向。而这一切,也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姐弟情谊……    魅力无法抗拒,有一种爱叫欲罢不能    2001年5月,孙红雷刚刚主演完电视剧《像雾像雨又像风》,准备去韩国旅游,突然接到著名导演孙周的电话,邀他在电影《周渔的火车》中扮演男一号张强。孙红雷本想委婉地
期刊
为女儿前途,假离婚出国打工    1970年,王晓琳出生在沈阳市皇姑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母都是学校老师。王晓琳是家里的独女,天生聪颖,美丽动人,却是个苦命人。在王晓琳14岁那年,一场意外的车祸夺去了父亲的生命,一个幸福的家变得支离破碎。为了女儿,母亲没有再婚,而是一个人辛辛苦苦将王晓琳拉扯成人。王晓琳果然没让母亲失望,她发奋努力,继承了父亲遗愿——演奏琵琶,并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后,王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