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药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防治农作物等病、虫、草、鼠害,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没有化学农药工业,基本不使用化学农药,自1957年天津农药厂开始生产我国第一个化学农药品种—对硫磷(1605)后的50多年来,我国化学农药产业迅速发展,现已形成280多个原药品种、3000多个制剂产品、115万吨的年生产能力,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农药生产国。同时,化学农药也是一种有毒物质,大多数化学农药都属于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第六类危化品—毒害品。据有关研究资料,在喷洒的化学农药中,真正对病虫害起到防治作用的农药仅占喷施量的0.1%,其余99.9%的农药都挥发到大气或淋容流失到土壤或残留于作物中,必然对人畜、环境、农产品等造成不良影响。本文结合我市农药使用情况,在综合了国内外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论述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为科学合理施药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关键词]化学农药;环境污染;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3-0209-01
我国每年化学农药使施用量达50万到60万吨,其中约80%的化学农药直接进入环境。农药进入环境后不仅可以在大气、土壤、水等环境介质之间扩散,还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在不同生物体内富集,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危害,因此化学农药环境污染的防控任务十分艰巨。
一、化学农药使用对环境的污染途径和特征
化学农药施用后直接作用于防治对象的有效利用率很低,以喷施方式为例,杀虫剂和除草剂仅有2%和5%的药液作用于靶点,其余大部分药液或附着于植物体上,或渗入植株体内累积;或蒸发、散逸到空气中,或飘落进入土壤,或随地表径流流入河湖,或淋溶进入地下水,总之绝大部分进入环境。
(1)化学农药使用对大气的污染
化学农药使用对大气的污染来源和途径有:a: 地面或飞机喷洒农药时,漂浮于空中的药剂微粒;b:水体、土壤表面残留农药的挥发等;c:农药生产、加工企业排放废气中的农药漂浮物;d: 卫生用药的喷雾,或农产品防蛀时等进行的熏蒸处理。种植业使用的农药面积最广、数量最多,因此成为大气中农药污染的主要来源。进入大气的农药或被大气飘尘吸附,或以气体、气溶胶的形式悬浮在空气中,随着气流的运动使大气污染的范围不断扩大,有的甚至可以飘到很远的地方。研究显示,即使在从未使用过化学农药的珠穆朗玛峰,其积雪中也有持久性农药“六六六”的检出。化学农药对大气的污染程度与范围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施用农药的性质、施用量和施用方法,二是施药地区的大气环境状况(如风向、风速、温度和湿度等)。
(2)化学农药使用对土壤的污染
化学农药使用对土壤的污染来源和途径有:a:以防治地下病害为目的直接在土壤中施用的农药;b:喷雾施用时滴落到土壤中的农药;c:随大气沉降、灌溉或施肥等方式进入土壤中的农药。
(3)化学农药使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化学农药使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来源和途径有:a:大气中随降水进入水体的农药;b: 土壤残留农药随地表径流或农田排水进入地表水体;或向下淋溶进入地下水;c:直接用于水体的农药,或在水体中清洗施药器械;d:农药厂向水体中排放的废水。农药在水中的降解也受到环境因子(水质、水温、pH、光照和微生物等)和农药行为特性(水溶性、吸附性、水解和光解等)的综合影响。
(4)化学农药使用对农作物的污染
化学农药使用对农作物的污染来源和途径有:直接施用在农作物上的农药通过植株表皮吸收进入作物体内;作物通过根系将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吸收,经过体内的迁移、转化后将农药分配在整个植物体内;作物植株通过呼吸作用吸收的大气中农药;大棚作物使用的农药熏蒸剂,或农产品贮存时使用的保鲜喷药等。
(5)化学农药使用对环境生物的污染
化学农药对环境非靶标生物的污染和暴露途径有:施药过程中,通过经口或经皮途径对非靶生物的暴露;施药后污染非靶生物栖息地,生物通过摄取受污染的食物、饮水,或接触到受污染的空气、土壤、水;生物将颗粒型农药误认为是粗砂或种子而食入等;食物链的传递,难降解、生物富集性强的农药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体内逐级传递、浓缩[1]。
二、化学农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药环境管理职责不清晰,监管不力
我国农药管理化学农药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由于农药使用的安全监管相对薄弱,农药的使用存在这许多方面的问题。
(2)农药废弃物环境管理存在盲点
农药废弃物包括被禁止使用但仍有库存的农药、过期失效的农药、假劣农药、农药施用后剩余的残液、盛装农药容器的冲洗液、农药包装物(瓶、桶、袋)、被农药污染的外包装物或其他物品等。
(3)农药环境污染监测能力落后
为使农业环境监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早在1991年农业部就曾建立农业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及农业环境监测年报制度,但这些制度未能在农药环境安全监管中充分发挥作用。
(4)农药随意使用现象普遍
我国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型为主,许多农民知识水平低,缺乏科学用药知识,常常根据经验选择农药品种,随意用药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化学农药使用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对策建议
(1)明确农药环境污染防治管理职责,加强各流程监管
建议进一步明确农业、环保、工信等部门在农药的生产、经营、运输、贮存、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等不同环节中的监管职责,根据职责范围分别制定农药环境监管制度,相互衔接、充分协调,有效地落实农药监管职能。
(2)健全农药废弃物环境管理制度,实现农药废弃物统一回收处理
建议建立针对农药废弃物管理的专门条例、法规,开展农药废弃物回收和处置管理制度和配套研究,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处置技术,结合现有农药废弃物管理试点经验,制定和建立出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农药废弃物管理实施细则和配套技术,使农药废弃物回收和处置有章可循、有法可治。
(3)提升农药环境污染监测能力,开展农药环境污染状况综合评估
提升农药环境污染监管能力,一是要提高基层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的技术能力,改善设备条件,提升监测能力;二是开展农药环境质量标准基础研究,制定土壤、水等环境介质中不同农药污染控制阈值,为监测评估提供评判依据。
(4)推广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树立农民的环保意识
建立高效的农药使用技术推广体系是防控农药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通过借鉴他国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由农业管理部门、农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的农药使用技术推广平台,可由农业管理部门制定农药使用技术推广规划和项目,农业协会负责推广项目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工作,科研院所则承担推广项目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农药使用技术推广体系。
总结:化学农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人类有意投放到环境中的毒性物质,但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我国农药的使用量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保持较高水平。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是防治环境污染,控制生态危害发生的关键核心,要完成这个核心任务就必须要农药管理者、研究者、使用者和销售者等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从管理制度、技术研发、教育培训和污染修复等各个方面完善农药环境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机制,实现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最终实现增產保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和谐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沈烨冰,张勇,李存雄等.贵州百花湖水体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及健康风险评价[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19(3):311—315.
[关键词]化学农药;环境污染;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3-0209-01
我国每年化学农药使施用量达50万到60万吨,其中约80%的化学农药直接进入环境。农药进入环境后不仅可以在大气、土壤、水等环境介质之间扩散,还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在不同生物体内富集,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危害,因此化学农药环境污染的防控任务十分艰巨。
一、化学农药使用对环境的污染途径和特征
化学农药施用后直接作用于防治对象的有效利用率很低,以喷施方式为例,杀虫剂和除草剂仅有2%和5%的药液作用于靶点,其余大部分药液或附着于植物体上,或渗入植株体内累积;或蒸发、散逸到空气中,或飘落进入土壤,或随地表径流流入河湖,或淋溶进入地下水,总之绝大部分进入环境。
(1)化学农药使用对大气的污染
化学农药使用对大气的污染来源和途径有:a: 地面或飞机喷洒农药时,漂浮于空中的药剂微粒;b:水体、土壤表面残留农药的挥发等;c:农药生产、加工企业排放废气中的农药漂浮物;d: 卫生用药的喷雾,或农产品防蛀时等进行的熏蒸处理。种植业使用的农药面积最广、数量最多,因此成为大气中农药污染的主要来源。进入大气的农药或被大气飘尘吸附,或以气体、气溶胶的形式悬浮在空气中,随着气流的运动使大气污染的范围不断扩大,有的甚至可以飘到很远的地方。研究显示,即使在从未使用过化学农药的珠穆朗玛峰,其积雪中也有持久性农药“六六六”的检出。化学农药对大气的污染程度与范围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施用农药的性质、施用量和施用方法,二是施药地区的大气环境状况(如风向、风速、温度和湿度等)。
(2)化学农药使用对土壤的污染
化学农药使用对土壤的污染来源和途径有:a:以防治地下病害为目的直接在土壤中施用的农药;b:喷雾施用时滴落到土壤中的农药;c:随大气沉降、灌溉或施肥等方式进入土壤中的农药。
(3)化学农药使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化学农药使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来源和途径有:a:大气中随降水进入水体的农药;b: 土壤残留农药随地表径流或农田排水进入地表水体;或向下淋溶进入地下水;c:直接用于水体的农药,或在水体中清洗施药器械;d:农药厂向水体中排放的废水。农药在水中的降解也受到环境因子(水质、水温、pH、光照和微生物等)和农药行为特性(水溶性、吸附性、水解和光解等)的综合影响。
(4)化学农药使用对农作物的污染
化学农药使用对农作物的污染来源和途径有:直接施用在农作物上的农药通过植株表皮吸收进入作物体内;作物通过根系将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吸收,经过体内的迁移、转化后将农药分配在整个植物体内;作物植株通过呼吸作用吸收的大气中农药;大棚作物使用的农药熏蒸剂,或农产品贮存时使用的保鲜喷药等。
(5)化学农药使用对环境生物的污染
化学农药对环境非靶标生物的污染和暴露途径有:施药过程中,通过经口或经皮途径对非靶生物的暴露;施药后污染非靶生物栖息地,生物通过摄取受污染的食物、饮水,或接触到受污染的空气、土壤、水;生物将颗粒型农药误认为是粗砂或种子而食入等;食物链的传递,难降解、生物富集性强的农药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体内逐级传递、浓缩[1]。
二、化学农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药环境管理职责不清晰,监管不力
我国农药管理化学农药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由于农药使用的安全监管相对薄弱,农药的使用存在这许多方面的问题。
(2)农药废弃物环境管理存在盲点
农药废弃物包括被禁止使用但仍有库存的农药、过期失效的农药、假劣农药、农药施用后剩余的残液、盛装农药容器的冲洗液、农药包装物(瓶、桶、袋)、被农药污染的外包装物或其他物品等。
(3)农药环境污染监测能力落后
为使农业环境监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早在1991年农业部就曾建立农业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及农业环境监测年报制度,但这些制度未能在农药环境安全监管中充分发挥作用。
(4)农药随意使用现象普遍
我国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型为主,许多农民知识水平低,缺乏科学用药知识,常常根据经验选择农药品种,随意用药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化学农药使用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对策建议
(1)明确农药环境污染防治管理职责,加强各流程监管
建议进一步明确农业、环保、工信等部门在农药的生产、经营、运输、贮存、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等不同环节中的监管职责,根据职责范围分别制定农药环境监管制度,相互衔接、充分协调,有效地落实农药监管职能。
(2)健全农药废弃物环境管理制度,实现农药废弃物统一回收处理
建议建立针对农药废弃物管理的专门条例、法规,开展农药废弃物回收和处置管理制度和配套研究,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处置技术,结合现有农药废弃物管理试点经验,制定和建立出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农药废弃物管理实施细则和配套技术,使农药废弃物回收和处置有章可循、有法可治。
(3)提升农药环境污染监测能力,开展农药环境污染状况综合评估
提升农药环境污染监管能力,一是要提高基层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的技术能力,改善设备条件,提升监测能力;二是开展农药环境质量标准基础研究,制定土壤、水等环境介质中不同农药污染控制阈值,为监测评估提供评判依据。
(4)推广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树立农民的环保意识
建立高效的农药使用技术推广体系是防控农药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通过借鉴他国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由农业管理部门、农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的农药使用技术推广平台,可由农业管理部门制定农药使用技术推广规划和项目,农业协会负责推广项目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工作,科研院所则承担推广项目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农药使用技术推广体系。
总结:化学农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人类有意投放到环境中的毒性物质,但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我国农药的使用量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保持较高水平。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是防治环境污染,控制生态危害发生的关键核心,要完成这个核心任务就必须要农药管理者、研究者、使用者和销售者等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从管理制度、技术研发、教育培训和污染修复等各个方面完善农药环境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机制,实现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最终实现增產保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和谐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沈烨冰,张勇,李存雄等.贵州百花湖水体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及健康风险评价[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19(3):3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