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來,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新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也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高校在学生资助、医保和在校生征兵工作实施中也是以学籍信息作为基础,因此学籍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创新变得日益重要。根据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结合本校工作实际,从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学籍管理工作应从学籍管理的理念、规章制度和管理内容等途径进行探索和创新。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3-0074-02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同时,学籍管理工作又具有隐性的育人作用。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攀升、学生来源日趋多元化、生源质量下降等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引发的降级、休学、退学的学籍不良异动,以及不能如期毕业的暂缓毕业生、结业生人数比例居高不下等问题日益凸显,管理工作日趋繁重、复杂,劳动强度大大增加。学籍管理工作水平直接制约着高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对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实际意义。探索一种适合本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现状
(一)学籍相关含义的界定
在《教育管理辞典》中,学籍解释为:“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专指在某一学校所获得的学生资格”[1]。学籍是一个学生属于某所学校的一种法律上的资格或身份。学籍管理则被定义为是根据有关规定,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资格进行考核、记载、控制和处理的活动[2]。学籍管理制度是指学校对学籍管理所制定的各项条例和规定,要求全体师生所必须维护和遵守的规范性、强制性文件。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招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学生生源大部分是学习中等或者偏下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适应力以及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划能力相对本科的学生要低一些。主要表现在:一是主动学习能力差,学习内生力不足,心理不够成熟,缺乏责任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获取有效知识的渠道单一,掌握信息量小,业余爱好少,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三是随着社会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虽然给各项工作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影响了大部分人的交流能力。现在“90后”“00后”的大学生都成了低头族,和老师、同学交流少,出现了人际沟通不畅通,从而也导致了诸多问题。
(三)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现状
1.学籍管理与育人理念结合得不够。高职院校在学籍管理中往往习惯性地采用硬性管理模式,没有形成教育性和育人性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2.学籍管理工作队伍缺乏稳定性。特别是二级学院学籍管理工作者更换频繁,导致学籍管理没有延续性,学籍基础数据容易丢失。
3.学籍管理工作缺乏创新。由于学籍管理工作琐碎,政策性、程式化强,导致学籍工作者无暇开展对常规工作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缺乏工作的创新。
4.对学籍管理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学籍管理包括哪些内容,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都有哪些,做不好会导致什么后果,各院辅导员以及学籍管理员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宣传不及时且宣传力度不够。
2017年《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41号令)的出台,给予了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同时也给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学籍管理工作实施三大注册制度,自2000年至今历经十几年,逐步形成了完善规范可行的注册制度。教育部自2000年在北京等5省试点学历证书电子注册;2001年正式建立学历注册制度;2002年启动毕业生和身份证号一并注册;2007年正式建立学籍注册制度并要求进行新生学籍查询;2008年建立学年注册制度,强调过程管理;2010年学历在线即时电子注册,启用数字证书,确保信息安全;2014年正式出台了《高等学校学生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办法》。以上一系列制度的出台和实施,有效遏制、杜绝假学历、乱招生等现象的发生,实现了全过程动态管理。
二、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籍管理内容与人本关怀结合得不够
高校更注重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忽视维权是高校普遍存在的制度内容定位。为满足教育教学灵活、精细化的管理需求,学籍管理工作要立足“以生为本”、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创新学籍管理理念。我校在学籍日常管理中,没有体现出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和人本性。在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过于刚性,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应有的尊重。
(二)学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执行力不够
学籍管理制度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符合本校管理实际的学籍管理制度是保障正常教学、管理秩序的必备条件。
我校于2017年根据教育部41号令修订出台了18个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有关学籍管理的有《滨州职业学院全日制高职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滨州职业学院转专业管理规定》《滨州职业学院普通全日制学生参军管理暂行规定》等5项。这些制度的制定,还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学籍管理工作,部分具体工作流程还不够精简、不够规范,关于学生享有的权利部分仍然不够明确。 由于高职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大门后,放松了學习,放松了自我管理,整体沉迷于网络,导致逃学、旷课,最终荒废了学业。学校也因此给予了学生警告、留校察看等处分,但是真正因此而开除学籍、不能如期毕业等处分学校执行的力度还不够,导致部分学生漠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违纪行为时常出现。
(三)学籍管理队伍不够稳定
学籍管理队伍的人员岗位能力、个人素质以及队伍的稳定性都制约着学籍管理水平的提升。学籍管理工作囊括了学生从注册报到直至毕业的全过程,可谓“事无巨细”。目前我校各二级学院学籍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稳定性相对较低,阻碍了学籍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学籍管理者缺乏工作创新意识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特别是实行学分制培养。
(五)师生对学籍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
学籍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且具有很强实效性的工作。要求学籍管理人员要懂政策、析政策,不碰政策红线,不触政策底线,保质保量地按时间节点完成各项工作。但由于部分教师和学生缺乏对学籍管理的正确认识,将学籍管理工作局限为教育管理部门的内部工作,甚至有的不按规章制度执行,导致学籍管理工作安排和实施过程节奏缓慢,且发生了各类学籍档案填写不规范、学籍信息错误、学历无法查询等问题。
三、完善制度内容,创新学籍管理模式
2016年12月16日,经教育部2016年第49次部长办公会议修订,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通过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1号),将41号令中的学籍管理工作概括起来就是指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资格进行考核、记载、控制和处理的活动[3]。根据学籍管理的内容,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可概括为注册管理、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学籍异动管理、学籍信息管理、证书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工作内容。[4]
(一)拓宽学籍管理的工作内容,增强对学生的人本关怀
学籍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重要的育人作用。
我院校训是“责任”,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可塑之材,学籍管理人员对留级及其他后进学生,实施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学业辅导,努力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重塑自信。我院有转专业意向的学生较多,在学籍管理中建立常规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转专业制度,本着以个体发展为本,发现、尊重、赏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性格特质,为其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选择。实施对因专业兴趣或智力取向原因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转专业救济制度。
(二)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提高执行力,发挥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育人”功能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1号)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学校要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将管理与育人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维权意识的觉醒和增强,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籍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有强制性,必须为学生和管理者所遵守和执行,又要有人性化,把以人为本作为基础。探讨如何完善高校学籍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既有利于促进学籍管理者树立法治意识,推动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法治化,又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尊重和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建立一支稳定的学籍管理队伍
为了提升学校学籍管理水平,需建立一支稳定且高素质的学籍管理工作队伍,并为学籍管理工作者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来稳定学籍管理队伍,有效保障学校学籍管理工作开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质量。
(四)加强学习培训,增强师生对学籍管理工作的认识
1.加强学籍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培训,提高学籍管理人员对制度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以及提高相应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2.注重师德和岗位职责的培训,鼓励学校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激发他们对学籍管理工作的深入研究,通过同行间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籍管理工作动态,更新管理内容,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版社,1998.
[2]命家巧.教育管理辞典(第二版)[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3]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校学生司.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规定选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陈怡婧.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改革方案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编辑 曾彦慧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3-0074-02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同时,学籍管理工作又具有隐性的育人作用。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攀升、学生来源日趋多元化、生源质量下降等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引发的降级、休学、退学的学籍不良异动,以及不能如期毕业的暂缓毕业生、结业生人数比例居高不下等问题日益凸显,管理工作日趋繁重、复杂,劳动强度大大增加。学籍管理工作水平直接制约着高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对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实际意义。探索一种适合本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现状
(一)学籍相关含义的界定
在《教育管理辞典》中,学籍解释为:“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专指在某一学校所获得的学生资格”[1]。学籍是一个学生属于某所学校的一种法律上的资格或身份。学籍管理则被定义为是根据有关规定,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资格进行考核、记载、控制和处理的活动[2]。学籍管理制度是指学校对学籍管理所制定的各项条例和规定,要求全体师生所必须维护和遵守的规范性、强制性文件。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招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学生生源大部分是学习中等或者偏下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适应力以及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划能力相对本科的学生要低一些。主要表现在:一是主动学习能力差,学习内生力不足,心理不够成熟,缺乏责任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获取有效知识的渠道单一,掌握信息量小,业余爱好少,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三是随着社会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虽然给各项工作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影响了大部分人的交流能力。现在“90后”“00后”的大学生都成了低头族,和老师、同学交流少,出现了人际沟通不畅通,从而也导致了诸多问题。
(三)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现状
1.学籍管理与育人理念结合得不够。高职院校在学籍管理中往往习惯性地采用硬性管理模式,没有形成教育性和育人性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2.学籍管理工作队伍缺乏稳定性。特别是二级学院学籍管理工作者更换频繁,导致学籍管理没有延续性,学籍基础数据容易丢失。
3.学籍管理工作缺乏创新。由于学籍管理工作琐碎,政策性、程式化强,导致学籍工作者无暇开展对常规工作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缺乏工作的创新。
4.对学籍管理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学籍管理包括哪些内容,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都有哪些,做不好会导致什么后果,各院辅导员以及学籍管理员对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宣传不及时且宣传力度不够。
2017年《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41号令)的出台,给予了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同时也给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学籍管理工作实施三大注册制度,自2000年至今历经十几年,逐步形成了完善规范可行的注册制度。教育部自2000年在北京等5省试点学历证书电子注册;2001年正式建立学历注册制度;2002年启动毕业生和身份证号一并注册;2007年正式建立学籍注册制度并要求进行新生学籍查询;2008年建立学年注册制度,强调过程管理;2010年学历在线即时电子注册,启用数字证书,确保信息安全;2014年正式出台了《高等学校学生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办法》。以上一系列制度的出台和实施,有效遏制、杜绝假学历、乱招生等现象的发生,实现了全过程动态管理。
二、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籍管理内容与人本关怀结合得不够
高校更注重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忽视维权是高校普遍存在的制度内容定位。为满足教育教学灵活、精细化的管理需求,学籍管理工作要立足“以生为本”、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创新学籍管理理念。我校在学籍日常管理中,没有体现出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和人本性。在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过于刚性,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应有的尊重。
(二)学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执行力不够
学籍管理制度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符合本校管理实际的学籍管理制度是保障正常教学、管理秩序的必备条件。
我校于2017年根据教育部41号令修订出台了18个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有关学籍管理的有《滨州职业学院全日制高职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滨州职业学院转专业管理规定》《滨州职业学院普通全日制学生参军管理暂行规定》等5项。这些制度的制定,还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学籍管理工作,部分具体工作流程还不够精简、不够规范,关于学生享有的权利部分仍然不够明确。 由于高职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大门后,放松了學习,放松了自我管理,整体沉迷于网络,导致逃学、旷课,最终荒废了学业。学校也因此给予了学生警告、留校察看等处分,但是真正因此而开除学籍、不能如期毕业等处分学校执行的力度还不够,导致部分学生漠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违纪行为时常出现。
(三)学籍管理队伍不够稳定
学籍管理队伍的人员岗位能力、个人素质以及队伍的稳定性都制约着学籍管理水平的提升。学籍管理工作囊括了学生从注册报到直至毕业的全过程,可谓“事无巨细”。目前我校各二级学院学籍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稳定性相对较低,阻碍了学籍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学籍管理者缺乏工作创新意识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特别是实行学分制培养。
(五)师生对学籍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
学籍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且具有很强实效性的工作。要求学籍管理人员要懂政策、析政策,不碰政策红线,不触政策底线,保质保量地按时间节点完成各项工作。但由于部分教师和学生缺乏对学籍管理的正确认识,将学籍管理工作局限为教育管理部门的内部工作,甚至有的不按规章制度执行,导致学籍管理工作安排和实施过程节奏缓慢,且发生了各类学籍档案填写不规范、学籍信息错误、学历无法查询等问题。
三、完善制度内容,创新学籍管理模式
2016年12月16日,经教育部2016年第49次部长办公会议修订,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通过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1号),将41号令中的学籍管理工作概括起来就是指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资格进行考核、记载、控制和处理的活动[3]。根据学籍管理的内容,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可概括为注册管理、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学籍异动管理、学籍信息管理、证书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工作内容。[4]
(一)拓宽学籍管理的工作内容,增强对学生的人本关怀
学籍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重要的育人作用。
我院校训是“责任”,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可塑之材,学籍管理人员对留级及其他后进学生,实施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学业辅导,努力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重塑自信。我院有转专业意向的学生较多,在学籍管理中建立常规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转专业制度,本着以个体发展为本,发现、尊重、赏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性格特质,为其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选择。实施对因专业兴趣或智力取向原因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转专业救济制度。
(二)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提高执行力,发挥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育人”功能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1号)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学校要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将管理与育人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维权意识的觉醒和增强,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籍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有强制性,必须为学生和管理者所遵守和执行,又要有人性化,把以人为本作为基础。探讨如何完善高校学籍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既有利于促进学籍管理者树立法治意识,推动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法治化,又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尊重和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建立一支稳定的学籍管理队伍
为了提升学校学籍管理水平,需建立一支稳定且高素质的学籍管理工作队伍,并为学籍管理工作者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来稳定学籍管理队伍,有效保障学校学籍管理工作开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质量。
(四)加强学习培训,增强师生对学籍管理工作的认识
1.加强学籍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培训,提高学籍管理人员对制度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以及提高相应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2.注重师德和岗位职责的培训,鼓励学校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激发他们对学籍管理工作的深入研究,通过同行间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籍管理工作动态,更新管理内容,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版社,1998.
[2]命家巧.教育管理辞典(第二版)[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3]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校学生司.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规定选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陈怡婧.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改革方案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