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最想去的地方,而舟山就是我心中的归宿。这里有太多值得留恋的人或事。普陀山登山祈福,沈家门品尝美味,东极岛放声高歌,海岸边看日出日落;还有东极岛朴实的阿婆,普陀山虔诚的信众,热情好客的当地人,各种各样的海鲜美食……普陀山:畅游佛国仙境
我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然而每次在佛前双手合十的那一刻总会热泪盈眶。我无法解释自己这种表现的缘由,回来后问了朋友,得到了同一个答案一我有一颗慈悲的心。慈悲是悲天悯人吗?其实,我无法拥有那样宽广的胸怀,我的心里只能容下我的亲情与友情。这次普陀之行,就是带着我内心对亲人、对友人所有的祝愿而去的,在那个海天佛国,我焚香祈愿,愿一切安好。
入住宾馆的郝老板非常热情,闻听我准备登山便主动为我设计路线。他不仅在地图上迅速为我勾勒出了行进的路线,而且还提醒了许多注意事项,这让初来乍到的我对普陀山的情况有了粗线条的了解。
第一站要朝拜的是位于山脚下的普济寺。它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也是唯一供奉着男身观世音菩萨像的寺院。待安置好行李后,便信步来到码头,然后穿过南天门的牌坊,沿海岸路缓缓东行。不一会儿,就见两块石板伫立山路旁,板面刻有“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一副对联,这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题字。由这副对联起首,向后是一条开辟在山腰间的石路——普济路,古称妙庄严路。普济路全长约一公里多,路面由石板铺成,宽阔平坦,光滑干净。更有趣的是路边古樟遮天蔽日,幽静黯然,仿佛一下子就到了傍晚。细看投在石板上的枝叶树影,忽然便发现一朵朵精美的荷花雕刻其上:有花有叶,有藕有蓬,或正面或侧面,或单枝或丛生,居然没有一块重复。
刻有荷花的石板并不多,在整条山路中只占了不到一成,似乎还都是百年的遗物。当穿过正趣亭时,脚下就全是现代新造的水泥路了。正趣亭是普济路上第一个建筑物,四角单檐,横亘在石路中央。《华严经》中记载,观音为弟子说法,有正趣菩萨从空中来,娑婆世界为之震动:光明照处,一切众生免受灾害,烦恼不起。行走山路疲累的话,正好可以走进正趣亭歇脚,凉风习习,一切困乏顿时消失。
循着普济路,便入普济寺。可未入普濟寺,却先看到了多宝塔和海印池。这是普陀山上的两处名胜,早被四面八方来的香客游人挤得水泄不通,更别说普济寺内。远处普济寺的殿门前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每个字都有斗方大小,好不气派,好不肃穆。
来到院内,举目皆是香烟缭绕的景象,随处可见虔诚上香的游客。他们的香烛大多都由自己准备,因为庙里的香烛较贵,另一方面自己备香,会更有诚意。庙里上香很有讲究。上香者点燃三支香后,都要先用手扇灭火苗,把香烛插到香炉内,然后在蒲团上叩拜祈福。如果拜佛则要手心向上,拜祖先则是手心朝下。
步入正殿,顿时眼花缭乱,仿佛走进了传说中的神话世界。这里金碧辉煌,四周都是金绘彩画和金身佛像。佛像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神情动作千姿百态。有的神情严肃,怒目而视;有的朱唇微启,面带微笑:有的盘膝而坐,双手合十;有的金鸡独立,手舞钢鞭;有的眼睛半闭,手持经卷;还有一位手捏着一颗金弹子,豹目圆睁,好像在寻恶人,准备射出子弹:旁边的那两位好像是哥俩,恶狠狠地张开一个大口袋,似乎要把恶魔鬼怪统统装进去……
走出普济寺,沿着紫竹路漫步向东,穿过紫竹林前往南海观音大佛。南海观音大佛位于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露天南海观音像,也是“海天佛国”的象征。在这五千多平方米大的礼佛广场上,挤满了前来礼佛的信徒。人们或焚香叩拜,或仰望凝视着这座三十多米高的观音像。广场正中有一座四柱三门石牌坊,两旁有一对花岗岩九龙石柱,让广场显得更加庄严肃穆:观音铜像的后面有条石廊,里面矗立着一座座功德碑,分别刻有修建寺庙中捐助人的姓名。捐助资金少则二干元,多则五百万元。此外观音铜像的基座里还有功德厅,里面陈列着各种佛教的法器;四周的墙壁上为大型木雕壁画,讲述着观音大士的故事;大厅的正中是一根紫铜柱,上面雕刻着观音的33种化身,活灵活现,仿佛观音真的来到了须弥世界。
普济寺不远处是另一座著名的寺庙——法雨寺。沿法雨路向北前行,仿佛走进了绿色的水墨画。这里的树木多以樟树为主,生长得出奇的茂盛,往往是遮天蔽日,行走在山间公路上大可不必理会阳光的灼晒。好在山路并不是很陡峭,虽然走起来并不吃力,但却是九曲十八弯,明明就能看到远处的佛寺,可是还要绕行一大截才可到达。
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法雨禅寺。寺外是一座“海天佛国”的石牌坊,而寺庙的主体建筑则被郁郁葱葱的绿树掩映,不熟悉的游客还真找不到它的位置。作为普陀山第二大禅寺的法雨寺,进香的游客当然不会少。青砖黄墙与高耸的绿树浓荫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让人赏心悦目。跨过海会桥,穿过寺庙山门,沿着弯曲的巷子往寺庙深处走去,一股股禅香便扑鼻而来。巷陌尽头是天王殿,这是一栋重檐歇山顶式的佛殿,黄色的墙壁上写着“法雨禅寺”四个黑体大字,彰显了它的皇家身份。院内两侧是五层的石经幢塔,在院内古樟树冠的掩映下显得神秘莫测。穿过天王殿,后面依次是玉佛殿、九龙殿、御碑殿、方丈院,整座寺庙依山而建锚落有致,站在御碑殿便可一览法雨寺的风光。
参观完法雨寺,便沿这寺庙左侧的香云路前往普陀山三大寺之一的慧济寺。香云路是一条山路,有一千多级石阶,石阶密度很大,向下倾斜,所以走起来很吃力。因为平时缺乏体育锻炼,没爬多久便气喘吁吁,爬到半山腰时,准备打退堂鼓,但看到那些三步一拜五步一叩的虔诚信徒,又想到只有登顶才能欣赏辽阔海域风景的惬意,于是坚定了信念,把三脚架当做登山杖,奋力向上攀爬。终于来到普陀山的制高点——佛顶山。
佛顶山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石峰巨岩,如刀劈斧削一般,雄奇险峻,嶙峋突兀。近看,它们一个个是独立的整体,远看,它们又是一幅壮美的画卷。它们不像庐山那样郁郁葱葱,那太繁杂了;也不像华山那样徒有石壁,那太单调了。这一层层沉积岩叠成整齐的山,无论是悬崖峭壁上,还是深谷幽壑里,都或多或少地点缀着片片林木,如帘如藤。簇簇野草,仿佛是水墨在宣纸上浸润渲染。有自然之情趣,而无人工之痕迹。好山有好水,这里的水也仿佛通了灵性,一阵“哗啦哗啦”的流水声从岩缝间汨汨涌出,汇成一片溪流而去。山泉、溪流两侧的红花绿树,在斜阳的照耀下,像一道不规则的彩虹,美丽极了。 慧济寺与法雨寺、普济寺相比并不是很大,但却十分精致。一座小小的寺庙,上到住持下到普通僧众皆有,非常适合清修。山顶雾气渐浓,能见度也就十米,穿梭在寺庙殿宇,仿佛在云中宫阙里漫步,移步易景,恍如仙境,让我不忍离去。
畅游在佛国仙境,慢慢走,细细看,感到极大的满足。这神奇的大自然,给久居大都市的我们,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多的是无穷无尽的奇思遐想。奇山神水看不够,汽笛声声催人归。如画的山,如歌的水,在眼前晃过,在心海回旋……沈家门:魅力的海港文化
香港的夜景曾被誉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夜景之一,最光彩夺目的自然是维多利亚港湾,但我没有想到,沈家门也已成了海岛夜幕下的“维多利亚”。据史料记载,沈家门远在清朝中期便形成了街市,曾有“市肆骈列,海物错杂,贩客麇至”的记载,素有“小上海”、“活水码头”之美誉。
诚然,沈家门只是属于舟山的一个小镇,和香港没有什么实质的可比性。漫步在滨港路,满眼是意想不到的灯火璀璨、热闹非凡。那呈月牙形神秘无穷的金色港湾,那沿港林立的瑰丽建筑以及珠光宝气的琳琅商品,使蓦然沉醉其中的游客们大开眼界、大发感叹,仿佛来到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
如今在贯通沈家门东西两端的滨港路上,形成了一条集住宿、购物、餐饮和金融为一体的海上休闲大街。仅从东方大酒店向东步行数百米略数一下,就会发现宾馆酒店鳞次栉比。华海、丰盛、阳光、云亭、浩帆、金都、华银、金潮、东宾、天府、宁驿、华侨、东方红等等,其间还有华晶大厦、美丽女人、特色龙时尚、一二三码头休闲、金色大地会所、华必和美食城、钻石年代、龙虾食府、一品锅庄等店铺竞放异彩。
滨港路的每段道路都经过了精雕细琢,沿路两侧装上雅致路灯,隔百余米便立起一排美丽灯屏,众多花坛和诸如主题为“扬帆”雕塑的景观令人眼花缭乱。路旁店铺和一些大型建筑物全都装上了霓虹灯箱或珍珠般的七彩花灯,所有一切都似乎经过“高人”的精心设计,亮度和可看度真的不逊色于香港。当华灯初上,干余米的滨港路瞬间五光十色,成了霓虹大世界:东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排档则灯火通明,昼夜不息,强光之下像披上了一件永不褪“金”的霓裳羽衣。隔海小岛上的大型灯箱广告牌和朱家尖大桥、鲁家峙大桥上的桥灯辉映,与港中的船灯、岸上的路灯相衔接,仿佛成了佩挂于东海女神脖间的一串世上稀缺的珍珠项链。特别是“绿眉毛”归来,该船和身后的两艘炮船、两艘古舫仿佛构成了一支夜幕下的特殊船队,加上设计者在灯光搭配上的别出心裁,滨港路无疑披上了维多利亚港湾也不曾有过的美丽光环。
夜,让秋色更浓,海上的风送过来,涤尽了白天海风的腥味。
不远处的海中有条蜿蜒的岛屿,跟沈家门海岸平行十数里,中间宽阔而平静的微型海峡就成了全国最好的天然渔港。坐在滨港大道的夜排档里往外看,这景致与上海黄浦江畔的夜竟是如此相似。路边一位卖唱姑娘叮叮咚咚的吉他声伴着海风悠悠飘荡。她靠本事吃饭,好像收入也不太菲薄,因此尽管唱的是《凤阳花鼓》,还是没有穷愁之态。云翳间月轮时隐时现,吃客们听歌赏月的兴致提到八九分,各种口音的谈天说地声在滨港大道上汇成了嗡嗡的和声。如此良辰美景,最难得是天涯若比邻,大可忘却归心,其意扬扬,可以称得上赏心乐事了。
沈家门的夜渐深了。对于沈家门,我纯属匆匆过客。与众多游客一样,这里再美,初心仍属于海那边的风景。可是沈家门诚心诚意化作轻舟,渡君到此岸,让旅人归来后抖落满身风尘,聊以喘息。猛然感到,它有的是宽厚的菩提心。它留予我的印象,比海那边的风景更深刻。庙子湖岛:此去不经年,后会犹有期
很久以前,庙子湖岛只是个普通的小岛,那里的渔民看到游客都觉得稀奇。自从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上映后,这座迷人的小岛一夜之间便成了广大文艺青年的向往之地,我自然也不例外。看过电影之后,我的思绪始终无法从《后会无期》中的小岛里走出来。我总是怀念着片中徐徐吹动的海风,温柔得使人陶醉的夕阳,三面环绕着的海水,小路上浅浅的脚印等等场景,还有漂亮的小蓟草开着紫色的花,爬满礁石的长春藤和爬山虎…--“东极岛,你是人间的仙境!太平洋的阳光它最先照耀着你……”这首《东极岛之歌》凝结着多少驴友对它的神往与痴恋。
在东极岛的第二天,乘坐游轮从东福山岛返回了庙子湖岛。当我踏上庙子湖的码头,看到海湾尽处的礁石上赫然立着一尊石像,可是一直不知道石像所刻是谁,直到看了地图的介绍,说岛上有“陈财伯墓”“陈财伯庙”,才联想到那尊石像,想象着它的故事。
入住后我便一路问寻,找到了陈财伯的庙址。小庙雅洁清静,只有一尼在庙堂静坐。侧屋立着这位被庙子岛居民世世代代供奉的陈财伯的像,另有陈财伯的事迹简历,浓缩成几百字悬挂西墙,供游客观瞻。走出门来,绕至庙后,则是陈财伯的墓地了。庙和墓地都由镇政府于1992年兴建,现在看依然很新。或是翻修,或是重建,不得而知。相传清朝,福建惠州人陈财伯出海遇海难,凭借高超的泳技,漂流至这个荒无人烟的岛上。之后,他历经艰辛生存了下来,并在荒岛上日日点起火种为出航的渔船导航,渔民以为有神相助,直到一天上岛才发现了陈财伯。于是,他们在这里定居繁衍,这个美丽的小岛也从此有了故事。
下山时来到中街山路。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就在这条街上,决定进去瞧一瞧。博物馆不大,只有里斯本丸纪念馆、民俗民风馆和渔民画馆三个系列展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里斯本丸纪念馆,在二战时期日军的“里斯本丸”号押解着英军战俘途径东极岛海域时被美军击沉,当时的舟山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营救了这些英国军人,那一幅幅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吸引着我,也震撼着我。
在庙子湖除了欣赏美景,还能体验捕鱼的乐趣。
由于台风的缘故,差点滞留在小岛。但是人总是有那份运气在,此行遇上的加班车、加班船让我感到还是蒙受到了上天的眷顾。不过退一步想,如果没有世俗的喧嚣,没有生活的烦恼,做一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那照样也是一种令人惬意的生活。
我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然而每次在佛前双手合十的那一刻总会热泪盈眶。我无法解释自己这种表现的缘由,回来后问了朋友,得到了同一个答案一我有一颗慈悲的心。慈悲是悲天悯人吗?其实,我无法拥有那样宽广的胸怀,我的心里只能容下我的亲情与友情。这次普陀之行,就是带着我内心对亲人、对友人所有的祝愿而去的,在那个海天佛国,我焚香祈愿,愿一切安好。
入住宾馆的郝老板非常热情,闻听我准备登山便主动为我设计路线。他不仅在地图上迅速为我勾勒出了行进的路线,而且还提醒了许多注意事项,这让初来乍到的我对普陀山的情况有了粗线条的了解。
第一站要朝拜的是位于山脚下的普济寺。它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也是唯一供奉着男身观世音菩萨像的寺院。待安置好行李后,便信步来到码头,然后穿过南天门的牌坊,沿海岸路缓缓东行。不一会儿,就见两块石板伫立山路旁,板面刻有“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一副对联,这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题字。由这副对联起首,向后是一条开辟在山腰间的石路——普济路,古称妙庄严路。普济路全长约一公里多,路面由石板铺成,宽阔平坦,光滑干净。更有趣的是路边古樟遮天蔽日,幽静黯然,仿佛一下子就到了傍晚。细看投在石板上的枝叶树影,忽然便发现一朵朵精美的荷花雕刻其上:有花有叶,有藕有蓬,或正面或侧面,或单枝或丛生,居然没有一块重复。
刻有荷花的石板并不多,在整条山路中只占了不到一成,似乎还都是百年的遗物。当穿过正趣亭时,脚下就全是现代新造的水泥路了。正趣亭是普济路上第一个建筑物,四角单檐,横亘在石路中央。《华严经》中记载,观音为弟子说法,有正趣菩萨从空中来,娑婆世界为之震动:光明照处,一切众生免受灾害,烦恼不起。行走山路疲累的话,正好可以走进正趣亭歇脚,凉风习习,一切困乏顿时消失。
循着普济路,便入普济寺。可未入普濟寺,却先看到了多宝塔和海印池。这是普陀山上的两处名胜,早被四面八方来的香客游人挤得水泄不通,更别说普济寺内。远处普济寺的殿门前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每个字都有斗方大小,好不气派,好不肃穆。
来到院内,举目皆是香烟缭绕的景象,随处可见虔诚上香的游客。他们的香烛大多都由自己准备,因为庙里的香烛较贵,另一方面自己备香,会更有诚意。庙里上香很有讲究。上香者点燃三支香后,都要先用手扇灭火苗,把香烛插到香炉内,然后在蒲团上叩拜祈福。如果拜佛则要手心向上,拜祖先则是手心朝下。
步入正殿,顿时眼花缭乱,仿佛走进了传说中的神话世界。这里金碧辉煌,四周都是金绘彩画和金身佛像。佛像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神情动作千姿百态。有的神情严肃,怒目而视;有的朱唇微启,面带微笑:有的盘膝而坐,双手合十;有的金鸡独立,手舞钢鞭;有的眼睛半闭,手持经卷;还有一位手捏着一颗金弹子,豹目圆睁,好像在寻恶人,准备射出子弹:旁边的那两位好像是哥俩,恶狠狠地张开一个大口袋,似乎要把恶魔鬼怪统统装进去……
走出普济寺,沿着紫竹路漫步向东,穿过紫竹林前往南海观音大佛。南海观音大佛位于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露天南海观音像,也是“海天佛国”的象征。在这五千多平方米大的礼佛广场上,挤满了前来礼佛的信徒。人们或焚香叩拜,或仰望凝视着这座三十多米高的观音像。广场正中有一座四柱三门石牌坊,两旁有一对花岗岩九龙石柱,让广场显得更加庄严肃穆:观音铜像的后面有条石廊,里面矗立着一座座功德碑,分别刻有修建寺庙中捐助人的姓名。捐助资金少则二干元,多则五百万元。此外观音铜像的基座里还有功德厅,里面陈列着各种佛教的法器;四周的墙壁上为大型木雕壁画,讲述着观音大士的故事;大厅的正中是一根紫铜柱,上面雕刻着观音的33种化身,活灵活现,仿佛观音真的来到了须弥世界。
普济寺不远处是另一座著名的寺庙——法雨寺。沿法雨路向北前行,仿佛走进了绿色的水墨画。这里的树木多以樟树为主,生长得出奇的茂盛,往往是遮天蔽日,行走在山间公路上大可不必理会阳光的灼晒。好在山路并不是很陡峭,虽然走起来并不吃力,但却是九曲十八弯,明明就能看到远处的佛寺,可是还要绕行一大截才可到达。
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法雨禅寺。寺外是一座“海天佛国”的石牌坊,而寺庙的主体建筑则被郁郁葱葱的绿树掩映,不熟悉的游客还真找不到它的位置。作为普陀山第二大禅寺的法雨寺,进香的游客当然不会少。青砖黄墙与高耸的绿树浓荫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让人赏心悦目。跨过海会桥,穿过寺庙山门,沿着弯曲的巷子往寺庙深处走去,一股股禅香便扑鼻而来。巷陌尽头是天王殿,这是一栋重檐歇山顶式的佛殿,黄色的墙壁上写着“法雨禅寺”四个黑体大字,彰显了它的皇家身份。院内两侧是五层的石经幢塔,在院内古樟树冠的掩映下显得神秘莫测。穿过天王殿,后面依次是玉佛殿、九龙殿、御碑殿、方丈院,整座寺庙依山而建锚落有致,站在御碑殿便可一览法雨寺的风光。
参观完法雨寺,便沿这寺庙左侧的香云路前往普陀山三大寺之一的慧济寺。香云路是一条山路,有一千多级石阶,石阶密度很大,向下倾斜,所以走起来很吃力。因为平时缺乏体育锻炼,没爬多久便气喘吁吁,爬到半山腰时,准备打退堂鼓,但看到那些三步一拜五步一叩的虔诚信徒,又想到只有登顶才能欣赏辽阔海域风景的惬意,于是坚定了信念,把三脚架当做登山杖,奋力向上攀爬。终于来到普陀山的制高点——佛顶山。
佛顶山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石峰巨岩,如刀劈斧削一般,雄奇险峻,嶙峋突兀。近看,它们一个个是独立的整体,远看,它们又是一幅壮美的画卷。它们不像庐山那样郁郁葱葱,那太繁杂了;也不像华山那样徒有石壁,那太单调了。这一层层沉积岩叠成整齐的山,无论是悬崖峭壁上,还是深谷幽壑里,都或多或少地点缀着片片林木,如帘如藤。簇簇野草,仿佛是水墨在宣纸上浸润渲染。有自然之情趣,而无人工之痕迹。好山有好水,这里的水也仿佛通了灵性,一阵“哗啦哗啦”的流水声从岩缝间汨汨涌出,汇成一片溪流而去。山泉、溪流两侧的红花绿树,在斜阳的照耀下,像一道不规则的彩虹,美丽极了。 慧济寺与法雨寺、普济寺相比并不是很大,但却十分精致。一座小小的寺庙,上到住持下到普通僧众皆有,非常适合清修。山顶雾气渐浓,能见度也就十米,穿梭在寺庙殿宇,仿佛在云中宫阙里漫步,移步易景,恍如仙境,让我不忍离去。
畅游在佛国仙境,慢慢走,细细看,感到极大的满足。这神奇的大自然,给久居大都市的我们,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多的是无穷无尽的奇思遐想。奇山神水看不够,汽笛声声催人归。如画的山,如歌的水,在眼前晃过,在心海回旋……沈家门:魅力的海港文化
香港的夜景曾被誉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夜景之一,最光彩夺目的自然是维多利亚港湾,但我没有想到,沈家门也已成了海岛夜幕下的“维多利亚”。据史料记载,沈家门远在清朝中期便形成了街市,曾有“市肆骈列,海物错杂,贩客麇至”的记载,素有“小上海”、“活水码头”之美誉。
诚然,沈家门只是属于舟山的一个小镇,和香港没有什么实质的可比性。漫步在滨港路,满眼是意想不到的灯火璀璨、热闹非凡。那呈月牙形神秘无穷的金色港湾,那沿港林立的瑰丽建筑以及珠光宝气的琳琅商品,使蓦然沉醉其中的游客们大开眼界、大发感叹,仿佛来到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
如今在贯通沈家门东西两端的滨港路上,形成了一条集住宿、购物、餐饮和金融为一体的海上休闲大街。仅从东方大酒店向东步行数百米略数一下,就会发现宾馆酒店鳞次栉比。华海、丰盛、阳光、云亭、浩帆、金都、华银、金潮、东宾、天府、宁驿、华侨、东方红等等,其间还有华晶大厦、美丽女人、特色龙时尚、一二三码头休闲、金色大地会所、华必和美食城、钻石年代、龙虾食府、一品锅庄等店铺竞放异彩。
滨港路的每段道路都经过了精雕细琢,沿路两侧装上雅致路灯,隔百余米便立起一排美丽灯屏,众多花坛和诸如主题为“扬帆”雕塑的景观令人眼花缭乱。路旁店铺和一些大型建筑物全都装上了霓虹灯箱或珍珠般的七彩花灯,所有一切都似乎经过“高人”的精心设计,亮度和可看度真的不逊色于香港。当华灯初上,干余米的滨港路瞬间五光十色,成了霓虹大世界:东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排档则灯火通明,昼夜不息,强光之下像披上了一件永不褪“金”的霓裳羽衣。隔海小岛上的大型灯箱广告牌和朱家尖大桥、鲁家峙大桥上的桥灯辉映,与港中的船灯、岸上的路灯相衔接,仿佛成了佩挂于东海女神脖间的一串世上稀缺的珍珠项链。特别是“绿眉毛”归来,该船和身后的两艘炮船、两艘古舫仿佛构成了一支夜幕下的特殊船队,加上设计者在灯光搭配上的别出心裁,滨港路无疑披上了维多利亚港湾也不曾有过的美丽光环。
夜,让秋色更浓,海上的风送过来,涤尽了白天海风的腥味。
不远处的海中有条蜿蜒的岛屿,跟沈家门海岸平行十数里,中间宽阔而平静的微型海峡就成了全国最好的天然渔港。坐在滨港大道的夜排档里往外看,这景致与上海黄浦江畔的夜竟是如此相似。路边一位卖唱姑娘叮叮咚咚的吉他声伴着海风悠悠飘荡。她靠本事吃饭,好像收入也不太菲薄,因此尽管唱的是《凤阳花鼓》,还是没有穷愁之态。云翳间月轮时隐时现,吃客们听歌赏月的兴致提到八九分,各种口音的谈天说地声在滨港大道上汇成了嗡嗡的和声。如此良辰美景,最难得是天涯若比邻,大可忘却归心,其意扬扬,可以称得上赏心乐事了。
沈家门的夜渐深了。对于沈家门,我纯属匆匆过客。与众多游客一样,这里再美,初心仍属于海那边的风景。可是沈家门诚心诚意化作轻舟,渡君到此岸,让旅人归来后抖落满身风尘,聊以喘息。猛然感到,它有的是宽厚的菩提心。它留予我的印象,比海那边的风景更深刻。庙子湖岛:此去不经年,后会犹有期
很久以前,庙子湖岛只是个普通的小岛,那里的渔民看到游客都觉得稀奇。自从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上映后,这座迷人的小岛一夜之间便成了广大文艺青年的向往之地,我自然也不例外。看过电影之后,我的思绪始终无法从《后会无期》中的小岛里走出来。我总是怀念着片中徐徐吹动的海风,温柔得使人陶醉的夕阳,三面环绕着的海水,小路上浅浅的脚印等等场景,还有漂亮的小蓟草开着紫色的花,爬满礁石的长春藤和爬山虎…--“东极岛,你是人间的仙境!太平洋的阳光它最先照耀着你……”这首《东极岛之歌》凝结着多少驴友对它的神往与痴恋。
在东极岛的第二天,乘坐游轮从东福山岛返回了庙子湖岛。当我踏上庙子湖的码头,看到海湾尽处的礁石上赫然立着一尊石像,可是一直不知道石像所刻是谁,直到看了地图的介绍,说岛上有“陈财伯墓”“陈财伯庙”,才联想到那尊石像,想象着它的故事。
入住后我便一路问寻,找到了陈财伯的庙址。小庙雅洁清静,只有一尼在庙堂静坐。侧屋立着这位被庙子岛居民世世代代供奉的陈财伯的像,另有陈财伯的事迹简历,浓缩成几百字悬挂西墙,供游客观瞻。走出门来,绕至庙后,则是陈财伯的墓地了。庙和墓地都由镇政府于1992年兴建,现在看依然很新。或是翻修,或是重建,不得而知。相传清朝,福建惠州人陈财伯出海遇海难,凭借高超的泳技,漂流至这个荒无人烟的岛上。之后,他历经艰辛生存了下来,并在荒岛上日日点起火种为出航的渔船导航,渔民以为有神相助,直到一天上岛才发现了陈财伯。于是,他们在这里定居繁衍,这个美丽的小岛也从此有了故事。
下山时来到中街山路。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就在这条街上,决定进去瞧一瞧。博物馆不大,只有里斯本丸纪念馆、民俗民风馆和渔民画馆三个系列展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里斯本丸纪念馆,在二战时期日军的“里斯本丸”号押解着英军战俘途径东极岛海域时被美军击沉,当时的舟山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营救了这些英国军人,那一幅幅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吸引着我,也震撼着我。
在庙子湖除了欣赏美景,还能体验捕鱼的乐趣。
由于台风的缘故,差点滞留在小岛。但是人总是有那份运气在,此行遇上的加班车、加班船让我感到还是蒙受到了上天的眷顾。不过退一步想,如果没有世俗的喧嚣,没有生活的烦恼,做一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那照样也是一种令人惬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