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曾在《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中这样记载:“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所以师表之美乃是学生学习的动机的动力源和放大镜。因此师表之美的建设十分重要。
师表之美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德育潜能。教师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劳动对象。即使是要当好一个“经师”,将课程中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也需追求一个讲台形象。而追求成为“人师”,教育工作者则更应该注意道德生活“知易行难”的特点,严于律己,使自身的道德人格朝师表美的标准靠拢。这样就可以使潜伏在“经师”身上的“人师”性质大放光彩,原本潜在的德育辐射力就会自然凸显出来,“无教之教”“无言之教”就会成为现实。
2.充分促成学生的榜样学习。对学生而言,教师和成人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德育的自觉都会成为德育的显性课程。这就是孔夫子所言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确立师表之美实际上是构建学生道德学习的内容或榜样,德育的榜样学习性需要确立师表之美。
3.改善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效能。立师表之美就是要让教师成为学生积极情感的指向对象,即使当他面对较为复杂的道德情境时,也能按照老师提出过的要求或以老师为榜样去践行道德规范。此外,在道德冲突发生时,如当教师观点和学生的原有立场不一致时,与德育目标一致的态度只能发生在师表在学生认知和情感上具有足够能量的时候;否则学生就会固守己见。因此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于教师能否成为一个崇高的、不容否定的审美存在。
当师表成为教师内发、自觉的追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其人格形象的自由表现时,人格美的陶冶性才能真正发生,师表的教育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师表之美不但包括教师的外在形象之美,而且更深层的在于教育主体精神人格的立美建设,并以这种内在精神人格和外在形象的统一为最高境界。完善的师表之美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的。
首先是“表美”。“表美”是指师表美的外在方面,也是教师道德人格的外在表现,即教师的外在形象之美。“师者,人之模范也”。而“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随时指点,即衣冠瞻视,亦须道貌岸然”。既要为人模范,为人作样子,教师自己总要有一个外在形象供人观摩与效法。所以“表美”乃是师表之美的实现或具体,无表美即无师表之美。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教师的外在道德形象要求极高。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格言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言,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教育中师表建设的基本要求。
表美的主要内涵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作为普通人的言谈举止的外“表”,二是指教师作为特定社会角色教师的讲台形象。诸如教师的着装质朴大方,富有文化涵养;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必须是优雅得体、潇洒大方的;教师的语言、眼神、表情等等都应该是道德崇高与和谐的象征等等。而教师的讲台形象,则主要由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动作语言艺术、板书艺术、授课技巧、教学机智等组成,它反映在教学情境中教师的外在形象的美。教师的表美塑造的法则是作一个恪守规范但质朴的、真实的、自由的人。
其次是“道美”。“道美”是师表美的精神内涵或内在方面,是教师人格的精神方面,即教师的精神美。夸美纽斯曾经指出:“除了智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智慧的人;除了能言善辩者外,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能言善辩者;除了道德的笃敬宗教者外,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道德的和笃敬宗教的人。”也就是说教师道德生活的崇高形象有利于学生对规范的批判、超越能力和追求进步道德的创生能力的发展,而优美的道德榜样则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践行现实性的道德体系,使一定道德文化的授受关系成立。
最后是风格美。教师的风格美就是表美和道美的“合成”,以及由“合成”而形成的师表美的完整和统一的形象特征。换言之,风格美指道美与表美的统一。从表美到道美,再到两者的结合,师表之美亦有提示教师在道德人格修养的努力方向上的价值。事实上教师在自己的人格修养中能否建立人格修养的审美尺度不仅关系到教师的道德人格建设,而且关系到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的质量。因此对于教师个人而言,不但要进行职业道德及其修养知识的学习,而且更要坚定“学为人师”的职业信念和进行知行合一职业道德实践,才能不断完善自我的师表之美。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自然具有的是接受德性的能力,先以潜能的形式被随身携带,后以现实生活的方式被展示出来。德性则和其他技术一样,是用了才有,不是有了才用。一切德性通过习惯而生成,通过习惯而毁灭。人们通过相应现实活动,而具有某种品质,品质为现实活动所决定。”
师表之美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德育潜能。教师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劳动对象。即使是要当好一个“经师”,将课程中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也需追求一个讲台形象。而追求成为“人师”,教育工作者则更应该注意道德生活“知易行难”的特点,严于律己,使自身的道德人格朝师表美的标准靠拢。这样就可以使潜伏在“经师”身上的“人师”性质大放光彩,原本潜在的德育辐射力就会自然凸显出来,“无教之教”“无言之教”就会成为现实。
2.充分促成学生的榜样学习。对学生而言,教师和成人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德育的自觉都会成为德育的显性课程。这就是孔夫子所言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确立师表之美实际上是构建学生道德学习的内容或榜样,德育的榜样学习性需要确立师表之美。
3.改善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效能。立师表之美就是要让教师成为学生积极情感的指向对象,即使当他面对较为复杂的道德情境时,也能按照老师提出过的要求或以老师为榜样去践行道德规范。此外,在道德冲突发生时,如当教师观点和学生的原有立场不一致时,与德育目标一致的态度只能发生在师表在学生认知和情感上具有足够能量的时候;否则学生就会固守己见。因此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于教师能否成为一个崇高的、不容否定的审美存在。
当师表成为教师内发、自觉的追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其人格形象的自由表现时,人格美的陶冶性才能真正发生,师表的教育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师表之美不但包括教师的外在形象之美,而且更深层的在于教育主体精神人格的立美建设,并以这种内在精神人格和外在形象的统一为最高境界。完善的师表之美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的。
首先是“表美”。“表美”是指师表美的外在方面,也是教师道德人格的外在表现,即教师的外在形象之美。“师者,人之模范也”。而“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随时指点,即衣冠瞻视,亦须道貌岸然”。既要为人模范,为人作样子,教师自己总要有一个外在形象供人观摩与效法。所以“表美”乃是师表之美的实现或具体,无表美即无师表之美。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教师的外在道德形象要求极高。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格言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言,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教育中师表建设的基本要求。
表美的主要内涵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作为普通人的言谈举止的外“表”,二是指教师作为特定社会角色教师的讲台形象。诸如教师的着装质朴大方,富有文化涵养;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必须是优雅得体、潇洒大方的;教师的语言、眼神、表情等等都应该是道德崇高与和谐的象征等等。而教师的讲台形象,则主要由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动作语言艺术、板书艺术、授课技巧、教学机智等组成,它反映在教学情境中教师的外在形象的美。教师的表美塑造的法则是作一个恪守规范但质朴的、真实的、自由的人。
其次是“道美”。“道美”是师表美的精神内涵或内在方面,是教师人格的精神方面,即教师的精神美。夸美纽斯曾经指出:“除了智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智慧的人;除了能言善辩者外,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能言善辩者;除了道德的笃敬宗教者外,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道德的和笃敬宗教的人。”也就是说教师道德生活的崇高形象有利于学生对规范的批判、超越能力和追求进步道德的创生能力的发展,而优美的道德榜样则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践行现实性的道德体系,使一定道德文化的授受关系成立。
最后是风格美。教师的风格美就是表美和道美的“合成”,以及由“合成”而形成的师表美的完整和统一的形象特征。换言之,风格美指道美与表美的统一。从表美到道美,再到两者的结合,师表之美亦有提示教师在道德人格修养的努力方向上的价值。事实上教师在自己的人格修养中能否建立人格修养的审美尺度不仅关系到教师的道德人格建设,而且关系到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的质量。因此对于教师个人而言,不但要进行职业道德及其修养知识的学习,而且更要坚定“学为人师”的职业信念和进行知行合一职业道德实践,才能不断完善自我的师表之美。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自然具有的是接受德性的能力,先以潜能的形式被随身携带,后以现实生活的方式被展示出来。德性则和其他技术一样,是用了才有,不是有了才用。一切德性通过习惯而生成,通过习惯而毁灭。人们通过相应现实活动,而具有某种品质,品质为现实活动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