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思想行为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传统的行政制学生管理模式已成为束缚高校人本化学生管理的体制性障碍。本文在阐释分析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利用课题调查结果,分析了高校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的具体特征,并提出了实施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人本化;学生管理;体制性障碍
作者简介:张宏雷(1972-),男,河南禹州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生服务中心,副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1);冷文勇(1978-),男,江西九江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10261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71D050050016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0-0168-03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这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体制和大学生需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容和核心要求,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客体,坚持人本化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切实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助于学校的持续稳定,符合时代要求的和谐教育观,是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方向。
一、高校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特点简述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实行的仍然是传统的行政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过分注重管理者的“权威性”,把学生摆在从属的被动位置上,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只能是命令與服从、领导控制与被领导控制的简单工作关系。该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者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未把人性化作为基本出发点来考虑,缺少学生的参与;有的学生管理制度以惩罚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义务多,而其享有的权利少,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仍有许多空白点,如缺少学生维权和申诉制度的明文规定;有的学校对学生合法权益做出种种限制,甚至漠视学生的基本权利,如规定“考试作弊者,一律按退学处理”等等,这显然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二、高校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特征分析
为深入研究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相关课题成员依托申请的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利用管理学有关理论并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从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法、管理效果、管理目标、管理环境、工作评价等问题设计选题,制作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并在北京、西安等16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我国高校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的整体现状,通过差异分析,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根据调查结果,目前我国高校人本化学生管理现状具有以下特征。
1.学生管理人本化总体程度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6.7%的学生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其余63.3%的学生选择“一般”或“不满意”。其中,90%的非独生子女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只有13%的独生子女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这可能与他们各自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显然独生子女对自主性、创造性的要求更强。另外,78.5%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的第一选择是朋友,其次是同学、父母和其他人员,最后才是学生管理人员;只有22.5%学生的第一选择是学生管理人员。值得注意的是,90%的经济困难学生第一选择是学生管理人员,远远高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这可能与近期国家和学校推行的绿色通道和助学帮困制度有关。
2.师生关系由紧张趋于和谐
在我国,“师道尊严”的传统经久不衰,学生管理工作强调权威,即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和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无条件遵守,这种强制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师生关系处于紧张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师生关系有所缓解,84.3%的教师认为师生关系不紧张;79.9%的学生认为最熟悉的学校管理人员是良师与益友。因此,当前我国高校的师生关系令人满意,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高校实施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的信心和希望。
3.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控能力不强
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正确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倡导学生自我管理同时是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非常欠缺,只有19.8%的学生认为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能够代表广大学生的利益诉求;28.2%的学生经常旷课,46.4%的学生偶尔旷课,只有25.4%的学生从不旷课。另外,不同专业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存在较大差别,法学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高于艺术类、体育类和文学类学生,这可能因为法学类学生更懂得在法律法规和校规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如此看来,必须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自律和他律的关系。
4.学生管理队伍与管理人本化的要求尚有差距
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实施人本化学生管理的关键。调查显示,学生管理队伍与人本化管理的要求尚有差距。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9.1%的学生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工作绩效”;只有39%的学生认为本校辅导员工作“好”或“较好”。同样,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的评价相对高一些,这可能与他们平时受到辅导员的关心更多一些有关;只有23.9%的学生认为“管理人员会经常找我们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表明多数学生管理人员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真正地了解和关心学生。
5.安全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不足
校园安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利益,创建“平安校园”也是学校落实“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近几年,高校学生被骗、被偷、伤亡事故频发,这为校园安全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安全预防教育工作存在不足,比如82%的高校没有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86%的高校没有开展安全疏散演练。当问到“贵校开展了哪些安全教育”时,78%的学校只是局限于人身、财产、交通等传统校园安全,只有22%的学校开展了有关心理、网络、交际等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另外安全教育的形式也单一,68.8%的学校只是采取过发放宣传资料、展示宣传展板等形式,专门的安全讲座和专题影像播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6.学生管理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系统
高校学生管理的理论研究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不少高校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功利主义倾向,只注意实践工作,不注意理论研究和经验的交流。调查显示:91%的学校没有设置学生管理工作理论研究专项基金;73%的学校从不开工作经验交流会,12%的学校一学年进行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9%的学校半个学期进行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只有6%的学校一个月召开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而工作交流形式方面,80%的学校只是开会,只有14%的学校利用校园内部刊物,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的只有12%,只有5%的高校专门组织过管理人员的校外拓展训练。另外,调查显示,只有8%的学校邀请过中学老师和家长来谈论目前中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从而做好学生管理的衔接工作。这同样反映出对学生特点的研究不充分,因此必须把学生管理的理论研究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来。
7.校园精神教育严重弱化
校园精神是大学之魂,是校园文化的历史积淀,是高校的软环境,它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引领、规范、凝聚和制约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校园精神的教育。调查显示,许多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校园精神,只有19%的学生知道并理解学校的校训,28%的学生知道但是不理解学校的校训,53%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校训。其中,理工类院校更令人担忧,只有15%的学生完全理解学校的校训,25%的学生知道但是不理解学校的校训,60%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校训。当问到“你如何评价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时,只有13%的学生认为有特色和教育意义,32%的学生认为没有特色和教育意义,55%的学生认为标志性建筑不明确。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目前高校功利化、培养人才工具化倾向严重,科技和人文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人文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8.学生管理工作的协调性存在薄弱环节
学生利益无小事,学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有爱心和责任心,更要具有较高的管理艺术,要做到统筹兼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协调有序开展。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协调性有待加强,95%的教师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大一,只有5%的教师认为“无所谓重点”。通过调查走访,不少学生反映:大三、大四时一个学期都没有见到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主要是因为不少老师头脑中存在“管好了大一就成功了一半”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妥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个动态的过程,每个年级的学生会面临不同的困难和问题,甚至行为特点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全程跟踪,时刻关心学生的成长。另外,当问到“你认为学校哪些方面管理工作需要改进”时,82%的学生选择了“宿舍管理”和“就业指导”等服务,只有11%的学生选择了“校园文化活动”和“日常行为管理”,由此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些顾此失彼,没有较好地做到统筹兼顾,实现和谐发展。
9.宿舍文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最重要的场所,宿舍文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住宿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人格的形成。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如何营造好的宿舍文化已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很不理想,只有13%的学生认为最愿意到宿舍学习;只有25%的学校举办过“寝室文化活动月(周)”、“宿舍设计比赛”等活动;只有19.8%的学校将学生在宿舍卫生等方面的表现纳入学生综合评价考察体系。由此可见,大学宿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熏陶作用。
10.学生参与民主治校意识不强
学生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被管理的客体,又是参与管理的主体,只有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中的民主管理才能真正得以实施。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十分重视发挥学校管理层和教师的管理作用而忽视学生的管理潜能。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2.7%的学生认为学生管理人员对其管理通常是教育引导性的,这说明学生工作人员的管理方式大多数是行政命令型,没有实现教育引导型的管理。另外,只有18%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对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提议、监督、评议、决策等工作,而60%的学生认为学校从来不组织学生参加以上工作,这表明许多高校没有较好地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
三、实施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的对策
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要求,尊重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个人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多方联动,从思想、法规、程序等多层面促进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
1.牢固确立高校人本化理念
实行学生管理人本化必须理念先行。学生管理人员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学生真正当做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和中心,实现学生管理理念的科学化和人本化,体现民主、平等的精神,即从以“管理”为目的到以“服务”为宗旨的转变,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承认和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认真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要把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学生管理队伍作为加强学生管理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要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学习培训、选拔培养和教育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积极培养专家型的学生管理人员,鼓励学生管理人员不断创新学生管理方式,比如西安某高校实行了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北京某高校实行全校辅导员集中办公;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解决福利待遇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保证队伍的精干、高效与稳定。
3.真正创建人本化的校园环境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學校的责任,也是学生享有的权利。要创建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文体活动为载体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活动中不断充实和提高。校园硬环境的建设要坚持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注重人性化色彩,以学生使用便利、顺畅、愉悦为目的。要加强校园文化等软环境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如举办读书节、科技作品大赛、知名人士的知识讲座以及各类专业知识竞赛等,谋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和谐校园的基础。学生管理人员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管理,在学习生活中对学生多理解、多宽容、多尊重、多支持、多帮助,在执行各项管理的过程中既讲原则,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对学生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协商少一点命令,在工作中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坚持师生平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激励,在给予贫困生、心理有障碍学生、后进生等弱势群体更多关爱和帮助的同时,注意挖掘其某一方面的价值,并及时给予肯定,使他们树立健全的人格。
5.切实加强学生的“三自教育”
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本化务必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力量,在学生中间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具体来讲,一要加强学生党建自我管理,高校创新学生党建管理形式,以适应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实行学分制、党员居住分散、活动难以经常化的新情况;二要加强学生宿舍自我管理,通过学生会组织,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宿舍风采大赛”等形式的自我管理活动;三要加强学生素质自我提高,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创办、加入各种社团协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多样化的需求。
6.科学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要真正实现人本管理,必须保证管理制度的正确性,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学校要注意及时废止侵犯学生基本权利的规章制度;要注意处理问题的合法性,尤其是程序的合法性,特别是对学生做出不利的处理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和申诉权。学生管理人员既要维护违规学生的合法权益,又必须履行学校监护管理权。学校在制定各项制度时,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邀请学生代表听政,鼓励学生对学校的工作给予监督,使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陈小军.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必要性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48(12):165-166.
[2]凌正飞.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初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5(5):104-106.
[3]夏书堂.简论“以人为本”与构建学生人性化管理模式[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5(4):109-112.
[4]彭丽娟.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9,30(4):112-121.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人本化;学生管理;体制性障碍
作者简介:张宏雷(1972-),男,河南禹州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生服务中心,副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1);冷文勇(1978-),男,江西九江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10261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71D050050016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0-0168-03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这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体制和大学生需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容和核心要求,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客体,坚持人本化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切实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助于学校的持续稳定,符合时代要求的和谐教育观,是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方向。
一、高校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特点简述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实行的仍然是传统的行政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过分注重管理者的“权威性”,把学生摆在从属的被动位置上,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只能是命令與服从、领导控制与被领导控制的简单工作关系。该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者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未把人性化作为基本出发点来考虑,缺少学生的参与;有的学生管理制度以惩罚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义务多,而其享有的权利少,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仍有许多空白点,如缺少学生维权和申诉制度的明文规定;有的学校对学生合法权益做出种种限制,甚至漠视学生的基本权利,如规定“考试作弊者,一律按退学处理”等等,这显然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二、高校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特征分析
为深入研究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相关课题成员依托申请的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利用管理学有关理论并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从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法、管理效果、管理目标、管理环境、工作评价等问题设计选题,制作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并在北京、西安等16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我国高校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的整体现状,通过差异分析,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根据调查结果,目前我国高校人本化学生管理现状具有以下特征。
1.学生管理人本化总体程度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6.7%的学生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其余63.3%的学生选择“一般”或“不满意”。其中,90%的非独生子女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只有13%的独生子女对学校的管理工作“非常满意”或者“满意”。这可能与他们各自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显然独生子女对自主性、创造性的要求更强。另外,78.5%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的第一选择是朋友,其次是同学、父母和其他人员,最后才是学生管理人员;只有22.5%学生的第一选择是学生管理人员。值得注意的是,90%的经济困难学生第一选择是学生管理人员,远远高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这可能与近期国家和学校推行的绿色通道和助学帮困制度有关。
2.师生关系由紧张趋于和谐
在我国,“师道尊严”的传统经久不衰,学生管理工作强调权威,即学生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和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无条件遵守,这种强制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师生关系处于紧张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师生关系有所缓解,84.3%的教师认为师生关系不紧张;79.9%的学生认为最熟悉的学校管理人员是良师与益友。因此,当前我国高校的师生关系令人满意,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高校实施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的信心和希望。
3.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控能力不强
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正确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倡导学生自我管理同时是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非常欠缺,只有19.8%的学生认为学生会等学生组织能够代表广大学生的利益诉求;28.2%的学生经常旷课,46.4%的学生偶尔旷课,只有25.4%的学生从不旷课。另外,不同专业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存在较大差别,法学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高于艺术类、体育类和文学类学生,这可能因为法学类学生更懂得在法律法规和校规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如此看来,必须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自律和他律的关系。
4.学生管理队伍与管理人本化的要求尚有差距
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实施人本化学生管理的关键。调查显示,学生管理队伍与人本化管理的要求尚有差距。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9.1%的学生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工作绩效”;只有39%的学生认为本校辅导员工作“好”或“较好”。同样,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的评价相对高一些,这可能与他们平时受到辅导员的关心更多一些有关;只有23.9%的学生认为“管理人员会经常找我们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表明多数学生管理人员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真正地了解和关心学生。
5.安全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不足
校园安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利益,创建“平安校园”也是学校落实“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近几年,高校学生被骗、被偷、伤亡事故频发,这为校园安全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安全预防教育工作存在不足,比如82%的高校没有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86%的高校没有开展安全疏散演练。当问到“贵校开展了哪些安全教育”时,78%的学校只是局限于人身、财产、交通等传统校园安全,只有22%的学校开展了有关心理、网络、交际等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另外安全教育的形式也单一,68.8%的学校只是采取过发放宣传资料、展示宣传展板等形式,专门的安全讲座和专题影像播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6.学生管理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系统
高校学生管理的理论研究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不少高校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功利主义倾向,只注意实践工作,不注意理论研究和经验的交流。调查显示:91%的学校没有设置学生管理工作理论研究专项基金;73%的学校从不开工作经验交流会,12%的学校一学年进行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9%的学校半个学期进行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只有6%的学校一个月召开一次工作经验交流会。而工作交流形式方面,80%的学校只是开会,只有14%的学校利用校园内部刊物,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的只有12%,只有5%的高校专门组织过管理人员的校外拓展训练。另外,调查显示,只有8%的学校邀请过中学老师和家长来谈论目前中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从而做好学生管理的衔接工作。这同样反映出对学生特点的研究不充分,因此必须把学生管理的理论研究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来。
7.校园精神教育严重弱化
校园精神是大学之魂,是校园文化的历史积淀,是高校的软环境,它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引领、规范、凝聚和制约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校园精神的教育。调查显示,许多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校园精神,只有19%的学生知道并理解学校的校训,28%的学生知道但是不理解学校的校训,53%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校训。其中,理工类院校更令人担忧,只有15%的学生完全理解学校的校训,25%的学生知道但是不理解学校的校训,60%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校训。当问到“你如何评价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时,只有13%的学生认为有特色和教育意义,32%的学生认为没有特色和教育意义,55%的学生认为标志性建筑不明确。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目前高校功利化、培养人才工具化倾向严重,科技和人文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人文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8.学生管理工作的协调性存在薄弱环节
学生利益无小事,学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有爱心和责任心,更要具有较高的管理艺术,要做到统筹兼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协调有序开展。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协调性有待加强,95%的教师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大一,只有5%的教师认为“无所谓重点”。通过调查走访,不少学生反映:大三、大四时一个学期都没有见到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主要是因为不少老师头脑中存在“管好了大一就成功了一半”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妥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个动态的过程,每个年级的学生会面临不同的困难和问题,甚至行为特点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全程跟踪,时刻关心学生的成长。另外,当问到“你认为学校哪些方面管理工作需要改进”时,82%的学生选择了“宿舍管理”和“就业指导”等服务,只有11%的学生选择了“校园文化活动”和“日常行为管理”,由此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些顾此失彼,没有较好地做到统筹兼顾,实现和谐发展。
9.宿舍文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最重要的场所,宿舍文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住宿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人格的形成。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如何营造好的宿舍文化已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很不理想,只有13%的学生认为最愿意到宿舍学习;只有25%的学校举办过“寝室文化活动月(周)”、“宿舍设计比赛”等活动;只有19.8%的学校将学生在宿舍卫生等方面的表现纳入学生综合评价考察体系。由此可见,大学宿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熏陶作用。
10.学生参与民主治校意识不强
学生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被管理的客体,又是参与管理的主体,只有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中的民主管理才能真正得以实施。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十分重视发挥学校管理层和教师的管理作用而忽视学生的管理潜能。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2.7%的学生认为学生管理人员对其管理通常是教育引导性的,这说明学生工作人员的管理方式大多数是行政命令型,没有实现教育引导型的管理。另外,只有18%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对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提议、监督、评议、决策等工作,而60%的学生认为学校从来不组织学生参加以上工作,这表明许多高校没有较好地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
三、实施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的对策
人本化学生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要求,尊重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个人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多方联动,从思想、法规、程序等多层面促进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
1.牢固确立高校人本化理念
实行学生管理人本化必须理念先行。学生管理人员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学生真正当做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和中心,实现学生管理理念的科学化和人本化,体现民主、平等的精神,即从以“管理”为目的到以“服务”为宗旨的转变,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承认和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认真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要把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学生管理队伍作为加强学生管理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要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学习培训、选拔培养和教育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积极培养专家型的学生管理人员,鼓励学生管理人员不断创新学生管理方式,比如西安某高校实行了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北京某高校实行全校辅导员集中办公;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解决福利待遇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保证队伍的精干、高效与稳定。
3.真正创建人本化的校园环境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學校的责任,也是学生享有的权利。要创建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文体活动为载体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活动中不断充实和提高。校园硬环境的建设要坚持实用性和观赏性相结合,注重人性化色彩,以学生使用便利、顺畅、愉悦为目的。要加强校园文化等软环境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如举办读书节、科技作品大赛、知名人士的知识讲座以及各类专业知识竞赛等,谋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和谐校园的基础。学生管理人员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管理,在学习生活中对学生多理解、多宽容、多尊重、多支持、多帮助,在执行各项管理的过程中既讲原则,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对学生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协商少一点命令,在工作中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坚持师生平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激励,在给予贫困生、心理有障碍学生、后进生等弱势群体更多关爱和帮助的同时,注意挖掘其某一方面的价值,并及时给予肯定,使他们树立健全的人格。
5.切实加强学生的“三自教育”
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本化务必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力量,在学生中间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具体来讲,一要加强学生党建自我管理,高校创新学生党建管理形式,以适应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实行学分制、党员居住分散、活动难以经常化的新情况;二要加强学生宿舍自我管理,通过学生会组织,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宿舍风采大赛”等形式的自我管理活动;三要加强学生素质自我提高,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创办、加入各种社团协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多样化的需求。
6.科学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要真正实现人本管理,必须保证管理制度的正确性,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学校要注意及时废止侵犯学生基本权利的规章制度;要注意处理问题的合法性,尤其是程序的合法性,特别是对学生做出不利的处理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和申诉权。学生管理人员既要维护违规学生的合法权益,又必须履行学校监护管理权。学校在制定各项制度时,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邀请学生代表听政,鼓励学生对学校的工作给予监督,使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陈小军.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必要性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48(12):165-166.
[2]凌正飞.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初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5(5):104-106.
[3]夏书堂.简论“以人为本”与构建学生人性化管理模式[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5(4):109-112.
[4]彭丽娟.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9,30(4):112-121.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