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新疆近代史的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也显得极为艰难。新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势,成为了各列强争相竞逐的对象。在科、塔的借地纷争中,长庚等人看到了阿勒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同时也为阿勒泰地区薄弱的边防而深感担忧,最终在清晚时期促成了科阿分治。
关键词:科阿分治;科阿战争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56-01
一、科阿分治
(一)科、塔对阿勒泰的争夺。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设科布多参赞大臣,受定边左副将军(驻乌里雅苏台)节制,其辖境在额尔齐斯河以北以东,当然也包括阿尔泰在内,河以西以南则属伊犁将军。同治初年,新疆爆发了反清起义。同治三年(1864)六月,乌鲁木齐汉城、满城相继失守。同治五年(1866)初,北疆重镇伊犁和塔尔巴哈台相继失守,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几近崩溃。新疆大批蒙古难民向东撤退,逐渐汇集到阿尔泰山南麓布伦托海和额尔齐斯河上游一带(清代该地区隶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后来,更有不少难民继续东徙至科布多城和乌里雅苏台一带。史料记载,塔城失陷后,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图库尔“收集溃散,并厄鲁特蒙古七千余人,退至科布多境内。”①为了解决难民问题,清政府除了拨给牲畜钱粮、拨给难民牧地之外,还在同治六年(1867)十一月在布伦托海(今新疆福海县境〉设办事大臣,管理难民安置事宜。然而该机构存在时间并不长,清廷被迫于同治八年(1869)十一月又恢复旧制。
塔城收复后,于光绪九年六月十三日(1883年7月16日)伊犁参赞大臣升泰与鄂木斯克军区参谋长巴布科夫签订了《中俄科塔界约》(又名《中俄科布多界约》),划分科布多、塔城地界。出于划界的需要,科布多要求塔尔巴哈台归还借地并逼走棍嘎札拉参活佛及其徒众。由于科布多参赞大臣和刘锦棠、锡纶分别上书清政府意见截然不同的奏折,清政府也举棋不定。最后派长庚去实地勘察。长庚于查勘后,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案上奏朝廷:“将原借地段交还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潜住之哈萨克,人随地归,住科布多境者,归科城管辖;住塔尔巴哈台境者,归塔城管辖。”②清政府对于这样的解决办法十分满意,同时也要求新疆巡抚配合和帮助科、塔的相关交接工作,至此,借地之争得到解决。
(二)科阿分治的过程。
在科布多、塔城的借地之争中,清政府对于阿勒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其边防的薄弱性也深感担忧。在同治以前,阿勒泰八卡伦的防守力量只有自喀尔喀换防的蒙古兵360多人,换防时,不仅路途遥远,而且经常因为大雪封山不能及时到位。1869年,由于沙俄侵略军的侵逼,清政府不得不将科布多西路八卡伦全部撤消,守军全部撤回。1881年,西路八卡伦虽然复设,但防线已经大为退缩,而且守卫兵丁也下降到80名。1883年,《中俄科塔界约》签订后,西路八卡伦再次内撤。1886年,科布多西路八卡伦,共设协理台吉二员,四等台吉八员,共有卡兵80名,由阿勒泰乌梁海官兵担任。近千里的边境线只有80名士兵防守,可见阿勒泰边防之空虚。1902年,俄国官员布勒胡布带着俄国士兵来到中国境内的阿拉可别克河地方居住,并且将40多户哈萨克居民的国籍改为俄国。他们还声称:“此克色勒乌雍克是我们俄人地方,令于明年四月迁移,如不遵行,带兵讨要。③除了一步步侵占我国的领土,俄国还大肆的掠夺阿勒泰的自然资源,其由阿勒泰“各处运出之木料、皮张、松子、蜂蜜等物为数亦巨,是我阿尔泰山后之利,悉以为其所夺。④也有消息称1900年8月,俄国人乘载有武器的船只在哈巴河口捕鱼。以上实例足以说明,此时的阿勒泰情形十分危急。
1903年,科塔借地问题处理完毕后,瑞洵与长庚先后上呈清廷,提出了科阿分治的意见。长庚认为:阿勒泰为西北要地,中外之大防,它东、北两面隔阿爾泰山与科布多相邻,南面以准噶尔戈壁与新疆相望,西面则向俄境完全敞开。如果阿勒泰被俄人占据,那么东可进攻科布多、西可威胁塔尔巴哈台、南可直插新疆省会迪化。特别是布伦托海更是要地,如若边情紧急,沙俄由布伦托海南下,可轻易到达古城,继而将伊犁、乌鲁木齐隔绝在西,新疆全局便处于危势之中。同时,作为科布多参赞大臣辖地,阿勒泰与科布多以阿尔泰山相隔,交通极其不便,若由科布多城前往承化寺,夏天可以直接翻越乌希岭,骑马十日方能到达,其余时间必须绕行,最快也要二十余日才能抵达。塔城与承化寺有二十驿站,也需二十余日时间的路程。⑤1870年,中俄在建立塔城界碑过程中,沙俄又将察罕鄂博界碑建于中国界内侵入百余里,导致塔阿交通从中被截断,即便新疆的古城、绥来到承化寺也得二十余日。所以,阿勒泰一旦有事,根本无法得到科布多、塔城或者新疆的及时援助。因此,长庚向清政府提出,将科布多参赞大臣下辖之科布多帮办大臣移驻阿尔泰山或恢复布伦托海办事大臣的建议。
清政府认为长庚所说的不无道理,同时对于长庚提出的有关改革阿勒泰建置的建议,清政府广泛征求西北地方大员的意见,说明了对于此事持谨慎态度。阿勒泰为科布多辖区,科布多参赞大臣瑞洵的意见对于清政府的决策起决定性的作用。1904年,瑞洵再次上奏朝廷,对于阿勒泰改建一事表示支持。但是,他不同意长庚提出的仅将科布多帮办大臣移驻阿尔泰山的建议,而是认为,阿勒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种族错居,“险固形便,实为漠北襟要,抚巡镇守,尤贵得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因此,阿勒泰“未便仍由科布多参赞遥领,致有鞭长莫及之虑”⑥而是应该完全脱离科布多,单独设官管理。只有这样,“方足以资统率,而备非常。”⑦于是,清廷在综合了长庚和瑞洵的意见后,决定改科布多帮办大臣为科布多办事大臣并常驻承化寺(阿勒泰县),实行科阿分治。1904年4月,清廷“赏热河兵备道锡恒副都统衔,为科布多办事大臣”。⑧谕军机大臣等:“阿尔泰山距科布多、塔尔巴哈台均属遥远,现已简放锡恒为科布多办事大臣。著即驻扎阿尔泰山,管理该处蒙哈事务。”⑨科布多办事大臣俗称阿尔泰办事大臣,管理范围包括阿勒泰乌梁海七旗、新土尔扈特二旗、新和硕特一旗、厄鲁特十苏木以及哈萨克克烈部十二部事务以及昌吉斯台等阿尔泰山以西八卡伦。自此,科阿分治最终实现。
注释:
①清穆宗实录(卷177),同治五年五月甲戌.
②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15):2.
③瑞洵.散木居奏稿(卷十).阿拉可别克河地方俄人索要太甚,敕外务部与俄公使晤商和平办法折.
④长庚.筹拟阿勒台山防守事宜折.
⑤长庚.拟筹阿勒台山防守事宜折.
⑥瑞洵.散木居奏稿(卷二十)之《阿尔泰设官分治仍应稍假财力片》.
⑦瑞洵.散木居奏稿(卷二十)之《阿尔泰设官分治仍应稍假财力片》.
⑧清德宗实录(卷五二九).光绪三十年四月庚申条.
⑨清德宗实录,光绪三十年四月辛酉条.
作者简介:马文艳(1991-),女,回,青海,硕士,新疆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史。
关键词:科阿分治;科阿战争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56-01
一、科阿分治
(一)科、塔对阿勒泰的争夺。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设科布多参赞大臣,受定边左副将军(驻乌里雅苏台)节制,其辖境在额尔齐斯河以北以东,当然也包括阿尔泰在内,河以西以南则属伊犁将军。同治初年,新疆爆发了反清起义。同治三年(1864)六月,乌鲁木齐汉城、满城相继失守。同治五年(1866)初,北疆重镇伊犁和塔尔巴哈台相继失守,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几近崩溃。新疆大批蒙古难民向东撤退,逐渐汇集到阿尔泰山南麓布伦托海和额尔齐斯河上游一带(清代该地区隶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后来,更有不少难民继续东徙至科布多城和乌里雅苏台一带。史料记载,塔城失陷后,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图库尔“收集溃散,并厄鲁特蒙古七千余人,退至科布多境内。”①为了解决难民问题,清政府除了拨给牲畜钱粮、拨给难民牧地之外,还在同治六年(1867)十一月在布伦托海(今新疆福海县境〉设办事大臣,管理难民安置事宜。然而该机构存在时间并不长,清廷被迫于同治八年(1869)十一月又恢复旧制。
塔城收复后,于光绪九年六月十三日(1883年7月16日)伊犁参赞大臣升泰与鄂木斯克军区参谋长巴布科夫签订了《中俄科塔界约》(又名《中俄科布多界约》),划分科布多、塔城地界。出于划界的需要,科布多要求塔尔巴哈台归还借地并逼走棍嘎札拉参活佛及其徒众。由于科布多参赞大臣和刘锦棠、锡纶分别上书清政府意见截然不同的奏折,清政府也举棋不定。最后派长庚去实地勘察。长庚于查勘后,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案上奏朝廷:“将原借地段交还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潜住之哈萨克,人随地归,住科布多境者,归科城管辖;住塔尔巴哈台境者,归塔城管辖。”②清政府对于这样的解决办法十分满意,同时也要求新疆巡抚配合和帮助科、塔的相关交接工作,至此,借地之争得到解决。
(二)科阿分治的过程。
在科布多、塔城的借地之争中,清政府对于阿勒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其边防的薄弱性也深感担忧。在同治以前,阿勒泰八卡伦的防守力量只有自喀尔喀换防的蒙古兵360多人,换防时,不仅路途遥远,而且经常因为大雪封山不能及时到位。1869年,由于沙俄侵略军的侵逼,清政府不得不将科布多西路八卡伦全部撤消,守军全部撤回。1881年,西路八卡伦虽然复设,但防线已经大为退缩,而且守卫兵丁也下降到80名。1883年,《中俄科塔界约》签订后,西路八卡伦再次内撤。1886年,科布多西路八卡伦,共设协理台吉二员,四等台吉八员,共有卡兵80名,由阿勒泰乌梁海官兵担任。近千里的边境线只有80名士兵防守,可见阿勒泰边防之空虚。1902年,俄国官员布勒胡布带着俄国士兵来到中国境内的阿拉可别克河地方居住,并且将40多户哈萨克居民的国籍改为俄国。他们还声称:“此克色勒乌雍克是我们俄人地方,令于明年四月迁移,如不遵行,带兵讨要。③除了一步步侵占我国的领土,俄国还大肆的掠夺阿勒泰的自然资源,其由阿勒泰“各处运出之木料、皮张、松子、蜂蜜等物为数亦巨,是我阿尔泰山后之利,悉以为其所夺。④也有消息称1900年8月,俄国人乘载有武器的船只在哈巴河口捕鱼。以上实例足以说明,此时的阿勒泰情形十分危急。
1903年,科塔借地问题处理完毕后,瑞洵与长庚先后上呈清廷,提出了科阿分治的意见。长庚认为:阿勒泰为西北要地,中外之大防,它东、北两面隔阿爾泰山与科布多相邻,南面以准噶尔戈壁与新疆相望,西面则向俄境完全敞开。如果阿勒泰被俄人占据,那么东可进攻科布多、西可威胁塔尔巴哈台、南可直插新疆省会迪化。特别是布伦托海更是要地,如若边情紧急,沙俄由布伦托海南下,可轻易到达古城,继而将伊犁、乌鲁木齐隔绝在西,新疆全局便处于危势之中。同时,作为科布多参赞大臣辖地,阿勒泰与科布多以阿尔泰山相隔,交通极其不便,若由科布多城前往承化寺,夏天可以直接翻越乌希岭,骑马十日方能到达,其余时间必须绕行,最快也要二十余日才能抵达。塔城与承化寺有二十驿站,也需二十余日时间的路程。⑤1870年,中俄在建立塔城界碑过程中,沙俄又将察罕鄂博界碑建于中国界内侵入百余里,导致塔阿交通从中被截断,即便新疆的古城、绥来到承化寺也得二十余日。所以,阿勒泰一旦有事,根本无法得到科布多、塔城或者新疆的及时援助。因此,长庚向清政府提出,将科布多参赞大臣下辖之科布多帮办大臣移驻阿尔泰山或恢复布伦托海办事大臣的建议。
清政府认为长庚所说的不无道理,同时对于长庚提出的有关改革阿勒泰建置的建议,清政府广泛征求西北地方大员的意见,说明了对于此事持谨慎态度。阿勒泰为科布多辖区,科布多参赞大臣瑞洵的意见对于清政府的决策起决定性的作用。1904年,瑞洵再次上奏朝廷,对于阿勒泰改建一事表示支持。但是,他不同意长庚提出的仅将科布多帮办大臣移驻阿尔泰山的建议,而是认为,阿勒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种族错居,“险固形便,实为漠北襟要,抚巡镇守,尤贵得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因此,阿勒泰“未便仍由科布多参赞遥领,致有鞭长莫及之虑”⑥而是应该完全脱离科布多,单独设官管理。只有这样,“方足以资统率,而备非常。”⑦于是,清廷在综合了长庚和瑞洵的意见后,决定改科布多帮办大臣为科布多办事大臣并常驻承化寺(阿勒泰县),实行科阿分治。1904年4月,清廷“赏热河兵备道锡恒副都统衔,为科布多办事大臣”。⑧谕军机大臣等:“阿尔泰山距科布多、塔尔巴哈台均属遥远,现已简放锡恒为科布多办事大臣。著即驻扎阿尔泰山,管理该处蒙哈事务。”⑨科布多办事大臣俗称阿尔泰办事大臣,管理范围包括阿勒泰乌梁海七旗、新土尔扈特二旗、新和硕特一旗、厄鲁特十苏木以及哈萨克克烈部十二部事务以及昌吉斯台等阿尔泰山以西八卡伦。自此,科阿分治最终实现。
注释:
①清穆宗实录(卷177),同治五年五月甲戌.
②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515):2.
③瑞洵.散木居奏稿(卷十).阿拉可别克河地方俄人索要太甚,敕外务部与俄公使晤商和平办法折.
④长庚.筹拟阿勒台山防守事宜折.
⑤长庚.拟筹阿勒台山防守事宜折.
⑥瑞洵.散木居奏稿(卷二十)之《阿尔泰设官分治仍应稍假财力片》.
⑦瑞洵.散木居奏稿(卷二十)之《阿尔泰设官分治仍应稍假财力片》.
⑧清德宗实录(卷五二九).光绪三十年四月庚申条.
⑨清德宗实录,光绪三十年四月辛酉条.
作者简介:马文艳(1991-),女,回,青海,硕士,新疆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