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打火机到皮鞋,从眼镜到服装,去年以来,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传统制造行业步入艰难岁月,“企业倒闭潮”如潮水一般见诸媒体。温州有近三城的企业处于半停产或靠借贷暂时维持运转的状态。温州企业面临的种种压力,令人忧心忡忡。
企业资金紧张,民间各种拆借行为也盛行。在此背景下,浙江率先在几大城市推出小额信贷公司试点,这是浙江首次以文件制度的方式承认民间贷款机构的合法地位。这些创新的融资举措背后,是民营中小企业资金链吃紧的集体困境,被舆论评价为是很有希望将地下金融阳光化的尝试。
苦苦支撑的亏损企业
何江波的中型眼镜制造公司雇了200工人,去年以来,50%的利润率被慢慢蒸发掉了。直到今年1月,利润削减为负数,厂里八成工人被遣散。
在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温州,何江波经营着一家中型眼镜制造公司,这家厂生产的眼镜价位在几元至几十元之间,是温州传统制造业的代表。
他们也是微利的代表,除开人工、原料、管理成本,这个厂每年出口到巴基斯坦、印度、中东的眼镜,可以为何江波带来5%-7%的利润。
然而去年以来,5%的利润率被慢慢蒸发。年前,这个昔日红火的制造企业账上再没有余钱了。
何江波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预期,她只希望自己的工厂能生存下去,前两天刚接了一笔生意,于是四处借贷购买材料,来维持工厂不关门。
她不知道靠借贷维持的的企业还能支持多久,她期望今年4、5月整个经济环境能有好转。在“倒闭潮”中,温州还有千千万万个靠民间借贷,艰难维持企业生存的何江波。
民间资本浮出水面
台州飞跃申请破产,义乌金乌集团董事长在欠下上亿的民间借贷后不知所终。两家大型民营企业的困境,立刻牵动了浙江民间资本敏感的神经。去年的日子已经很难过了,那些从来没缺过钱的企业,也尝到了缺钱的滋味。
浙江民营经济在互相抱团的模式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现在,谁也救不了谁。浙商银行是专营小企业业务的银行,有25%的信贷以每笔500万以下的额度投放给小企业。他们对小企业的贷款额度不仅没有减少,还增加了2个亿,但还是无法满足企业的迫切需求。
银行发现中小企业处于库存增加、销售不畅的状况,银行不可能给他们贷款,因为风险很大。于是乎小企业想到了到民间找资金,民间资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浮出水面。
民间资本新动向
作为精明温州人的代表,徐慧已经从今年不景气的经济形势中嗅到了新的商机。温州的担保业,在过去两年不声不响地经历了高速增长
在制造业吃紧的环境里,自由逐利的民间资本,正在酝酿种种转型。
作为一家贸易额上亿的中型出口贸易公司的老板,徐慧为40多家小企业代销中国制造的商品。今年她知道这些小厂的日子不好过了,以前她可以月结,现在为了防止小厂资金链断裂,她必须在收货的第二天就把钱打到工厂账上。因为订单下降,徐慧的贸易公司虽然还不至于亏本,但盈利已大不如以前。
作为精明温州人的代表,徐慧已经从今年不景气的经济形势中嗅到了新的商机。她和几家公司合伙办了一家投资公司,开始寻找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经济增长点。徐慧是做眼镜起家的,正因为如此,她很清楚低端手工业市场竞争的无序和微利。这让她下定决心寻找新兴的投资方向,比如为了寻找温州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新能源、新材料,她入股的投资公司不惜跑到新疆去投资。
作为一个对制造业有持久信心的温州人,徐慧从萧条中看到了希望,她和同伴希望投资公司能够瞄准温州本土的优质大中型制造企业,以资金方式入股。她把这比喻成在股市里“抄底”。
像徐慧一样,已经有一定原始积累的温州人,开始动用他们的资金,希望在这一轮经济调整中,随风转舵,积累更多财富。
但这其中也蕴含着风险。一个例子是:温州一家企业给另一家企业作担保,向银行贷了2000万,借钱的企业倒闭了,作担保的企业不得不把自己的厂房作抵押贷款,还了银行的账。
在专业的担保公司,这种类似风险不言而喻。温州的担保业,在过去两年不声不响地经历了高速增长。“但今年成为了担保风险年”,温州市担保与信用协会会长郭志超说,现在他们一般不对出口加工型行业提供贷款担保,他也经营着一家中投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是温州担保行业的资深人士,也参与了几次中央领导温州调研。
杨文彪和郭志超感同身受。他是另一家大型担保公司的董事长,杨文彪把他从事的工作称作“差中选优”,因为他们的担保对象往往是银行不愿意直接提供贷款的企业,所以风险大过银行。下半年他们一般不提供担保,上半年提供过担保的企业常走动,控制风险。
阳光下的“高利贷”
当地报纸广告栏上,民间借贷已经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由于资金面持续紧张,众多中小企业只能转向民间借贷。
随着各种融资渠道的收紧,今年以来,原来处于灰色地段的民间借贷,逐渐走上地面。
“帮还贷款,资金周转,投资咨询,速度快,收费低。”当地报纸广告栏上,民间借贷已经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打电话可以咨询到行情,企业如果借100万,一个月需付3万块钱利息,且需要抵押房产证。相当于一个月三分利,年息是43%。
作为一个有投资倾向的职业太太,林洁正在被报纸上的广告吸引。她琢磨着把自己从股市里撤出的资金部分借给民间信贷公司,虽然她有前车之鉴。十年前,她曾经存了两万块钱到一家民间机构,后来血本无归,在政府干预下,她才拿回了其中的7000块钱。
温州的闲钱不在那些大企业手里,而是散落在像林洁一样的中产阶级手中,黄伟建评价。他是温州市政协委员,恒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们公司的主营业务类似于风险投资。他说,温州人到处炒房、炒煤,但其实温州资金很散、很多,是民间借贷把这些钱收集到一起。
一个来自温州银监会的数据引人关注———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说,去年上半年,温州各家银行新增了500亿存款。这些钱一部分来自股市,一部分来自收回外地投资。
但这笔钱不能完全在银行安定下来。由于资金面持续紧张,众多中小企业只能转向民间借贷。另一个来自温州银监会的数据是,在目前浙江温州的企业营运资金构成中,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融资的比例,已经从2006年的60:24:16转变为现在的54:18:28.
据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介绍,目前温州民间金融的流动规模已经达到600亿。
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是:在温州,“高利贷”已经非常流行。据多家媒体报道,温州民间资本的高利贷利率高达月息5分以上。而大量长期稳定的民间借贷利率月息一般稳定在1.5%-2% 。
即使是1.5分的月利,仍可能潜伏着风险,如果一个工厂需要贷款一年,年息就是20%,这已经远远超出温州制造业约10%的平均利润。
小额信贷公司是民间资本发展的趋势,也将是未来的乡村银行。
小额信贷公司试点,被舆论评价为是很有希望将地下金融阳光化的尝试。
民间掀起的热情
温州前100强企业里,已经有90%申报了小额信贷公司资质审核。担保公司不仅存在经济风险,还存在法律风险。各种借贷公司、担保公司走在法律的中间地带,他们虽然不是黑色的地下钱庄,但其身份模糊。为寻求合法身份,他们都希望自己能通过小额信贷资质的审核,而成为真正的信贷公司。
去年,浙江率先在几大城市推出小额信贷公司试点。从2006年起,中国在山西、贵州、平遥农村开展小额信贷试点。而此次试点是在城市,被舆论评价为,是很有希望将地下金融阳光化的尝试。
温州的民间金融,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为民营企业的资金积累提供了原始的助动力。然而1986年,温州民间金融上演了最难堪的一幕,以个人信用为担保的台会资金链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倒塌。一个叫郑乐芬的妇女以投机倒把罪被执行枪决。
但小额信贷自有足以夸耀的历史,它令人们想起孟加拉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他是小额信贷模式的创始人,他创办的格莱珉银行专门向穷人提供贷款,同时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奇迹。
温州将获批成立16家小额信贷公司,他们不同于格莱珉银行之处在于,浙江省银监会在下发的文件上同时注明,小额信贷公司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只是一种经营特殊业务的公司,必须由大型制造企业牵头,它不能吸储,贷款利率不得高于银行4倍,70%贷款单笔不得超过50万。
小额信贷公司是民间资本发展的趋势,也是未来的乡村银行。尽管有种种限制,大型制造企业、担保公司对这16张门票表现出罕见的热情。温州前100强企业里,已经有90%申报了小额信贷,其中很多本来就是生意上的竞争对手。
虽有小额信贷将收编民间钱庄的说法,即使这16家小额信贷公司可以收编近20亿民间资金,相比温州600亿的民间金融总量,仍显得杯水车薪。
好多温州企业家心里,都装着当银行家的梦,小额信贷资质机构在民间的热情将一浪高过一浪。
企业资金紧张,民间各种拆借行为也盛行。在此背景下,浙江率先在几大城市推出小额信贷公司试点,这是浙江首次以文件制度的方式承认民间贷款机构的合法地位。这些创新的融资举措背后,是民营中小企业资金链吃紧的集体困境,被舆论评价为是很有希望将地下金融阳光化的尝试。
苦苦支撑的亏损企业
何江波的中型眼镜制造公司雇了200工人,去年以来,50%的利润率被慢慢蒸发掉了。直到今年1月,利润削减为负数,厂里八成工人被遣散。
在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温州,何江波经营着一家中型眼镜制造公司,这家厂生产的眼镜价位在几元至几十元之间,是温州传统制造业的代表。
他们也是微利的代表,除开人工、原料、管理成本,这个厂每年出口到巴基斯坦、印度、中东的眼镜,可以为何江波带来5%-7%的利润。
然而去年以来,5%的利润率被慢慢蒸发。年前,这个昔日红火的制造企业账上再没有余钱了。
何江波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预期,她只希望自己的工厂能生存下去,前两天刚接了一笔生意,于是四处借贷购买材料,来维持工厂不关门。
她不知道靠借贷维持的的企业还能支持多久,她期望今年4、5月整个经济环境能有好转。在“倒闭潮”中,温州还有千千万万个靠民间借贷,艰难维持企业生存的何江波。
民间资本浮出水面
台州飞跃申请破产,义乌金乌集团董事长在欠下上亿的民间借贷后不知所终。两家大型民营企业的困境,立刻牵动了浙江民间资本敏感的神经。去年的日子已经很难过了,那些从来没缺过钱的企业,也尝到了缺钱的滋味。
浙江民营经济在互相抱团的模式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现在,谁也救不了谁。浙商银行是专营小企业业务的银行,有25%的信贷以每笔500万以下的额度投放给小企业。他们对小企业的贷款额度不仅没有减少,还增加了2个亿,但还是无法满足企业的迫切需求。
银行发现中小企业处于库存增加、销售不畅的状况,银行不可能给他们贷款,因为风险很大。于是乎小企业想到了到民间找资金,民间资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浮出水面。
民间资本新动向
作为精明温州人的代表,徐慧已经从今年不景气的经济形势中嗅到了新的商机。温州的担保业,在过去两年不声不响地经历了高速增长
在制造业吃紧的环境里,自由逐利的民间资本,正在酝酿种种转型。
作为一家贸易额上亿的中型出口贸易公司的老板,徐慧为40多家小企业代销中国制造的商品。今年她知道这些小厂的日子不好过了,以前她可以月结,现在为了防止小厂资金链断裂,她必须在收货的第二天就把钱打到工厂账上。因为订单下降,徐慧的贸易公司虽然还不至于亏本,但盈利已大不如以前。
作为精明温州人的代表,徐慧已经从今年不景气的经济形势中嗅到了新的商机。她和几家公司合伙办了一家投资公司,开始寻找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经济增长点。徐慧是做眼镜起家的,正因为如此,她很清楚低端手工业市场竞争的无序和微利。这让她下定决心寻找新兴的投资方向,比如为了寻找温州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新能源、新材料,她入股的投资公司不惜跑到新疆去投资。
作为一个对制造业有持久信心的温州人,徐慧从萧条中看到了希望,她和同伴希望投资公司能够瞄准温州本土的优质大中型制造企业,以资金方式入股。她把这比喻成在股市里“抄底”。
像徐慧一样,已经有一定原始积累的温州人,开始动用他们的资金,希望在这一轮经济调整中,随风转舵,积累更多财富。
但这其中也蕴含着风险。一个例子是:温州一家企业给另一家企业作担保,向银行贷了2000万,借钱的企业倒闭了,作担保的企业不得不把自己的厂房作抵押贷款,还了银行的账。
在专业的担保公司,这种类似风险不言而喻。温州的担保业,在过去两年不声不响地经历了高速增长。“但今年成为了担保风险年”,温州市担保与信用协会会长郭志超说,现在他们一般不对出口加工型行业提供贷款担保,他也经营着一家中投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是温州担保行业的资深人士,也参与了几次中央领导温州调研。
杨文彪和郭志超感同身受。他是另一家大型担保公司的董事长,杨文彪把他从事的工作称作“差中选优”,因为他们的担保对象往往是银行不愿意直接提供贷款的企业,所以风险大过银行。下半年他们一般不提供担保,上半年提供过担保的企业常走动,控制风险。
阳光下的“高利贷”
当地报纸广告栏上,民间借贷已经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由于资金面持续紧张,众多中小企业只能转向民间借贷。
随着各种融资渠道的收紧,今年以来,原来处于灰色地段的民间借贷,逐渐走上地面。
“帮还贷款,资金周转,投资咨询,速度快,收费低。”当地报纸广告栏上,民间借贷已经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打电话可以咨询到行情,企业如果借100万,一个月需付3万块钱利息,且需要抵押房产证。相当于一个月三分利,年息是43%。
作为一个有投资倾向的职业太太,林洁正在被报纸上的广告吸引。她琢磨着把自己从股市里撤出的资金部分借给民间信贷公司,虽然她有前车之鉴。十年前,她曾经存了两万块钱到一家民间机构,后来血本无归,在政府干预下,她才拿回了其中的7000块钱。
温州的闲钱不在那些大企业手里,而是散落在像林洁一样的中产阶级手中,黄伟建评价。他是温州市政协委员,恒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们公司的主营业务类似于风险投资。他说,温州人到处炒房、炒煤,但其实温州资金很散、很多,是民间借贷把这些钱收集到一起。
一个来自温州银监会的数据引人关注———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说,去年上半年,温州各家银行新增了500亿存款。这些钱一部分来自股市,一部分来自收回外地投资。
但这笔钱不能完全在银行安定下来。由于资金面持续紧张,众多中小企业只能转向民间借贷。另一个来自温州银监会的数据是,在目前浙江温州的企业营运资金构成中,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融资的比例,已经从2006年的60:24:16转变为现在的54:18:28.
据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介绍,目前温州民间金融的流动规模已经达到600亿。
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是:在温州,“高利贷”已经非常流行。据多家媒体报道,温州民间资本的高利贷利率高达月息5分以上。而大量长期稳定的民间借贷利率月息一般稳定在1.5%-2% 。
即使是1.5分的月利,仍可能潜伏着风险,如果一个工厂需要贷款一年,年息就是20%,这已经远远超出温州制造业约10%的平均利润。
小额信贷公司是民间资本发展的趋势,也将是未来的乡村银行。
小额信贷公司试点,被舆论评价为是很有希望将地下金融阳光化的尝试。
民间掀起的热情
温州前100强企业里,已经有90%申报了小额信贷公司资质审核。担保公司不仅存在经济风险,还存在法律风险。各种借贷公司、担保公司走在法律的中间地带,他们虽然不是黑色的地下钱庄,但其身份模糊。为寻求合法身份,他们都希望自己能通过小额信贷资质的审核,而成为真正的信贷公司。
去年,浙江率先在几大城市推出小额信贷公司试点。从2006年起,中国在山西、贵州、平遥农村开展小额信贷试点。而此次试点是在城市,被舆论评价为,是很有希望将地下金融阳光化的尝试。
温州的民间金融,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为民营企业的资金积累提供了原始的助动力。然而1986年,温州民间金融上演了最难堪的一幕,以个人信用为担保的台会资金链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倒塌。一个叫郑乐芬的妇女以投机倒把罪被执行枪决。
但小额信贷自有足以夸耀的历史,它令人们想起孟加拉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他是小额信贷模式的创始人,他创办的格莱珉银行专门向穷人提供贷款,同时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奇迹。
温州将获批成立16家小额信贷公司,他们不同于格莱珉银行之处在于,浙江省银监会在下发的文件上同时注明,小额信贷公司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只是一种经营特殊业务的公司,必须由大型制造企业牵头,它不能吸储,贷款利率不得高于银行4倍,70%贷款单笔不得超过50万。
小额信贷公司是民间资本发展的趋势,也是未来的乡村银行。尽管有种种限制,大型制造企业、担保公司对这16张门票表现出罕见的热情。温州前100强企业里,已经有90%申报了小额信贷,其中很多本来就是生意上的竞争对手。
虽有小额信贷将收编民间钱庄的说法,即使这16家小额信贷公司可以收编近20亿民间资金,相比温州600亿的民间金融总量,仍显得杯水车薪。
好多温州企业家心里,都装着当银行家的梦,小额信贷资质机构在民间的热情将一浪高过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