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者报告一皮肤病变特殊的病例,临床表现为界限清楚的皮肤皱纹区及散在的毛囊周围丘疹区。皮损分布广泛,病程缓慢进行性,无任何自觉症状及伴随疾病。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为真皮中层的弹性组织消失。与Shelley等(1977)的报告一致。作者认为本病可考虑是一种新的病,建议命名为“非炎症性真皮弹性组织离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报告一皮肤病变特殊的病例,临床表现为界限清楚的皮肤皱纹区及散在的毛囊周围丘疹区。皮损分布广泛,病程缓慢进行性,无任何自觉症状及伴随疾病。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为真皮中层的弹性组织消失。与Shelley等(1977)的报告一致。作者认为本病可考虑是一种新的病,建议命名为“非炎症性真皮弹性组织离解”。
其他文献
不少作者报告促蛋白合成类固醇(Anabolic steroid)对许多能引起过度分解代谢过程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特别是对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的病人是有益的。慢性麻风反应和慢性ENL所引起的分解代谢过程,导致体重减轻、肌张力下降、骨质疏松、肌肉消瘦和全身疼痛,并可能伴有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和低白蛋白血症。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可使上述情况进一步加剧,因为后者也有促进分解代谢的作用。有人发现促蛋白合
第十一届国际麻风会议于1978年11月在墨西哥城举行。会议共有7个专题讨论会,因限于篇幅,只将前5个专题予以节译,供参考。
自发性出血在急性播散性红斑性狼疮(LEAD)中极为罕见,但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动脉血栓形成并不罕见。作者对25例均有明显临床症状、LE细胞阳性、抗核抗体阳性、其中17例伴有肾脏病变者作了检查。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皮损的形成是由于皮肤基底带的透明膜(lamina lucida of the basement membfane zone)的溶解,这些病人亦显示有抗皮肤透明膜抗原的血循环抗体存在。作者曾证明用2N硫氰酸钠(2N NaSCN)处理皮肤可溶解皮肤透明膜而使表皮与真皮分离。
光化学疗法是对银屑病的一种有效治疗。但它可能发生皮肤癌等副作用。二羟基蒽酚在英国作为泛发性斑块状银屑病的标准疗法,既有效又安全。作者对224例病人随机分组,对两种疗法的疗效进行了比较。
把免疫荧光技术用于常规皮肤病理学使得对某些水疱性皮肤病的性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作者复习了最近有关这类疾病的部分文献,同时阐述了作者所在的医院对这类疾病的某些经验.
银屑病的表皮比正常厚,含有大量增殖或生长细胞,曾报导生长细胞的转换期在正常表皮是14天,在银屑病中仅2天。细胞周期也大大地缩短,正常表皮为457小时,而银屑病仅37.5小时。人们以此来解释银屑病临床上多鳞屑,也据此用抗癌的化疗药物来治疗银屑病。
近几年来有几篇关于外用皮质类固醇过敏的报道,但所用的软膏基质的成分或不纯的副产品也可能是过敏原。本文报道2例对皮质类固醇过敏患者并介绍了寻找过敏原所作的斑贴试验。一例患者,男,54岁,颈部患毛囊炎,用含有倍他米松戊酸酯及新霉素的软膏治疗,开始疗效很好,但其后复发,用同样药物治疗反而恶化。患者又因患慢性结膜炎,给予含磷酸强的松龙和新霉素眼药水滴眼6周,病情恶化。开始自觉眼干燥,有刺激,用了眼药水后,
作者应用二硝基氯苯(DNCB)治疗了16例斑秃.计女性12例、男性4例,年龄16~46岁,病程均超过一年,有12名患者病程达5年以上.其中局限性斑秃占头皮30%以上者8例、全秃2例、普秃6例.所有病例都曾经多种其他局部治疗但都无效,其中有8例曾接受过全身性皮质激素的治疗.治疗方法:先用1:50的DNCB进行斑贴试验使患者致敏,3周后开始进行治疗,第一次用1:1000与1:10000的浓度分别在直径
血清制备:取带状疱疹及水痘患者发病后2~12周的康复者血,分离血清,置玻瓶内,不加抗凝剂。作灭菌和毒性检查。分别分装2毫升和5毫升小瓶内备用。剂量:体重在10公斤以下者用2毫升。10~30公斤5毫升。30公斤以上者10毫升。第一组:350例用未作抗体滴度测定的血清。第二组:387例用具有高滴度抗体的血清制剂。(>1/128)。疗效分析第一组:用于预防水痘321例,成功者268例(83%),水痘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