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分析中、美、日等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讨论了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时代和高校发展过程中的新任务,指出为适应学生的素质教育和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高校图书馆必须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统一规划校与院级图书的发展,切实重视与加强校内外的共享机制的建设。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学科建设;共享机制
高校图书馆扮演着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持久的顶端知识水平的服务[1],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纽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家或地域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水平。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应履行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基本服务系统,顺应时代的发展,文献信息的共建共享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图书馆应该面向整个社会,真正做到在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实现全社会共建,全社会共享,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学术与管理水平。
一、高校图书馆的新任务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包含教育、学习与科研,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纸质文献,其服务也围绕着文献收藏及阅读空间的提供,“重藏轻用”的办馆思想贯穿几乎所有高校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检索难、借书难、服务更难的模式。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高校片面追求大而全,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内部相对完善但相对封闭的管理服务模式。在图书馆建设中重视本校有多少册图书、多少种杂志,而轻看利用率、服务等软性指标。造成图书馆越来越大,资源越来越多,而利用的师生却没能成比例增长,从而在满足和服务读者方面未取得显著地成效。
图书馆是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育的继续与补充,能够创设一种特殊地文化环境来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图书馆在学校教育环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Atkinson[2]指出:“…在教室和在图书馆学习的差异正在消失,并不是说目前在教室所做的将来应在图书馆做,或者相反,而是指教室与图书馆的差异最终会成为障碍,因此应把该差异最小化甚至取消…”而要做到这一点,高校图书馆应该在改善高校的教育环境和提供学习环境方面起更重要的作用。为此,一方面科学调整藏书结构,既突出专业特色,又要注意基础科学和综合拓展知识的合理搭配,做到知识结构合理。另一方面要创造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推荐,如各类讲座、图书馆教育、各类数据库检索介绍等,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最后,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保障高质量教学、高水平科研的需要,贯彻“服务第一”的宗旨,合理开发利用图书资源,切实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求。为顺应这一趋势,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整合资源、选择开发新技术以改善目前电子信息的学习和检索环境的需求,建立稳定、持续的资源获取平台,以提高学习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据OCLC于2005年的调查显示,各类高校虽在平台建设和资源扩展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但还远未满足读者所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图书等资料选择的新标准应适应当前教学和科研的需求,特别是各类学术性期刊、图书的选购必须突出高校的专业特色,建立教师-学生-图书管理者的评审机制,避免“购而不用”;二是电子资源的实用性和不断增长的重要性对传统图书、资料的收集产生了新的要求,数字化技术给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储存选择,对读者也提供了较好的便利,而伴随的检索系统变得更为复杂,如何平衡电子和印刷资料的需求是重要课题。三是检索平台的系统和管理的建设,切实做到迅速、方便、稳定和安全的提供服务。四是资料共享机制的系统保障,既有高校内部的资源共享,也有与其它高校、社会图书馆的共享机制建设,需解决管理机制、存储标准化和网络服务系统等问题。
二、院(系)图书室的建设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我国高校体制优化改革,随着合并办学和自主扩展,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高校图书馆的规模与投入逐渐加大。为实现国家创建一流高校的目标,新时期高校的基础工作中,学科建设与发展处于重要地位[3]。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4]。作为高校图书资料信息的补充与凝练,院(系)图书资料室是直接服务于特定院系、特定专业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是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性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其资源与学科结合紧密,内容虽较为专深,但在专业教学科研活动中的作用巨大。
图书馆面向全校师生或更大的群体,而院(系)图书资料室主要面向本院师生,其图书资料在于专而精,而非多而广。当前我国高校基本以大而全的一馆制为主,对分馆(室)制缺乏重视,资金和人员的投入远达不到学科发展的要求。而美、英、日等大都采取以主馆为中心的分馆制,且分馆以主要学科为主来运行,有利于专业学术期刊的集中,突出了专业特色,便于师生查阅,并与主馆实现了有机连接、资源共享和文献资料的传输机制。而我国高校专职图书室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与国外相比图书馆人员偏多而图书室人员偏少,应引起足够重视。
图书室建设应突出特色,不必求全。以笔者所在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12个二级学院(部)资料室占全校图书资料的约6%,但主要都是针对本学院学科建设或重点学科建设的专业书籍、专业顶级期刊。特别是国家重点学科大气科学学院藏有原版专业书籍3000多册,几乎所有的国内外大气、海洋类学术期刊,基本做到了图书馆有的我有、图书馆没有的我也有,即方便了师生又为学科的发展、科研水平的提高、专业体系的完善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人员不固定,管理规则不完善,归档资料不系统,网络平台不健全,服务水平较低等,随着学科建设的深入,科研水平的提高,这些现象已经成为专业发展的瓶颈,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纳入全校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切实做到联合编目、联合借阅,并建立校园网络一体化共享机制。
结合国外一些二级图书资料室的建设经验,我们建议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管理机制:一,章程应与学院宗旨与发展远景相适应。二,资料选购要与教学大纲变化及师生需求变化相辅。三,发展计划应根据学校/学院宗旨及策略而制定,对已有学科和新学科应采取不同的发展计划。四,在选购过程中应多方咨询,重点采纳教师、专家的意见。五,资料类别应做到各种媒体面面俱到,满足不同的需求。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强网络服务,与校图书馆采取相同的编码和检索标准。七,尽可能建立专业管理人员的制度,其资质应与校图书馆人员相同。
三、共享机制的探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道,世界每年出版图书约60余万种,我国每年的期刊增长率就达5~7%,对如此庞大的文献资源和多方需求,高校单靠自己的力量搜集资源以满足读者在资金、人员等方面来看几乎不可能,这就需要加强馆际分工合作,依靠整个社会、国家的力量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确立各馆在资源链中所处的位置,明确各自的馆藏特色方向及在资源共享中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建立起新的文献资源保障格局,从而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和人力的浪费,使图书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和服务于教学、科研乃至社会。
对比美日等国高校的图书馆共享机制,国内高校还有较长的路需要不断探索、改进。在校内的共享服务方面,我国高校图书室几乎只对本院师生服务,院系间的图书资料的借阅等几乎没有,而美日等国仅是存贮场所有所不同,但都纳入校图书馆的统一管理之下,不同院系间都可以自由使用,便于学科建设、交叉学科的发展和科研工作的进步,同时便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拓展。对某些资料、档案的管理与国外的差距就更加显著,如美日等国的博/硕士论文等师生都可以查阅,对外校还提供有偿复印服务,而我国高校几乎封闭,不利于科研特别是教学工作的深入与发展。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高校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的同时,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建设任务,必须在机构建设、管理体制和服务水平上谋求提高,以适应当前的学科建设、学生素质教育等需求。应大力加强高校院(系)图书室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把其纳入学科发展和学校远景规划中,切实做好服务于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工作。最后,为使有限的资金、资源最大化的发挥作用、服务于国家、社会的文化发展,必须大力加强共享机制的建设,提高标准化和网络运行水平,使高校图书馆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科研及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Huotari M-L. and Iivonen,M. University library - a strategic partner in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related processes. 64th ASIST Annual Meeting ASIST 2004:Information in a Networked World - Harnessing the Flow,2001,399-410.
[2]Atkinson,R. Contingency and Contradiction:The place(s) of the library at the dawn of the new milleniu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52,(1):3-11.
[3]张应春,王成勇.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策略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6,(3):95-99.
[4]王丽琳,李冠强,陈伏利.论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图书馆学刊,2006,(2):33-34.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学科建设;共享机制
高校图书馆扮演着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持久的顶端知识水平的服务[1],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纽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家或地域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水平。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应履行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基本服务系统,顺应时代的发展,文献信息的共建共享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图书馆应该面向整个社会,真正做到在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实现全社会共建,全社会共享,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学术与管理水平。
一、高校图书馆的新任务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包含教育、学习与科研,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纸质文献,其服务也围绕着文献收藏及阅读空间的提供,“重藏轻用”的办馆思想贯穿几乎所有高校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检索难、借书难、服务更难的模式。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高校片面追求大而全,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内部相对完善但相对封闭的管理服务模式。在图书馆建设中重视本校有多少册图书、多少种杂志,而轻看利用率、服务等软性指标。造成图书馆越来越大,资源越来越多,而利用的师生却没能成比例增长,从而在满足和服务读者方面未取得显著地成效。
图书馆是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育的继续与补充,能够创设一种特殊地文化环境来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图书馆在学校教育环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Atkinson[2]指出:“…在教室和在图书馆学习的差异正在消失,并不是说目前在教室所做的将来应在图书馆做,或者相反,而是指教室与图书馆的差异最终会成为障碍,因此应把该差异最小化甚至取消…”而要做到这一点,高校图书馆应该在改善高校的教育环境和提供学习环境方面起更重要的作用。为此,一方面科学调整藏书结构,既突出专业特色,又要注意基础科学和综合拓展知识的合理搭配,做到知识结构合理。另一方面要创造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推荐,如各类讲座、图书馆教育、各类数据库检索介绍等,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最后,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保障高质量教学、高水平科研的需要,贯彻“服务第一”的宗旨,合理开发利用图书资源,切实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求。为顺应这一趋势,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整合资源、选择开发新技术以改善目前电子信息的学习和检索环境的需求,建立稳定、持续的资源获取平台,以提高学习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据OCLC于2005年的调查显示,各类高校虽在平台建设和资源扩展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但还远未满足读者所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图书等资料选择的新标准应适应当前教学和科研的需求,特别是各类学术性期刊、图书的选购必须突出高校的专业特色,建立教师-学生-图书管理者的评审机制,避免“购而不用”;二是电子资源的实用性和不断增长的重要性对传统图书、资料的收集产生了新的要求,数字化技术给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储存选择,对读者也提供了较好的便利,而伴随的检索系统变得更为复杂,如何平衡电子和印刷资料的需求是重要课题。三是检索平台的系统和管理的建设,切实做到迅速、方便、稳定和安全的提供服务。四是资料共享机制的系统保障,既有高校内部的资源共享,也有与其它高校、社会图书馆的共享机制建设,需解决管理机制、存储标准化和网络服务系统等问题。
二、院(系)图书室的建设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我国高校体制优化改革,随着合并办学和自主扩展,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高校图书馆的规模与投入逐渐加大。为实现国家创建一流高校的目标,新时期高校的基础工作中,学科建设与发展处于重要地位[3]。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4]。作为高校图书资料信息的补充与凝练,院(系)图书资料室是直接服务于特定院系、特定专业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是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性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其资源与学科结合紧密,内容虽较为专深,但在专业教学科研活动中的作用巨大。
图书馆面向全校师生或更大的群体,而院(系)图书资料室主要面向本院师生,其图书资料在于专而精,而非多而广。当前我国高校基本以大而全的一馆制为主,对分馆(室)制缺乏重视,资金和人员的投入远达不到学科发展的要求。而美、英、日等大都采取以主馆为中心的分馆制,且分馆以主要学科为主来运行,有利于专业学术期刊的集中,突出了专业特色,便于师生查阅,并与主馆实现了有机连接、资源共享和文献资料的传输机制。而我国高校专职图书室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与国外相比图书馆人员偏多而图书室人员偏少,应引起足够重视。
图书室建设应突出特色,不必求全。以笔者所在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12个二级学院(部)资料室占全校图书资料的约6%,但主要都是针对本学院学科建设或重点学科建设的专业书籍、专业顶级期刊。特别是国家重点学科大气科学学院藏有原版专业书籍3000多册,几乎所有的国内外大气、海洋类学术期刊,基本做到了图书馆有的我有、图书馆没有的我也有,即方便了师生又为学科的发展、科研水平的提高、专业体系的完善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人员不固定,管理规则不完善,归档资料不系统,网络平台不健全,服务水平较低等,随着学科建设的深入,科研水平的提高,这些现象已经成为专业发展的瓶颈,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纳入全校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切实做到联合编目、联合借阅,并建立校园网络一体化共享机制。
结合国外一些二级图书资料室的建设经验,我们建议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管理机制:一,章程应与学院宗旨与发展远景相适应。二,资料选购要与教学大纲变化及师生需求变化相辅。三,发展计划应根据学校/学院宗旨及策略而制定,对已有学科和新学科应采取不同的发展计划。四,在选购过程中应多方咨询,重点采纳教师、专家的意见。五,资料类别应做到各种媒体面面俱到,满足不同的需求。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强网络服务,与校图书馆采取相同的编码和检索标准。七,尽可能建立专业管理人员的制度,其资质应与校图书馆人员相同。
三、共享机制的探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道,世界每年出版图书约60余万种,我国每年的期刊增长率就达5~7%,对如此庞大的文献资源和多方需求,高校单靠自己的力量搜集资源以满足读者在资金、人员等方面来看几乎不可能,这就需要加强馆际分工合作,依靠整个社会、国家的力量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确立各馆在资源链中所处的位置,明确各自的馆藏特色方向及在资源共享中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建立起新的文献资源保障格局,从而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和人力的浪费,使图书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和服务于教学、科研乃至社会。
对比美日等国高校的图书馆共享机制,国内高校还有较长的路需要不断探索、改进。在校内的共享服务方面,我国高校图书室几乎只对本院师生服务,院系间的图书资料的借阅等几乎没有,而美日等国仅是存贮场所有所不同,但都纳入校图书馆的统一管理之下,不同院系间都可以自由使用,便于学科建设、交叉学科的发展和科研工作的进步,同时便于学生素质教育的拓展。对某些资料、档案的管理与国外的差距就更加显著,如美日等国的博/硕士论文等师生都可以查阅,对外校还提供有偿复印服务,而我国高校几乎封闭,不利于科研特别是教学工作的深入与发展。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高校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的同时,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建设任务,必须在机构建设、管理体制和服务水平上谋求提高,以适应当前的学科建设、学生素质教育等需求。应大力加强高校院(系)图书室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把其纳入学科发展和学校远景规划中,切实做好服务于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工作。最后,为使有限的资金、资源最大化的发挥作用、服务于国家、社会的文化发展,必须大力加强共享机制的建设,提高标准化和网络运行水平,使高校图书馆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科研及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Huotari M-L. and Iivonen,M. University library - a strategic partner in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related processes. 64th ASIST Annual Meeting ASIST 2004:Information in a Networked World - Harnessing the Flow,2001,399-410.
[2]Atkinson,R. Contingency and Contradiction:The place(s) of the library at the dawn of the new milleniu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52,(1):3-11.
[3]张应春,王成勇.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策略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6,(3):95-99.
[4]王丽琳,李冠强,陈伏利.论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图书馆学刊,2006,(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