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大性质。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语文学科这两大性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095-001
一、重情感,向生活回归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关注儿童的生活,分享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思考,充分体现学科的人文性价值。
1.关注独特的感受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激活学生的生活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感受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美的乐趣。
例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时,老师请大家想一想“‘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后来,小羊怎样了?”学生们有的说:“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说:“当狼朝小羊扑去时,他用力过猛,掉到河里淹死了。”……按照成人的观点,肯定是狼“活”羊“死”。但是作为童心未泯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孩子往往从情感上希望狼“死”羊“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想出一种善意的结局,还“自圆其说”。阅读教学只有在这种生活的感悟和成长中,才会生机勃发。
2.关注情感的体验
阅读教学必须把情与知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情知交融的课堂教学秩序,让课堂成为情感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
对那些内容好、语言生动、感悟色彩强的课文或段落,教师要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形态动作再现教材所描绘的意境和形象。同时,充分利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直观形象手段,如实物、图画、音像、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鹅》这首诗时,当学生看完白鹅浮绿水的动画后,教师立即问学生:“这情景美吗?”“美!”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接着说:“我们来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想象白鹅浮在绿水上愉快地戏耍那种生动可爱的形象。”这时,学生们的情绪高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教师放起轻音乐,随着音乐做出“高歌”、“浮”、“拨”的动作。此时,学生一边读一边表演一边想象,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仿佛自己就是只只白鹅在水面上嬉戏玩耍。
二、重综合,向实践迈进
1.开放教学空间,注重听、说、读、写的结合
阅读教学中渗透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整体发展,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要求。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太阳的认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展开综合性学习,并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全班展示。成果展示时,学生有的绘声绘色地讲述《后羿射日》的故事;有的给太阳写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有的写了保护地球、保护太阳的公开信等等。学生个个展示,个个评价,使这堂阅读教学课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究性还会缺乏吗?
2.拓展教学空间,注重多学科间的融合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打破学科界限,我们可以开展以下内容的学习:(1)在对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理解后,画一幅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画,可以是全景式的,也可以是局部勾勒的。(2)听一听《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等赞美西沙群岛的歌曲,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与音乐结合。(3)翻阅地图,查一查西沙群岛的位置,并通过上网或读书收集反映西沙群岛历史、军事、物产等方面的资料,谈内心体会,与自然、社会等学科结合,等等。
三、重积累,向运用升华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积累运用
密切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语文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会使学生感到阅读理解文学作品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教学不断焕发旺盛的生命力。
如教学《刻舟求剑》时,教师引导学生学文后设问:“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尽管学生争相发言,但很少讲到点子上。这时,教师可讲解一个与生活相联系的故事:“一个孩子在家做饭,一家三口用一碗米,天天这样。有一次,家里来了亲戚,而这个孩子仍然用一碗米,吃着吃着饭不够了。这时,这个孩子才发现自己做错了。请大家谈谈这个孩子不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呢?”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认真思索后说:“他的米放少了。”“他按老办法办事。”“他不知道变通。”……“那么以烧饭这事联系到‘刻舟求剑’的那个人,是不是也说明一个道理呢?”学生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2.多角度分析问题,在思考中积累运用
阅读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积累运用。
在教学《买椟还珠》中,教师可抛开“看待一个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而应该抓住本质,防止上当受骗”这一寓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如下几种观念:“从美观与否来看,盒子比明珠美,所以买椟还珠,无可厚非。”“从艺术角度看,盒子的艺术性较高,所以买椟还珠,很正确。”“如果这个人生产盒子,买回去研究,更是聪明。”“事物的价值不能用平常眼光衡量,环境不同,事物价值不同。”“从金钱角度看,买椟还珠,太傻了。”最后,再引导学生体会应“抓住实质,不要被美丽的外表所蒙骗。”这样的阅读,使学生在多角度分析思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对寓意的运用也更灵活,更广泛。
3.促进合作,在交流中积累运用
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与合作中积累运用,对实施创新教育尤为重要。
如教《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在突破“爬山虎的脚怎样爬”这个难点时,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先针对难点让学生质疑,他们先后提出了“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后为什么变成小圆片”、“爬山虎的脚为什么由直变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拉一把”等问题,然后让学生自愿结合,小组合作讨论,即谁对哪个问题不明白而想解决,谁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谁能帮大家解决哪个问题,就组成一个合作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在巡视中相机给予指点,学生互传、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在合作交流中积累知识,自觉地学语文、用语文,从而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095-001
一、重情感,向生活回归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关注儿童的生活,分享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思考,充分体现学科的人文性价值。
1.关注独特的感受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激活学生的生活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感受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美的乐趣。
例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时,老师请大家想一想“‘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后来,小羊怎样了?”学生们有的说:“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说:“当狼朝小羊扑去时,他用力过猛,掉到河里淹死了。”……按照成人的观点,肯定是狼“活”羊“死”。但是作为童心未泯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孩子往往从情感上希望狼“死”羊“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想出一种善意的结局,还“自圆其说”。阅读教学只有在这种生活的感悟和成长中,才会生机勃发。
2.关注情感的体验
阅读教学必须把情与知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情知交融的课堂教学秩序,让课堂成为情感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
对那些内容好、语言生动、感悟色彩强的课文或段落,教师要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形态动作再现教材所描绘的意境和形象。同时,充分利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直观形象手段,如实物、图画、音像、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鹅》这首诗时,当学生看完白鹅浮绿水的动画后,教师立即问学生:“这情景美吗?”“美!”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接着说:“我们来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想象白鹅浮在绿水上愉快地戏耍那种生动可爱的形象。”这时,学生们的情绪高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教师放起轻音乐,随着音乐做出“高歌”、“浮”、“拨”的动作。此时,学生一边读一边表演一边想象,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仿佛自己就是只只白鹅在水面上嬉戏玩耍。
二、重综合,向实践迈进
1.开放教学空间,注重听、说、读、写的结合
阅读教学中渗透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整体发展,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要求。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太阳的认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展开综合性学习,并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全班展示。成果展示时,学生有的绘声绘色地讲述《后羿射日》的故事;有的给太阳写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有的写了保护地球、保护太阳的公开信等等。学生个个展示,个个评价,使这堂阅读教学课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究性还会缺乏吗?
2.拓展教学空间,注重多学科间的融合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打破学科界限,我们可以开展以下内容的学习:(1)在对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理解后,画一幅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画,可以是全景式的,也可以是局部勾勒的。(2)听一听《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等赞美西沙群岛的歌曲,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与音乐结合。(3)翻阅地图,查一查西沙群岛的位置,并通过上网或读书收集反映西沙群岛历史、军事、物产等方面的资料,谈内心体会,与自然、社会等学科结合,等等。
三、重积累,向运用升华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积累运用
密切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语文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会使学生感到阅读理解文学作品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教学不断焕发旺盛的生命力。
如教学《刻舟求剑》时,教师引导学生学文后设问:“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尽管学生争相发言,但很少讲到点子上。这时,教师可讲解一个与生活相联系的故事:“一个孩子在家做饭,一家三口用一碗米,天天这样。有一次,家里来了亲戚,而这个孩子仍然用一碗米,吃着吃着饭不够了。这时,这个孩子才发现自己做错了。请大家谈谈这个孩子不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呢?”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认真思索后说:“他的米放少了。”“他按老办法办事。”“他不知道变通。”……“那么以烧饭这事联系到‘刻舟求剑’的那个人,是不是也说明一个道理呢?”学生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2.多角度分析问题,在思考中积累运用
阅读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积累运用。
在教学《买椟还珠》中,教师可抛开“看待一个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而应该抓住本质,防止上当受骗”这一寓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如下几种观念:“从美观与否来看,盒子比明珠美,所以买椟还珠,无可厚非。”“从艺术角度看,盒子的艺术性较高,所以买椟还珠,很正确。”“如果这个人生产盒子,买回去研究,更是聪明。”“事物的价值不能用平常眼光衡量,环境不同,事物价值不同。”“从金钱角度看,买椟还珠,太傻了。”最后,再引导学生体会应“抓住实质,不要被美丽的外表所蒙骗。”这样的阅读,使学生在多角度分析思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对寓意的运用也更灵活,更广泛。
3.促进合作,在交流中积累运用
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与合作中积累运用,对实施创新教育尤为重要。
如教《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在突破“爬山虎的脚怎样爬”这个难点时,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先针对难点让学生质疑,他们先后提出了“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后为什么变成小圆片”、“爬山虎的脚为什么由直变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拉一把”等问题,然后让学生自愿结合,小组合作讨论,即谁对哪个问题不明白而想解决,谁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谁能帮大家解决哪个问题,就组成一个合作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在巡视中相机给予指点,学生互传、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在合作交流中积累知识,自觉地学语文、用语文,从而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