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多芬的“英雄气息”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jie18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贝多芬的音乐形象永远充满了“悲情”、“英雄”色彩,他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高音乐艺术成就代表之一,他将奏鸣曲式推向了音乐之巅。本文笔者试图通过浅析《悲怆》的曲式结构发展来体会贝多芬音乐中的英雄气息。
  关键词:奏鸣曲式 英雄气息
  “维也纳古典乐派”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位杰出的音乐家分别是“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还有一位是“古典主义”音乐集大成者贝多芬。
  提起贝多芬,我们肃然起敬,关于他的赞美,不胜枚举。他曾经师从于海顿和莫扎特。但是他却没有海顿那样安逸的生活,他也没有像莫扎特那样永远把欢乐和纯真留给后人。他32首经典的钢琴奏鸣曲以及9首交响曲可谓是空前绝后,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一座后人永不可逾越的高峰,并且最终为古典主义划上了完美的句号。在他如此多的经典作品中,笔者认为最能够代表贝多芬音乐“英雄气息”的曲目不是《命运》交响曲,也不是《欢乐颂》。应该当属《悲怆》奏鸣曲。
  《悲怆》奏鸣曲结构是典型的快-慢-快奏鸣套曲形式。第一乐章典型的动机式写作手法在c小调上呈示出来:紧张、而又有力的和声彩色。给人以沉痛感和力量感,这是贝多芬最常见的动机时式音乐手法开头。他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之中挣扎,低下的社会地位、穷困潦倒的生活环境让他举步维艰。但是,他却有着超然于整个时代精神的追求,他崇尚平等、自由的社会。随着音乐的慢慢发展,在他音乐的庄重、力量的气氛中,我们感受到了C大调明亮流畅,e小调忧伤而不屈。渐渐地显现了他不为命运低头依然我行我素的高傲品行。在乐曲的后半段,听到更多的是贝多芬命运的思考与艰难的行进。在快慢交替中,再一次听到他不屈的精神意志和与命运抗衡的力量感与坚定感。伴随着对命运的思考,坚强而有力地结束了第一乐章。
  在第一乐章中,笔者认为贝多芬并不仅仅单纯抒发他本身的悲痛和苦难,更多的是在抒发他对社会的悲痛。这是他早期的经典曲目之一,那个时候他的听力已经有了明显恶化。他作为一个艺人,处于资本主义起初萌芽的阶段,面对强大封建黑暗势力,迫于生活压力,只能借助他的音乐作品抒发其内心的一切情感。
  对于第一乐章,如果我们看到的是贝多芬以渺小的身躯有力地回击了黑暗的社会。那么在第二乐章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英雄无声的叹息与平静的沉思。降A大调为主的三个主题始终在慢板上交替出现。A-B-A-C-A的回旋曲式一直在低声诉说着他的悲痛、坎坷命运。因为他在音乐上卓越的才华,上帝便剥夺了一切的幸福和欢乐,唯一亲人的背叛,爱情上屡屡收到重创和打击。在这样缓慢、抒情的第二乐章中,能够感受到低沉,压抑的音乐情境。但是却丝毫感受不到哭泣、绝望的贝多芬。笔者认为这便是第二乐章贝多芬的灵魂所在,不惧痛苦、没有眼泪、不会屈服。他用音乐告诉后人: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笔者认为贝多芬在第二乐章有意识的沉思风格为最为经典的第三乐章的“爆发”做了一个跳板,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一个英雄的伟岸。
  第三乐章是《悲怆》最著名的乐章,也是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乐章,然而在第三乐章的动机当中,为什么听起来丝毫没有“悲怆”的感觉,反而给我们的是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轻快,流畅的音乐感觉?笔者认为,这便是贝多芬骨子里“英雄气息”的体现。在第三乐章的动机中流露着一种力量,一种积极进取、不屈服的心态。开头的动机主要是以c小调和降E大调为主,全乐章的曲式结构走向是A-B-A-C-A-B-A的结构。细细品味第三乐章,就会发现第三乐章的“悲怆”是隐藏在B与C乐段当中的,由动机开始,展现了贝多芬乐观,向上、永不屈服的人生观。然后转入B段,倾诉音乐家在悲怆的人生中孤傲的前行。再次回到A段主题,宣誓自己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继而又转入C段,宣誓他的不为苦难所动容,依然执着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再一次转入主题之后,相比之前的动机更加坚定,更加有力。末段,贝多芬再一次回到“悲怆”的人生,激烈的急板、暗淡的和声音色、动机的急切的发展,给人以不安、躁动与惶恐的音乐情境。最后,在安静的沉思当中,贝多芬突然以吓人一跳的音响结束。仿佛他死死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以“英雄”的姿态屹立在音乐的历史长河中。
  另外,這首《悲怆》奏鸣曲不仅仅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巅峰之作,也是贝多芬逐渐转向浪漫主义风格的演进。他放弃了四乐章套曲的形式,大胆采用三乐章形式。同时在第一乐章当的前奏中,用的是慢板进行的手法。足以证明贝多芬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伟大音乐家。
  参考文献:
  [1]付洁.真正的悲剧在敲门——《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漫谈》[J].大众文艺,2009,(06).
  [2]池渊.评析《悲怆奏鸣曲》[J].作家杂志,2008,(12).
其他文献
摘要:早在2001年,一首《一生有你》成为脍炙人口的校园情歌。同样一炮而红的是这首作品的演唱者“水木年华”组合。在当年,人们耳熟能详也仅仅就是这个组合的名字和成名的歌曲,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组合里如昙花一现般只存在一年就单飞的年轻歌手——李健。然而,在时隔15年后,李健登上《我是歌手》第三季的舞台,凭借他沉淀多年的音乐才华,用他干净清澈的嗓音重新征服了大众的耳朵,夺得《我是歌手》亚军的奖杯。  关键
期刊
摘要: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数量惊人,但时至今日,贺绿汀先生创作的《牧童短笛》,依然以一种“傲人”的姿态,“站立”在中国元素钢琴作品的巅峰。因此,笔者从其创作背景、手法等一系列研究中,望探究此部钢琴曲的特点与“傲人之处”。  关键词:牧童短笛 中国风 钢琴曲  在当下的音乐文化中“中国风”占据着一席之地。大多数人提及“中国风”会想到一些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流行歌曲,而在笔者的脑海中,第一首闪现出的乐曲却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音乐发展之路的简单梳理,以《京剧》交响曲为例,论述当代新音乐中作曲家们在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再创造的作品中对中国传统音乐以及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的同时将其与西方作曲技法相融合。以作品为例,从中探索出当代新音乐发展思潮为我国当代新音乐发展带来的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新音乐文化。  关键词:新音乐 《京剧》 传承创新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转眼间距离我校举办东盟音乐周过去已有两
期刊
摘要:社区音乐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区的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提高其音乐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使社区和谐,且是对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了社区居民在精神上的追求。本文以衡阳市为例,对其社区音乐素质养成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分析。  关键词:社区音乐 素质养成 教育 衡阳  一、音乐素质的养成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素
期刊
摘要:中国民族调式的风格特色是淡雅、柔和,调式功能倾向性不强,不强调和声进行的力度感、动力感。正是这种色調音响的特点,给了音乐更多自由展现的空间,形成了“中国五声性”风格。如果站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立场上说可能我们根本不需要和声思维。但现在由于西方音乐体系在国内的普及,我们的音乐思维也开始西方化了,并开始思考我们中国民族的和声问题。那么,如何体现这种五声性风格特征呢?笔者认为主要是调式中偏音的处理。 
期刊
摘要:美声唱法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以其柔美而富于变化的音色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影响。文章以《我爱你,中国》为例,结合美声唱法的发展历史,分析咬字吐字在美声唱法中的重要性。详细阐述歌唱中声母发声不准、声调失衡等问题,并提出解决这类咬字吐字问题的具体方法。旨在为学习演唱《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的演唱者提供参考,为解决美声唱法中咬字吐字问题的研究做出贡献。  关键词:美声唱法 吐字咬字 技巧  美声唱法
期刊
摘要:《临安遗恨》由我国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创作,融合古筝艺术将曲目内容以及形式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以细腻的演奏手法结合不同的历史故事背景完成了对于古筝艺术与历史发展的融合。在《临安遗恨》之中,无论是曲目的背景、主题还是音乐表演因素都能够展现出古典艺术特点对于古筝作品的影响,无论是曲目的选材、音乐旋律设定还是古筝艺术的深度融合都成为了《临安遗恨》作品如此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古筝音乐的发
期刊
导语:每个热爱音乐的人内心,大抵都有几个为之遗憾的歌手——他们也像现在依然光鲜的一线歌者一样,曾经将自己的才华交付、曾经释放短暂的音乐光芒,却在长短不一的事业跑道上停止唱歌不再发片,更甚者,则彻底消失在歌迷的视线中。乐坛用唱片销量做标准已是惯性,用奖项名号度量商业价值亦无可厚非,只是歌手若没有依然辉煌的当下,被市场吞噬、被大众遗忘,这就不仅是一种遗憾的“情思”,该说是可怕的音乐现状。没有继续发片的
期刊
摘要: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从边沁的圆形监狱开始展开,其核心概念围绕权力和控制,强调权力不是通过暴力手段,而是通过理性的心理暗示得以实现。该理论由监狱中的权力和控制已经拓展至教育、医疗、生产、国家机器等领域。本文将其应用于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从全景敞视主义的视角思考和声在作品中的控制力问题。  关键词:全景敞视主义 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 和声 控制力  纵观和声发展的历史进程,自从1722年法国作曲家、
期刊
摘要: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当中,音乐教育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美育就无法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而音乐课是开展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视唱练耳在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它的教学应用非常广泛,本文将就视唱练耳在对高师音乐专业和大专非音乐专业学生教学的异同之处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视唱练耳 高师 大专 教学策略  历史与实践证明,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国民全面素质、完善健康人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