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正义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cafe_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年的跌宕与波荡,它被改判,注定会成为中国法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司法的一个“结”终于解开,搅扰了国人11年的聂树斌案,终于迎来了让人欣慰的结果,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再审宣判:聂树斌无罪。
  1994年8月10日,石家庄市西郊一块玉米地里发生一起强奸杀人案,随即,时年21岁的工人聂树斌被认定为凶手,并于次年5月被执行死刑。2005年1月,曾犯下多起强奸杀人案的王书金在河南落网,承认自己才是聂树斌案的“真凶”,一时舆论哗然。然而,就在聂案的平冤曙光初现之时,“自我纠错之难”如一大块乌云,又将这片曙光层层包裹,无声无息。直到2014年底,最高法院指定山东高院复查聂树斌案,事件才有了转机。2016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这次由最高法院——中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改判这起刑事案件,也是極其罕见的。
  可以说,2005年至今,聂树斌案成为压在中国司法心口挥之不去的梦魇,很少有哪起案件能像聂树斌案这样,经历了21年的跌宕与波荡,经历了这么多媒体与法学界的推动,也经历了从属地重新调查到异地复查再到最高法提审,其间复查期限还四次延期的冗长过程。聂树斌死的时候是21岁,为他平冤用了21年。生21年,冤21年。两个21年——聂树斌案被改判,注定会成为中国法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正义永恒!”这是聂树斌案代理律师李树亭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再审宣判当天的法庭上,聂树斌的母亲张焕枝更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老泪纵横。作为母亲,她21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落在儿子聂树斌头上的“强奸、杀人犯”几个字去掉。她走过河北、北京、山东、辽宁,四处奔波,为儿伸冤,从未放弃。旁人很难想象,为给儿子讨回清白,73岁的老人在21年间经历的种种波折和四处碰壁的辛酸。12月3日早,聂树斌姐姐搀扶父母前往聂树斌坟前磕头祭拜,母亲在坟前深情告慰说:“妈妈做到了,21年的苦和累没有白费。”
  “聂树斌案这块硬骨头都啃下了,还有什么冤假错案不能被纠正?”旁听宣判的一位法学教授说。由此可见,聂树斌案再审改判提振了人们对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的信心,提振了人们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信心,必将在全社会产生信仰法治、信赖司法的正能量。
  媒体评点:对蒙冤21载的聂树斌和家人,这是一个沉冤得雪的日子;对跋涉前行的中国司法改革,则是一个值得铭刻史册的日子。回首过去的21年,无论如何,聂树斌案都是中国司法必须要跨过去的一道槛,它遮不住,压不下,始终就在那里,以一种冷峻的姿态拷问着司法的正义与法治的精神。无论从案件发展的戏剧性、复杂性、特殊性看,还是从纠错过程的时间长、难度大、关注多看,聂树斌案都堪称中国司法的标志性案件。冤案昭雪,是法治内在诉求。如何才能让错案成为绝响,如何才能不让正义缺席?聂树斌案的“小结”,应成为一个契机,疑案错案每少一起,法治公平就会多几分。迎对万千民意激荡起的这股时代大潮,注定了聂树斌案的平反与司法改革的进程骤然交错,从此命运休戚相关。既然是正义,就不能迟到,更不能总靠凑巧和运气来捍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依法治国,因为聂树斌案的清白与法治的清白紧密相关,但法治的清白靠单个清除公权势力是行不通的,只有制度和法律的完善才能保证人能够人一样活在这个世界上。(法制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
  话题拓展:司法正义;法治精神;中国法治进程的坐标;提振信心;讨回清白;信念与坚持;既然叫正义,就应该准时到达;制度和法律的完善;疼痛和警醒……
  (资料来源:《新京报》《人民日报》、新浪新闻、澎湃新闻等)
  编辑/华放 关晓星
其他文献
Robert Siegle(Host):Ralph Ellison’s 1952 novel,“Invisible Man,” is a searing exploration of race and identity. It won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and was named one of the 100 best novels of the 20th centu
人生徘徊于两个世界中,犹如昼夜交替时星辰挂在天空。  ——拜伦  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可能成为您的敌人。  ——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  你以为挑起生活的担子是勇气,其实去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才更需要勇气。  ——萨姆门德斯 《革命之路》  人们感到痛苦
2017年1月14日,112岁生日的第二天,周有光去世。很难用寥寥数语,概括这位传奇老人。他通晓汉、英、法、日4种语言,生于常州,长于苏州,学于上海,游历日美,最终落叶归根。他的一生历经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四个时代,见证了百年风云的变化。他是作家沈从文的连襟、才女张允和的丈夫。由于博闻强识,他是沈从文眼中的“周百科”;他曾和爱因斯坦聊天下大事,就如同“拉家常”;他还和溥仪做过“饭友”,天天同桌
星空中每个人都有无穷可能,与浩瀚相遇  ——“2016冬季星空演讲”素材拓展与运用  2016年11月8日晚,由腾讯视频、腾讯娱乐主办的“2016冬季星空演讲”活动在北京天桥剧场举行,这也是继6月份“夏季星空演讲”之后的再一次群星演讲活动。汪峰、马东、徐峥、白百何、刘震云、苏芒、贾乃亮七位嘉宾,褪去镜头前的光芒,只成为舞台上真诚的演讲者。在这场走心的演讲中,没有假大空的套路,每位嘉宾都贡献了许多从
优雅是一种姿态和专注,是以精神的丰盛来对抗现实。哪怕明天依然什么改变都没有,你赢了这一天,也是胜利者。  ——木心  全心依赖自己,在自己之中拥有一切,如果说,这样的人还不幸福,你又能相信谁呢?  ——西塞罗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也不愿了解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路遥《平凡的世界》  我们记忆最精华的部分保存在我们的外在世界,在雨日潮湿的空气里,在幽闭空
这是一场有趣的相遇。华裔設计师刘扬在《东西相遇》这组作品中,以简单而极富表现力的方式,对中德两种文化中不同的行为方式进行了对照,形象地表达出深层的文化差异。而这些差异,来自于她对自己13年北京生活和13年柏林生活的感悟和提炼。睿智的观点,极简的图像,鲜明的对比;东方与西方,男人与女人,现在与过去……正是因为有不同,相遇才变得有趣;正是因为有不同,碰撞才会有意义;也正是因为有不同,才会互相吸引着。刘
随闺蜜游玩归来,途中去一村子看望其姨妈。老人八十七岁了,盘着如今城市里几乎看不到的发髻,梳得一丝不乱,老式的对襟蓝袄很是洁净。特别是那脸庞活泛欢喜,看着让人感觉温润熨帖。莫非老人家每天都将自己收拾得这般利索?我将心里困惑说给老人。她笑了,说习惯了,活一天就利利索索,整整齐齐,高高兴兴,才不会亏了这晴天红日的。  老人的话,让我心生惭愧:别人一句客套的恭维我会嘚瑟半天,一旦受到冷落就破罐子破摔,何曾
1.张全书是都江堰向峨乡邮政所的代办员。在2012年以前,向峨乡每天的报纸都只能派送到蒲阳镇,再由张全书从蒲阳向峨乡派送。为了方便派送,张全书买了辆自行车。从1993年至2006年,13年时间,他骑坏了7辆自行车。2006年,张全书买了辆摩托车,继续送信。24年来,不论刮风下雨,张全书都不退缩。“他就像一个使者,连接着大山里的向峨和外面的城市。”今年4月24日,63岁的张全书被评为都江堰“最美劳动
人 性  1966年9月2日,因不堪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傅雷与妻子朱梅馥在家中双双自尽。  在傅雷夫妇的悲剧故事中,还有一位奇女子的存在。按当时惯例,“自绝于人民”者不能保留骨灰,与傅家素不相识、但一向钟爱傅雷文字的文学青年江小燕自称是傅雷的干女儿,冒着巨大危险要回骨灰妥善保管,并给中央写信为傅雷鸣冤,结果吃尽苦头,成了“反革命”。文革后,她被平反,但青春已逝,1985年,46岁的她报考上海第二教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种豆之余,用一种不动声色的冷峻而幽默的语言勾勒出豆子地的模样,可谓“草盛豆苗稀”,但他种豆,为温饱,为消遣也为播种美德,无怪乎他提出了掠夺者和真正的农夫两个概念。  梭罗在文中写到,如停落在地上行走的燕子,厚此薄彼的锄头等。燕子是天空的精灵,而今却欲振翮高飞而不得,影射了为财富等不必要的奢侈品所禁锢,不得已放弃逐梦的群体。锄头使杂草与作物坠茵落溷,产生不同境遇。正如为了满足私欲而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