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年的跌宕与波荡,它被改判,注定会成为中国法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司法的一个“结”终于解开,搅扰了国人11年的聂树斌案,终于迎来了让人欣慰的结果,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再审宣判:聂树斌无罪。
1994年8月10日,石家庄市西郊一块玉米地里发生一起强奸杀人案,随即,时年21岁的工人聂树斌被认定为凶手,并于次年5月被执行死刑。2005年1月,曾犯下多起强奸杀人案的王书金在河南落网,承认自己才是聂树斌案的“真凶”,一时舆论哗然。然而,就在聂案的平冤曙光初现之时,“自我纠错之难”如一大块乌云,又将这片曙光层层包裹,无声无息。直到2014年底,最高法院指定山东高院复查聂树斌案,事件才有了转机。2016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这次由最高法院——中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改判这起刑事案件,也是極其罕见的。
可以说,2005年至今,聂树斌案成为压在中国司法心口挥之不去的梦魇,很少有哪起案件能像聂树斌案这样,经历了21年的跌宕与波荡,经历了这么多媒体与法学界的推动,也经历了从属地重新调查到异地复查再到最高法提审,其间复查期限还四次延期的冗长过程。聂树斌死的时候是21岁,为他平冤用了21年。生21年,冤21年。两个21年——聂树斌案被改判,注定会成为中国法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正义永恒!”这是聂树斌案代理律师李树亭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再审宣判当天的法庭上,聂树斌的母亲张焕枝更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老泪纵横。作为母亲,她21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落在儿子聂树斌头上的“强奸、杀人犯”几个字去掉。她走过河北、北京、山东、辽宁,四处奔波,为儿伸冤,从未放弃。旁人很难想象,为给儿子讨回清白,73岁的老人在21年间经历的种种波折和四处碰壁的辛酸。12月3日早,聂树斌姐姐搀扶父母前往聂树斌坟前磕头祭拜,母亲在坟前深情告慰说:“妈妈做到了,21年的苦和累没有白费。”
“聂树斌案这块硬骨头都啃下了,还有什么冤假错案不能被纠正?”旁听宣判的一位法学教授说。由此可见,聂树斌案再审改判提振了人们对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的信心,提振了人们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信心,必将在全社会产生信仰法治、信赖司法的正能量。
媒体评点:对蒙冤21载的聂树斌和家人,这是一个沉冤得雪的日子;对跋涉前行的中国司法改革,则是一个值得铭刻史册的日子。回首过去的21年,无论如何,聂树斌案都是中国司法必须要跨过去的一道槛,它遮不住,压不下,始终就在那里,以一种冷峻的姿态拷问着司法的正义与法治的精神。无论从案件发展的戏剧性、复杂性、特殊性看,还是从纠错过程的时间长、难度大、关注多看,聂树斌案都堪称中国司法的标志性案件。冤案昭雪,是法治内在诉求。如何才能让错案成为绝响,如何才能不让正义缺席?聂树斌案的“小结”,应成为一个契机,疑案错案每少一起,法治公平就会多几分。迎对万千民意激荡起的这股时代大潮,注定了聂树斌案的平反与司法改革的进程骤然交错,从此命运休戚相关。既然是正义,就不能迟到,更不能总靠凑巧和运气来捍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依法治国,因为聂树斌案的清白与法治的清白紧密相关,但法治的清白靠单个清除公权势力是行不通的,只有制度和法律的完善才能保证人能够人一样活在这个世界上。(法制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
话题拓展:司法正义;法治精神;中国法治进程的坐标;提振信心;讨回清白;信念与坚持;既然叫正义,就应该准时到达;制度和法律的完善;疼痛和警醒……
(资料来源:《新京报》《人民日报》、新浪新闻、澎湃新闻等)
编辑/华放 关晓星
中国司法的一个“结”终于解开,搅扰了国人11年的聂树斌案,终于迎来了让人欣慰的结果,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再审宣判:聂树斌无罪。
1994年8月10日,石家庄市西郊一块玉米地里发生一起强奸杀人案,随即,时年21岁的工人聂树斌被认定为凶手,并于次年5月被执行死刑。2005年1月,曾犯下多起强奸杀人案的王书金在河南落网,承认自己才是聂树斌案的“真凶”,一时舆论哗然。然而,就在聂案的平冤曙光初现之时,“自我纠错之难”如一大块乌云,又将这片曙光层层包裹,无声无息。直到2014年底,最高法院指定山东高院复查聂树斌案,事件才有了转机。2016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这次由最高法院——中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改判这起刑事案件,也是極其罕见的。
可以说,2005年至今,聂树斌案成为压在中国司法心口挥之不去的梦魇,很少有哪起案件能像聂树斌案这样,经历了21年的跌宕与波荡,经历了这么多媒体与法学界的推动,也经历了从属地重新调查到异地复查再到最高法提审,其间复查期限还四次延期的冗长过程。聂树斌死的时候是21岁,为他平冤用了21年。生21年,冤21年。两个21年——聂树斌案被改判,注定会成为中国法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正义永恒!”这是聂树斌案代理律师李树亭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再审宣判当天的法庭上,聂树斌的母亲张焕枝更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老泪纵横。作为母亲,她21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落在儿子聂树斌头上的“强奸、杀人犯”几个字去掉。她走过河北、北京、山东、辽宁,四处奔波,为儿伸冤,从未放弃。旁人很难想象,为给儿子讨回清白,73岁的老人在21年间经历的种种波折和四处碰壁的辛酸。12月3日早,聂树斌姐姐搀扶父母前往聂树斌坟前磕头祭拜,母亲在坟前深情告慰说:“妈妈做到了,21年的苦和累没有白费。”
“聂树斌案这块硬骨头都啃下了,还有什么冤假错案不能被纠正?”旁听宣判的一位法学教授说。由此可见,聂树斌案再审改判提振了人们对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的信心,提振了人们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信心,必将在全社会产生信仰法治、信赖司法的正能量。
媒体评点:对蒙冤21载的聂树斌和家人,这是一个沉冤得雪的日子;对跋涉前行的中国司法改革,则是一个值得铭刻史册的日子。回首过去的21年,无论如何,聂树斌案都是中国司法必须要跨过去的一道槛,它遮不住,压不下,始终就在那里,以一种冷峻的姿态拷问着司法的正义与法治的精神。无论从案件发展的戏剧性、复杂性、特殊性看,还是从纠错过程的时间长、难度大、关注多看,聂树斌案都堪称中国司法的标志性案件。冤案昭雪,是法治内在诉求。如何才能让错案成为绝响,如何才能不让正义缺席?聂树斌案的“小结”,应成为一个契机,疑案错案每少一起,法治公平就会多几分。迎对万千民意激荡起的这股时代大潮,注定了聂树斌案的平反与司法改革的进程骤然交错,从此命运休戚相关。既然是正义,就不能迟到,更不能总靠凑巧和运气来捍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依法治国,因为聂树斌案的清白与法治的清白紧密相关,但法治的清白靠单个清除公权势力是行不通的,只有制度和法律的完善才能保证人能够人一样活在这个世界上。(法制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
话题拓展:司法正义;法治精神;中国法治进程的坐标;提振信心;讨回清白;信念与坚持;既然叫正义,就应该准时到达;制度和法律的完善;疼痛和警醒……
(资料来源:《新京报》《人民日报》、新浪新闻、澎湃新闻等)
编辑/华放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