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数学具有抽象性特点,这对于学生而言未免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生的学习都是呈现被动的状态。而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不仅能够推动学生学习行为的产生,还会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本文笔者以高中数学学科为切入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问题情境的有效构建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数学思维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挑战性,需要努力克服,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因。由于高中阶段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教师将教学定义为教的过程,而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性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必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应用型问题,强化概念理解
数学作为一种应用型学科,其主要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需要考虑到生活因素,并将问题赋予生活化的特征,这样既能够为学生的认知与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构建联结,还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进而使他们的探究行为变得更加“有效用”。
在“等比数列”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等比关系,以此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笔者便引入“细胞分裂、抻拉面”的生活实例,并由此提出问题,即:列出“细胞每次分裂的个数、拉面的根数”,这样的应用型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并结合生活经验以及原有认知列出数列。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数列的特征,便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出等比数列的概念。可见,通过这样的应用问题,既唤醒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加深了他们对抽象数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二、设置变式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變式问题是原问题的一种变形,这种变形改变了问题的非本质特征,但没有改变问题的本质特征。通过变式问题的设置,既能够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从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还能够灵活他们对基本数学原理的运用,强化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得到不断发展。
在“抛物线”相关知识教学后,笔者提出原问题,即:斜率为1的直线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变式问题,如:将抛物线y2=4x变化为抛物线x2=4y,求线段AB的长。学生能够从这两个相似问题中运用到“坐标法”这一数学方法,并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而借助抛物线的相关知识求出线段AB的长。因此,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变式训练,既使得学生真正掌握了坐标法的使用规则,还使得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进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三、设计悬念式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行为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也是学生解决问题时需要具备的一种心理需要。而悬念式问题既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兴趣,还能够带给学生一定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心理冲击。同时,悬念式问题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因此,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把握住学习的重点,从而使学习行为变得更加高效。
在“指数函数”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笔者首先演示一个计算题,如: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白纸,反复对折15次,有多少高?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意识。这时,笔者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便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散,并由此引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有关指数函数的学习活动中,便能够为后续学习活动的积极展开奠定基础。可见,通过悬念式问题的设计,既能够唤醒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还能够给学生一定的认知冲突,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数学问题起于数学情境。因此,教师需要利用不同的事物创设具有趣味化、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罗娟.高中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7(3):11-11.
[2]李京健.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12):33-33.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数学思维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挑战性,需要努力克服,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因。由于高中阶段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教师将教学定义为教的过程,而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性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必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应用型问题,强化概念理解
数学作为一种应用型学科,其主要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需要考虑到生活因素,并将问题赋予生活化的特征,这样既能够为学生的认知与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构建联结,还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进而使他们的探究行为变得更加“有效用”。
在“等比数列”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等比关系,以此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笔者便引入“细胞分裂、抻拉面”的生活实例,并由此提出问题,即:列出“细胞每次分裂的个数、拉面的根数”,这样的应用型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并结合生活经验以及原有认知列出数列。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数列的特征,便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出等比数列的概念。可见,通过这样的应用问题,既唤醒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加深了他们对抽象数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二、设置变式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變式问题是原问题的一种变形,这种变形改变了问题的非本质特征,但没有改变问题的本质特征。通过变式问题的设置,既能够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从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还能够灵活他们对基本数学原理的运用,强化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得到不断发展。
在“抛物线”相关知识教学后,笔者提出原问题,即:斜率为1的直线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变式问题,如:将抛物线y2=4x变化为抛物线x2=4y,求线段AB的长。学生能够从这两个相似问题中运用到“坐标法”这一数学方法,并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而借助抛物线的相关知识求出线段AB的长。因此,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变式训练,既使得学生真正掌握了坐标法的使用规则,还使得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进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三、设计悬念式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行为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也是学生解决问题时需要具备的一种心理需要。而悬念式问题既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兴趣,还能够带给学生一定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心理冲击。同时,悬念式问题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因此,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把握住学习的重点,从而使学习行为变得更加高效。
在“指数函数”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笔者首先演示一个计算题,如: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白纸,反复对折15次,有多少高?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意识。这时,笔者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便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散,并由此引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有关指数函数的学习活动中,便能够为后续学习活动的积极展开奠定基础。可见,通过悬念式问题的设计,既能够唤醒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还能够给学生一定的认知冲突,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数学问题起于数学情境。因此,教师需要利用不同的事物创设具有趣味化、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罗娟.高中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7(3):11-11.
[2]李京健.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12):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