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具有突出行业背景的高校,必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办出特色,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准确定位与凝炼特色、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会。
【关键词】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有扎实理论功底、有熟练专业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的任务。1998年土壤农化专业更名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名称改变的源于专业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单纯服务农业生产向资源与环境科学的转变。众所周知,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重点是研究农业生物生产活动中的基本资源问题(土地、水、气候和养分资源)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此,探索新形势下地方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农业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和凸显地方农业生产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明确专业特色和办学定位
农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效益分析、气象观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东北农业大学地处黑龙江,是国家商品粮生产的重要基地,农资专业的人才培养既要符合广义的培养目标,同时更要为黑龙江省大农业生产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使之为肥料研发,销售,使用,以及土壤肥力的改良服务。
2. 定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
构建与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及原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领会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即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集约型、开放型的课程体系。农资专业前两年主要安排全校性公共必修课、通选课和学科基础课。三年级起,根据学科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的、科学合理的选择专业方向并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期间,主要开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等。
基于以上认识,2010年对农资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形成了由通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科方向课程群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通修课程主要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主要的调整是在保证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的同时,加强人文修养课程,培养学生在人文、艺术方面的兴趣,增强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兴趣广泛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学生打下牢固专业基础,强调“宽口径”,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同时开始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增加专业方向当前的发展、科研及就业方面的讲座,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兴趣的培养。学科方向课程群的设置主要由土壤学方向(土壤学、土壤地理、土壤调查与制图、水土保持)和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施肥技术、肥料加工与营销)方向组成,每个方向上除设置必修课外,还开设综合训练课程(土壤农化分析),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农资专业形成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素质”的办学风格,强化了学生培养的质量意识,突出了专业特色,在办学方面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3.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多途径强化实训
通过实践教育和研究来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突出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实验课学时多,内容丰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一方面加强实验室建设。近三年学校加大投资对实验室改造,使学院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大大改善,为实践教学改革打下物质基础。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建立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级教学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专业设有开放实验室:一是时间开放。学生可任选指导教师和实验时间;二是内容开放。所有实验对成绩优秀学生实行自主选择实验项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过程。
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要,调整生产实习教学方式, 提高生产实习教学效果。增加了校企合作,在毕业实习阶段把学生派往肥料研发生产企业,学生了解参与到肥料开发、加工、销售,田间施用、土壤分析测试等等各个环节工作,这种实习方式的实施,实习效果有明显改善,学生们感到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对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身的职业定位,也激发了学生学专业爱专业的积极性,考研率和就业率大大提高。
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突出选题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是加强实训的另一办法。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使学生捕捉和获取土壤和植物营养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熟悉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专业技能解决在农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结论
农资专业已具有五十的办学历史,为当地的农业各部门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在新形势下,如何调整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与时俱进。根据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需要,在教学工作中通过摸索和总结,形成了一套比较合理,切合实际的培养模式,满足社会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是解决就业问题,让毕业生统领全方位进入土肥的研发销售等领域,提升农资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技术,确保农产品生产达到高产优质低损耗少污染。为此,在掌握理论的同时,技能培养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进步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办法,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建设提供参考。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胡 波,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中国大学教育,2006,(5).
[2] 史金联,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10).
[3] 谢清琳.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高教论坛,2008,(5).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有扎实理论功底、有熟练专业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的任务。1998年土壤农化专业更名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名称改变的源于专业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单纯服务农业生产向资源与环境科学的转变。众所周知,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重点是研究农业生物生产活动中的基本资源问题(土地、水、气候和养分资源)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此,探索新形势下地方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农业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和凸显地方农业生产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明确专业特色和办学定位
农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效益分析、气象观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东北农业大学地处黑龙江,是国家商品粮生产的重要基地,农资专业的人才培养既要符合广义的培养目标,同时更要为黑龙江省大农业生产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使之为肥料研发,销售,使用,以及土壤肥力的改良服务。
2. 定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
构建与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及原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领会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即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集约型、开放型的课程体系。农资专业前两年主要安排全校性公共必修课、通选课和学科基础课。三年级起,根据学科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的、科学合理的选择专业方向并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期间,主要开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等。
基于以上认识,2010年对农资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形成了由通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科方向课程群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通修课程主要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主要的调整是在保证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的同时,加强人文修养课程,培养学生在人文、艺术方面的兴趣,增强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兴趣广泛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学生打下牢固专业基础,强调“宽口径”,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同时开始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增加专业方向当前的发展、科研及就业方面的讲座,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兴趣的培养。学科方向课程群的设置主要由土壤学方向(土壤学、土壤地理、土壤调查与制图、水土保持)和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施肥技术、肥料加工与营销)方向组成,每个方向上除设置必修课外,还开设综合训练课程(土壤农化分析),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农资专业形成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素质”的办学风格,强化了学生培养的质量意识,突出了专业特色,在办学方面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3.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多途径强化实训
通过实践教育和研究来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突出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实验课学时多,内容丰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一方面加强实验室建设。近三年学校加大投资对实验室改造,使学院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大大改善,为实践教学改革打下物质基础。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建立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级教学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专业设有开放实验室:一是时间开放。学生可任选指导教师和实验时间;二是内容开放。所有实验对成绩优秀学生实行自主选择实验项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过程。
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要,调整生产实习教学方式, 提高生产实习教学效果。增加了校企合作,在毕业实习阶段把学生派往肥料研发生产企业,学生了解参与到肥料开发、加工、销售,田间施用、土壤分析测试等等各个环节工作,这种实习方式的实施,实习效果有明显改善,学生们感到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对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身的职业定位,也激发了学生学专业爱专业的积极性,考研率和就业率大大提高。
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突出选题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是加强实训的另一办法。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使学生捕捉和获取土壤和植物营养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熟悉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专业技能解决在农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结论
农资专业已具有五十的办学历史,为当地的农业各部门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在新形势下,如何调整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与时俱进。根据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需要,在教学工作中通过摸索和总结,形成了一套比较合理,切合实际的培养模式,满足社会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是解决就业问题,让毕业生统领全方位进入土肥的研发销售等领域,提升农资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技术,确保农产品生产达到高产优质低损耗少污染。为此,在掌握理论的同时,技能培养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进步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办法,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建设提供参考。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胡 波,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中国大学教育,2006,(5).
[2] 史金联,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10).
[3] 谢清琳.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高教论坛,2008,(5).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