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消除惧怕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作文难,作文难,下笔无言难成文;头儿空,肚儿空,空来空去空对空。”“上作文课长叹,望作文生畏!”这是目前一部分学生的写作现状,究其原因:
(1)不明白写作目的,认为写作就是用自己的笔表达别人的意思。(2)缺乏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不能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写作素材。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写日记不失为一种好形式。首先,题材的选择。既可以写身边的人,又可以写身边的事;既可以写身边的景,又可以写身边的物;既可以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又可以写难忘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点感悟……写作素材丰富多彩,取之不尽,随手可得,且真实可信。在这样坚持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渐渐地感到有东西可以写,渐渐喜欢用写作来表达某时间段的心情,并成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其次,降低表达的难度。记日记没有刻意的要求,一事一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规定。再加上身边的人与事、景与物等都是真实的,本身就符合生活逻辑,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大多流畅、生动,易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进而又转化为继续学习的动力。再次,降低习作教学的难度。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充满个性的生命个体,学生家庭背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教师通过日记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及时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将习作教学的难点分解为更细小的点点滴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是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
二、顺应心理特点,培养观察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定势。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动机,训练学生的观察习惯。
1.定格画面
在学生的周围,
“美”如繁星闪闪烁烁,并不缺乏,缺乏的是学生的留心观察。罗丹说过: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何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呢?这就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的瞬间“定格”。六年级的上学期,一学生从广州转到我校,被安排到我班。刚来时,人地生疏,这名学生很少与别人接触,很少与别人交谈。有一天课间时候,这个同学突然肚痛,接着呕吐不止。见此情景,同学们都跑来帮忙:有的帮他捶背,有的端来水给他漱口,有的扶他去校医室看病,还有的帮他打扫教室的赃物……笔者马上定格这一画面,让学生都来观察——重点观察同学们不同的动作、神态及语言。那天同学们的日记写得出乎意料的好。这件事给这名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的触动也很大。他也把这件事写下来了,文章写得很好,表达了真情实感。
2.创设情境
生活中随机偶发的“美的瞬间”固然多,但可遇而不可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在客观生活中,引导学生用眼睛、用心灵去感知、去体验生活,再配以教师的语言描绘和点拨,充分打破相应区域的平静,产生写作的内驱力,从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一次,笔者让学生把自己精心饲养的小老鼠带到班上来。学生们见了,
“呼啦”一声围了上来好奇地议论。“啊,这只小老鼠好可爱哟!”“我觉得它好讨厌,你瞧它那眼神!”此时笔者连忙说:“小老鼠那么可爱,你为什么讨厌它?它眼神有什么特别吗?”“老师,养老鼠对吗?老鼠不是坏东西吗?”一学生急切地问。笔者笑着反问“你说呢?”顿时,围观的同学纷纷打开话匣子,争前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题材作为日记的素材记下自己的观察所得。
“儿童的天性明显要求直观”,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和积累素材的兴趣与能力,笔者从儿童年龄心理特点出发,经常发动学生上学时带实物,这便于学生反复观察,便于教师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写一种水果,笔者便让每个学生带三种自己喜欢的水果到课堂。上课时指导学生看水果的形状大小及颜色,触摸果皮光滑与否,再削掉皮,把水果剖开,让他们品尝味道如何,然后要学生将这一过程口述出来,最后才让学生动笔写。这样一来,学生就容易写出一篇篇内容具体的文章。
3.榜样激励
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好胜心强。在学生日记的讲评中要充分发掘学生作文里的优点,多鼓励,多表扬,多启发,多树榜样,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学生就会对习作产生真正的兴趣。如学生在文中使用了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或是较好的开头结尾,都要给予适当的表扬。或红笔勾画出,并加以评价;或在课堂上讲评,宣读;或将一周的作文中写得好的张贴于墙上。把一些微不足道的优点予以充分褒扬,以“石”为“金”,使学生感觉到优秀作文就在身边,优秀作文的作者或许就是“你我他”。这样,学生看到希望,努力进取,不断进步,真正变“石”为“金”。
三、让写的契机成为悟的途径
学生在日记的写作中,选材、立意、构思、语言表达甚至情感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一学生在日记中写道:“……经过老师的耐心教育,我不禁为下午故意抬起腿挡住同学的去路,并借口别人碰到自己,把对方眼眶打肿的事而感到后悔。我决心彻底改正错误,向那位同学道歉。同学们,老师,请监督我……”这番话道出了该生勇于认错改错的心声,这是一种好品质的流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1)在“解题”中学会“拟题”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莫泊桑拜师》、 《孔子游春》、《大江保卫战》;可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我们爱你啊,中国》、
《暖流》、《早》;可以了解文章的写作对象,如《秦兵马俑》、《白鹭》、《黄果树瀑布》;可以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如《印度洋上生死夜》、
《明天,我们毕业》;可以了解人物的语言,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通过“解题”这一环节,不但要使学生明白题目和文章的关系,还要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根据日记的内容恰当地拟题的本领。
(2)在评析词句中学会表情达意
句子中的重点词语,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独具匠心,是作者感情的具体依托。因此,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表情达意。如我在教学《海上日出》一文时,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这句话中“负、纵、升、冲、跳”这些重点词语,表达了作者对海上日出壮丽景色的赞美,同时抒发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光明的情感。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去品味,帮助学生体味文中所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组织安排日记的内容,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
(3)在理清文章脉络中学会布局谋篇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理清脉络,把准作者思路的走向,尤其要引导学生赏析文章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学生学得进,才能用得出。仿照例文的思路,构思自己的日记,学生在此训练中,能够不断学会文章的构思。课文的思路和写法在一次次迁移练习中转化为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作文难,作文难,下笔无言难成文;头儿空,肚儿空,空来空去空对空。”“上作文课长叹,望作文生畏!”这是目前一部分学生的写作现状,究其原因:
(1)不明白写作目的,认为写作就是用自己的笔表达别人的意思。(2)缺乏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不能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写作素材。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写日记不失为一种好形式。首先,题材的选择。既可以写身边的人,又可以写身边的事;既可以写身边的景,又可以写身边的物;既可以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又可以写难忘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点感悟……写作素材丰富多彩,取之不尽,随手可得,且真实可信。在这样坚持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渐渐地感到有东西可以写,渐渐喜欢用写作来表达某时间段的心情,并成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其次,降低表达的难度。记日记没有刻意的要求,一事一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规定。再加上身边的人与事、景与物等都是真实的,本身就符合生活逻辑,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大多流畅、生动,易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进而又转化为继续学习的动力。再次,降低习作教学的难度。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充满个性的生命个体,学生家庭背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教师通过日记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及时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将习作教学的难点分解为更细小的点点滴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是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
二、顺应心理特点,培养观察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定势。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动机,训练学生的观察习惯。
1.定格画面
在学生的周围,
“美”如繁星闪闪烁烁,并不缺乏,缺乏的是学生的留心观察。罗丹说过: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何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呢?这就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的瞬间“定格”。六年级的上学期,一学生从广州转到我校,被安排到我班。刚来时,人地生疏,这名学生很少与别人接触,很少与别人交谈。有一天课间时候,这个同学突然肚痛,接着呕吐不止。见此情景,同学们都跑来帮忙:有的帮他捶背,有的端来水给他漱口,有的扶他去校医室看病,还有的帮他打扫教室的赃物……笔者马上定格这一画面,让学生都来观察——重点观察同学们不同的动作、神态及语言。那天同学们的日记写得出乎意料的好。这件事给这名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的触动也很大。他也把这件事写下来了,文章写得很好,表达了真情实感。
2.创设情境
生活中随机偶发的“美的瞬间”固然多,但可遇而不可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在客观生活中,引导学生用眼睛、用心灵去感知、去体验生活,再配以教师的语言描绘和点拨,充分打破相应区域的平静,产生写作的内驱力,从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一次,笔者让学生把自己精心饲养的小老鼠带到班上来。学生们见了,
“呼啦”一声围了上来好奇地议论。“啊,这只小老鼠好可爱哟!”“我觉得它好讨厌,你瞧它那眼神!”此时笔者连忙说:“小老鼠那么可爱,你为什么讨厌它?它眼神有什么特别吗?”“老师,养老鼠对吗?老鼠不是坏东西吗?”一学生急切地问。笔者笑着反问“你说呢?”顿时,围观的同学纷纷打开话匣子,争前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题材作为日记的素材记下自己的观察所得。
“儿童的天性明显要求直观”,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和积累素材的兴趣与能力,笔者从儿童年龄心理特点出发,经常发动学生上学时带实物,这便于学生反复观察,便于教师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写一种水果,笔者便让每个学生带三种自己喜欢的水果到课堂。上课时指导学生看水果的形状大小及颜色,触摸果皮光滑与否,再削掉皮,把水果剖开,让他们品尝味道如何,然后要学生将这一过程口述出来,最后才让学生动笔写。这样一来,学生就容易写出一篇篇内容具体的文章。
3.榜样激励
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好胜心强。在学生日记的讲评中要充分发掘学生作文里的优点,多鼓励,多表扬,多启发,多树榜样,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学生就会对习作产生真正的兴趣。如学生在文中使用了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或是较好的开头结尾,都要给予适当的表扬。或红笔勾画出,并加以评价;或在课堂上讲评,宣读;或将一周的作文中写得好的张贴于墙上。把一些微不足道的优点予以充分褒扬,以“石”为“金”,使学生感觉到优秀作文就在身边,优秀作文的作者或许就是“你我他”。这样,学生看到希望,努力进取,不断进步,真正变“石”为“金”。
三、让写的契机成为悟的途径
学生在日记的写作中,选材、立意、构思、语言表达甚至情感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一学生在日记中写道:“……经过老师的耐心教育,我不禁为下午故意抬起腿挡住同学的去路,并借口别人碰到自己,把对方眼眶打肿的事而感到后悔。我决心彻底改正错误,向那位同学道歉。同学们,老师,请监督我……”这番话道出了该生勇于认错改错的心声,这是一种好品质的流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1)在“解题”中学会“拟题”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莫泊桑拜师》、 《孔子游春》、《大江保卫战》;可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我们爱你啊,中国》、
《暖流》、《早》;可以了解文章的写作对象,如《秦兵马俑》、《白鹭》、《黄果树瀑布》;可以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如《印度洋上生死夜》、
《明天,我们毕业》;可以了解人物的语言,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通过“解题”这一环节,不但要使学生明白题目和文章的关系,还要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根据日记的内容恰当地拟题的本领。
(2)在评析词句中学会表情达意
句子中的重点词语,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独具匠心,是作者感情的具体依托。因此,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表情达意。如我在教学《海上日出》一文时,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这句话中“负、纵、升、冲、跳”这些重点词语,表达了作者对海上日出壮丽景色的赞美,同时抒发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光明的情感。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去品味,帮助学生体味文中所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组织安排日记的内容,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
(3)在理清文章脉络中学会布局谋篇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理清脉络,把准作者思路的走向,尤其要引导学生赏析文章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学生学得进,才能用得出。仿照例文的思路,构思自己的日记,学生在此训练中,能够不断学会文章的构思。课文的思路和写法在一次次迁移练习中转化为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