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风声中的霜(组诗)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 夜
  月亮仿如铜镜
  光穿过窗户,照我
  照着那片桦树林,也照着满坡虫鸣
  半睡中
  静寂汹涌
  我们拥有一个相同的夜晚
  不同的是,它们
  裸露于寒霜下
  而我,只是躺在火炕上的被窝里
  但那些藏在风声中的霜,经常
  在梦里,偷偷地
  往我的发根里潜伏
  收割黑暗的人
  森林深处,漆树如幕
  一群人在用镰刀割漆。黑暗的汁液
  落进铁桶,发出星星般明亮的脆响
  群山奔跑的陇南
  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小镇
  人死了,棺材一定要刷成黑色
  前几天,甸子沟那位辛苦了二十几年的
  漆客子,不小心从枝头跌了下来
  送葬时,他的棺材又黑又亮
  立 冬
  从我身边经过的,那个
  女人,打了个寒颤
  天气预报说:今夜会有小雪
  我饮下一斤青海的烈酒
  大街上行人稀少,像被狗赶过
  午夜陡峭。雪没有等到
  却看见一位老年乞丐,在步行街上
  向过往行人讨要棉衣
  一经想到老去的
  岁月,心就不由得打个寒颤
  阅 读
  一朵白云飘在桑科草原上空
  野花沸腾,羊群滚动,河流安祥
  还有,半坡青石头
  始终守望着那座,正在缓缓扩大的寺院
  而那只雌鸟,每天看着
  她的子女,从树稍飞下去,又飞上来
  入睡前,我都要
  在镜子里仔细阅读一遍
  自己脸上潜伏的暮色。阅读最认真的
  是头顶的那颗月亮,夜夜都会
  用锋利的光,在世上清点一遍人数
  看看哪些人,今夜已经走失
  在核桃树弯
  我是下午五点抵达的
  和我一同抵达的还有一场秋雨
  树叶纷纷零落
  仿若遇到半坡蝴蝶
  十八院土坯房,屋顶上,拇指粗的核桃树
  摇摇晃晃。没有炊烟
  没有犬吠,没有牛哞驴叫
  不见孩童背着书包放学归来的身影
  风吹过,此起彼伏的野鸡鸣叫
  和秋蝉电锯一样,不知疲倦的声音
  一浪高过一浪,一次又一次
  淹没我呼唤一个人的名字
  人都去了哪里?村庄边上
  乱坟如皮肤病人头上长出的疙瘩
  秋雨又下起来了。我走时
  一颗颗核桃上挂满水珠,闪着亮光
  满地都是夏天碎裂的影子
  残存的夜色,紧锁晨曦
  细霜,白色火焰
  匍匐在成群的树木枝头。甘南一带
  风声急
  几瓣蝴蝶的尸体,顺着大夏河漂流而下
  把这些坏消息
  送往更远的平原。太阳爬上山顶
  沿河而上,一块块荒草丛
  闪烁着暗黄的低音。我想起一个人
  死亡前,他脸上的肤色
  有着光芒渐次熄灭后的危机。仅仅一转身
  夏天已从高处滑坡
  满地都是它碎裂的影子
  山 沟
  儿子已经长大,任由他去吧
  我就找一条山沟
  守着满坡阳光,或听着几亩虫鸣
  度过剩余的半生
  每天,在鸟鸣声里起床,熬一碗
  酥油茶。坐在果园里读唐诗
  念宋词,偶尔也像陶潜
  在南山种一季豆子,辣椒,菜瓜
  和小麦。看中年的妻子
  呼鸡唤狗。什么时候肚子饿了
  什么时候做饭
  远离电脑,远离现代化设备
  让头顶的蔚蓝色
  埋葬前半生所有的得失
  好天气里,用毛笔
  写几首与山水,与花草有关的诗
  冬天,坐在炕上
  用几把谷粒,邀请半院子麻雀
  让它们教我练习鸟语
  生一盆木炭火
  温一壶高粱酒
  听牙齿咬花生米时的脆响
  偶尔用粗纸,给远方的亲人
  写信,不留详细地址
  任由曾經的同事,朋友
  去揣摩我诡异的去向
  任外面的世界喧嚣,和争斗
  守着一条山沟,守着十里星光
  多么美好。任风
  把门环天天摇得叮当响
  秋天的暮晚,遇见一只蝴蝶
  此刻,它的小内心应该像我一样
  渐次下沉的落日,喊醒它
  眼皮上蓝色的疲倦
  身体被慢慢到来的
  黑暗,越裹越紧
  那些曾经的风暴,大雨,以及厄运
  都在翅膀下一闪而过
  现在,面对吨位
  越来越重的寒气,它只能
  贴在一朵花上,任冷风或霜碾过
其他文献
車前子,原名顾盼,1963年生于苏州,现居北京。诗人、散文家、水墨工作者。出版有诗集、散文随笔集、评论集等三十余种。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二十一世纪文人画的代表性画家之一。新时期文学横跨三代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
期刊
乡 音  南下北上,他乡常作故土  俨然醋溜过的普通话,即使不标准  也不得不生硬地说啊  又一口饮下  满杯火一样燃烧的热烈啊  满杯山雀的啼鸣,五谷的清香  竟不知身在何处  乡音跟着醉意不请自来  信天游里的乡音  小米饭里的乡音  父亲母亲的乡音  山坡上野花一样自由地开放了  沟底下小溪似的自在地流淌  一阵暖风从高原吹来  再不用装腔作势了  乡音,土腔土韵  尽管大家云里雾里听不明白
期刊
无限小  “上小学了,可以不用交学费了……”  瘦弱的母亲  牵着七岁的女儿  撵着晨光。像是自言自语  “等攒够钱,我们就带爸爸去昆明治病。”  小女孩点头,说:“嗯!”  她的个头小小的  声音小小的,就连  眼眶里噙着的快乐  也是小小的  在人间  你得抬头看看天空  才会理解一只鹰的孤独  你得努力垫起脚尖  才能碰触一个果实的饱满  和它骄傲的野心  你得赶路,奔跑,哪怕在雨中……  
期刊
那时我还在乡村小学当代课老师,有一次,同学骑脚踏车来到我们简陋的朱家门小学,她还没来得及跨下车,声音已经飞进办公室。她宣布了震惊我的世界的消息:她要去大西北了!   当时,我正趴在办公桌上,用一支圆珠笔在写小说。我无限羡慕她,问她通过什么途径去大西北,去那里干什么。她潇洒地甩甩长发,说:有汽车坐汽车,有火车坐火车,没有车就走路去,总能到的。   那时,浪迹天涯曾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我迅速决定跟她
期刊
《飞天》赞  ——贺《飞天》杂志创刊70周年  高 平   呕心沥血办名刊, 陇上文学会飞天。几换苑称情不变, 常更编者笔新鲜。培植俊秀真无数,选载华章太可观。杂志从来不白发,七十岁上正青年。  《飞天》创刊70周年感吟  李云鹏   一   厚土敦煌根植深,依稀丝路汉唐音。追新不后时轮转,向重泥香百姓心。  二   忆昔时艰仍守诚,抵头几案夜灯明。嫁衣谁解能寻味?阡陌觅珍一穗青。  三   陇亩
期刊
前几日,接到鲁院同学郭晓琦的微信,告之今年是《飞天》杂志创刊七十周年,嘱我写篇纪念性的文字。一刹那,我被“七十周年”这个时间节点给定住了。记得有个电视节目叫历史上的今天,往七十年之前追溯,那一年,父亲两岁,承祧给祖父当嗣子。这无疑为祖父一脉的延续与新生。对一本与父亲同时代诞生的文学刊物,在我的内心除了增添情感的砝码之外,更多是尊重、敬畏和仰视。   我可能算不上《飞天》杂志的常客,十年来发表过四
期刊
一  我加入他们的时候 他们只有几个人  每个人走的路程不一样  但他们那时走在一起  那天 黄沙蔽日 诸神奔走  在一座破败的庙前  他们找到了一条河的源头  他们的欢呼和野兽的悲鸣  交集在一起  那天 母亲躺在干净的黄土上  我听见她的血 渗入黄土的声音  像一家人在悄声议论着什么  她微笑着  但满脸都是泪水  那天 天地没有任何预兆  我无法知道自己的前途  母亲只将一把将熟未熟的扁豆 
期刊
沧桑70年,《飞天》走到今天,腾高翔远,实在不易,值得庆贺!   我是一名业余作者。从1959年11月在《飞天》前身《红旗手》发表短篇小说《崖畔青松》起,与数十位编辑在不同的情势下有过密切交往。60多年来,我没有写出值得称道的作品。发表在《飞天》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也仅40余件。但是,与编辑师友们的交往,不仅助益写作能力,更对我的人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使我逐步认识到,写作,其实是一
期刊
这个炎热的夏日是我的毫无疑问  现在吹拂着的凉爽的夜风毫无疑问也是我的  我的一生不会是大海,但同样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它时而惨淡,时而光彩闪射  我常常想,它应该如此  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在流逝,而且终将消逝。但我,不  把它看成是消逝,  我把它看成是消融,是融化,更是彌漫:我原本就是  如此广大  你看,凉爽的夜风  把我吹得就像蓬勃的花粉一样
期刊
作家冯玉雷长篇历史小说《野马,尘埃》这部皇皇百万言巨著的问世,是中国西部文学的重要收获。它不但丰富和拓展了现代西部文学创作的题材视域和表达维度,而且对西部文学历史题材的现代表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小说的全球视域、化解历史文献和学术资源的穿透力、表现手法的纵横捭阖、叙事体例和话语系统等方面的创新实验,从它问世起就具有了文学史的意义。   《野马,尘埃》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文献出发,以大唐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