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郁发之”辨治小儿复发性睑腺炎

来源 :环球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f012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儿阳气偏胜,感邪后易从阳化热,五脏强弱不均,心肝有余易生内热及脾常不足失于健运易致脾胃伏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容易病发麦粒肿.本文认为虽然导致小儿复发性睑腺炎的主要病机为脾胃郁火、外感风热,但在治疗方面不能把本病单纯地定义为一种热性病而重投寒凉药物以求速效,应充分考虑到小儿体质的特殊性.过用寒凉清火药物不仅不能起到清泄火热的作用,反而会凉遏气机、闭塞玄府导致郁热伏于脾胃,闭门留寇阻碍邪气透达,导致余邪未清、脾胃伏火.复感风热邪气时,内外合邪导致麦粒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因此,治病求本,辨证论治,防病反复是治疗的关键.基于“火郁发之”理论,巧妙运用轻清升浮、辛温发散之风药,顺应火热之势,因势利导发其郁滞,使邪有出路,以达到调畅气机、郁火透达外出的目的.“火郁发之”从根本上祛除病因防止复发,临床疗效显著,为小儿复发性睑腺炎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与可行的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现代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衡可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代谢以及产生代谢性内毒素等途径,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在中医理论方面,“浊毒”成为2型糖尿病重要的病机,“浊毒”致病早期以脾不散精、浊邪困脾为起始因素,后期以浊毒入血、痹阻脉络为致病之本.结合肠道菌群紊乱致2型糖尿病的现代机制与中医“浊毒”理论,笔者发现“浊毒”致病早期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衡阶段相似,后期浊毒入血与肠道代谢性内毒素致2型糖尿各类并发症的发病机理相吻合,且可以运用化浊解毒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2型糖尿病.笔者从中医
王子瑜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机为瘀血内阻,以活血化瘀消癥为基本治疗大法,在审证求因的基础上疏肝行气止痛,同时重视温补先天以鼓动元气,扶正祛邪.本文将通过对药、角药详细介绍王子瑜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学术经验.如“活血络,散癥结”用丹参—赤芍—当归、当归—石见穿、赤芍—白芍、莪术—水蛭;“理肝气,定经痛”用延胡索—香附—荔枝核、乳香—没药;“暖先天,温血脉”用肉桂—川断.
小建中汤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此方在临床多以治疗虚寒腹痛见长.除腹痛外,小建中汤在《金匮要略》中也有治疗虚劳病的论述,但因其方症不符之嫌,临床应用困难.为扩展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在虚劳病治疗中的应用,笔者从张仲景脉证并治的思想入手,结合古今医家的医理论述以及病案记载,探讨《金匮要略》中小建中汤所治虚劳病症状的成因.古今医家描述小建中汤之病机多不离“脾胃不和,阴阳失调”,“阴阳废弱”尤能揭示小建中汤病机之关键.同时,详辨脉象在运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病中极为重要,且脉象应以“弦、大而空”为特点
小儿脑性瘫痪是中枢系统疾患,笔者结合中医典籍与现代研究提出本病归属神明病变范畴,提炼出元真、五神脏、脏窍三个与本病最密切的核心组分.元真是立命之本,充养五脏六腑,荣养神明灵机;五神脏是生机之枢,运转清灵脏气,主宰神明活动;脏窍是神机之要,维持灵窍通利,调节神明出入.三者协调作用使神明顺转,保障儿童正常发育.元真不足,五神脏不和,脏窍不畅是发病的关键环节,可以单独为患,也可以互相影响,整体受累,导致神机闭塞.治疗以通法为原则,补充亏虚元真恢复营垒,安和紊乱脏腑恢复神明顺转,开通郁结脏窍恢复神机出入,综合调理
“喘而汗出”“汗出而喘”分别见于《伤寒论》葛根芩连汤证与麻杏甘石汤证,被视为两方证的辨证要点之一.本文通过解读《伤寒论》原文两个方证,提出“而”有因果和强调之义,不仅突出了“汗出”“喘”在辨病位、病因、病性、病势中的重要意义,而且反映了邪热在“皮”“肺”“肠”之间动态串扰势态,与现代医学基于皮肤、肺、肠疾病存在共病风险临床证据而提出的“肺—皮轴”“肠—肺轴”“肠—皮轴”不谋而合,为临床创新皮肤、肺、肠相关难治性疾病治法提供了思路.
传统卫气营血辨证将温病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个阶段,强调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治疗.本文通过阐述卫气同治理论,指出卫分证与气分证病机均属郁热在里,且温热之邪传变迅速,二者并无明确界限,因此温病初起常表现为卫气同病.治疗则不必拘泥于传统卫气营血序贯疗法而应用卫气同治理论,即在温病初起即采用辛散疏卫与清解气分合用的治疗方法,一方面应用辛散之品宣发郁热,透邪外出;另一方面要重视气分,疏卫同时配伍清气之品,截断病程进展.卫气同治理论指导温病诊疗具有药效力专,避免失治、误治;截断病程进展,未病先防;在
湿、痰、瘀是心悸的三大病因,而湿是源头.因此,治疗心悸应以化湿为主,辅以益气活血.化湿应以调脾为主,益气活血应重视宗气的作用,同时不忘安神.本文用自拟化湿益气活血汤加减,从调理升降、祛除湿浊,补益脾肾、祛湿定悸和通阳宣痹、祛湿化浊三个方面展示了从湿论治心悸的疗效.心悸是本虚标实之证,在辨证施治过程中,要把握好标实和本虚的轻重缓急,这关系到用药的寒、热、温、凉和补虚药、泻实药的比例轻重,同时要明确其标、本的定性、定位、定量、演变转化关系.从湿论治可能是治疗心悸病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值得在临床推广.
慢性唇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中医药辨证论治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在治疗中发现从阳论治对小儿慢性唇炎的辨治有重要意义.本文即从小儿稚阳未长的生理特点出发,论述阳气功能失调与小儿唇炎反复发作的关系.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等均易导致阳气功能失调,或脾不升清、津液不达,或湿气不化、湿热相搏,或阳气郁结、化热生火,或脾阳亏甚、痰浊阻滞,均可表现为唇炎症状.若治疗未切中病机则病情迁延不愈.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升阳化湿、升阳散火、温阳益气及通阳祛湿四个治疗方向论治小儿慢性唇炎,升阳化湿重升提脾阳,升阳散火重疏导郁火
消渴病阳气虚者占比非常大,是其发病和产生变证的主要病理基础.消渴病应首辨阴阳,以辨三阴为要,强调阳主阴从,治疗时要温护阳气;中后期消渴病,阳虚为本的病机更为凸显,可加重症状或产生变证,易生成瘀、痰、湿、热等病理产物,故临床常从三阴辨治入手,以太阴重温运、少阴重温补、厥阴重温畅为纲领,各有侧重,再辅以活血、健脾、化湿、养阴、益气等法,起到标本兼顾、阴中求阳、治病求本的目的.
本文通过医案分析,见病知源,体现经方通过肾主水、脾胃运化水谷、三焦为水道等脏腑功能,和利水、祛风、理血、调气等多法治水:越婢汤疏通外三焦治水,兼祛风清热;五苓散疏利内外三焦水道,兼调气布津;真武汤扶肾阳治水,兼散寒湿;牡蛎泽泻散去菀陈莝,消积聚之痰湿而利水;当归芍药散理瘀血而消肿;栝蒌瞿麦丸运转中焦脾胃制水,兼凉上温下.以求抛砖引玉,丰富经方治疗水肿病的病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