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公民”政治意识培养的困境及路径分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hea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对中学生成长为未来公民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各种校内校外因素的影响,中学生政治社会化出现诸多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的问题。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应丰富中学政治课教学,增加社会实践,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中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  政治认知  政治意识  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72-02
  在政治学中,政治社会化指的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作为“未来公民”的中学生的政治意识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学生参与政治实践,获取政治知识,培养政治意识,成为政治人的社会化过程。本文就中学生政治常识、政治认识、政治态度和价值的形成等问题的对河南省焦作市SY中学随机抽取100名學生发放问卷,最终回收问卷99份,有效问卷98份。
  一、中学生政治意识现状分析
  (一)对政治问题的关注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61名同学对国家大事或政治问题持“非常关注”和“感兴趣”态度,有将近四成的同学对政治不感兴趣或不愿谈论国家大事,总体来说中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关注度并不高。并且在性别差异上,男生普遍比女生更关注时事政治。
  (二)对政治理论的认识程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思想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中学生对这些知识如何认识呢?调查显示,中学生对于政治理论常识严重缺乏。如对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哪召开的”的问题,约有50%的学生不知道或给出了错误答案。而对于“什么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30%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党的领导”。对于常识性的政治理论知识的缺乏,一方面反映了中学生喜欢参加实践,不喜欢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的特点;另一方面实际上也反映了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缺乏有效性,难以完成社会化任务。
  (三)对政治组织的归属感程度
  对于共青团和党组织的态度,反映了中学生对政治组织的向往程度和组织归属感。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共青团和党组织比较向往,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到了年龄入党和入团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并且也愿意加入到政治组织中。但是我们应看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加入政党或共青团持一种不清晰的态度。
  二、中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新变化
  (一)中学生的政治认知趋于理性,但获取途径趋于集中化
  政治认知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认识。通过调查发现84.7%的中学生对于政治认知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还有9名同学选择说不清,说明少数同学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政治认知,说明我们的中学思想教育还有提高的空间。
  政治认知主要来源于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来源于政治经验的积累。而对于中学生而言,参与政治实践的机会还不多,对于政治的认知主要受父母长辈的影响(44.9%),电视、报纸、网络等的报道(32.7%),学校老师的教育(12.2%)。这种过度集中说明中学生政治认知获取途径过于单一,形成的政治认知容易片面化和简单化。所以要提高中学生的政治认知,增强对政治的认同感,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二)中学生“知”与“行”出现脱节
  1.高度的政治参与热情
  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参政主体,参与政治生活是不可避免的。当问到“哪一个描述符合你的真实情况”,在“我非常关注国家大事”这一选项上,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10名男生,1名女生),男生更乐于参加政治活动。当被问到“到了18岁,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加人民代表选举”这一问题时,31%的同学选择了“非常同意”,35%的同学选择了“比较同意”。因此,目前中学生比较关注时事,并乐于在未来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之中,政治参与热情高。
  2.政治知识缺乏
  中学阶段是学生政治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但现实情况是中学生对于政治常识的严重缺乏。对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哪召开的”和“什么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这样的常识性知识都没有回答出来,说明中学思想政治课没有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这与学生对中学政治课的认知大致保持一致,只有32.6%的同学认为中学政治课有用或比较有用,多数同学对中学政治课并不认同。
  (三)中学生政治社会化途径分布不均
  对于中学生而言,家庭、学校和大众媒体对其政治意识影响最大。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学生了解政治的途径有新变化,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课堂,同学朋友、父母家人、互联网、电视、书报杂志、手机等多种途径参与政治社会化。
  与这种多样化并存的另一种趋势是集中化,中学生通过互联网(32.7%)和手机(13.3%)等网络媒体了解政治知识的比例达到了46%,超过了传统的学校、课堂(25.5%),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17.3%)。并且中学生通过微博、QQ等社交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参与政治生活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
  媒体集中的趋势对于中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良莠不齐的信息冲击。还有就是网络上碎片化的信息,容易让学生的思想被支离破碎的信息异化,呈现碎片化状态,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三、原因分析及解决路径分析
  (一)原因分析
  针对中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有必要分析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个体层面原因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与同学朋友的接触最多,为融入集体当中,就必须要了解大家关注的东西,所以中学生的同辈群体对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集体都对政治不感兴趣,那么集体当中的个体就会隐藏自己的兴趣,去迎合集体,争取融入到集体当中;部分学生怀有理想化思维,把社会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理想和完美,造成与社会的距离感和对社会政治问题承受力的低下。   2.学校层面原因
  学校是中学生政治社会化最为重要的正规的阵地。但现在中学过分追求升学率,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要求,而对学生的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重视,在教育过程中流于空洞说教,使学校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教学内容局限课本,与社会实践缺乏联系,教学形式上缺乏创新。
  3.社会层面原因
  此次调查中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移动互联网等网络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影响较大,一是中学生面对开放的管理缺位的媒体,带来很多消极的信息,中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导致其接受一些对现存政黨、政治体制进行攻击诽谤的信息,对中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形成非常不利;由于缺乏良好的制度约束,导致我国贪污腐败现象和滥用职权现象严重,部分中学生缺乏判断力,认为参与政治就是同流合污。
  (二)对策建议
  1.重视中学生政治意识的培养,提高中学生汲取政治知识的能力
  首先,不仅要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中学生的政治生活。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的天性是过政治生活的”。政治生活不仅仅指参与选举,参加政党活动,中学生的参加升旗仪式,党团小组的政治活动,志愿者服务,收看收听政治信息,校、班、团干部的选举,校团委、学生会的工作以及学校管理等。其次,丰富课本知识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吸收政治知识的动力。激发学生汲取政治信息的动力需要老师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利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某一教学内容或案例的讨论,学生可以主动发现自己政治知识的欠缺。还可以运用专题研究性学习,就某一政治问题组成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搜集资料,最后进行展示讨论。
  2.拓展中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提高中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中学生群体而言,互联网、手机等网络媒体超过了父母、学校而成为中学生获取政治知识,进行政治社会化的一个主要途径。但网络媒体信息的碎片化及管理缺失会带来政治参与教育的片面性。应充分发挥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政治态度,政治评价的影响,将自己积极的政治价值观念传输给后代;同学和朋友具有相似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对政治的认识相似,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对青少年的个性乃至人生观的影响力;利用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使中学生广泛的参与政治活动,了解公共政策,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提高公民的政治认识和政治技能。学校应该提供可能的条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活动,去和社区、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联系和交流,提高他们政治参与能力。
  3.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强化中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
  中国与先进国家的最大差距就是缺乏公民意识。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了解我国宪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司法制度,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了解凝结在我国宪法制度中的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
  利用党和国家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公民意识教育。以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为例,它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作为评定道德模范的标准,评选出的道德模范都是道德方面的楷模。学生通过观看或聆听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或报告,受到心灵的洗礼,激发学习、效仿热情,在见贤思齐中感受良好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版:78
  [2]李明汉.关于新世纪中学生政治观的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2002年8、9月号上半月
  [3]房宁.未来公民的社会意识——北京地区政治社会化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1999(1)
  [4]郭晓霞.中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 教育探索,2011(9)
  作者简介:
  陈秋仙(1990-),女,汉族,湖北咸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任职教育院校专业课的教学不同于基础课的教学,其教学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在任职岗位上的应用。因此,在专业课教学目标的牵引下,专业课的备课方法应区别基础课教学。  【关键词】任职教育 课堂教学 备课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43-02  专业
期刊
【摘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教学活动的展开要围绕学生来进行,并且老师要引导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通過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学英语 自主学习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05-02  在我国教育改革下,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
期刊
【摘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英语专业学生培养的重点,要求应用型人才不仅应当具备翻译知识与理念,而且还应当具有丰富的经验。本文就如何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改革英语笔译课程,谈一下个人的观点与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英语笔译 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 研究  【基金项目】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转型背景下翻译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SJGY20180521);2.牡丹江师范学院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当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实践所学知识,在教育者的探究下,第二课堂职业技能训练顺势而生,从而通过第二课堂职业技能训练来达到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为新时代的发展储备人才,培养国之栋梁。本文就以师范类专业为例,从第二课堂职业技能训练的意义、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以及第二课堂职业技能训练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关系等角度来进行
期刊
【摘要】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实例阐述旋转体侧面展开动画的制作,感受几何画板的妙用。  【关键词】几何画板 侧面积 展开 轨迹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15-01  几何画板的动态性和形象性为教师在探究解决问题时带来了无限可能[1]。  一、几何画板的巨大作用  几何画板能动态探究实时度量,有其他软件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2]。  二、制
期刊
【摘要】角色扮演法是创新教学方法之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互动创新、全真模拟为特征,用以高效的课程教学。在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应用角色扮演法组织教学有许多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以吉首大学会计学专业课堂为载体、以会计学师生为对象,进行角色扮演课程教学,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其教学成效,得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使角色扮演教学法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角色扮演法 会计学专业 教学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很多中学老师将数学建模的知识融入到了数学教学的课堂中。将数学建模和数学应用能力作为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促进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多样化思维能力。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时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数学建模 中学教学 数学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
期刊
【摘要】数学是初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不仅在中考中占据着大量分值,而且对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但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复杂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不利于提升学习质量。为此,本文主要对智慧教育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研究,以便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水平提高。  【关键词】智慧教育 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
期刊
【摘要】职业高中学生的数学成绩参差不齐,数学教学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课堂评价形式能够了解教师教学行为的质量,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本文通过评价中心不正确、师生交流不足,两个方面对职业高中数学课堂评价现存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以学生为评价主体、提高课堂评价实践性、加强师生交流,三个方面对职业高中数学课堂评价优化策略进行了总结,希望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高中 数学课堂评价 现存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