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学龄期聋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应对策略研究报告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Zi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聋童因为生理上的残疾,接受外界信息非常有限,个性、行为、思想容易走向极端,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较差,生活上、精神上更多地依赖家长,所以家庭教育对聋童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聋童的家庭千差万别,所接受的环境影响也不尽相同。有的家长有负罪感,觉得孩子残疾是家长的错误,于是对孩子百般照顾,极其疼爱,发展成为溺爱;有的家长认为“望子成龙”已成为泡影时,就把满腔怨气发泄到聋童身上;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却从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从不主动和老师联系;有的聋童的家长主动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密切配合学校的教育。我们作为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频繁地接触聋童以及他们的家长,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聋童的健康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山区学龄期聋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应对策略”这一研究课题,希望了解山区学龄期聋童家庭教育的实际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加强聋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达到家校合作共同促进聋童发展的目的。经过三年多的探索,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研究的内容、方法、对象及步骤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开展农村聋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了解学龄期聋童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分析聋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农村聋校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培养聋生良好的品德和文化素质,共同促进聋童健康成长。调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聋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以及聋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听力状况、发生听力障碍的年龄和原因、抚养情况等;二是家长对待聋儿的态度和教育观念,包括对有关聋童教育知识的了解、家长因孩子耳聋所造成的影响等,还调查了家长对聋童教育的态度、希望等;三是家长对孩子在校学习的看法及对学校教育的看法;四是家长维护聋童权利的意识情况。
  研究的方法以调查研究法为主,以观察、比较、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为辅。调查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将问卷发给家长,或由聋生带给家长,家长填好后交给学校。
  在问卷调查时,对部分家长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研究的对象是京山县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及其家庭、京山县特殊教育学校,考虑到京山县特殊教育学校1~6年级只有49名聋生,又与钟祥市特殊教育学校联系,请他们协助调查了一年级的51名聋生。接受调查的聋生及其家庭共计100个。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2001年为准备阶段,学校组成了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使课题研究做到任务到人,职责明确。由雷卫华老师准备聋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2002年至2004年为实施阶段,首先开展聋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然后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开展改进农村聋生家庭教育的研究。2005年为总结阶段,在阶段总结基础上进行全面总结,主要做好结题工作。
  
  三、农村聋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2002年,我们开展了这项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4份,其中有4份因回答不完整未被采用,有效调查问卷为90份。接着,采用SPSSl0.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3.1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家庭经济困难
  家长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调查发现,父亲(母亲)是小学或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8.8%(31.2%),父亲(母亲)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3%(50%),父亲(母亲)是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7.8%(18.8%)。可见,受调查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调查显示,父亲(母亲)的职业是农民的占74.4%和78.9%,当他们发现孩子听觉障碍时,往往是,惊慌失措。经过医生检查确认后,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已经这样了,我们也无能为力。另一部分家长认为,总有办法可以医治好的,往往不辞辛苦,带着聋儿四处求医。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家庭仅占11.1%,2个孩子的家庭占74.4%,3个或3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占13.3%。多子残疾的家庭占14.4%,比例较高。受调查的90个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共占73.3%,许多有残余听力的聋童因为没有配戴助听器影响了口语的学习。
  
  3.2聋童家长教育能力极度缺乏,教育聋童困难很多
  调查发现,家长对听觉障碍儿童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语言训练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只有16.78%和13.3%的父亲(母亲)表示了解听觉障碍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只有12.2%(16.7%)的父亲(母亲)表示了解听觉障碍儿童语言训练方面的知识,只有15.6%(16.7%)的父亲(母亲)表示了解助听器的使用常识。有53.3%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听力损失的程度,这对聋童的教育是十分不利的。如果有残余听力,适时配戴助听器会帮助聋童提高听力,聋童可能学会说话,走出无声世界。
  正因为家长对听觉障碍缺乏认识,在教育聋童时常常遇到困难。调查发现,有87.8%家长觉得教育聋童有困难。在调查家长获得家教知识的途径时,有80%的家长希望通过学校教师的指导,获得教育听觉障碍孩子的知识,可见聋童家长迫切希望得到聋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长与聋童的交流困难。手语是聋人与正常人交流的重要工具,但父母对手语不了解,47.8%的父亲完全不会手语,40%的母亲完全不会手语,能打一般生活用语的父亲占51.1%,母亲占57.8%。
  
  3.3聋童家长教育观念需要更新
  调查发现,有81.1%的家长认为听觉障碍的孩子也会有出息。这些家长能正确对待聋儿,他们相信残疾孩子通过努力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调查还发现,有78.9%的家长觉得对不起孩子。这些家长有负罪感,觉得孩子残疾是自己延误了治疗时间或者是自己的失误造成的,于是对孩子百般照顾,发展成为溺爱,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理能力差等不良习惯。调,查发现,13.3%的家长认为孩子使自己失望,有30%的家长认为孩子就是这样,我也无能为力,21.1%的家长认为听觉障碍毁掉了孩子及家人一生的幸福。家长认为“望子成龙”己成为泡影时,就把满腔怨气发泄到了聋童身上。调查发现,22.2%的家长常常心烦,忍不住责怪或打骂孩子,26.7%的家长常常不能耐心听孩子说话。有的聋生对老师说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喜欢弟弟或妹妹。这种情况使聋童缺少家人的关爱,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对正常孩子来说,个个家长都希望孩子上大学。而面对聋童,家长对他们的学习期望值不高。调查发现,有22.2%的家长不大过问孩子在校情况。28.9%的家长在孩子放学回家后随便他做什么。有55.5%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小学或初中毕业后找个合适的工作。12。2%的家长希望孩子初中毕业后上中专或技校,学会一门技术以便找工作。只有32.2%的家长希望孩子继续升高中、升大学。
  
  3.4聋童家长维权意识差
  聋童因为了解的知识有限,加上与社会交流困难,父母常常是聋童的重要依靠力量,但是由于家长的能力有限,法律知识欠缺,使之在维护孩子权利方面显得无能为力。调查发现,只有12.2%的家长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有65.6%的家长认为家长是改善残疾儿童生活、教育状况的重要力量。当听力障碍孩子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只有41.1%的家长会寻求法律保护。
  四、对策与建议
  
  4.1帮助聋生家长正确认识听觉障碍
  当孩子听觉出现障碍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听力损失的状况,查找听力损失的原因,这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听力损失的程度不同,教育的目标有所不同。如果孩子的单耳或双耳有残余听力,就可以配戴助听器,来帮助孩子提高听力,培养孩子的口语能力。如果没有残余听力,即使配戴助听器,作用也不大。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安装电子耳蜗;如果不可能,让孩子学习手语是非常必要的。
  助听器或电子耳蜗能让聋人听到声音,但是,由于以前听不到声音,没有学会说话,现在听到了也不懂说的是什么,必须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学习发声和说话。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是35岁,聋童能在之前或在这一时期配备助听设备学习说话,康复的可能性很大。聋童入学后虽然进行了语言训练,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语言训练是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也需要家人付出很多,许多成功的聋人都与其父母的指导密切相关。
  听觉障碍的人可以从事许多工作,只要努力,一定能做到自食其力,因此,家长要正确对待聋儿。首先,家长对聋儿要关爱有度。聋生六、七岁就离开父母,到离家几十里的学校住宿学习:家长要多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要让他们从小学会生活自理,农村的孩子应当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劳动中体验父母的辛劳,学会做人。其次,家长对聋儿要有合理的期望。家长要明白,虽然聋儿不一定能上大学,但学习可以提高聋童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孩子的能力提高了,一定能找到工作的;不能因为孩子听觉障碍就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不要过早地要求孩子去挣钱。
  
  4.2聋生家长有责任、有义务自觉学习教育聋儿教育的知识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没有哪一位家长天生就能把孩子教育好,关键取决于家长的不断学习。家有聋儿的家长,一定要学习掌握与聋儿交流的方法。聋童因为接收到的外界信息很少,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方面常与他们的生理年龄不相符,家长需要了解聋儿的成长特点,了解自己孩子心里的想法,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利用家庭的教育功能去全面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在家庭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社会需要的思想素质、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即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这一切是每一位家长应该去做和能够做到的。
  
  4.3充分发挥农村聋校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特殊教育行动纲领》指出:“家长需得到支持以担当起作为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这一角色。”农村的社区康复条件的不完善,农村聋校是专门对聋童开展教育的机构,聋校教师相对与聋童家长来说,在教育聋童方面是专家,因此,农村聋校应发挥自身在聋童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一是指导,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对待聋儿:适时为聋儿配戴助听器,有效地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学习手语,学会与聋儿交流。二是服务,包括咨讯服务,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有特殊性,聋校应为家长提供相关的书籍和信息:咨询服务,聋童个体差异大,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聋校教师要为家长解答;为聋童争取各界的援助,使他们学习、生活得更好。三是协调,协调好家长和聋童之间的关系,使聋童得到应有的关爱和必要的生活保障;协调好聋童家庭与残联、民政等部门的关系,为维护聋童及其家庭的合法权益而奔走呼吁。
  为了充分发挥农村聋校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农村聋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坚定家长的教育信念,交流聋生的情况,了解聋生的特点,便于因材施教;还可以开办家长学校,传递信息,沟通思想,总结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共同架起育人的桥梁;还可以办油印小报,介绍教育聋童的知识;还可以给每个聋生建立家校联系簿,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等。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聋生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
  
  4.4全社会都来关心聋童及其家庭
  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要进一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教育、民政、残联、妇联等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些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合法权益,在社会上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聋童因为听觉障碍需要配戴助听器或安装电子耳蜗,这对山区聋童家庭来说,是个巨大的经济负担,需要政府和社会人士给予资助。
  
  五、收获与成果
  
  5.1探索了改进山区学龄期聋童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
  在研究中,我校加强了对聋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增进了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形成了教育合力,培养了聋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一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首先,要求各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家访,每学期对每名学生的家访不少于2次,并做好记录。其次,教师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利用接送孩子上学的机会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并填写在学生家长联系手册上。其三,一些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由祖父母或亲戚代管,形成了“留守生”群体。为此,我校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详细记载了这些学生父母以及代管人的联系方式等。为预防这些学生在家庭教育上处于放任、无序的状态,一方面,教师们积极与其代管人进行联系,另一方面,通过电话等方式与其外出的父母保持密切联系,高年级的教师还指导学生给父母写信,增进家长与孩子间的感情,改善亲子关系。二是我校为保证学生月假来往途中的安全,制定了学生接送制度。放月假时,凡是家长来校接学生,都要签字后才能把学生接走:家长不能来接的学生,由任课教师护送到车站上车,由任课教师签字负责。三是我校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各项工作,与家长交流教育信息,共同商讨教育良策。四是开办家长学校,对聋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五是学校的图书室向聋生家长开放,方便家长学习教育聋童的有关知识。
  
  5.2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增强
  我校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更新了教育理念,逐步转变了“教科研高不可攀”的观念。同时,课题研究也为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锻炼机会,教师业务能力显著上升,撰写了许多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发表或获奖的优秀论文。
  
  六、问题与展望
  
  反思几年来的研究过程,我们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山区学龄期聋童家庭经济困难,家长为了谋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况且提高家长的素质仅靠学校也难以完成。特殊教育学校在指导聋童家庭教育工作中资金严重缺乏,教师的水平也有待提高,改进山区学龄聋童家庭教育状况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京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其他文献
一、国外隔代教养方面的独特研究    在西方社会,传统上祖父母的作用更多定位于与孙辈们娱乐而没有太多的责任。但自上个世纪90年后,随着代理父母(surrogate parents,即孩子的父母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照顾孩子,祖父母替代父母担当孩子的日常照顾者或法定的监护人))增多,祖辈对孙辈的教养引起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与国内研究不同的方面:    1、隔代教养家庭的区分   
期刊
2002年11月1日,广东省物价局向全省各地教育部门发出通知,规定“自2003年1月1日起,广东省物价局《关于家长学校收费标准的复函》(粤价函〔2000〕339号)停止执行,全省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开设的家长学校不得再向学生家长或通过学生收取家长学校学费及其他费用。今后,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开设的家长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这一政策实施两年多以来,其带来的负效应显露无遗。我省原本蓬勃发展的
期刊
一、 问题的提出    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家庭血案的报道层出不穷,让我们感到震惊:  1999年10月,武汉未满14岁的李宝儿(化名)因父亲催促其上学,用斧头将其父砍死。直到几天发现其父失踪,宝儿一直对杀父一事不以为然,而其父被杀时正在为其做早饭(1)。  2000年1月17日,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17岁的徐力,因其母唠叨其学习排名,而将其母杀害,“好学生徐力杀母案”一度震惊全国(2)。
期刊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逐渐形成社会的共识。不少家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趋势:父母对子女由单纯情感的爱向理智的爱升华;家庭教育从无意识转向有意识;从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这是可喜的曙光。  但是,也应当看到,在现实生活中,还有相当多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从认识到实践都存在着令人忧虑的偏差,其负面效应严重地冲击着学校的正面教育,以致不少教师发出“5+2=0”(周末
期刊
前不久,在“中国儿童文学新主流阅读趋势研讨会”上,儿童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泉根先生曾谈到:“我始终很奇怪,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教育家提倡素质教育却从来没有谈过要强调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樊发稼先生也说: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儿童文学大有其
期刊
主体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即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自然的人并不等同于主体,因此,个人并不天然具备主体意识,而是只有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人,具备主体性——人作为主体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理、自主性等一系列特性,才具备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对主体和主体性有能动作用,明确的主体意识是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依据,是人对自身价值认可
期刊
长期从事家庭教育工作,深深地感到,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误,就是我们的家长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但偏偏用主观意志教育自己的孩子。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事倍功半,致使孩子对家庭教育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行为上往往与家长的教育反其道而行之。究其根源,是家长们没有真正弄清家庭教育的任务究竟是“成长”的教育,还是“成才”的教育。笔者有机会在全国各地做家庭教育报告,并接触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几
期刊
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申报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家长教育体系的研究”目前已批准立项(编号:1007082A)。为了扩大研究队伍,提高研究水平,,课题组务社会公开研究课题,欢迎学术同仁支持,参与研究。    一、关于课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1. 对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1)家庭教育是人们
期刊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程度不一,造成了贫困山区的富余劳动力大量外流。这种现象必然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中又以对“空巢”家庭子女生存和教育的影响最为突出。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劳动力流失,形成了大量的“空巢”家庭,我们形象地称这一特殊群体为“空巢”家庭。“空巢”家庭子女是我国农村在新形势下出现的特殊群体,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空巢”家庭子女问题将长期存在,为了搞清楚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生存教育
期刊
1.方法  “早期教育”教些什么?这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识字、计数为主的早期教育到不久后出现的弹琴、画画热,继而到二十一世纪初重视的道德启蒙教育,反映了“独生子女”出现后各时段早期教育的重点是在否定之否定中的不断创新。识字、计数、弹琴、画画、道德启蒙教育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最近我们开展的“高三学生学习品质与家庭教育相关研究”问卷调查就想弄清这个问题。  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