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聋童因为生理上的残疾,接受外界信息非常有限,个性、行为、思想容易走向极端,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较差,生活上、精神上更多地依赖家长,所以家庭教育对聋童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聋童的家庭千差万别,所接受的环境影响也不尽相同。有的家长有负罪感,觉得孩子残疾是家长的错误,于是对孩子百般照顾,极其疼爱,发展成为溺爱;有的家长认为“望子成龙”已成为泡影时,就把满腔怨气发泄到聋童身上;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却从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从不主动和老师联系;有的聋童的家长主动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密切配合学校的教育。我们作为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频繁地接触聋童以及他们的家长,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聋童的健康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山区学龄期聋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应对策略”这一研究课题,希望了解山区学龄期聋童家庭教育的实际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加强聋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达到家校合作共同促进聋童发展的目的。经过三年多的探索,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研究的内容、方法、对象及步骤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开展农村聋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了解学龄期聋童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分析聋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农村聋校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培养聋生良好的品德和文化素质,共同促进聋童健康成长。调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聋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以及聋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听力状况、发生听力障碍的年龄和原因、抚养情况等;二是家长对待聋儿的态度和教育观念,包括对有关聋童教育知识的了解、家长因孩子耳聋所造成的影响等,还调查了家长对聋童教育的态度、希望等;三是家长对孩子在校学习的看法及对学校教育的看法;四是家长维护聋童权利的意识情况。
研究的方法以调查研究法为主,以观察、比较、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为辅。调查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将问卷发给家长,或由聋生带给家长,家长填好后交给学校。
在问卷调查时,对部分家长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研究的对象是京山县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及其家庭、京山县特殊教育学校,考虑到京山县特殊教育学校1~6年级只有49名聋生,又与钟祥市特殊教育学校联系,请他们协助调查了一年级的51名聋生。接受调查的聋生及其家庭共计100个。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2001年为准备阶段,学校组成了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使课题研究做到任务到人,职责明确。由雷卫华老师准备聋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2002年至2004年为实施阶段,首先开展聋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然后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开展改进农村聋生家庭教育的研究。2005年为总结阶段,在阶段总结基础上进行全面总结,主要做好结题工作。
三、农村聋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2002年,我们开展了这项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4份,其中有4份因回答不完整未被采用,有效调查问卷为90份。接着,采用SPSSl0.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3.1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家庭经济困难
家长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调查发现,父亲(母亲)是小学或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8.8%(31.2%),父亲(母亲)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3%(50%),父亲(母亲)是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7.8%(18.8%)。可见,受调查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调查显示,父亲(母亲)的职业是农民的占74.4%和78.9%,当他们发现孩子听觉障碍时,往往是,惊慌失措。经过医生检查确认后,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已经这样了,我们也无能为力。另一部分家长认为,总有办法可以医治好的,往往不辞辛苦,带着聋儿四处求医。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家庭仅占11.1%,2个孩子的家庭占74.4%,3个或3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占13.3%。多子残疾的家庭占14.4%,比例较高。受调查的90个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共占73.3%,许多有残余听力的聋童因为没有配戴助听器影响了口语的学习。
3.2聋童家长教育能力极度缺乏,教育聋童困难很多
调查发现,家长对听觉障碍儿童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语言训练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只有16.78%和13.3%的父亲(母亲)表示了解听觉障碍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只有12.2%(16.7%)的父亲(母亲)表示了解听觉障碍儿童语言训练方面的知识,只有15.6%(16.7%)的父亲(母亲)表示了解助听器的使用常识。有53.3%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听力损失的程度,这对聋童的教育是十分不利的。如果有残余听力,适时配戴助听器会帮助聋童提高听力,聋童可能学会说话,走出无声世界。
正因为家长对听觉障碍缺乏认识,在教育聋童时常常遇到困难。调查发现,有87.8%家长觉得教育聋童有困难。在调查家长获得家教知识的途径时,有80%的家长希望通过学校教师的指导,获得教育听觉障碍孩子的知识,可见聋童家长迫切希望得到聋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长与聋童的交流困难。手语是聋人与正常人交流的重要工具,但父母对手语不了解,47.8%的父亲完全不会手语,40%的母亲完全不会手语,能打一般生活用语的父亲占51.1%,母亲占57.8%。
3.3聋童家长教育观念需要更新
调查发现,有81.1%的家长认为听觉障碍的孩子也会有出息。这些家长能正确对待聋儿,他们相信残疾孩子通过努力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调查还发现,有78.9%的家长觉得对不起孩子。这些家长有负罪感,觉得孩子残疾是自己延误了治疗时间或者是自己的失误造成的,于是对孩子百般照顾,发展成为溺爱,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理能力差等不良习惯。调,查发现,13.3%的家长认为孩子使自己失望,有30%的家长认为孩子就是这样,我也无能为力,21.1%的家长认为听觉障碍毁掉了孩子及家人一生的幸福。家长认为“望子成龙”己成为泡影时,就把满腔怨气发泄到了聋童身上。调查发现,22.2%的家长常常心烦,忍不住责怪或打骂孩子,26.7%的家长常常不能耐心听孩子说话。有的聋生对老师说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喜欢弟弟或妹妹。这种情况使聋童缺少家人的关爱,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对正常孩子来说,个个家长都希望孩子上大学。而面对聋童,家长对他们的学习期望值不高。调查发现,有22.2%的家长不大过问孩子在校情况。28.9%的家长在孩子放学回家后随便他做什么。有55.5%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小学或初中毕业后找个合适的工作。12。2%的家长希望孩子初中毕业后上中专或技校,学会一门技术以便找工作。只有32.2%的家长希望孩子继续升高中、升大学。
3.4聋童家长维权意识差
聋童因为了解的知识有限,加上与社会交流困难,父母常常是聋童的重要依靠力量,但是由于家长的能力有限,法律知识欠缺,使之在维护孩子权利方面显得无能为力。调查发现,只有12.2%的家长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有65.6%的家长认为家长是改善残疾儿童生活、教育状况的重要力量。当听力障碍孩子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只有41.1%的家长会寻求法律保护。
四、对策与建议
4.1帮助聋生家长正确认识听觉障碍
当孩子听觉出现障碍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听力损失的状况,查找听力损失的原因,这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听力损失的程度不同,教育的目标有所不同。如果孩子的单耳或双耳有残余听力,就可以配戴助听器,来帮助孩子提高听力,培养孩子的口语能力。如果没有残余听力,即使配戴助听器,作用也不大。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安装电子耳蜗;如果不可能,让孩子学习手语是非常必要的。
助听器或电子耳蜗能让聋人听到声音,但是,由于以前听不到声音,没有学会说话,现在听到了也不懂说的是什么,必须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学习发声和说话。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是35岁,聋童能在之前或在这一时期配备助听设备学习说话,康复的可能性很大。聋童入学后虽然进行了语言训练,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语言训练是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也需要家人付出很多,许多成功的聋人都与其父母的指导密切相关。
听觉障碍的人可以从事许多工作,只要努力,一定能做到自食其力,因此,家长要正确对待聋儿。首先,家长对聋儿要关爱有度。聋生六、七岁就离开父母,到离家几十里的学校住宿学习:家长要多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要让他们从小学会生活自理,农村的孩子应当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劳动中体验父母的辛劳,学会做人。其次,家长对聋儿要有合理的期望。家长要明白,虽然聋儿不一定能上大学,但学习可以提高聋童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孩子的能力提高了,一定能找到工作的;不能因为孩子听觉障碍就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不要过早地要求孩子去挣钱。
4.2聋生家长有责任、有义务自觉学习教育聋儿教育的知识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没有哪一位家长天生就能把孩子教育好,关键取决于家长的不断学习。家有聋儿的家长,一定要学习掌握与聋儿交流的方法。聋童因为接收到的外界信息很少,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方面常与他们的生理年龄不相符,家长需要了解聋儿的成长特点,了解自己孩子心里的想法,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利用家庭的教育功能去全面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在家庭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社会需要的思想素质、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即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这一切是每一位家长应该去做和能够做到的。
4.3充分发挥农村聋校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特殊教育行动纲领》指出:“家长需得到支持以担当起作为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这一角色。”农村的社区康复条件的不完善,农村聋校是专门对聋童开展教育的机构,聋校教师相对与聋童家长来说,在教育聋童方面是专家,因此,农村聋校应发挥自身在聋童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一是指导,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对待聋儿:适时为聋儿配戴助听器,有效地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学习手语,学会与聋儿交流。二是服务,包括咨讯服务,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有特殊性,聋校应为家长提供相关的书籍和信息:咨询服务,聋童个体差异大,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聋校教师要为家长解答;为聋童争取各界的援助,使他们学习、生活得更好。三是协调,协调好家长和聋童之间的关系,使聋童得到应有的关爱和必要的生活保障;协调好聋童家庭与残联、民政等部门的关系,为维护聋童及其家庭的合法权益而奔走呼吁。
为了充分发挥农村聋校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农村聋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坚定家长的教育信念,交流聋生的情况,了解聋生的特点,便于因材施教;还可以开办家长学校,传递信息,沟通思想,总结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共同架起育人的桥梁;还可以办油印小报,介绍教育聋童的知识;还可以给每个聋生建立家校联系簿,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等。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聋生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
4.4全社会都来关心聋童及其家庭
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要进一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教育、民政、残联、妇联等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些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合法权益,在社会上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聋童因为听觉障碍需要配戴助听器或安装电子耳蜗,这对山区聋童家庭来说,是个巨大的经济负担,需要政府和社会人士给予资助。
五、收获与成果
5.1探索了改进山区学龄期聋童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
在研究中,我校加强了对聋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增进了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形成了教育合力,培养了聋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一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首先,要求各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家访,每学期对每名学生的家访不少于2次,并做好记录。其次,教师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利用接送孩子上学的机会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并填写在学生家长联系手册上。其三,一些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由祖父母或亲戚代管,形成了“留守生”群体。为此,我校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详细记载了这些学生父母以及代管人的联系方式等。为预防这些学生在家庭教育上处于放任、无序的状态,一方面,教师们积极与其代管人进行联系,另一方面,通过电话等方式与其外出的父母保持密切联系,高年级的教师还指导学生给父母写信,增进家长与孩子间的感情,改善亲子关系。二是我校为保证学生月假来往途中的安全,制定了学生接送制度。放月假时,凡是家长来校接学生,都要签字后才能把学生接走:家长不能来接的学生,由任课教师护送到车站上车,由任课教师签字负责。三是我校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各项工作,与家长交流教育信息,共同商讨教育良策。四是开办家长学校,对聋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五是学校的图书室向聋生家长开放,方便家长学习教育聋童的有关知识。
5.2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增强
我校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更新了教育理念,逐步转变了“教科研高不可攀”的观念。同时,课题研究也为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锻炼机会,教师业务能力显著上升,撰写了许多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发表或获奖的优秀论文。
六、问题与展望
反思几年来的研究过程,我们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山区学龄期聋童家庭经济困难,家长为了谋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况且提高家长的素质仅靠学校也难以完成。特殊教育学校在指导聋童家庭教育工作中资金严重缺乏,教师的水平也有待提高,改进山区学龄聋童家庭教育状况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京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聋童因为生理上的残疾,接受外界信息非常有限,个性、行为、思想容易走向极端,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较差,生活上、精神上更多地依赖家长,所以家庭教育对聋童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聋童的家庭千差万别,所接受的环境影响也不尽相同。有的家长有负罪感,觉得孩子残疾是家长的错误,于是对孩子百般照顾,极其疼爱,发展成为溺爱;有的家长认为“望子成龙”已成为泡影时,就把满腔怨气发泄到聋童身上;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却从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从不主动和老师联系;有的聋童的家长主动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密切配合学校的教育。我们作为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频繁地接触聋童以及他们的家长,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聋童的健康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山区学龄期聋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应对策略”这一研究课题,希望了解山区学龄期聋童家庭教育的实际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加强聋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达到家校合作共同促进聋童发展的目的。经过三年多的探索,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研究的内容、方法、对象及步骤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开展农村聋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了解学龄期聋童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分析聋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农村聋校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培养聋生良好的品德和文化素质,共同促进聋童健康成长。调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聋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等,以及聋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听力状况、发生听力障碍的年龄和原因、抚养情况等;二是家长对待聋儿的态度和教育观念,包括对有关聋童教育知识的了解、家长因孩子耳聋所造成的影响等,还调查了家长对聋童教育的态度、希望等;三是家长对孩子在校学习的看法及对学校教育的看法;四是家长维护聋童权利的意识情况。
研究的方法以调查研究法为主,以观察、比较、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为辅。调查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将问卷发给家长,或由聋生带给家长,家长填好后交给学校。
在问卷调查时,对部分家长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研究的对象是京山县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及其家庭、京山县特殊教育学校,考虑到京山县特殊教育学校1~6年级只有49名聋生,又与钟祥市特殊教育学校联系,请他们协助调查了一年级的51名聋生。接受调查的聋生及其家庭共计100个。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2001年为准备阶段,学校组成了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使课题研究做到任务到人,职责明确。由雷卫华老师准备聋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2002年至2004年为实施阶段,首先开展聋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然后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开展改进农村聋生家庭教育的研究。2005年为总结阶段,在阶段总结基础上进行全面总结,主要做好结题工作。
三、农村聋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2002年,我们开展了这项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4份,其中有4份因回答不完整未被采用,有效调查问卷为90份。接着,采用SPSSl0.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3.1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家庭经济困难
家长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调查发现,父亲(母亲)是小学或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8.8%(31.2%),父亲(母亲)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3%(50%),父亲(母亲)是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7.8%(18.8%)。可见,受调查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调查显示,父亲(母亲)的职业是农民的占74.4%和78.9%,当他们发现孩子听觉障碍时,往往是,惊慌失措。经过医生检查确认后,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已经这样了,我们也无能为力。另一部分家长认为,总有办法可以医治好的,往往不辞辛苦,带着聋儿四处求医。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家庭仅占11.1%,2个孩子的家庭占74.4%,3个或3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占13.3%。多子残疾的家庭占14.4%,比例较高。受调查的90个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共占73.3%,许多有残余听力的聋童因为没有配戴助听器影响了口语的学习。
3.2聋童家长教育能力极度缺乏,教育聋童困难很多
调查发现,家长对听觉障碍儿童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语言训练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只有16.78%和13.3%的父亲(母亲)表示了解听觉障碍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只有12.2%(16.7%)的父亲(母亲)表示了解听觉障碍儿童语言训练方面的知识,只有15.6%(16.7%)的父亲(母亲)表示了解助听器的使用常识。有53.3%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听力损失的程度,这对聋童的教育是十分不利的。如果有残余听力,适时配戴助听器会帮助聋童提高听力,聋童可能学会说话,走出无声世界。
正因为家长对听觉障碍缺乏认识,在教育聋童时常常遇到困难。调查发现,有87.8%家长觉得教育聋童有困难。在调查家长获得家教知识的途径时,有80%的家长希望通过学校教师的指导,获得教育听觉障碍孩子的知识,可见聋童家长迫切希望得到聋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长与聋童的交流困难。手语是聋人与正常人交流的重要工具,但父母对手语不了解,47.8%的父亲完全不会手语,40%的母亲完全不会手语,能打一般生活用语的父亲占51.1%,母亲占57.8%。
3.3聋童家长教育观念需要更新
调查发现,有81.1%的家长认为听觉障碍的孩子也会有出息。这些家长能正确对待聋儿,他们相信残疾孩子通过努力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调查还发现,有78.9%的家长觉得对不起孩子。这些家长有负罪感,觉得孩子残疾是自己延误了治疗时间或者是自己的失误造成的,于是对孩子百般照顾,发展成为溺爱,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理能力差等不良习惯。调,查发现,13.3%的家长认为孩子使自己失望,有30%的家长认为孩子就是这样,我也无能为力,21.1%的家长认为听觉障碍毁掉了孩子及家人一生的幸福。家长认为“望子成龙”己成为泡影时,就把满腔怨气发泄到了聋童身上。调查发现,22.2%的家长常常心烦,忍不住责怪或打骂孩子,26.7%的家长常常不能耐心听孩子说话。有的聋生对老师说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喜欢弟弟或妹妹。这种情况使聋童缺少家人的关爱,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对正常孩子来说,个个家长都希望孩子上大学。而面对聋童,家长对他们的学习期望值不高。调查发现,有22.2%的家长不大过问孩子在校情况。28.9%的家长在孩子放学回家后随便他做什么。有55.5%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小学或初中毕业后找个合适的工作。12。2%的家长希望孩子初中毕业后上中专或技校,学会一门技术以便找工作。只有32.2%的家长希望孩子继续升高中、升大学。
3.4聋童家长维权意识差
聋童因为了解的知识有限,加上与社会交流困难,父母常常是聋童的重要依靠力量,但是由于家长的能力有限,法律知识欠缺,使之在维护孩子权利方面显得无能为力。调查发现,只有12.2%的家长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有65.6%的家长认为家长是改善残疾儿童生活、教育状况的重要力量。当听力障碍孩子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只有41.1%的家长会寻求法律保护。
四、对策与建议
4.1帮助聋生家长正确认识听觉障碍
当孩子听觉出现障碍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听力损失的状况,查找听力损失的原因,这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听力损失的程度不同,教育的目标有所不同。如果孩子的单耳或双耳有残余听力,就可以配戴助听器,来帮助孩子提高听力,培养孩子的口语能力。如果没有残余听力,即使配戴助听器,作用也不大。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安装电子耳蜗;如果不可能,让孩子学习手语是非常必要的。
助听器或电子耳蜗能让聋人听到声音,但是,由于以前听不到声音,没有学会说话,现在听到了也不懂说的是什么,必须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学习发声和说话。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是35岁,聋童能在之前或在这一时期配备助听设备学习说话,康复的可能性很大。聋童入学后虽然进行了语言训练,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语言训练是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也需要家人付出很多,许多成功的聋人都与其父母的指导密切相关。
听觉障碍的人可以从事许多工作,只要努力,一定能做到自食其力,因此,家长要正确对待聋儿。首先,家长对聋儿要关爱有度。聋生六、七岁就离开父母,到离家几十里的学校住宿学习:家长要多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要让他们从小学会生活自理,农村的孩子应当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劳动中体验父母的辛劳,学会做人。其次,家长对聋儿要有合理的期望。家长要明白,虽然聋儿不一定能上大学,但学习可以提高聋童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孩子的能力提高了,一定能找到工作的;不能因为孩子听觉障碍就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不要过早地要求孩子去挣钱。
4.2聋生家长有责任、有义务自觉学习教育聋儿教育的知识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没有哪一位家长天生就能把孩子教育好,关键取决于家长的不断学习。家有聋儿的家长,一定要学习掌握与聋儿交流的方法。聋童因为接收到的外界信息很少,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方面常与他们的生理年龄不相符,家长需要了解聋儿的成长特点,了解自己孩子心里的想法,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利用家庭的教育功能去全面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在家庭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社会需要的思想素质、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即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这一切是每一位家长应该去做和能够做到的。
4.3充分发挥农村聋校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特殊教育行动纲领》指出:“家长需得到支持以担当起作为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这一角色。”农村的社区康复条件的不完善,农村聋校是专门对聋童开展教育的机构,聋校教师相对与聋童家长来说,在教育聋童方面是专家,因此,农村聋校应发挥自身在聋童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一是指导,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对待聋儿:适时为聋儿配戴助听器,有效地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学习手语,学会与聋儿交流。二是服务,包括咨讯服务,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有特殊性,聋校应为家长提供相关的书籍和信息:咨询服务,聋童个体差异大,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聋校教师要为家长解答;为聋童争取各界的援助,使他们学习、生活得更好。三是协调,协调好家长和聋童之间的关系,使聋童得到应有的关爱和必要的生活保障;协调好聋童家庭与残联、民政等部门的关系,为维护聋童及其家庭的合法权益而奔走呼吁。
为了充分发挥农村聋校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农村聋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坚定家长的教育信念,交流聋生的情况,了解聋生的特点,便于因材施教;还可以开办家长学校,传递信息,沟通思想,总结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共同架起育人的桥梁;还可以办油印小报,介绍教育聋童的知识;还可以给每个聋生建立家校联系簿,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等。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聋生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
4.4全社会都来关心聋童及其家庭
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要进一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教育、民政、残联、妇联等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些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合法权益,在社会上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聋童因为听觉障碍需要配戴助听器或安装电子耳蜗,这对山区聋童家庭来说,是个巨大的经济负担,需要政府和社会人士给予资助。
五、收获与成果
5.1探索了改进山区学龄期聋童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
在研究中,我校加强了对聋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增进了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形成了教育合力,培养了聋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一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首先,要求各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家访,每学期对每名学生的家访不少于2次,并做好记录。其次,教师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利用接送孩子上学的机会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并填写在学生家长联系手册上。其三,一些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由祖父母或亲戚代管,形成了“留守生”群体。为此,我校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详细记载了这些学生父母以及代管人的联系方式等。为预防这些学生在家庭教育上处于放任、无序的状态,一方面,教师们积极与其代管人进行联系,另一方面,通过电话等方式与其外出的父母保持密切联系,高年级的教师还指导学生给父母写信,增进家长与孩子间的感情,改善亲子关系。二是我校为保证学生月假来往途中的安全,制定了学生接送制度。放月假时,凡是家长来校接学生,都要签字后才能把学生接走:家长不能来接的学生,由任课教师护送到车站上车,由任课教师签字负责。三是我校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各项工作,与家长交流教育信息,共同商讨教育良策。四是开办家长学校,对聋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五是学校的图书室向聋生家长开放,方便家长学习教育聋童的有关知识。
5.2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增强
我校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更新了教育理念,逐步转变了“教科研高不可攀”的观念。同时,课题研究也为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锻炼机会,教师业务能力显著上升,撰写了许多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发表或获奖的优秀论文。
六、问题与展望
反思几年来的研究过程,我们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山区学龄期聋童家庭经济困难,家长为了谋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况且提高家长的素质仅靠学校也难以完成。特殊教育学校在指导聋童家庭教育工作中资金严重缺乏,教师的水平也有待提高,改进山区学龄聋童家庭教育状况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京山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