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押韵是我国古典诗歌音乐美的极其重要的审美特征。古诗的好处之一在于它的音韵优美,“玲玲如振玉,累累如贯珠。”读起来朗朗上口,珠圆玉润,能使人获得诸多妙不可言的美的享受。针对目前高中诗词鉴赏教学的尴尬,尝试用诗词中的音韵法则和吟诵体悟教学,让学生能在不一样的习诗课堂中获得非凡的美学感受,让经典诗篇进入他们的血液当中,成为每一个中国青年的文化基因。
关键词:音韵;吟诵;押韵;韵脚
诗词鉴赏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比较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老师教得“撕心裂肺”。这可能跟我们平时教学时惟高考考点是从有很大关系。即重视诗词的分析,轻视语言的赏读;重视教师的预设,忽视学生的生成;重视名句的背默,忽略情感的培养。知识技巧性的传授冲淡了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和体验。但是,如果不围绕高考指挥棒转,我们的老师又如何放心呢?
鱼与熊掌如何兼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直到我听了我校杨朝霞老师和教研员蔡惠忠老师的课,觉得忽然有了点眉目,可以试试。
杨老师上的是柳永的《望海潮》,是在高一上的。其中的一个流程,让我眼前一亮。
在“问题与活动”部分,杨老师首先让学生“诵读诗歌,正音正节拍”。老师提示:不要把字音读错。学生自读、指名朗读、齐读后,老师指出,有一个字的音读错了。学生一时没注意到“奢”字如果念它本来的音是不押韵的,要念成“shā”。杨老师就让学生反复读,提醒学生注意本词的韵脚。于是,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押“a”韵,也马上就反应过来“奢”这个字的音要变。
这个环节,我认为设置的很好。一般,我们教授诗歌的时候,是不会花很长时间在朗读上的,更不会花时间在押韵这种“小事”上的。最多一带而过,有时甚至根本不会跟学生提变音的事。毕竟高考又不考音韻!为了高考,我们舍弃了太多老祖宗的好东西呀!我觉得感受汉语言的美,并不会妨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鉴诗歌艺术手法等。而感受汉语言的美,最适合的方式就是朗诵品鉴。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在杨老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再让学生根据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便功到自然成了!
我记得素读经典大家陈琴老师说过:“声音也是能表意的!”平韵明朗,仄声阴暗。如表时间意思的词往往短促——“日、月、客、霹雳”等。因为要表达时光总是匆匆,劝诫世人在“哀吾生之须臾”的同时要珍惜光阴。又比如,用“微韵”可以表无限绵长的情意,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最好的例证了,无需多铺陈,即能让读者对李煜那一腔绵延不绝的愁绪也心有戚戚。
可惜的是,我觉得杨老师在点音韵美的时候,没有能继续深入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诗词的古音古韵美来理解诗歌,感悟作者的情感。
我觉得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首先,提问学生“莲娃”书下解释为“采莲的女子”,那么作者为什么不说“莲女”?也就是说除了押韵的需要外,“莲娃”比“莲女”好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反复诵读下阕原文及把“莲女”替换进去,再读一读,做比较诵读。老师也可以用联想法提示,如“商女不知亡国恨”中怎么不说“商娃不知亡国恨”?通过比较,学生就能体会到两首诗情感的不同了。前者应是欢乐的,后者是悲伤的。由此,师趁机引出,本首词押“a”韵的缘由了。同时,自然能领悟到本首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这样一来,根本无需老师去逐字逐句翻译讲解,学生在诵读之中,在声韵之中,便能领略到骚人之心。岂不事半功倍?
我不由得想到,曾经听过教研员蔡惠忠老师上的一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他也是从音韵学的角度切入,让学生加深对苏轼此词的个性化理解。
蔡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这首经典词作常规化解读后,着重提醒学生关注这首词韵脚的特点。让学生用我们本地的吴方言反复朗读,发现这首词的韵脚都是押的仄声韵:“物、壁、雪、杰、发、灭、发、月”。让学生仔细体味后,感受仄声韵与平声韵表情达意方面的区别。尤其是仄声韵中的入声,“入声短促急收藏”,说得通俗点就是气还没发完全,就马上要收束了,故比较适合表现忧愁和压抑的情感。
由此,蔡老师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解读苏轼这首词的切口:历来都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苏轼想通之后的豁达情怀,那么如果我们从音韵的角度去体味苏轼彼时彼刻的心情,恐怕就不是单纯乐观豁达那么简单了,也许那时仍然于心郁结无奈吧。这有助于对苏轼其人其词有个更立体的关照。
对于蔡老师这样方式教授诗词,不要说学生了,作为听课老师的我,也是耳目一新,记忆深刻。我相信,在那堂诗词鉴赏课上,学生收获的肯定不只是《赤壁怀古》一词之得,而是能由一及二及三,初窥我国古典诗歌那“玲玲如振玉,累累如贯珠”之美的门径,同时更会多了一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敬服!
要达到用音韵赏析古典诗词的目的,首先要给学生多吟诵的机会,不怕“浪费”时间。其次,很重要的就是老师也要稍微学习一点音韵学方面的知识,哪怕皮毛也够用了。更重要的是,需坚持不懈,一以贯之。
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动人心魄的美,在古典诗词中能深切地体现出来,因此,让学生行吟于间,接受华夏文化的滋养;在高远的艺术世界中,触摸到经典最感人的神经。学生必能踏着中华先人的个性心路,丰富并重塑他们的心灵,走向他们未来的个性人生。
最后,我只想说,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模式改革,任重而道远。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谢悦 白真真《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来源:笔之家https://www.3669.com.cn/essay/2018/ 0829/4448/
[2]许传刚《韵与情感的关系探讨》来源:360doc个人图书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226/23/40043054_ 716584670.shtml
关键词:音韵;吟诵;押韵;韵脚
诗词鉴赏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比较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老师教得“撕心裂肺”。这可能跟我们平时教学时惟高考考点是从有很大关系。即重视诗词的分析,轻视语言的赏读;重视教师的预设,忽视学生的生成;重视名句的背默,忽略情感的培养。知识技巧性的传授冲淡了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和体验。但是,如果不围绕高考指挥棒转,我们的老师又如何放心呢?
鱼与熊掌如何兼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直到我听了我校杨朝霞老师和教研员蔡惠忠老师的课,觉得忽然有了点眉目,可以试试。
杨老师上的是柳永的《望海潮》,是在高一上的。其中的一个流程,让我眼前一亮。
在“问题与活动”部分,杨老师首先让学生“诵读诗歌,正音正节拍”。老师提示:不要把字音读错。学生自读、指名朗读、齐读后,老师指出,有一个字的音读错了。学生一时没注意到“奢”字如果念它本来的音是不押韵的,要念成“shā”。杨老师就让学生反复读,提醒学生注意本词的韵脚。于是,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押“a”韵,也马上就反应过来“奢”这个字的音要变。
这个环节,我认为设置的很好。一般,我们教授诗歌的时候,是不会花很长时间在朗读上的,更不会花时间在押韵这种“小事”上的。最多一带而过,有时甚至根本不会跟学生提变音的事。毕竟高考又不考音韻!为了高考,我们舍弃了太多老祖宗的好东西呀!我觉得感受汉语言的美,并不会妨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鉴诗歌艺术手法等。而感受汉语言的美,最适合的方式就是朗诵品鉴。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在杨老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再让学生根据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便功到自然成了!
我记得素读经典大家陈琴老师说过:“声音也是能表意的!”平韵明朗,仄声阴暗。如表时间意思的词往往短促——“日、月、客、霹雳”等。因为要表达时光总是匆匆,劝诫世人在“哀吾生之须臾”的同时要珍惜光阴。又比如,用“微韵”可以表无限绵长的情意,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最好的例证了,无需多铺陈,即能让读者对李煜那一腔绵延不绝的愁绪也心有戚戚。
可惜的是,我觉得杨老师在点音韵美的时候,没有能继续深入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诗词的古音古韵美来理解诗歌,感悟作者的情感。
我觉得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首先,提问学生“莲娃”书下解释为“采莲的女子”,那么作者为什么不说“莲女”?也就是说除了押韵的需要外,“莲娃”比“莲女”好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反复诵读下阕原文及把“莲女”替换进去,再读一读,做比较诵读。老师也可以用联想法提示,如“商女不知亡国恨”中怎么不说“商娃不知亡国恨”?通过比较,学生就能体会到两首诗情感的不同了。前者应是欢乐的,后者是悲伤的。由此,师趁机引出,本首词押“a”韵的缘由了。同时,自然能领悟到本首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这样一来,根本无需老师去逐字逐句翻译讲解,学生在诵读之中,在声韵之中,便能领略到骚人之心。岂不事半功倍?
我不由得想到,曾经听过教研员蔡惠忠老师上的一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他也是从音韵学的角度切入,让学生加深对苏轼此词的个性化理解。
蔡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这首经典词作常规化解读后,着重提醒学生关注这首词韵脚的特点。让学生用我们本地的吴方言反复朗读,发现这首词的韵脚都是押的仄声韵:“物、壁、雪、杰、发、灭、发、月”。让学生仔细体味后,感受仄声韵与平声韵表情达意方面的区别。尤其是仄声韵中的入声,“入声短促急收藏”,说得通俗点就是气还没发完全,就马上要收束了,故比较适合表现忧愁和压抑的情感。
由此,蔡老师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解读苏轼这首词的切口:历来都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苏轼想通之后的豁达情怀,那么如果我们从音韵的角度去体味苏轼彼时彼刻的心情,恐怕就不是单纯乐观豁达那么简单了,也许那时仍然于心郁结无奈吧。这有助于对苏轼其人其词有个更立体的关照。
对于蔡老师这样方式教授诗词,不要说学生了,作为听课老师的我,也是耳目一新,记忆深刻。我相信,在那堂诗词鉴赏课上,学生收获的肯定不只是《赤壁怀古》一词之得,而是能由一及二及三,初窥我国古典诗歌那“玲玲如振玉,累累如贯珠”之美的门径,同时更会多了一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敬服!
要达到用音韵赏析古典诗词的目的,首先要给学生多吟诵的机会,不怕“浪费”时间。其次,很重要的就是老师也要稍微学习一点音韵学方面的知识,哪怕皮毛也够用了。更重要的是,需坚持不懈,一以贯之。
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动人心魄的美,在古典诗词中能深切地体现出来,因此,让学生行吟于间,接受华夏文化的滋养;在高远的艺术世界中,触摸到经典最感人的神经。学生必能踏着中华先人的个性心路,丰富并重塑他们的心灵,走向他们未来的个性人生。
最后,我只想说,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模式改革,任重而道远。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谢悦 白真真《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来源:笔之家https://www.3669.com.cn/essay/2018/ 0829/4448/
[2]许传刚《韵与情感的关系探讨》来源:360doc个人图书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226/23/40043054_ 7165846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