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2
201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小于14岁的儿童有2.28亿人。每年患病儿童数约占总患病人数的20%左右,但生产儿童用药的厂家却寥寥无几[1],因此,造成儿童用药品种不足成人用药品种的5%,一般的综合性大医院药房的儿科用药也很少不足5%和儿童人口数所占的比例相比严重不符。另外从出生前成长到青春期直至成人影响药物效应的药物分布及药物作用的差异是可变的。因此,儿童用药问题将受到全社会的关注[2]。
1.儿童的生理特性
1.1由于小儿体液所占比例较成人大,基础代谢率高,水盐转换快,但对水和电解质代谢的调节功能差,因此,小儿对影响水、盐代谢,酸碱平衡的药物比成人敏感。
1.2小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一些游离型药物可以自由通过,虽然有利于脑膜炎的治疗,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某些药物在脑组织中沉积,引起神经系统反应。
1.3肝、肾是药物的主要代谢、排泄器官,由于婴幼儿的肝细胞酶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使在酶参与下的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反应能力弱,药物代谢缓慢,血中半衰期延长。小儿年龄越小,不起作用和不成熟肾单位越多。新生儿肝脏缺乏药物代谢的酶系统,药物的代谢和肾清除率比成人和儿童均低得多。
1.4小儿的皮肤纤细、薄嫩、富于水分,对药物的通透性高于成人,尤其处于创伤、烧伤时吸收量更加明显增高。此外,小儿粘膜业容易被药物穿透。
2.儿童用药现状。
2.1儿童用药品种少、规格少、剂型少。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1由于儿童药品的开发周期长,研究费用高,资金投入风险大,利润较低,很多企业不愿意生产。
2.1.2临床研究上对儿童的一些病症、相应的服药剂量等缺乏有针对性的和可供查询的资料,研发成为一大难题。
2.1.3儿童用药由于生产的批量小,批次多和工艺相对复杂,造成生产成本较高。
2.1.4研制的新药在临床试验中需要有志愿者配合,但,在儿童药品的开发中寻找儿童受试者往往比较困难。
2.2儿童用药剂量的不准确。
长期以来,儿科用药主要根据小儿体重、年龄、体表面积与成人的比例进行计算而经验给药,实际上是把儿童当成按比例缩小的成人,造成儿童用药成人化。其实儿童(包括婴幼儿)是一个具有特殊生理特点的群体,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机体各系统和各器官的功能尚未成熟,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尚不健全,对许多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药物的反应也不一样,因此,儿童用药必须十分注意儿童的这些与成年人不同的生理特征,这就使儿童在用药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2.2.1剂量上,药物剂量的准确,不但影响药物作用的大小,甚至会发生不同的效能。成人药品的规格是根据成人的常用剂量而制备的,在此基础上的折算,对一些片剂、胶囊剂等难以确保剂量分配的准确性,尤其是药理作用剧烈、安全范围小的药品,不但疗效难以确保,就安全性也难以保证[3]。
2.2.2从成人药品中进行折算分药,常常会破坏原制剂的剂型特点,影响药物吸收,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等。
3儿童合理用药的对策。
3.1儿童制剂的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药物资源以及儿童药物再评价生产出易分剂型,如口服液、糖浆剂、颗粒剂、滴剂等剂型。并且最好做成单剂量包装,精确服用量。适合于按患儿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准确给药。
3.2适当添加矫味剂,如糖果味香料等,使得儿童易于接受。
3.3外用剂型,如栓剂、贴膏剂、透皮控释制剂等,不仅给要方便,还具有不受胃肠道因素影响,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适合儿童使用,也提高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3.4有些不常用的制剂,也可以在成人药品剂型表面(如片剂)上刻上分割线,利于剂量分配的准确性。
3.5利用医院制剂的优势,将可供儿童使用的制剂,却不易购买的成人药进行适当的分装,以适合本院儿科用药的需求。
药物的作用具有治病和致病的双重作用,因此,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特别是作为儿科用药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随着医务工作者对儿童用药的进一步重视,相信在充分考慮药物的治疗指数以及儿童与成人生理结构上的差异所产生的药物作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等因素,加强临床药物监测,患儿用药后的跟踪调查,定会将药物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初立梅 徐家根。谨防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1,9(2):52-53。
[2]许静。药物基因组学对儿科合理用药的意义[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1):69-71 。
[3]高山 米春生。必须重视儿童用药成人化现象[J],儿科药学杂志,2001,7(3):40。
201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小于14岁的儿童有2.28亿人。每年患病儿童数约占总患病人数的20%左右,但生产儿童用药的厂家却寥寥无几[1],因此,造成儿童用药品种不足成人用药品种的5%,一般的综合性大医院药房的儿科用药也很少不足5%和儿童人口数所占的比例相比严重不符。另外从出生前成长到青春期直至成人影响药物效应的药物分布及药物作用的差异是可变的。因此,儿童用药问题将受到全社会的关注[2]。
1.儿童的生理特性
1.1由于小儿体液所占比例较成人大,基础代谢率高,水盐转换快,但对水和电解质代谢的调节功能差,因此,小儿对影响水、盐代谢,酸碱平衡的药物比成人敏感。
1.2小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一些游离型药物可以自由通过,虽然有利于脑膜炎的治疗,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某些药物在脑组织中沉积,引起神经系统反应。
1.3肝、肾是药物的主要代谢、排泄器官,由于婴幼儿的肝细胞酶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使在酶参与下的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反应能力弱,药物代谢缓慢,血中半衰期延长。小儿年龄越小,不起作用和不成熟肾单位越多。新生儿肝脏缺乏药物代谢的酶系统,药物的代谢和肾清除率比成人和儿童均低得多。
1.4小儿的皮肤纤细、薄嫩、富于水分,对药物的通透性高于成人,尤其处于创伤、烧伤时吸收量更加明显增高。此外,小儿粘膜业容易被药物穿透。
2.儿童用药现状。
2.1儿童用药品种少、规格少、剂型少。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1由于儿童药品的开发周期长,研究费用高,资金投入风险大,利润较低,很多企业不愿意生产。
2.1.2临床研究上对儿童的一些病症、相应的服药剂量等缺乏有针对性的和可供查询的资料,研发成为一大难题。
2.1.3儿童用药由于生产的批量小,批次多和工艺相对复杂,造成生产成本较高。
2.1.4研制的新药在临床试验中需要有志愿者配合,但,在儿童药品的开发中寻找儿童受试者往往比较困难。
2.2儿童用药剂量的不准确。
长期以来,儿科用药主要根据小儿体重、年龄、体表面积与成人的比例进行计算而经验给药,实际上是把儿童当成按比例缩小的成人,造成儿童用药成人化。其实儿童(包括婴幼儿)是一个具有特殊生理特点的群体,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机体各系统和各器官的功能尚未成熟,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尚不健全,对许多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药物的反应也不一样,因此,儿童用药必须十分注意儿童的这些与成年人不同的生理特征,这就使儿童在用药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2.2.1剂量上,药物剂量的准确,不但影响药物作用的大小,甚至会发生不同的效能。成人药品的规格是根据成人的常用剂量而制备的,在此基础上的折算,对一些片剂、胶囊剂等难以确保剂量分配的准确性,尤其是药理作用剧烈、安全范围小的药品,不但疗效难以确保,就安全性也难以保证[3]。
2.2.2从成人药品中进行折算分药,常常会破坏原制剂的剂型特点,影响药物吸收,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等。
3儿童合理用药的对策。
3.1儿童制剂的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药物资源以及儿童药物再评价生产出易分剂型,如口服液、糖浆剂、颗粒剂、滴剂等剂型。并且最好做成单剂量包装,精确服用量。适合于按患儿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准确给药。
3.2适当添加矫味剂,如糖果味香料等,使得儿童易于接受。
3.3外用剂型,如栓剂、贴膏剂、透皮控释制剂等,不仅给要方便,还具有不受胃肠道因素影响,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适合儿童使用,也提高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3.4有些不常用的制剂,也可以在成人药品剂型表面(如片剂)上刻上分割线,利于剂量分配的准确性。
3.5利用医院制剂的优势,将可供儿童使用的制剂,却不易购买的成人药进行适当的分装,以适合本院儿科用药的需求。
药物的作用具有治病和致病的双重作用,因此,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特别是作为儿科用药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随着医务工作者对儿童用药的进一步重视,相信在充分考慮药物的治疗指数以及儿童与成人生理结构上的差异所产生的药物作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等因素,加强临床药物监测,患儿用药后的跟踪调查,定会将药物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初立梅 徐家根。谨防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1,9(2):52-53。
[2]许静。药物基因组学对儿科合理用药的意义[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1):69-71 。
[3]高山 米春生。必须重视儿童用药成人化现象[J],儿科药学杂志,2001,7(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