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并结合医学专业学生特点,从大学生人格培育的重要性入手,探寻了当代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格培育工作的科学路径,旨在为医学专业大学生人格培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格;大学生人格缺陷;科学路径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心理学中一个最复杂且又十分重要的主题。不同的研究者对人格的理解不同,对人格所下的定义也很不相同。综合来说,人格(personality)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着一个受过去影响以及对现在和将来的建构。人格由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外在的人格,是指一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式;内在的人格,则是指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那些内部的因素[1]。
二、对大学生人格缺陷表现的分析
(一)理想、信念的缺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年青的大学生们对以前空泛的“理想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产生了普遍的困惑、怀疑甚至否定,继而转变成为一种功利性的个人价值取向,不太关心政治时局和社会生活,缺乏高尚的精神追求。在素质培养上表现为技能素质培养的要求强烈,忽视自身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淡化了人生目的和生命的意义,人格力量削弱。
(二)政治信仰迷茫,部分学生存在信仰危机。多元文化的渗透,加上学生判断能力的欠缺,使得部分学生在政治信仰中迷失方向,将自己置于混沌状态。
(三)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评价扭曲。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一些不道德行为大部分学生认为与己无关,持不关心态度,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是正常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诚信缺失严重,“考试不作弊是傻子,作弊被抓住是笨蛋”等等,成为校园流行语。
(四)心理素质较弱。表现在承受力较差,自我控制力差,一旦遭遇到障碍、挫折,就消极颓废。突出表现在恋爱、学习成绩、入党和担任学生干部等问题上。心理失衡现象严重,表现为消极颓废、懒惰浮躁、自卑抑郁、虚荣爱慕等。独立意识较强,但情绪波动大,并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2]。
(五)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宽松环境对个人欲望的过度释放,使80后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也充满困惑:价值判断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注和强调自我,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精神境界和情操较低,心胸狭窄,难以接受反面意见,好嫉妒、好挑剔、不能容人,造成了内心冲突的加剧和人际关系的紧张,90后的大学生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加强大学生人格培育必要性的思考
(一)培育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好开展。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只有从大学生的“知、情、意”根本方面的培育,才能使之更顺利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是现代社会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对人才需求观的改变,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用人机制的改变,尤其是高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得大学生面临就业、学习、经济等压力,导致对社会产生恐俱,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和心理品质,而最基础的工作则应该是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切实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是培养德、智、体、美、心能够全面发展的人才中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课题[3]。
(三)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正值青年期,其人格的需要结构(生理、安全、归属、爱、自尊的需要)和其他素质结构(身体、思想、道德、智能)正逐步成熟。这个阶段也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质的飞跃时期。新的社会角色及其转换,促使青年人在激烈的人格冲突(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封闭与开放、独立与依赖、求知欲强与识别能力低、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和选择中形成了自己的人格。所以,高校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重视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是应对社会变革引起的“人格危机”的重要举措。
“人格危机”正影响人的现代化进程和制约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失效”的传统人格,“失范”的现实人格和“失落”的理想人格,正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人格建设。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教育除了要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和培养人才之外,一个重要的社会职能就是以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去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大学的这个社会职能主要靠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去实现。如何塑造今日大学生的人格,就意味着如何塑造祖国的未来。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高校重大的历史使命。
(五)重视医学专业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是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有效途径之一。
“救死扶伤”是从事医务工作的最根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作为一名医学专业大学生,“仁爱”之心、责任意识和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功利主义”、“灰色收入”、“金钱至上”等思想严重影响了医学专业学生的求学心态和价值取向。因此,加强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格建设,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人文环境,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就成为医学院校的使命之一。
四、对医学专业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科学路径的探索
(一)科学认识教育对象,因材施教。
80后、90后学生都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幸运儿,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行为方式灵活多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不能思想僵化,视这种情况为洪水猛兽,也不能刻舟求剑,用旧经验解决新问题;更不能主观为教育对象设置思想“靶子”。要怀着责任感,掌握教育对象特征,探索教育内在规律,使教育工作在学生中得到认同和呼应。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教师会教授,学生爱接受,何乐而不为!
(二)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求突破。
单纯的“流水账”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灌输”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大学的教学模式,讲台上的“夸夸其谈”,反而会使同学产生“高不可攀”、“云里雾里”的感觉,不易于内容的接受,影响人格教育的效果。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育形式,理论与实践并行,寓教于乐,做到“润物无声”。
1.社会调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针对政治、经济、文化或专业知识领域的一项内容,组织学生深入街道、社区、企业、农村等进行社会调查,广泛接触群众,了解基层情况,激发学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科、学术的专业研讨会。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层次,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讨论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动手、动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各类社会服务活动。如勤工助学、社区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多种社会服务角色的实践与体验,有利于大学生人生经历的丰富,促进大学生人格的社会化,防止因社会适应不良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危机。
(三)重视人文关怀。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老师无私奉献的典范。我们要真正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人格特点,使他们在被理解中接受教育;我们要真正引导人,切实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掌握学生情绪,研究学生思想,积极有效地做好引导工作,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思想政治工作富有人情味。我们要真情关心人,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工作,坚持把关心、关注和关怀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完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一个完美人格的塑造,需要合理的认知结构。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调查、心理咨询等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主动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进取精神的体现,是以自律为主的约束力。从某中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最终都还得通过自我教育才能取得效果。自我教育是自身成长和成才的强大动力,也是培养现代创造性人格的关键所在。
(五)积极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创造环境。
新的历史条件下,校园文化这个概念其包容性已被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人格的文化氛围,就是要加强优美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优美环境一方面包括物质环境美,如校园整洁、建筑设施雄伟壮丽、和谐等;另一方面包括精神环境美,如良好的学风、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以及教师美的风范。作为辅导员,要时刻注意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校风宣传、教风立范。契珂夫在一篇小说中借人物之口说:“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大多数情形中,都是由环境培育出来的。”宋代思想家、教育家胡瑗说的好:“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六)拓展网络功能,打开教育新局面。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精神文化的重要阵地,超过了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通过建立强大的网上思想教育阵地,弘扬社会主旋律,在提倡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学生把握正确方向,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为学生的健康人格发展提供便捷、生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J].心理学,2004,
(12):8-9.
[2]陈国和.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及其成因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31-32.
[3]朱凌云.大学生人格教育势在必行[J].北京教育,2002,(9):22-23.
作者简介:徐景彩(1981—),女,助教,硕士,现供职于西安医学院。
【关键词】人格;大学生人格缺陷;科学路径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心理学中一个最复杂且又十分重要的主题。不同的研究者对人格的理解不同,对人格所下的定义也很不相同。综合来说,人格(personality)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着一个受过去影响以及对现在和将来的建构。人格由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外在的人格,是指一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式;内在的人格,则是指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那些内部的因素[1]。
二、对大学生人格缺陷表现的分析
(一)理想、信念的缺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年青的大学生们对以前空泛的“理想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产生了普遍的困惑、怀疑甚至否定,继而转变成为一种功利性的个人价值取向,不太关心政治时局和社会生活,缺乏高尚的精神追求。在素质培养上表现为技能素质培养的要求强烈,忽视自身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淡化了人生目的和生命的意义,人格力量削弱。
(二)政治信仰迷茫,部分学生存在信仰危机。多元文化的渗透,加上学生判断能力的欠缺,使得部分学生在政治信仰中迷失方向,将自己置于混沌状态。
(三)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评价扭曲。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一些不道德行为大部分学生认为与己无关,持不关心态度,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是正常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诚信缺失严重,“考试不作弊是傻子,作弊被抓住是笨蛋”等等,成为校园流行语。
(四)心理素质较弱。表现在承受力较差,自我控制力差,一旦遭遇到障碍、挫折,就消极颓废。突出表现在恋爱、学习成绩、入党和担任学生干部等问题上。心理失衡现象严重,表现为消极颓废、懒惰浮躁、自卑抑郁、虚荣爱慕等。独立意识较强,但情绪波动大,并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2]。
(五)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宽松环境对个人欲望的过度释放,使80后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也充满困惑:价值判断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注和强调自我,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精神境界和情操较低,心胸狭窄,难以接受反面意见,好嫉妒、好挑剔、不能容人,造成了内心冲突的加剧和人际关系的紧张,90后的大学生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加强大学生人格培育必要性的思考
(一)培育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好开展。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只有从大学生的“知、情、意”根本方面的培育,才能使之更顺利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是现代社会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对人才需求观的改变,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用人机制的改变,尤其是高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得大学生面临就业、学习、经济等压力,导致对社会产生恐俱,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和心理品质,而最基础的工作则应该是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切实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是培养德、智、体、美、心能够全面发展的人才中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课题[3]。
(三)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正值青年期,其人格的需要结构(生理、安全、归属、爱、自尊的需要)和其他素质结构(身体、思想、道德、智能)正逐步成熟。这个阶段也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质的飞跃时期。新的社会角色及其转换,促使青年人在激烈的人格冲突(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封闭与开放、独立与依赖、求知欲强与识别能力低、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和选择中形成了自己的人格。所以,高校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重视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是应对社会变革引起的“人格危机”的重要举措。
“人格危机”正影响人的现代化进程和制约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失效”的传统人格,“失范”的现实人格和“失落”的理想人格,正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人格建设。高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教育除了要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和培养人才之外,一个重要的社会职能就是以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去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大学的这个社会职能主要靠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去实现。如何塑造今日大学生的人格,就意味着如何塑造祖国的未来。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高校重大的历史使命。
(五)重视医学专业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是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有效途径之一。
“救死扶伤”是从事医务工作的最根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作为一名医学专业大学生,“仁爱”之心、责任意识和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功利主义”、“灰色收入”、“金钱至上”等思想严重影响了医学专业学生的求学心态和价值取向。因此,加强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格建设,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人文环境,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就成为医学院校的使命之一。
四、对医学专业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科学路径的探索
(一)科学认识教育对象,因材施教。
80后、90后学生都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幸运儿,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行为方式灵活多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不能思想僵化,视这种情况为洪水猛兽,也不能刻舟求剑,用旧经验解决新问题;更不能主观为教育对象设置思想“靶子”。要怀着责任感,掌握教育对象特征,探索教育内在规律,使教育工作在学生中得到认同和呼应。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教师会教授,学生爱接受,何乐而不为!
(二)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求突破。
单纯的“流水账”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灌输”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大学的教学模式,讲台上的“夸夸其谈”,反而会使同学产生“高不可攀”、“云里雾里”的感觉,不易于内容的接受,影响人格教育的效果。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育形式,理论与实践并行,寓教于乐,做到“润物无声”。
1.社会调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针对政治、经济、文化或专业知识领域的一项内容,组织学生深入街道、社区、企业、农村等进行社会调查,广泛接触群众,了解基层情况,激发学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科、学术的专业研讨会。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层次,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讨论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动手、动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各类社会服务活动。如勤工助学、社区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多种社会服务角色的实践与体验,有利于大学生人生经历的丰富,促进大学生人格的社会化,防止因社会适应不良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危机。
(三)重视人文关怀。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老师无私奉献的典范。我们要真正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人格特点,使他们在被理解中接受教育;我们要真正引导人,切实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掌握学生情绪,研究学生思想,积极有效地做好引导工作,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思想政治工作富有人情味。我们要真情关心人,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工作,坚持把关心、关注和关怀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完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一个完美人格的塑造,需要合理的认知结构。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调查、心理咨询等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主动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进取精神的体现,是以自律为主的约束力。从某中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最终都还得通过自我教育才能取得效果。自我教育是自身成长和成才的强大动力,也是培养现代创造性人格的关键所在。
(五)积极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创造环境。
新的历史条件下,校园文化这个概念其包容性已被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人格的文化氛围,就是要加强优美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优美环境一方面包括物质环境美,如校园整洁、建筑设施雄伟壮丽、和谐等;另一方面包括精神环境美,如良好的学风、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以及教师美的风范。作为辅导员,要时刻注意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校风宣传、教风立范。契珂夫在一篇小说中借人物之口说:“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大多数情形中,都是由环境培育出来的。”宋代思想家、教育家胡瑗说的好:“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六)拓展网络功能,打开教育新局面。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精神文化的重要阵地,超过了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通过建立强大的网上思想教育阵地,弘扬社会主旋律,在提倡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学生把握正确方向,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为学生的健康人格发展提供便捷、生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再谈人格研究的中国化[J].心理学,2004,
(12):8-9.
[2]陈国和.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及其成因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31-32.
[3]朱凌云.大学生人格教育势在必行[J].北京教育,2002,(9):22-23.
作者简介:徐景彩(1981—),女,助教,硕士,现供职于西安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