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机械制造企业在生产制造一些小零件时,将会使用一些大型设备,这些设备相对比较复杂,种类多,操作流程比较繁琐,要求在专业人员和专业工艺的配合下进行,将其分配到不同的车间来完成生产工作,最后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所以,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生产方面展现出复杂性和分层性特点,这是受到我国机械制造企业自身特征的影响。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情况下,机械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多,在日常生产加工过程中应注重安全生产,以增强机械制造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带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企业;技术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优化措施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内大型企业开始逐步调整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向管理型发展,引进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相对当时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之后的20多年我国企业取得了显著发展,对增加就业、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撑技术经济人才战略建设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近年来随着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企业自有操作工人逐步减少,企业技术质量管理工作逐渐暴露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复杂严峻的竞争形势,现代企业必须不断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运用科学的工具方法,通过深化改革、学习创新,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才能适应主要矛盾变化的环境。
1企业技术质量管理现状
1.1基层单位技术质量管理工作不扎实、不到位
关于技术的定义有很多,它是能力、意识、技巧、知识、科学、文化、过程、程序、方法、生产力等。笔者认为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知识,它是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被充分利用的,只有通过特定训练的人才能具备的特定的能力。基层单位的技术、质量管理现状:1)在基层单位从事技术、质量管理的人员构成逐步年轻化,而现场的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年龄小、经验少、任务多,找不到管理根本。2)年轻的技术管理人员不喜欢从事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因为与协调管理对比的话,技术质量工作相对枯燥、影响小、见效慢。3)专业化程度低,系统化管理的总结、归纳不足,同类问题重复性出现。
1.2企业管理边界不清,运作模式混乱
明确管理边界是企业管理实施中很容易淡化的问题,一些基层单位有意模糊管理边界,这样就可以把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部推给分包单位。企业对基层单位的责任考核流于形式,配套措施不到位或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企业与基层单位之间权责不清,制度不健全,导致基层单位无所适从,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达到最佳的企业管理效果。
1.3制度执行不力或者落实不到位
即使企业制度很健全、很规范,但仍然执行不力,因为制度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可以大致总结归纳为:1)制度缺乏层次性、系统性。正如国家的法律体系具有层次性、系统性一样,企业的制度作为企业的“法律”,也应该进行系统的规划,划分层次,规定使用的范围和方式,理清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多数企业往往是碰到一个问题就出台一个规定,规定和制度之间关系如何又不清楚,最后制度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全部被破坏。使得企业管理者自己都不清楚有哪些制度、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甚至不知道哪些制度与自己相关,哪些不相关。2)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制度设计时不考虑执行,看起来很合理,实际上多是定性的、原则性内容。或者即使设置了定量的指标,但定量的指标往往很难统计,执行自然难以到位,无法操作,即使让设计制度的人自己去模拟实施,也无法执行自己设计的制度。3)制度本身没有问题,也易操作,但落实不到位。一些管理制度非常的可行和有效,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尤其是领导人员的因素逐步流于形式。
2保障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措施
2.1构建完善的安全标准化体系
首先,从机械制造企业自身角度来说,为了保证加工生产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出现,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计划,完善奖罚机制。在实际中,机械制造企业并非每个人员都具备较强的安全管理意识,掌握的安全知识也不全面,所以企業管理者应做好内部宣传教育,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引导各级人员主动学习和安全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做好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及时找出安全问题并处理,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其次,企业管理者应把企业培训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安排在具体的作业活动中,让安全生产管理更具专业性和标准性。最后,机械制造企业应加强环境健康及员工健康安全管理,在机械制造企业加工生产中,完善厂区安全生产管理及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促进两个体系相辅相成,发挥协同作用。企业应强化各级人员安全意识,在实际加工生产中,一线岗位员工应把安全第一放在重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产生。企业经营者及管理者应该将现场安全管理落实到具体位置,定期检查,保证车间安全。
2.2基于PDCA的质量控制
PDCA循环将质量管理分为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个阶段,在质量控制中,可以进行两轮PDCA循环以完善质量管理。先是第一轮循环,在方面影响工程质量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分别是人员、材料、设备、技术和环境。首先要发现或寻找出项目中上述五点可能具有的问题。其次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质量控制实施,例如在人员方面,应完善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做好学习培训、提高质量意识。之后根据过程中情况检查现场人员的技术和素质是否有明显提高,工程质量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解决。最后进行处理总结,明确部分问题的处理方式,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要总结归纳到质量管理体制当中,而部分未解决的问题或新出现的问题,则进行PDCA的第二轮循环。第一轮PDCA循环能够解决质量中的大部分问题,使工程质量得到较大提升,而第二轮PDCA循环则是着重处理剩余问题并挖掘深度隐患。
2.3做到“三点一线必闭合”
即以经济管理活动为主线,将合同切入点、管理把控点、结评促进点循环运行起来,形成管理提升的合力。第一点是合同切入点,合同切入点不仅指合同,还可以包括规范、标准、方案、交底等传达、要求的内容,告诉分包单位管理红线在哪、底线在哪,明确技术质量考核评价标准;第二点是管理把控点,即针对现场生产过程中安全、质量容易出现的问题风险点进行辨识、提炼,列明清单,分级管理,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保证措施;第三是结评促进点,对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定期和不定期的运用阶段性评价并做到适度赏罚,形成有效成文信息,进行公布实施,以达到管理提升的目的,这是闭合管理最重要的一点,是管理的导向型依据。
结束语
“技术创造价值,质量支撑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惟有不断学习、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充分发挥企业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强化专业化分工,提供差异化产品服务,才能够快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筑市场新环境,才能实现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军生,张松涛.企业管理及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住宅与房地产,2020(36):134-135.
[2]张宇轩.浅析企业质量管理的创新策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22):127-128.
[3]罗志荣.问题、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J].企业文明,2014(11):44-47.
关键词:企业;技术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优化措施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内大型企业开始逐步调整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向管理型发展,引进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相对当时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之后的20多年我国企业取得了显著发展,对增加就业、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撑技术经济人才战略建设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近年来随着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企业自有操作工人逐步减少,企业技术质量管理工作逐渐暴露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复杂严峻的竞争形势,现代企业必须不断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运用科学的工具方法,通过深化改革、学习创新,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才能适应主要矛盾变化的环境。
1企业技术质量管理现状
1.1基层单位技术质量管理工作不扎实、不到位
关于技术的定义有很多,它是能力、意识、技巧、知识、科学、文化、过程、程序、方法、生产力等。笔者认为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知识,它是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被充分利用的,只有通过特定训练的人才能具备的特定的能力。基层单位的技术、质量管理现状:1)在基层单位从事技术、质量管理的人员构成逐步年轻化,而现场的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年龄小、经验少、任务多,找不到管理根本。2)年轻的技术管理人员不喜欢从事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因为与协调管理对比的话,技术质量工作相对枯燥、影响小、见效慢。3)专业化程度低,系统化管理的总结、归纳不足,同类问题重复性出现。
1.2企业管理边界不清,运作模式混乱
明确管理边界是企业管理实施中很容易淡化的问题,一些基层单位有意模糊管理边界,这样就可以把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部推给分包单位。企业对基层单位的责任考核流于形式,配套措施不到位或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企业与基层单位之间权责不清,制度不健全,导致基层单位无所适从,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达到最佳的企业管理效果。
1.3制度执行不力或者落实不到位
即使企业制度很健全、很规范,但仍然执行不力,因为制度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可以大致总结归纳为:1)制度缺乏层次性、系统性。正如国家的法律体系具有层次性、系统性一样,企业的制度作为企业的“法律”,也应该进行系统的规划,划分层次,规定使用的范围和方式,理清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多数企业往往是碰到一个问题就出台一个规定,规定和制度之间关系如何又不清楚,最后制度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全部被破坏。使得企业管理者自己都不清楚有哪些制度、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甚至不知道哪些制度与自己相关,哪些不相关。2)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制度设计时不考虑执行,看起来很合理,实际上多是定性的、原则性内容。或者即使设置了定量的指标,但定量的指标往往很难统计,执行自然难以到位,无法操作,即使让设计制度的人自己去模拟实施,也无法执行自己设计的制度。3)制度本身没有问题,也易操作,但落实不到位。一些管理制度非常的可行和有效,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尤其是领导人员的因素逐步流于形式。
2保障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措施
2.1构建完善的安全标准化体系
首先,从机械制造企业自身角度来说,为了保证加工生产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出现,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计划,完善奖罚机制。在实际中,机械制造企业并非每个人员都具备较强的安全管理意识,掌握的安全知识也不全面,所以企業管理者应做好内部宣传教育,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引导各级人员主动学习和安全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做好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及时找出安全问题并处理,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其次,企业管理者应把企业培训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安排在具体的作业活动中,让安全生产管理更具专业性和标准性。最后,机械制造企业应加强环境健康及员工健康安全管理,在机械制造企业加工生产中,完善厂区安全生产管理及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促进两个体系相辅相成,发挥协同作用。企业应强化各级人员安全意识,在实际加工生产中,一线岗位员工应把安全第一放在重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产生。企业经营者及管理者应该将现场安全管理落实到具体位置,定期检查,保证车间安全。
2.2基于PDCA的质量控制
PDCA循环将质量管理分为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个阶段,在质量控制中,可以进行两轮PDCA循环以完善质量管理。先是第一轮循环,在方面影响工程质量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分别是人员、材料、设备、技术和环境。首先要发现或寻找出项目中上述五点可能具有的问题。其次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质量控制实施,例如在人员方面,应完善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做好学习培训、提高质量意识。之后根据过程中情况检查现场人员的技术和素质是否有明显提高,工程质量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解决。最后进行处理总结,明确部分问题的处理方式,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要总结归纳到质量管理体制当中,而部分未解决的问题或新出现的问题,则进行PDCA的第二轮循环。第一轮PDCA循环能够解决质量中的大部分问题,使工程质量得到较大提升,而第二轮PDCA循环则是着重处理剩余问题并挖掘深度隐患。
2.3做到“三点一线必闭合”
即以经济管理活动为主线,将合同切入点、管理把控点、结评促进点循环运行起来,形成管理提升的合力。第一点是合同切入点,合同切入点不仅指合同,还可以包括规范、标准、方案、交底等传达、要求的内容,告诉分包单位管理红线在哪、底线在哪,明确技术质量考核评价标准;第二点是管理把控点,即针对现场生产过程中安全、质量容易出现的问题风险点进行辨识、提炼,列明清单,分级管理,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保证措施;第三是结评促进点,对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定期和不定期的运用阶段性评价并做到适度赏罚,形成有效成文信息,进行公布实施,以达到管理提升的目的,这是闭合管理最重要的一点,是管理的导向型依据。
结束语
“技术创造价值,质量支撑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惟有不断学习、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充分发挥企业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强化专业化分工,提供差异化产品服务,才能够快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筑市场新环境,才能实现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军生,张松涛.企业管理及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住宅与房地产,2020(36):134-135.
[2]张宇轩.浅析企业质量管理的创新策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22):127-128.
[3]罗志荣.问题、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J].企业文明,2014(11):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