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的基础上, 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例指出了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路径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
我国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难以吸纳更多的高端人才。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因。我国正处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世界工厂”,就业岗位较多, 但是技术含量比较低, 在消化、创新、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中高端产业缺失, 从而难以提供成规模、可持续的就业机会。
(二)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放开,并实行专业与就业挂钩,要求就业率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否则就取消该专业, 迫使许多高校为了保护自身的专业,不得不报假数字。与此同时, 社会非常需要的专业又跟不上。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 而变成了大众化的平民教育。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 可以先就业, 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 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从一而终”的旧观念。
二、我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主干专业与非主干专业就业不平衡
石油石化系统近几年接收毕业生逐年减少, 系统外的地方企业来校招聘也以主干专业居多, 非主干专业需求量很少。主干专业自然状态下的就业需求好于非主干专业, 我校非主干专业毕业生数量占总数的一多半。
(二)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不强
自近几年以来, 陆续开始有一些新专业的毕业生, 今年新增4个专业的毕业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对日贸易)), 新增长线专业社会需求不旺, 新增语言类、基础学科专业以及文科专业就业相对较差。这部分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就业率突破的一个瓶颈。
(三)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还没有形成合力, 全员参与不够
在我校, 就业工作依然由就业处和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同志负责,机关、院系专业教师对毕业生能否就业、就业率高低没有切实感受, 自己也没有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很少关心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学科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依存关系。就业率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毕业生就业率就是我们教师生存、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而我们学校教工在这方面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体制上也存在着问题。如何发挥和调动全校教职工积极主动性, 使他们关心毕业生就业问题并发挥校内潜在资源促进就业, 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路径
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非常严峻,但我们不应过分悲观。大学毕业生应提前做好各种准备。 政府、高校、社会和家长也应对大学毕业生采取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
(一)政府应通过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有效制度促进大学生就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从根本上讲, 只能依靠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启动4万亿元的投资, 对于抵御国际金融风暴、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起到了明显作用。新推出的十大措施中蕴藏着巨大机遇, 比如“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铁道、航空类毕业生就业构成巨大优势, “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对医学类、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学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我校为例, 我校党政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 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首先,做实“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和督导检查的长效机制, 发挥二级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以及组织、协调作用, 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 , 形成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 把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
其次,做大就业市场开发工程。稳固、有效的就业市场是毕业生就业的有力保障, 大力开拓就业市场才能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做好就业市场开拓工作。 借助四方共建之契机和六十年校庆之东风, 在巩固原有石油石化就业市场的前提下, 大力拓展中海油就业市场, 同时不断开拓我校毕业生在全省以至全国的就业市场, 充分发掘校友资源,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按照“分布、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进行人才市场的重点培育, 形成我校就业市场城市群、行业群。同时实施“请进来”战略, 做好企业来校招聘的接待工作和就业信息收集发布工作。
第三,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工程。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创业观, 使更多的学生走上就业与创业的成功之路, 提高毕业生的主动就业能力。以全心全意为毕业生服务为宗旨, 做好各项业务办理、咨询等项工作。
最后, 做暖就业帮扶工程。我校贫困生人数在全省排在前列, 这些毕业生是我们工作中需要重点帮扶的对象。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帮扶1名特困生。学校领导带头, 每人和一名特困生结成帮扶对象。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帮扶1名本学院特困生。招生就业处每人帮扶一名特困生。争取更多的教职工和特困生结成帮扶对象。
(三)社会应为大学生就业打造良好氛围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应该进一步关心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严格地说,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不能仅仅因为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抹杀高等教育的功绩。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努力。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人才积压现象只是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观念转变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现象, 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得到解决。各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不能夸大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程度, 要减轻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通过正面宣传报道, 帮助广大大学毕业生正视社会现实, 转变就业观念, 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
(四)家长应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正确导向和帮助
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够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 期望他们能够当上官, 谋求一官半职。这种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事实上, 学生找到一个工作并不难, 难的是找到一个学生和家长都感到满意和理想的工作。金融危机下, 每一家长都应该转变就业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 为毕业生找准定位, 缓解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保持择业与就业心态。鼓励孩子到中小城市就业, 也可以到农村基层去锻炼, 这些地方的竞争小一些, 国家还有一些政策倾斜。
(五)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应该从 “天之骄子” 的虚幻身份中摆脱出来,丢掉“精英” 意识, 放下架子, 转变“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的薪酬期望值 , 低姿态进入社会, 先就业后择业, 在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后, 再发展自己的事业。同时, 在大学期间要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业务和心理素质, 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 培养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组织管理和开拓创新等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 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①王耀辉.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J].中国经济周刊,2009(5)
②王磊磊,刘先树,黄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策略探究[J].技术与市场,2008(12)
③赵丽霞,单联娟.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创业意识形成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闫亭豫,1982年生,辽宁抚顺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刘淑艳,1977年生,辽宁朝阳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路径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
我国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难以吸纳更多的高端人才。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因。我国正处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世界工厂”,就业岗位较多, 但是技术含量比较低, 在消化、创新、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中高端产业缺失, 从而难以提供成规模、可持续的就业机会。
(二)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放开,并实行专业与就业挂钩,要求就业率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否则就取消该专业, 迫使许多高校为了保护自身的专业,不得不报假数字。与此同时, 社会非常需要的专业又跟不上。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不是精英教育, 而变成了大众化的平民教育。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 可以先就业, 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 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从一而终”的旧观念。
二、我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主干专业与非主干专业就业不平衡
石油石化系统近几年接收毕业生逐年减少, 系统外的地方企业来校招聘也以主干专业居多, 非主干专业需求量很少。主干专业自然状态下的就业需求好于非主干专业, 我校非主干专业毕业生数量占总数的一多半。
(二)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不强
自近几年以来, 陆续开始有一些新专业的毕业生, 今年新增4个专业的毕业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对日贸易)), 新增长线专业社会需求不旺, 新增语言类、基础学科专业以及文科专业就业相对较差。这部分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就业率突破的一个瓶颈。
(三)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还没有形成合力, 全员参与不够
在我校, 就业工作依然由就业处和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同志负责,机关、院系专业教师对毕业生能否就业、就业率高低没有切实感受, 自己也没有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很少关心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学科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依存关系。就业率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毕业生就业率就是我们教师生存、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而我们学校教工在这方面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体制上也存在着问题。如何发挥和调动全校教职工积极主动性, 使他们关心毕业生就业问题并发挥校内潜在资源促进就业, 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路径
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非常严峻,但我们不应过分悲观。大学毕业生应提前做好各种准备。 政府、高校、社会和家长也应对大学毕业生采取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
(一)政府应通过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有效制度促进大学生就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从根本上讲, 只能依靠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启动4万亿元的投资, 对于抵御国际金融风暴、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起到了明显作用。新推出的十大措施中蕴藏着巨大机遇, 比如“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铁道、航空类毕业生就业构成巨大优势, “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对医学类、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学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我校为例, 我校党政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积极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 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首先,做实“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和督导检查的长效机制, 发挥二级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以及组织、协调作用, 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 , 形成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 把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
其次,做大就业市场开发工程。稳固、有效的就业市场是毕业生就业的有力保障, 大力开拓就业市场才能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做好就业市场开拓工作。 借助四方共建之契机和六十年校庆之东风, 在巩固原有石油石化就业市场的前提下, 大力拓展中海油就业市场, 同时不断开拓我校毕业生在全省以至全国的就业市场, 充分发掘校友资源,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按照“分布、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进行人才市场的重点培育, 形成我校就业市场城市群、行业群。同时实施“请进来”战略, 做好企业来校招聘的接待工作和就业信息收集发布工作。
第三,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工程。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创业观, 使更多的学生走上就业与创业的成功之路, 提高毕业生的主动就业能力。以全心全意为毕业生服务为宗旨, 做好各项业务办理、咨询等项工作。
最后, 做暖就业帮扶工程。我校贫困生人数在全省排在前列, 这些毕业生是我们工作中需要重点帮扶的对象。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帮扶1名特困生。学校领导带头, 每人和一名特困生结成帮扶对象。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帮扶1名本学院特困生。招生就业处每人帮扶一名特困生。争取更多的教职工和特困生结成帮扶对象。
(三)社会应为大学生就业打造良好氛围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应该进一步关心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严格地说,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不能仅仅因为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抹杀高等教育的功绩。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努力。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人才积压现象只是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观念转变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现象, 必然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得到解决。各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不能夸大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程度, 要减轻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通过正面宣传报道, 帮助广大大学毕业生正视社会现实, 转变就业观念, 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
(四)家长应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正确导向和帮助
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够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 期望他们能够当上官, 谋求一官半职。这种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事实上, 学生找到一个工作并不难, 难的是找到一个学生和家长都感到满意和理想的工作。金融危机下, 每一家长都应该转变就业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 为毕业生找准定位, 缓解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保持择业与就业心态。鼓励孩子到中小城市就业, 也可以到农村基层去锻炼, 这些地方的竞争小一些, 国家还有一些政策倾斜。
(五)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应该从 “天之骄子” 的虚幻身份中摆脱出来,丢掉“精英” 意识, 放下架子, 转变“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的薪酬期望值 , 低姿态进入社会, 先就业后择业, 在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后, 再发展自己的事业。同时, 在大学期间要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业务和心理素质, 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 培养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组织管理和开拓创新等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 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①王耀辉.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J].中国经济周刊,2009(5)
②王磊磊,刘先树,黄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策略探究[J].技术与市场,2008(12)
③赵丽霞,单联娟.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创业意识形成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闫亭豫,1982年生,辽宁抚顺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刘淑艳,1977年生,辽宁朝阳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