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春大豆优化施肥方案。[方法]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分析N、P2O5、K2O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效应,并建立产量优化模型,提出N、P、K肥的适宜取值区间。[结果]产量优化模型为Y(kg/hm2)= 3 671.36-107.58X1 +160.64X2 +144.90X3 -276.50X21 -140.14X22 -183.15X23 -184.33X1X3,该模型对试验点的拟合程度较好。当N、P2O5、K2O施用量分别小于36.11、61.46和35.93 kg/hm2时,大豆产量随施用量增加而逐渐提高,反之,产量逐渐降低。在大豆生产过程中,应适当增施N、P、K肥。由于N肥的负效应较大,须严格控制施用量。获得产量大于3 600 kg/hm2的施肥方案为:纯N 25.78~40.88 kg/hm2,P2O5 52.0~68.0 kg/hm2,K2O 3434~45.66 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春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0-10483-04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cstc2012ggyyjs0063)。
作者简介孙学映(1965-),男,重庆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
大豆富含多种优质植物蛋白、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钙、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高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产品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豆芽、豆油、豆奶、豆浆、豆干、豆腐等已成为大众消费食品。《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要求大量发展大豆食品改善国民营养,到2020年人均年消费达到13 kg,而2013年我国居民人均年消费大豆7 kg左右,尚有很大差距。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栽培历史悠久,但生产技术含量较低、单产水平不高,迫切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大豆生产水平[1]。N、P、K是大豆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元素,施用N、P、K肥是提高大豆单产的重要措施,但在实际生产上,普遍用草木灰和过磷酸钙堆沤后盖种,没有施用N肥的习惯,很少施用K肥,尤其对N肥的施用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常常认为大豆可以固N,无需N肥[2]。为此,前人作了大量研究。吴魁斌等认为,不同施N水平之间产量差异显著,在一定施N条件下,N的利用率随施N水平增加而提高[2]。甘银波等认为,大豆营养生长阶段的最佳施N时间为根瘤形成始期,生殖生长期间的最佳施N时间为开花期[3]。董钻等对大豆N、P、K吸收动态及模式的研究表明,每生产100 kg大豆子粒,从土壤中摄取N 871~9.29 kg、P2O5 1.97~2.47 kg、K2O 5.24~3.63 kg[4]。刘鹏等研究表明,N、P、K与B或Mo肥配施增加了百粒重、总荚数和单株子粒重,提高了大豆产量[5]。王政等认为,大豆N、P和K的累积量与干物质的积累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关系,N、P2O5和K2O吸收比例为2.89∶1.00∶1.75[6]。由此可见,N、P、K对大豆产量存在显著影响。为此,笔者系统分析N、P、K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效应,建立高产栽培数学模型,提出N、P、K肥的适宜取值区间。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试验品种为长江流域春大豆组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天隆一号”,其产量水平较高,稳产性好。N、P和K肥分别采用尿素(N 46.4%)、过磷酸钙(P2O5 12%)和硫酸钾(K2O 51%)。试验地海拔326 m,紫色壤土,排灌方便,试验条件较好。
1.2试验方法田间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大豆子粒产量(Y)为目标变量,N、P2O5和K2O为试验因素,分别用X1、X2和X3表示(表1),共23个小区,随机排列,无重复,小区面积12.0 m2,每小区种植6行,行长5.0 m,行宽0.4 m,种植密度25万株/hm2。过磷酸钙在播种时全部施入,尿素和硫酸钾在苗期和花期分别施入总量的70%和30%[3]。
1.3试验实施2013年3月25日条播,4月24日定苗,5月5日和5月29日追施N、K肥,7月23~25日相继成熟,各小区单独收获全部植株,晾晒脱粒后称量计产。收获时各小区随机抽取10个样株,调查株高、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随机抽取2个100粒,重量误差不超过1 g时,其平均值计为百粒重,其他测试项目均取10株平均值。试验过程中,严格控制密度、施肥及田间管理的各项操作。
2结果与分析
2.1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采用EXCEL 2003对试验数据作初步计算,得出各处理测试项目及产量结果(表2),并列入计算表,用DPS7.5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回归方程建立、失拟性测试和效应分析[7]。结果表明,各因子对株高、有效分枝数和百粒重影响均不显著,对单株粒重和产量影响显著,N对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影响显著。该研究重点分析各因子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3个因子的一次项和二次项及X1X3互作项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3)。
2.2数学模型的建立经DPS软件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如下:
2.3.1单因子主效应分析。保留1个因子,其他因子取0水平,得到各因子与产量的关系模型如下:
3结论与讨论
3.1讨论N、P、K是大豆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大重要元素,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生长前期施N有利于提高总固N量,P对大豆生长和结瘤固氮有促进作用,K对大豆生长发育也具有较大影响[6]。研究表明,在低水平下增施N、P、K肥对产量的影响呈正效应,当超过一定施肥水平时则呈负效应。这一结果与张艳等[8] 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施用N、P、K肥能显著提高大豆产量。这说明在大豆生产上应重视N、P、K肥的合理施用。刘鹏等认为,N、P、K对大豆产量影响顺序为N > K > P,必须注意3种元素的合理配施,尤其控制N肥施用量[5]。但该研究中,各因子增产效应的大小顺序为:P2O5>K2O>N,当施肥水平较高时产生负效应的顺序为:N >K2O>P2O5。 适当增施N肥能促进苗期生长、培育壮苗,并显著提高大豆产量,表现在提高了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研究表明,施N量小于36.11 kg/hm2时,大豆产量随着施N量增加而逐渐提高,但增产幅度呈递减趋势,每增施10 kg/hm2 纯N,产量降低276.5 kg/hm2,当施N量大于36.11 kg/hm2时,增产量降为负值,产量大幅下降。王晓伟等研究表明,随着施N量提高,大豆产量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只有适量施N才能提高产量[9]。姚玉波等认为,不同施N水平对大豆N积累的影响顺序为:中N>低N>高N,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为:低N和中N明显大于高N[10]。吴魁斌等研究认为,随着施N水平的增加,干重及全N积累均会增加,但达到最高峰后又会降低[2]。这些结果表明,施N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但要严格控制用量。
适量增施P肥,单株产量提高,施P不足或过量时,单株有效荚数和粒数减少,瘪粒数增加,单株粒重降低。当P2O5施用量在0~61.46 kg/hm2时,大豆产量随着施P量增加而逐渐提高,超过此范围,产量逐渐降低(图1)。研究表明,随着施P量逐渐增加,增产幅度逐渐降低,每增施10 kg/hm2 P2O5,产量下降140.14 kg/hm2,当施P量小于61.46 kg/hm2时,增产效应为正值,大于61.46 kg/hm2时,增产效应为负值。由此可见,在低水平下增施P肥,大豆产量显著提高,在高水平下增施P肥,产量明显下降。这与蔡柏岩等[11]的研究一致,认为适当施用P肥对大豆单株产量显著提高,施P不足时限制植株的各种代谢,而施P过多时对大豆本身产生各种不良影响,反而降低了产量。
K肥对产量的影响与P肥相似,在低水平情况下增施K肥,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当K2O施用量小于35.93 kg/hm2时,大豆产量随施K量增加而提高。这与郑淑琴[12]的研究结果相似,认为K能明显提高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增加株高、株荚数、百粒重,减少空瘪率,从而提高大豆产量。该研究中不同的是,K对株高、百粒重没有显著影响,并且过量施K反而导致产量降低,每增施7.5 kg/hm2 K2O时,产量下降183.16 kg/hm2,当施K量大于35.93 kg/hm2时,出现负效应。
蔡柏岩等认为,适施P肥有利于促进大豆植株及各器官的N积累[13]。王政等认为,大豆对氮磷钾的吸收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吸收某一元素的同时,必定要吸收一定量的其他元素才能满足生长需要[6]。该研究中,N与K、P与K的互作效应不显著,N与K的互作效应极显著,说明N与K在大豆产量上表现出协同促进作用,当施N量较低时,增施K肥有利于提高产量。
3.2结论在大豆生产上,施用N、P、K肥是获得高产的重要基础,但施用量应在一个合理范围内,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显著减产,还需注意合理搭配,尤其控制N肥用量。当N、P2O5、K2O施用量分别小于36.11、61.46和35.93 kg/hm2时,大豆产量随施用量增加而逐渐提高,反之,产量逐渐降低。N、P、K肥的增产效应呈递减趋势,每增加0.5水平编码值,分别下降2765、140.14和183.16 kg/hm2。获得产量大于3 600 kg/hm2的综合技术措施为:纯N 25.78~40.88 kg/hm2、P2O5 52.0~68.0 kg/hm2、K2O 34.34~45.66 kg/hm2。
参考文献
[1] 杨红旗.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分析及问题探讨[J].中国种业,2010(4):18-20.
[2] 吴魁斌,戴建军,赵久明,等.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30(4):339-341.
[3] 甘银波,涂学文,田任久.大豆的最佳氮肥施用时期研究[J].大豆科学,1998,17(4):287-291.
[4] 董钻,谢甫绨.大豆氮磷钾吸收动态及模式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6,22(1):89-94.
[5] 刘鹏,杨玉爱.氮、磷、钾配施及其与钼、硼配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30(2):117-122.
[6] 王政,高瑞凤,李文香,等.氮磷钾肥配施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8,27(4):588-592.
[7] 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50-252.
[8] 张艳,佟斌,吴晓秋,等.肥密处理对不同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0,29(3):444-447.
[9] 王晓伟,闫超,万涛,等.施氮水平对大豆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1(2):49-52.
[10] 姚玉波,马春梅,张磊,等.施氮水平对大豆吸收利用氮素及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4):6-10.
关键词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30-10483-04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cstc2012ggyyjs0063)。
作者简介孙学映(1965-),男,重庆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
大豆富含多种优质植物蛋白、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钙、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高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产品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豆芽、豆油、豆奶、豆浆、豆干、豆腐等已成为大众消费食品。《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要求大量发展大豆食品改善国民营养,到2020年人均年消费达到13 kg,而2013年我国居民人均年消费大豆7 kg左右,尚有很大差距。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栽培历史悠久,但生产技术含量较低、单产水平不高,迫切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大豆生产水平[1]。N、P、K是大豆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元素,施用N、P、K肥是提高大豆单产的重要措施,但在实际生产上,普遍用草木灰和过磷酸钙堆沤后盖种,没有施用N肥的习惯,很少施用K肥,尤其对N肥的施用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常常认为大豆可以固N,无需N肥[2]。为此,前人作了大量研究。吴魁斌等认为,不同施N水平之间产量差异显著,在一定施N条件下,N的利用率随施N水平增加而提高[2]。甘银波等认为,大豆营养生长阶段的最佳施N时间为根瘤形成始期,生殖生长期间的最佳施N时间为开花期[3]。董钻等对大豆N、P、K吸收动态及模式的研究表明,每生产100 kg大豆子粒,从土壤中摄取N 871~9.29 kg、P2O5 1.97~2.47 kg、K2O 5.24~3.63 kg[4]。刘鹏等研究表明,N、P、K与B或Mo肥配施增加了百粒重、总荚数和单株子粒重,提高了大豆产量[5]。王政等认为,大豆N、P和K的累积量与干物质的积累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关系,N、P2O5和K2O吸收比例为2.89∶1.00∶1.75[6]。由此可见,N、P、K对大豆产量存在显著影响。为此,笔者系统分析N、P、K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效应,建立高产栽培数学模型,提出N、P、K肥的适宜取值区间。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试验品种为长江流域春大豆组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天隆一号”,其产量水平较高,稳产性好。N、P和K肥分别采用尿素(N 46.4%)、过磷酸钙(P2O5 12%)和硫酸钾(K2O 51%)。试验地海拔326 m,紫色壤土,排灌方便,试验条件较好。
1.2试验方法田间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大豆子粒产量(Y)为目标变量,N、P2O5和K2O为试验因素,分别用X1、X2和X3表示(表1),共23个小区,随机排列,无重复,小区面积12.0 m2,每小区种植6行,行长5.0 m,行宽0.4 m,种植密度25万株/hm2。过磷酸钙在播种时全部施入,尿素和硫酸钾在苗期和花期分别施入总量的70%和30%[3]。
1.3试验实施2013年3月25日条播,4月24日定苗,5月5日和5月29日追施N、K肥,7月23~25日相继成熟,各小区单独收获全部植株,晾晒脱粒后称量计产。收获时各小区随机抽取10个样株,调查株高、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随机抽取2个100粒,重量误差不超过1 g时,其平均值计为百粒重,其他测试项目均取10株平均值。试验过程中,严格控制密度、施肥及田间管理的各项操作。
2结果与分析
2.1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采用EXCEL 2003对试验数据作初步计算,得出各处理测试项目及产量结果(表2),并列入计算表,用DPS7.5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回归方程建立、失拟性测试和效应分析[7]。结果表明,各因子对株高、有效分枝数和百粒重影响均不显著,对单株粒重和产量影响显著,N对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影响显著。该研究重点分析各因子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3个因子的一次项和二次项及X1X3互作项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3)。
2.2数学模型的建立经DPS软件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如下:
2.3.1单因子主效应分析。保留1个因子,其他因子取0水平,得到各因子与产量的关系模型如下:
3结论与讨论
3.1讨论N、P、K是大豆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大重要元素,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生长前期施N有利于提高总固N量,P对大豆生长和结瘤固氮有促进作用,K对大豆生长发育也具有较大影响[6]。研究表明,在低水平下增施N、P、K肥对产量的影响呈正效应,当超过一定施肥水平时则呈负效应。这一结果与张艳等[8] 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施用N、P、K肥能显著提高大豆产量。这说明在大豆生产上应重视N、P、K肥的合理施用。刘鹏等认为,N、P、K对大豆产量影响顺序为N > K > P,必须注意3种元素的合理配施,尤其控制N肥施用量[5]。但该研究中,各因子增产效应的大小顺序为:P2O5>K2O>N,当施肥水平较高时产生负效应的顺序为:N >K2O>P2O5。 适当增施N肥能促进苗期生长、培育壮苗,并显著提高大豆产量,表现在提高了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研究表明,施N量小于36.11 kg/hm2时,大豆产量随着施N量增加而逐渐提高,但增产幅度呈递减趋势,每增施10 kg/hm2 纯N,产量降低276.5 kg/hm2,当施N量大于36.11 kg/hm2时,增产量降为负值,产量大幅下降。王晓伟等研究表明,随着施N量提高,大豆产量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只有适量施N才能提高产量[9]。姚玉波等认为,不同施N水平对大豆N积累的影响顺序为:中N>低N>高N,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为:低N和中N明显大于高N[10]。吴魁斌等研究认为,随着施N水平的增加,干重及全N积累均会增加,但达到最高峰后又会降低[2]。这些结果表明,施N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但要严格控制用量。
适量增施P肥,单株产量提高,施P不足或过量时,单株有效荚数和粒数减少,瘪粒数增加,单株粒重降低。当P2O5施用量在0~61.46 kg/hm2时,大豆产量随着施P量增加而逐渐提高,超过此范围,产量逐渐降低(图1)。研究表明,随着施P量逐渐增加,增产幅度逐渐降低,每增施10 kg/hm2 P2O5,产量下降140.14 kg/hm2,当施P量小于61.46 kg/hm2时,增产效应为正值,大于61.46 kg/hm2时,增产效应为负值。由此可见,在低水平下增施P肥,大豆产量显著提高,在高水平下增施P肥,产量明显下降。这与蔡柏岩等[11]的研究一致,认为适当施用P肥对大豆单株产量显著提高,施P不足时限制植株的各种代谢,而施P过多时对大豆本身产生各种不良影响,反而降低了产量。
K肥对产量的影响与P肥相似,在低水平情况下增施K肥,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当K2O施用量小于35.93 kg/hm2时,大豆产量随施K量增加而提高。这与郑淑琴[12]的研究结果相似,认为K能明显提高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增加株高、株荚数、百粒重,减少空瘪率,从而提高大豆产量。该研究中不同的是,K对株高、百粒重没有显著影响,并且过量施K反而导致产量降低,每增施7.5 kg/hm2 K2O时,产量下降183.16 kg/hm2,当施K量大于35.93 kg/hm2时,出现负效应。
蔡柏岩等认为,适施P肥有利于促进大豆植株及各器官的N积累[13]。王政等认为,大豆对氮磷钾的吸收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吸收某一元素的同时,必定要吸收一定量的其他元素才能满足生长需要[6]。该研究中,N与K、P与K的互作效应不显著,N与K的互作效应极显著,说明N与K在大豆产量上表现出协同促进作用,当施N量较低时,增施K肥有利于提高产量。
3.2结论在大豆生产上,施用N、P、K肥是获得高产的重要基础,但施用量应在一个合理范围内,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显著减产,还需注意合理搭配,尤其控制N肥用量。当N、P2O5、K2O施用量分别小于36.11、61.46和35.93 kg/hm2时,大豆产量随施用量增加而逐渐提高,反之,产量逐渐降低。N、P、K肥的增产效应呈递减趋势,每增加0.5水平编码值,分别下降2765、140.14和183.16 kg/hm2。获得产量大于3 600 kg/hm2的综合技术措施为:纯N 25.78~40.88 kg/hm2、P2O5 52.0~68.0 kg/hm2、K2O 34.34~45.66 kg/hm2。
参考文献
[1] 杨红旗.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分析及问题探讨[J].中国种业,2010(4):18-20.
[2] 吴魁斌,戴建军,赵久明,等.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30(4):339-341.
[3] 甘银波,涂学文,田任久.大豆的最佳氮肥施用时期研究[J].大豆科学,1998,17(4):287-291.
[4] 董钻,谢甫绨.大豆氮磷钾吸收动态及模式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6,22(1):89-94.
[5] 刘鹏,杨玉爱.氮、磷、钾配施及其与钼、硼配施对大豆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30(2):117-122.
[6] 王政,高瑞凤,李文香,等.氮磷钾肥配施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8,27(4):588-592.
[7] 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50-252.
[8] 张艳,佟斌,吴晓秋,等.肥密处理对不同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0,29(3):444-447.
[9] 王晓伟,闫超,万涛,等.施氮水平对大豆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1(2):49-52.
[10] 姚玉波,马春梅,张磊,等.施氮水平对大豆吸收利用氮素及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