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船舶工业已然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因此,推动高技术船舶发展,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高劳动力就业率,同时加快我国建设造船强国的步伐。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船舶生产的特点及船舶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并从船舶制造、设计、生产和精度管理四方面对未来船舶生产管理模式进行简单探析,以期进一步加快船舶生产管理技术的升级,提高船舶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船舶;生产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形成新的产业竞争环境,不只停留在劳动力成本和设施规模层面,更注重技术和管理等软实力及产业链的协同。产业发展的中心逐渐由原来的追求速度转变为追求质量和效益。因此目前我国船舶工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发展高技术船舶。
一、船舶生产特点及现状
1.船舶生产特点
船舶生产过程包括多种类型的活动,比如物资、设计、制造、质量和安全等多种活动形成一个交叉进行的多层次的系统。正如钱学森教授所说,在工业生产中将产品设计和制造与人工智能技术有机结合,及时反馈制造过程中有关质量的信息,可以保证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同时使整个生产更加灵活有效,即形成综合集成思想体系。而船舶生产工业正是这样一个系统,只有通过综合集成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才能将成本、质量和周期优化组合,以提高我国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如成组技术的利用使日本造船业发生了根本变化。船舶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产品品种多、批量小且高度复杂,需要采取柔性生产方式,在日本大型现代化船厂中存在分道生产线,作用类似于汽车厂中的装配流水线,将相似类型的工具、设备、作业和技能,适当地用于针对某个特定的中间产品或分道生产线设计中,即使它们在细节上存在些差异,无视差异的相似性,日本的造船业正是采用这种成组技术,在生产这种多品种小批量产品上已取得显著成效。
2.船舶制造业发展现状
自2015年以来,我国部分造船企业订单量有所下滑,导致盈利能力下降,资金链更为紧张,船舶行业正在经历寒冬时期。日本曾用20年左右时间成为世界头号造船强国,而我国仅用近几年时间便快速崛起,但是,随着航运业的萧条,高增长反而带来了产能过剩问题。目前我国闲置的造船产能约有40%之多,化解产能过剩迫在眉睫。其次,过去几年我国虽是造船大国,但其主要生产干散货船,即航运中的基本货船,技术含量较低。我国对一些技术难度高、新型环保的运输船占有量比较少,可见加快船舶生产管理的结构调整,进行转型升级工作十分紧迫,力求由造船大国转为造船强国。
二、未来的船舶生产管理模式
根据船舶生产的特点和发展现状,笔者现从船舶制造、设计、生产全过程和精度管理四方面对未来的船舶生产管理模式进行简单探析。
1、船舶制造一体化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造船工业也在不断引进新的学科知识以迅速发展。比如在船舶制造过程中,实现船体建造、舾装和涂装的一体化,即将三者合理有效地安排,实现统一性。现代造船不同于传统造船业,往往以中间产品型为导向,即区域造船法,不必按照船舶系统分类来制造中间产品,而是围绕制造中间产品而展开造船系统的设计、生产和管理环节,并且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时间有序,利用中间产品为导向进行工程分解,充分利用成组技术,实现全面装配。比如建立“微型工厂”,即基层的生产劳动组织,其产品、人员、设备、场地、规模和类型都有一定要求,每个生产单元按照分配的任务指令完成相应任务包,并负责其成本、质量和交货期。另外要对同期制造的所有船体建造、舾装和涂装作业编制综合日程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编制成组生产单元中各车间、班组的作业计划,比如日计划、周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等,对各职能、各工段的计划加以明确,实现柔性与高效优化组合。
2.船舶设计与制造过程一体化
在船舶生产管理过程中需实现船舶产品和制造过程设计的一体化,即设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保证船舶生产过程中协调优化组合其质量、成本和周期,在设计工作初期,要充分考虑影响整个船舶产品寿命周期的各种因素,比如制造、后勤保障等。设计部门要根据造船系统的区域、类型和阶段原理等进行适当调整,与制造过程中的劳动组织结构相互配合。同时成立协同工作组,该组成员包括各方面专业人员,比如营销、计划、设计、物资、财务等。协同工作组人员早期参与到其中,主要强调各种功能的信息,为设计人员提供所需专业知识,设计师与生产工程师之间相互配合,达到产品优化。船舶设计产物要能充分说明各类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船舶)的功能和形态,比如各种图样、表格和技术文件等,不断改善提高设计手段,如利用CAD、CAM或CAPP等软件功能来提高设计工作的质量。设计过程中遵循可靠性原则,首先要充分认识本工厂的制造能力,考虑到其制约性和可制造性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满足船东对船舶产品的功能要求。
3.船舶生产管理一体化
实现一体化的造船工程管理有助于顺利严格地实施造船工艺流程,帮助整体目标有序实现。一体化计划包含多方面内容,从设计到制造再到交货,必须有与之相应的生产计划系统,在建造过程中要考虑到计划偏差,一旦出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比如将进度超前的生产线人员调动到进度落后的生产线,或借助分包商等措施,层层计划都应当严谨深入,确保一体化计划的可操作性。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一些大型船厂已具备实现一体化的基础,在实现一体化的造船工程管理中,设立关于造船工程的管理机构,对建造方针、设计制造进度以及船厂长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编制,实施过程中要监察控制实际执行情况。所有管理人员需充分考虑整个船舶生产过程中的有关因素,运用综合集成思想原理和方法使各项工作协调一致,比如将产品导向型工程的分解原理运用于船舶生产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控制环节,为不同职责的工作人员提供信息率,以帮助其协调彼此工作,为共同目标服务。
4、精度管理
在船舶生产管理中需开展精度管理,有助于开发精度产品,改进创新机制。船舶生产管理一般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产品开发规划、产品概念开发、要素验证、产品设计和投产制造,各个阶段都应贯彻精度管理的思想。比如在产品开发规划中,需要利用精度理论和机会漏斗认真筛选各种产品的开发机会,其中要求企业的市场调研要对比现有产品做出精确的调研计划,调研结果能够真正反映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帮助企业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经营方针目标。另外对于船舶这样的综合性商品需要处理很多复杂的问题,这就需要再概念开发阶段,根据用户的意愿、需求和偏好等要素,将复杂问题分解成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产生多种概念的处理方式,比如在满足船舶航速要求的问题上,有多种解决方案:采用高强度钢、采取多种型号的构建、降低船体结构自重等,对于每一个概念,研究小组都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从中选取最优方案,以求精益求精。再比如改进船舶生产过程中的设计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专业软件以其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如三维实体建模软件、有限元分析软件、结构规范计算软件等在船舶生产设计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在产品设计环节必须实现精度化管理才能提高设计质量。
三、结语:
我国造船业正在逐步实现转型升级,应当坚定地通过市场机制和产业整合淘汰过剩产能,会有更多船舶生产业在市场洗牌中出局,但这正如“凤凰涅槃”,经历了洗牌和升级之痛,会发展地更加健康有序,不断迈向造船强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田波. 基于分布式的船舶涂装面积划分与计算信息系统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09.
[2]胡振华. 基于J2EE和AJAX技术的船舶性能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江南大学,2008.
[3]王磊. 船體多分段综合日程计划模型的研究及其系统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关键词】:船舶;生产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形成新的产业竞争环境,不只停留在劳动力成本和设施规模层面,更注重技术和管理等软实力及产业链的协同。产业发展的中心逐渐由原来的追求速度转变为追求质量和效益。因此目前我国船舶工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发展高技术船舶。
一、船舶生产特点及现状
1.船舶生产特点
船舶生产过程包括多种类型的活动,比如物资、设计、制造、质量和安全等多种活动形成一个交叉进行的多层次的系统。正如钱学森教授所说,在工业生产中将产品设计和制造与人工智能技术有机结合,及时反馈制造过程中有关质量的信息,可以保证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同时使整个生产更加灵活有效,即形成综合集成思想体系。而船舶生产工业正是这样一个系统,只有通过综合集成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才能将成本、质量和周期优化组合,以提高我国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如成组技术的利用使日本造船业发生了根本变化。船舶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产品品种多、批量小且高度复杂,需要采取柔性生产方式,在日本大型现代化船厂中存在分道生产线,作用类似于汽车厂中的装配流水线,将相似类型的工具、设备、作业和技能,适当地用于针对某个特定的中间产品或分道生产线设计中,即使它们在细节上存在些差异,无视差异的相似性,日本的造船业正是采用这种成组技术,在生产这种多品种小批量产品上已取得显著成效。
2.船舶制造业发展现状
自2015年以来,我国部分造船企业订单量有所下滑,导致盈利能力下降,资金链更为紧张,船舶行业正在经历寒冬时期。日本曾用20年左右时间成为世界头号造船强国,而我国仅用近几年时间便快速崛起,但是,随着航运业的萧条,高增长反而带来了产能过剩问题。目前我国闲置的造船产能约有40%之多,化解产能过剩迫在眉睫。其次,过去几年我国虽是造船大国,但其主要生产干散货船,即航运中的基本货船,技术含量较低。我国对一些技术难度高、新型环保的运输船占有量比较少,可见加快船舶生产管理的结构调整,进行转型升级工作十分紧迫,力求由造船大国转为造船强国。
二、未来的船舶生产管理模式
根据船舶生产的特点和发展现状,笔者现从船舶制造、设计、生产全过程和精度管理四方面对未来的船舶生产管理模式进行简单探析。
1、船舶制造一体化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造船工业也在不断引进新的学科知识以迅速发展。比如在船舶制造过程中,实现船体建造、舾装和涂装的一体化,即将三者合理有效地安排,实现统一性。现代造船不同于传统造船业,往往以中间产品型为导向,即区域造船法,不必按照船舶系统分类来制造中间产品,而是围绕制造中间产品而展开造船系统的设计、生产和管理环节,并且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时间有序,利用中间产品为导向进行工程分解,充分利用成组技术,实现全面装配。比如建立“微型工厂”,即基层的生产劳动组织,其产品、人员、设备、场地、规模和类型都有一定要求,每个生产单元按照分配的任务指令完成相应任务包,并负责其成本、质量和交货期。另外要对同期制造的所有船体建造、舾装和涂装作业编制综合日程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编制成组生产单元中各车间、班组的作业计划,比如日计划、周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等,对各职能、各工段的计划加以明确,实现柔性与高效优化组合。
2.船舶设计与制造过程一体化
在船舶生产管理过程中需实现船舶产品和制造过程设计的一体化,即设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保证船舶生产过程中协调优化组合其质量、成本和周期,在设计工作初期,要充分考虑影响整个船舶产品寿命周期的各种因素,比如制造、后勤保障等。设计部门要根据造船系统的区域、类型和阶段原理等进行适当调整,与制造过程中的劳动组织结构相互配合。同时成立协同工作组,该组成员包括各方面专业人员,比如营销、计划、设计、物资、财务等。协同工作组人员早期参与到其中,主要强调各种功能的信息,为设计人员提供所需专业知识,设计师与生产工程师之间相互配合,达到产品优化。船舶设计产物要能充分说明各类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船舶)的功能和形态,比如各种图样、表格和技术文件等,不断改善提高设计手段,如利用CAD、CAM或CAPP等软件功能来提高设计工作的质量。设计过程中遵循可靠性原则,首先要充分认识本工厂的制造能力,考虑到其制约性和可制造性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满足船东对船舶产品的功能要求。
3.船舶生产管理一体化
实现一体化的造船工程管理有助于顺利严格地实施造船工艺流程,帮助整体目标有序实现。一体化计划包含多方面内容,从设计到制造再到交货,必须有与之相应的生产计划系统,在建造过程中要考虑到计划偏差,一旦出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比如将进度超前的生产线人员调动到进度落后的生产线,或借助分包商等措施,层层计划都应当严谨深入,确保一体化计划的可操作性。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一些大型船厂已具备实现一体化的基础,在实现一体化的造船工程管理中,设立关于造船工程的管理机构,对建造方针、设计制造进度以及船厂长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编制,实施过程中要监察控制实际执行情况。所有管理人员需充分考虑整个船舶生产过程中的有关因素,运用综合集成思想原理和方法使各项工作协调一致,比如将产品导向型工程的分解原理运用于船舶生产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控制环节,为不同职责的工作人员提供信息率,以帮助其协调彼此工作,为共同目标服务。
4、精度管理
在船舶生产管理中需开展精度管理,有助于开发精度产品,改进创新机制。船舶生产管理一般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产品开发规划、产品概念开发、要素验证、产品设计和投产制造,各个阶段都应贯彻精度管理的思想。比如在产品开发规划中,需要利用精度理论和机会漏斗认真筛选各种产品的开发机会,其中要求企业的市场调研要对比现有产品做出精确的调研计划,调研结果能够真正反映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帮助企业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经营方针目标。另外对于船舶这样的综合性商品需要处理很多复杂的问题,这就需要再概念开发阶段,根据用户的意愿、需求和偏好等要素,将复杂问题分解成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产生多种概念的处理方式,比如在满足船舶航速要求的问题上,有多种解决方案:采用高强度钢、采取多种型号的构建、降低船体结构自重等,对于每一个概念,研究小组都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从中选取最优方案,以求精益求精。再比如改进船舶生产过程中的设计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专业软件以其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如三维实体建模软件、有限元分析软件、结构规范计算软件等在船舶生产设计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在产品设计环节必须实现精度化管理才能提高设计质量。
三、结语:
我国造船业正在逐步实现转型升级,应当坚定地通过市场机制和产业整合淘汰过剩产能,会有更多船舶生产业在市场洗牌中出局,但这正如“凤凰涅槃”,经历了洗牌和升级之痛,会发展地更加健康有序,不断迈向造船强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田波. 基于分布式的船舶涂装面积划分与计算信息系统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09.
[2]胡振华. 基于J2EE和AJAX技术的船舶性能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江南大学,2008.
[3]王磊. 船體多分段综合日程计划模型的研究及其系统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