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刘榴(1984.04-),女,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
摘要:全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影响角度出发,对大学生中易出现的群体类型进行了研究,并针对群体的影响力提出了相应的通过群体影响促进大学生学习心理良性发展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心理;群体影响
大学阶段,是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很容易受到所处群体的影响,而一旦这种影响形成并以个人习惯的方式固定下来,就会延续到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乃至影响终身。因此,从群体影响的角度来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进行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是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人的行为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两类,群体行为是那些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他人的影响效应会随人数的增加而递增。在一个群体中,群体成员的行为会影响个体的行为,产生大于个体行为的效果,而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对于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而言,应能洞察到大学生群体中对学生学习心理产生影响的群体思维,并着力扩大积极影响的效果,对消极影响加以控制和引导,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观。
一、 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类别及其影响
大学生是一群处在大学这一相对独立的场域内的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年龄差异较小,兴趣、爱好、价值观等较为接近,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同辈群体。大学生主要的同辈群体有以下几类:
1. 宿舍群体
大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宿舍内和同学相处,宿舍这一最小单位的群体也就成了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最常见形式。长时间的相处,会使得一个宿舍内部形成共同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根据阿施(1961)的研究,3至5个人比只有1个或2个人能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当前的大学生宿舍大都是4——5人一间,因此,一个学生宿舍内部形成的群体,是最容易影响到个人行为的。
2. 学生组织群体
大学里各种类型的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等也是大学生同辈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这种学生组织,将不同专业、年级、地域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中等规模的同辈群体。根据哈里斯(1996)的研究,而孩子常常会受到比他们稍微大一点的同伴的影响。因此,在学生组织群体中,低年级学生的行为容易受到高年级学生的影响。
3. 共同目标群体
此类群体的成员大多是成绩较好的或有一定共同人生目标的大学生,如考研、创业等等。在此类群体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目标,极易形成独特的群体思维,此种群体思维的形成,既有可能促进好的决策,也有可能阻碍群体形成好的决策。
二、 如何运用群体影响对大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干预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类别及其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群体影响的程度是相当高的,而且这些群体影响中大多数是一些负面影响,而这也是大学生群体建立的基础造成的。由于当前的大学生都是90后,这一代人大多表现出自我意识较强,独立意识较弱且心理较为脆弱。因此,大学在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时,不能忽视群体的影响。对此,笔者针对大学生的同辈群体影响提出以下干预建议:
1. 充分调动同辈群体的影响力
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前长期较为单纯的学校生活,使得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仍然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阶段,认知上较为模糊,学习的目标、动机、态度等易受到所处群体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调整。此外,90后大学生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情绪不稳定,起伏较大,当处在和同辈一起学习的环境中时,个人之间的情绪状态很容易彼此形成干预。因此,群体内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能极大的调动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形成社会助长效应,提高学习效能;而消极的学习情绪则会形成消极的学习氛围,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减弱学习效能。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行为的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的,他人的行为就像一个信息源,而观察者通常利用这些信息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大学生如果能分辨周围的信息源是带来积极影响的还是消极影响的,就会让大学生自觉地选择具有积极影响的信息源,自觉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改善自己的学习观。
2. 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相互作用
在进入大学以前,学生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因此,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仍能表现出对于以往应试教育模式的依恋而不愿意发生改变,而大学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模式上发生改变,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改变为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过程中,群体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因此,运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关于群体心理效应的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大学生尽快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
⑴从众
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者信念的改变。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因此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迫使个人顺从或接纳群体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去群体中大多数人的行为趋于一致。积极的群体行为,会让大学生在从众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激励,在学习上共同进步,而消极的群体行为,会让大学生在从众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惰性得到更多的强化。
⑵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是指当群体共同从事一项工作时,会对个体的行动力产生激发作用,从而提高个人工作的效能。当大学生在群体中共同学习时,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的表现时,就去产生强大的驱动力,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行为,使之变得更加积极。发挥同辈之间的社会助长作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能。
⑶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是指在群体作业时,个人付出的努力比个人单独作业时偏少。因此,在大学中经常出现的合作学习中,会有小组成员责任感被分散,不付出努力,从而导致群体整体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而其他成员则会因为不努力学习成员的行为受到干扰,降低自己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学生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并适当发挥积极从众和社会助长效应的促进作用,意识到消极从众和社会懈怠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并有意识的加以避免,提升群体中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群体学习行为对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沈超 何秀梅.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106-112
[2]大学生学习行为群体影响研究.胡新萍.教育求索2013年7期.190-192
摘要:全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影响角度出发,对大学生中易出现的群体类型进行了研究,并针对群体的影响力提出了相应的通过群体影响促进大学生学习心理良性发展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心理;群体影响
大学阶段,是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很容易受到所处群体的影响,而一旦这种影响形成并以个人习惯的方式固定下来,就会延续到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乃至影响终身。因此,从群体影响的角度来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进行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是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人的行为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两类,群体行为是那些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他人的影响效应会随人数的增加而递增。在一个群体中,群体成员的行为会影响个体的行为,产生大于个体行为的效果,而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对于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而言,应能洞察到大学生群体中对学生学习心理产生影响的群体思维,并着力扩大积极影响的效果,对消极影响加以控制和引导,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观。
一、 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类别及其影响
大学生是一群处在大学这一相对独立的场域内的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年龄差异较小,兴趣、爱好、价值观等较为接近,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同辈群体。大学生主要的同辈群体有以下几类:
1. 宿舍群体
大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宿舍内和同学相处,宿舍这一最小单位的群体也就成了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最常见形式。长时间的相处,会使得一个宿舍内部形成共同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根据阿施(1961)的研究,3至5个人比只有1个或2个人能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当前的大学生宿舍大都是4——5人一间,因此,一个学生宿舍内部形成的群体,是最容易影响到个人行为的。
2. 学生组织群体
大学里各种类型的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等也是大学生同辈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这种学生组织,将不同专业、年级、地域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中等规模的同辈群体。根据哈里斯(1996)的研究,而孩子常常会受到比他们稍微大一点的同伴的影响。因此,在学生组织群体中,低年级学生的行为容易受到高年级学生的影响。
3. 共同目标群体
此类群体的成员大多是成绩较好的或有一定共同人生目标的大学生,如考研、创业等等。在此类群体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目标,极易形成独特的群体思维,此种群体思维的形成,既有可能促进好的决策,也有可能阻碍群体形成好的决策。
二、 如何运用群体影响对大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干预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类别及其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群体影响的程度是相当高的,而且这些群体影响中大多数是一些负面影响,而这也是大学生群体建立的基础造成的。由于当前的大学生都是90后,这一代人大多表现出自我意识较强,独立意识较弱且心理较为脆弱。因此,大学在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时,不能忽视群体的影响。对此,笔者针对大学生的同辈群体影响提出以下干预建议:
1. 充分调动同辈群体的影响力
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前长期较为单纯的学校生活,使得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仍然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阶段,认知上较为模糊,学习的目标、动机、态度等易受到所处群体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调整。此外,90后大学生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情绪不稳定,起伏较大,当处在和同辈一起学习的环境中时,个人之间的情绪状态很容易彼此形成干预。因此,群体内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能极大的调动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形成社会助长效应,提高学习效能;而消极的学习情绪则会形成消极的学习氛围,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减弱学习效能。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行为的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的,他人的行为就像一个信息源,而观察者通常利用这些信息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大学生如果能分辨周围的信息源是带来积极影响的还是消极影响的,就会让大学生自觉地选择具有积极影响的信息源,自觉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改善自己的学习观。
2. 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相互作用
在进入大学以前,学生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因此,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仍能表现出对于以往应试教育模式的依恋而不愿意发生改变,而大学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模式上发生改变,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改变为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过程中,群体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因此,运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关于群体心理效应的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大学生尽快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
⑴从众
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者信念的改变。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因此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迫使个人顺从或接纳群体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去群体中大多数人的行为趋于一致。积极的群体行为,会让大学生在从众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激励,在学习上共同进步,而消极的群体行为,会让大学生在从众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惰性得到更多的强化。
⑵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是指当群体共同从事一项工作时,会对个体的行动力产生激发作用,从而提高个人工作的效能。当大学生在群体中共同学习时,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的表现时,就去产生强大的驱动力,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行为,使之变得更加积极。发挥同辈之间的社会助长作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能。
⑶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是指在群体作业时,个人付出的努力比个人单独作业时偏少。因此,在大学中经常出现的合作学习中,会有小组成员责任感被分散,不付出努力,从而导致群体整体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而其他成员则会因为不努力学习成员的行为受到干扰,降低自己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学生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并适当发挥积极从众和社会助长效应的促进作用,意识到消极从众和社会懈怠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并有意识的加以避免,提升群体中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群体学习行为对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沈超 何秀梅.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106-112
[2]大学生学习行为群体影响研究.胡新萍.教育求索2013年7期.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