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寻古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太行山南麓和中条山东端的两山相交处的一个山坳里,有一个恢宏大气、鳞次栉比、浑厚坚固的山间城郭。它北依樊山,西临樊溪,枕山际水,雉堞林立,有城墙、堡寨、楼阁、祠庙、书院、花园,大型院落16座,各种房屋640间,占地约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逾3.6万平方米。它地处深山,并非皇家城池,却有一个显赫甚而犯忌的称呼——皇城相府。多少年来,它“养在深闺人未识”,今天,它的神秘面纱将被徐徐揭开。
  
  古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皇城相府的确切地址是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这是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陈氏家族的世居地。
  从明代孝宗(1510年)到清代乾隆(1760年)的250年间,从这个家族走出41位贡生,19位举人,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在其鼎盛期的康熙年间,陈氏家族的居官者达16人,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盛况,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这在中国科举史、文化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堪称古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清代大学者、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清初宰相)的陈廷敬是这一家族的集中代表。陈廷敬原名陈敬,顺治十五年,年仅20岁的陈敬考中进士,因为同榜进士中有两位陈敬,为易于区分,顺治皇帝在朝廷上亲自为其更名,在他的名字中间加上了一个“廷”字。顺治皇帝的这一改动,也许正是这位新科进士一生好运的重大契机。此后54年间,陈廷敬平步青云,喧极一时,成为康熙皇帝的政治导师与肱股重臣,先后封官进爵28次。陈廷敬一生备极荣恩,康熙皇帝称其为“全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陈廷敬去世之后,康熙皇帝赐谥号“文贞”,并派遣三皇子主持丧礼,护丧归葬故乡。
  
  浑厚坚固的山间城堡
  
  依建筑年代和建筑样式,皇城相府分为内、外两城。内城统称“斗筑居”,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
  明朝末年,豫陕流寇横行,王嘉胤、王自用部20万人马,几乎席卷山西全境。明崇祯五年,(1632年),为抵御流寇,自保于乱世,陈氏家族在樊山脚下修建了高达7层的防御性建筑河山楼,名取“河山为囿”之意。楼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高23米,可同时容纳千余人避难。它历经400余年仍巍然屹立,是皇城相府的标志性建筑。
  作为民用军事防御堡垒,河山楼的设计非常科学周全。3层以上才设窗户,堡垒的石门高悬于2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瞭望敌情、保卫城堡,底层深入地下,开辟有秘密地道,便于转移逃生。楼内还备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储备有大量粮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
  此楼建于公元1632年,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800余人入楼避难。流寇久攻不下,扬言要日夜封锁并采取火攻,楼内村民将井水从楼顶泼下,以显示准备充分,不惧围困,流寇知难而退,撤兵离去。此后10个月里,流寇又先后3次进犯,依靠河山楼的庇佑而逃过兵灾的村民多达数千人次。
  河山楼峻工的第二年,陈氏家族修建了“斗筑居”城墙,将河山楼、世德居、树德居等建筑囊括其中,仅用7个月的时间即全部完工。内城墙高达12米,与明建平遥古城和九边重镇太原的城墙等高。城头遍设垛口,东南、东北二角设文昌、关帝二阁。城墙内四周设藏兵洞,共计5层125问,为战时家丁、民勇藏身休憩之处。藏兵洞大多为窑洞式建筑,具有明代风格,因为地势较高,站在远处即可看到它们一字排开,显得颇为壮观。
  清顺治六年,大同总兵姜镶发动兵变,烽烟燃遍三晋,姜镶部将张光斗上门召降,陈家不从。张光斗便率兵围攻“斗筑居”,陈家坚守数月,直到清军解围。陈氏家族因为没有参与这次注定会失败的兵变而逃过了这场政治灾难。民国初年,政局混乱,河南土匪多次越境进犯阳城,皇城村坚固的城墙使得土匪不敢有所企图,在乱世之中又一次护佑了百姓。
  
  典型的官文化建筑群
  
  皇城相府的外城又叫“中道庄”,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这一年陈廷敬拜文渊阁大学士。“中道庄”实际是陈廷敬府邸,紧依内城西墙而筑,基本呈正方形,主要建筑为冢宰第、大学士第,配套建筑有书房、花园、小姐院及管家院。相府大门外有一大一小两座功德牌坊,城墙以南有南书院、花园、状元桥、飞鱼阁、八卦亭、祖师庙等。此外还有占地11000平方米的止园书堂,为旧时陈氏家族子弗读书的地方。
  “中道庄”与山西乔家大院等晋商院落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官家气派十足,它是一组别具特色的官宅建筑群,融宫廷规制与地方特色为一体,既体现着传统的封建礼制文化,又体现着清代官居建筑文化。
  相府院内,御书楼立于最前端,楼上陈列着康熙帝亲赐御书“午亭山村”4个大字的匾额及“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相府正门,是高大巍峨的城堡式门楼,门洞上镶嵌着两块匾额:“中道庄”和“天恩世德”。
  功德牌坊是进入皇城相府后第一座大牌坊,四柱三楼,通体石雕而成,基周瑞兽相拥,坊额雕龙刻凤,气势恢宏、壮观,正面上方刻有“冢宰总宪”4个大字。“冢宰”是宰相的别称,意为百官之首;“总宪”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牌坊两侧刻有“一门衍泽”、“五世承恩”,8个大字;告诉人们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恩。
  再往里进,为小牌坊,仍是通体石雕,两柱一楼,上载从明代嘉靖到清代顺治年间陈廷敬父辈所授官职,这同样为陈氏一门荣耀的标志。这两座牌坊都是封建社会“官文化”的重要标志物,向人们展示着陈氏家族的荣耀仕途及辉煌历史。
  “冢宰第”是中道庄的主体建筑,自然最能体现封建“官文化”。走近冢宰第,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照壁,照壁正中镶嵌着麒麟砖雕,两侧各垂直排列有6幅内容完全不同的砖雕。冢宰第内的正北厅堂内,悬挂有康熙御笔匾额“点翰堂”。传说康熙皇帝南巡驾临皇城时,御笔钦点陈家第六位进士、陈廷敬之子陈壮履为翰林,点翰堂因此而得名。此后,康熙皇帝走过的正门也被称为御道,官员及庶民从此一律改走东西次间偏门。
  正厅往北为内宅,入大门西折往北沿狭长通道可通花园、假山、鱼池等地。花园往北就是专为家族中成年少女居住而建的小姐院。小姐院都是卷棚顶也就是罗锅顶,屋顶上面没有屋脊与脊兽,与周边房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一建筑样式的选择,是陈氏家族崇尚男尊女卑、希望女眷顺从封建礼教观念的切实体现。而管家院与主人房舍的差别则体现了“尊卑有分,上下有等,内外有别”的传统礼制观念。还有陈氏宗祠祠堂内的家族世系图谱,准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陈氏旺族的不同凡响,更是一处显示“官文化”的特殊陈列。(文章代码:101529)
  
  [责任编辑]王凯
其他文献
8月未央。暑热正酣可能您正在寻找一个清凉的地方消夏,犹豫不定没关系,不妨看看别人是怎么过的。在本期的“自游自在”栏目中,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下与大海有关的行摄之旅。  比如去东海边上的鼓浪屿岛上吹吹海风,迷上夜色下的万国建筑。  比如去大海上看360°的风景,拍壮美的海上日出……  就这样,沉醉在美丽的仲夏夜之梦。  夜幕降临,鼓浪屿在大海波涛的抚拍下,安静的睡了。  这是我所喜欢的时分,与灯火马龙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