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硬脂肪酸钠混合物这个名字恐怕大家很不熟悉,但用这种化合物制作的产品却是大家每天都要用到的日用品。这种东西我们大多在超市就能买到。当然,在超市的收银小票上,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肥皂”。从最初认识肥皂的那一天起,它伴随我们经历了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可是,对于肥皂,究竟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相信就是以Geek自居的读者也不多。于是,《Geek》将通过本文告诉诸君:我们不仅要知道肥皂,了解肥皂,还要制作手工皂。
肥皂的起源
对于肥皂的起源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世界各地寻找到不同的答案。最早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那时,在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位于亚洲西部)的人们,将1份油脂与5份碱性植物灰混合,在清洁衣物的时候用。而在欧洲,肥皂的起源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罗马人在祭神时,烧烤牛、羊肉流出的油脂滴落在炉膛内的草木灰上,会自然形成“油脂球”。而人们在洗衣时发现,涂抹了“油脂球”的衣物更容易清洁。而另一种说法则是高卢人每逢遇到节日,便将羊油与山毛榉灰混合到一起,搅拌为粘稠的糊状之后,将它涂抹在头发上,便于将头发梳理为各种发型。不过有一次节日,高卢人突然遇到了倾盆大雨,不少人的发型被淋坏了,可是事后人们却意外地发现他们的头发变干净了。而在中国,我们的先人们也是很早就知道利用草木灰与天然碱制作肥皂清洁衣物。当时,先人们将猪胰腺、猪油与草木灰混合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制作成块状固体,将其称之为“胰子(后来国外的肥皂进入中国时,被俗称为洋胰也就是这个原因)”。不过,在众多有关肥皂的起源的故事中,发生在古埃及的故事最有意思。
P.S.古埃及:腓尼基厨师的秘密
在公元前7世纪,在作为四大文明发源地的古埃及,肥皂的起源与皇宫中一位腓尼基厨师的秘密有关。有一天,这位厨师在制作晚餐时,不小心将一罐食用油打翻。为了避免其他人发现,他便用炉膛中的草木灰将油覆盖,并手捧这些浸透有食用油的草木灰到河边扔掉。完成了这一切后,这位厨师将沾满油渍的手伸入河水中。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只须用手轻搓几下,手上的油渍便被洗掉了,甚至手上的那些陈年污垢也消失得一干二净。本来,这位厨师应该将他打翻食用油之后,遇到神奇的事情作为秘密守口如瓶的。不过他却犯了一个错误,将这个秘密告诉了另外一位厨师。他可不知道这位厨师也是个大嘴巴,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腓尼基厨师的秘密就成为了古埃及人人皆知的秘密。甚至连古埃及的法老也知道了这个秘密,让腓尼基厨师特别制作些拌有油的草木灰供他洗手用。
制作肥皂的两大原料
在众多与肥皂的起源有关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相同之处—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肥皂都是由油脂与碱性物质混合后产生的。这说明制作肥皂的主要原料,就是油脂与碱性物质。有了这两大原料,肥皂才能被制作出来。下面我们就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油脂与碱性物质。
1 油脂
动物性油脂
在前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肥皂的起源都与动物性油脂有关。动物性油脂主要指的是牛油、羊油和猪油。用这三种油脂制作的肥皂,具有清洁效果突出,质地坚硬的特点。不仅泡沫细腻,而且泡沫浓厚持久。目前,色泽较白的动物性油脂可用于制作香皂;而色泽较黄的动物性油脂则用于制作洗衣皂。
植物性油脂
植物性油脂指的通过对植物的根、茎、叶与果实进行加工而获得的油脂,主要包括棕榈油、橄榄油、椰油以及蓖麻油等。在作为制作肥皂的原料历史中,植物性油脂的时间并没有动物性油脂长。目前,植物性油脂多用于制作手工皂。除了以上介绍的植物性油脂之外,我们常用的花生油、葵花籽油、以及大豆油等,也都可以用于制作肥皂。
2 碱性物质
天然碱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肥皂中最早的碱性物质不是碳酸钠,就是碳酸钾。前者出产于天然的湖矿,而后者则是草木灰的主要成份。比如在埃及亚历山大城附近的湖中,就盛产天然的碳酸钠。一直到18世纪,天然碱就一直作为制作肥皂不可获缺的碱性物质。不过,随着氢氧化钠的廉价生产,天然碱已经很少用于工业化生产肥皂,只在制作手工皂时才会偶尔用到。
氢氧化钠
由于天然碱难以获得、数量较少,早期的肥皂都是贵族们所享受的奢侈品。不过,在1791年,这样的情况有所改变—当时,法国化学家卢布兰用电解食盐方法获得了氢氧化钠。采用这种方法获得的氢氧化钠不仅纯度较高,而且成本非常低廉。从此,人们告别了从草木灰中制取碱性物质的古老方法。而在19世纪末,制作肥皂终于由作坊转入了工厂,最终成为了工业化的产品。
P.S.肥皂名称的来历
当我们的先人们还生活在黄河流域之时,他们就知道使用皂荚树的果实,也就是用皂荚来洗衣服。而后,随着人类的迁徙,先人们由黄河流域来到了长江流域。不过,他们在长江流域没有发现黄河流域的皂荚树。没有皂荚树,自然就没有皂荚,也就无法与以前一样洗衣服。对于这一问题,好在先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现一种生长在长江流域,却叫不上名字的树(无患子,学名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这种树所结出的果实具有与皂荚相同的功效,同样能用于洗衣服。不仅如此,该果实还要比皂荚更加肥厚丰腴。于是,他们根据果实的特点,给这种树取名为“肥皂树”,并将果实称之为“肥皂子”或“肥皂果”。后来,由于人造的肥皂也具有与天然的肥皂子相同的功能,也就沿用了这一名称。
肥皂清洁衣物的原理
自从肥皂被发明以来,它就被作为一种清洁用品使用。从最初只有贵族们才能享受,到人人都买得起,肥皂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而在有关肥皂的广告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句子:祛除污渍、油渍,我用XX牌肥皂;XX牌肥皂,祛污、祛油能力超强……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提出问题了:肥皂是清洁衣物的原理是什么?不过,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了解肥皂中到底有什么?只有知道了肥皂的成份,才能更好地回答第一个问题。
肥皂的成份
肥皂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化合物,而是主要成份为硬脂肪酸钠(分子式为C17H35COONa)的混合物。除了大量的硬脂肪酸钠之外,肥皂中还有可能含有松香、水玻璃、香料以及染料等填充剂。从肥皂的结构上看,让它具有清洁能力的就是硬脂肪酸钠。在硬脂肪酸钠分子中,包含了不带电荷的非极性憎水部分(烃基)与带电荷呈极性的亲水部分(羧基)。我们平时用肥皂清洁衣物,就是在硬脂肪酸钠这两部分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祛除污渍的过程
一般而言,衣物上的污渍主要都附着在衣物表面。将衣物放入水中之
肥皂的起源
对于肥皂的起源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世界各地寻找到不同的答案。最早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那时,在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位于亚洲西部)的人们,将1份油脂与5份碱性植物灰混合,在清洁衣物的时候用。而在欧洲,肥皂的起源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罗马人在祭神时,烧烤牛、羊肉流出的油脂滴落在炉膛内的草木灰上,会自然形成“油脂球”。而人们在洗衣时发现,涂抹了“油脂球”的衣物更容易清洁。而另一种说法则是高卢人每逢遇到节日,便将羊油与山毛榉灰混合到一起,搅拌为粘稠的糊状之后,将它涂抹在头发上,便于将头发梳理为各种发型。不过有一次节日,高卢人突然遇到了倾盆大雨,不少人的发型被淋坏了,可是事后人们却意外地发现他们的头发变干净了。而在中国,我们的先人们也是很早就知道利用草木灰与天然碱制作肥皂清洁衣物。当时,先人们将猪胰腺、猪油与草木灰混合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制作成块状固体,将其称之为“胰子(后来国外的肥皂进入中国时,被俗称为洋胰也就是这个原因)”。不过,在众多有关肥皂的起源的故事中,发生在古埃及的故事最有意思。
P.S.古埃及:腓尼基厨师的秘密
在公元前7世纪,在作为四大文明发源地的古埃及,肥皂的起源与皇宫中一位腓尼基厨师的秘密有关。有一天,这位厨师在制作晚餐时,不小心将一罐食用油打翻。为了避免其他人发现,他便用炉膛中的草木灰将油覆盖,并手捧这些浸透有食用油的草木灰到河边扔掉。完成了这一切后,这位厨师将沾满油渍的手伸入河水中。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只须用手轻搓几下,手上的油渍便被洗掉了,甚至手上的那些陈年污垢也消失得一干二净。本来,这位厨师应该将他打翻食用油之后,遇到神奇的事情作为秘密守口如瓶的。不过他却犯了一个错误,将这个秘密告诉了另外一位厨师。他可不知道这位厨师也是个大嘴巴,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腓尼基厨师的秘密就成为了古埃及人人皆知的秘密。甚至连古埃及的法老也知道了这个秘密,让腓尼基厨师特别制作些拌有油的草木灰供他洗手用。
制作肥皂的两大原料
在众多与肥皂的起源有关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相同之处—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肥皂都是由油脂与碱性物质混合后产生的。这说明制作肥皂的主要原料,就是油脂与碱性物质。有了这两大原料,肥皂才能被制作出来。下面我们就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油脂与碱性物质。
1 油脂
动物性油脂
在前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肥皂的起源都与动物性油脂有关。动物性油脂主要指的是牛油、羊油和猪油。用这三种油脂制作的肥皂,具有清洁效果突出,质地坚硬的特点。不仅泡沫细腻,而且泡沫浓厚持久。目前,色泽较白的动物性油脂可用于制作香皂;而色泽较黄的动物性油脂则用于制作洗衣皂。
植物性油脂
植物性油脂指的通过对植物的根、茎、叶与果实进行加工而获得的油脂,主要包括棕榈油、橄榄油、椰油以及蓖麻油等。在作为制作肥皂的原料历史中,植物性油脂的时间并没有动物性油脂长。目前,植物性油脂多用于制作手工皂。除了以上介绍的植物性油脂之外,我们常用的花生油、葵花籽油、以及大豆油等,也都可以用于制作肥皂。
2 碱性物质
天然碱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肥皂中最早的碱性物质不是碳酸钠,就是碳酸钾。前者出产于天然的湖矿,而后者则是草木灰的主要成份。比如在埃及亚历山大城附近的湖中,就盛产天然的碳酸钠。一直到18世纪,天然碱就一直作为制作肥皂不可获缺的碱性物质。不过,随着氢氧化钠的廉价生产,天然碱已经很少用于工业化生产肥皂,只在制作手工皂时才会偶尔用到。
氢氧化钠
由于天然碱难以获得、数量较少,早期的肥皂都是贵族们所享受的奢侈品。不过,在1791年,这样的情况有所改变—当时,法国化学家卢布兰用电解食盐方法获得了氢氧化钠。采用这种方法获得的氢氧化钠不仅纯度较高,而且成本非常低廉。从此,人们告别了从草木灰中制取碱性物质的古老方法。而在19世纪末,制作肥皂终于由作坊转入了工厂,最终成为了工业化的产品。
P.S.肥皂名称的来历
当我们的先人们还生活在黄河流域之时,他们就知道使用皂荚树的果实,也就是用皂荚来洗衣服。而后,随着人类的迁徙,先人们由黄河流域来到了长江流域。不过,他们在长江流域没有发现黄河流域的皂荚树。没有皂荚树,自然就没有皂荚,也就无法与以前一样洗衣服。对于这一问题,好在先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现一种生长在长江流域,却叫不上名字的树(无患子,学名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这种树所结出的果实具有与皂荚相同的功效,同样能用于洗衣服。不仅如此,该果实还要比皂荚更加肥厚丰腴。于是,他们根据果实的特点,给这种树取名为“肥皂树”,并将果实称之为“肥皂子”或“肥皂果”。后来,由于人造的肥皂也具有与天然的肥皂子相同的功能,也就沿用了这一名称。
肥皂清洁衣物的原理
自从肥皂被发明以来,它就被作为一种清洁用品使用。从最初只有贵族们才能享受,到人人都买得起,肥皂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而在有关肥皂的广告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句子:祛除污渍、油渍,我用XX牌肥皂;XX牌肥皂,祛污、祛油能力超强……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提出问题了:肥皂是清洁衣物的原理是什么?不过,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了解肥皂中到底有什么?只有知道了肥皂的成份,才能更好地回答第一个问题。
肥皂的成份
肥皂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化合物,而是主要成份为硬脂肪酸钠(分子式为C17H35COONa)的混合物。除了大量的硬脂肪酸钠之外,肥皂中还有可能含有松香、水玻璃、香料以及染料等填充剂。从肥皂的结构上看,让它具有清洁能力的就是硬脂肪酸钠。在硬脂肪酸钠分子中,包含了不带电荷的非极性憎水部分(烃基)与带电荷呈极性的亲水部分(羧基)。我们平时用肥皂清洁衣物,就是在硬脂肪酸钠这两部分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祛除污渍的过程
一般而言,衣物上的污渍主要都附着在衣物表面。将衣物放入水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