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成为当前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提高幼儿的自我认同感为研究目的,对幼儿的心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方式等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培养幼儿自我认同感的方法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理论体系。本文对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自我认同感;培养;自信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初始阶段都有很明确的目标,但是时间长了却发现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因此便迷惘了。其实,只要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建立起来,教育就会事半功倍。许多懂事、孝顺的孩子都拥有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每当孩子做成一件事后,家长如果予以表扬,孩子就会产生自我认同感。这样,家长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励和表扬孩子,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而这种自信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呢?
第一,要信任孩子,不要总是怀疑孩子。信任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孩子得到别人的信任以后,自信心就会慢慢发展起来。如果孩子一开始得到的正向评价比负向评价多,那么他往往会出落得自信、懂事;如果家长老是数落孩子的缺点,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不自信,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对于下面这个著名的试验,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试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试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他和助手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以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各方面都很优秀。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很好地证明了信任对少年儿童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二,既要言传身教又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家长要创设一个能够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变得自信起来。平时,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如“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等等。这是因为,孩子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家长的评价。如果家长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教师、家长等成年人是孩子效仿的榜样,因此在孩子面前应该乐观、坚强、勇敢、自信、直率,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
科学研究表明,幼儿从一岁多就出现自我意识,开始自我表现。他喜欢自己做事情,不喜欢被父母代劳或干涉,比如爬上爬下或者从高处跳下。不管多么麻烦、多么危险,当孩子最终做到这些事情以后,都会表现出非常高兴的样子。这也许是因为幼儿从这些举动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幼儿从这样的不断尝试中获得生活经验和教训,一步步成长起来。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有意识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安全第一”。这样一来,你就会慢慢地发现孩子越来越有主见了,越来越自信了。
第三,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从生下来那天起,就对周边的事物感兴趣。随着身体的发育,他要通过自己的感官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索。我们经常听到孩子问“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为什么花儿是红的,叶是绿的?”或者问“我是从哪里来的?”等等,有时问得家长哑口无言,甚至面红耳赤。好奇心人皆有之。孩子问问题的过程,也是他思索和认知周边事物的过程。这个时候,家长不能厌烦,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把孩子的好奇當成“离经叛道”,而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耐心细致给孩子解答疑惑。就孩子本身而言,好奇是共性的,但不同的孩子各有差异。比如,你的孩子在这方面好奇,获得了这方面的知识,而别的孩子却对此一窍不通,相对来说,这时你的孩子就是独一无二的,他就会感到自豪和骄傲,在他心中会产生这样一个信念:你行我也行,我比你更行。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正确对待孩子所谓的“离经叛道”行为。
最后,实践是提高孩子自我认同感的最好途径。有句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家长要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给孩子创造机会,通过自己的体验,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我认同感。日常生活中,孩子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家长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进行应变能力的锻炼。此外,家长还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参加一些综合活动,增长孩子的见识,积累相关经验,比如,可以让孩子“大带小”,培养责任感,让他们自己处理各种关系和问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培养孩子自我认同感不可小视的环节,是孩子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以培养孩子积极的认识世界的态度和兴趣,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二版
[2]罗伯特·里森纳(美国)《培养孩子价值观和梦想的5个关键》,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版
[3]王红梅《浅谈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时代报告》2011年9月上期
关键词:自我认同感;培养;自信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初始阶段都有很明确的目标,但是时间长了却发现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因此便迷惘了。其实,只要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建立起来,教育就会事半功倍。许多懂事、孝顺的孩子都拥有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每当孩子做成一件事后,家长如果予以表扬,孩子就会产生自我认同感。这样,家长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励和表扬孩子,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而这种自信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呢?
第一,要信任孩子,不要总是怀疑孩子。信任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孩子得到别人的信任以后,自信心就会慢慢发展起来。如果孩子一开始得到的正向评价比负向评价多,那么他往往会出落得自信、懂事;如果家长老是数落孩子的缺点,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不自信,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对于下面这个著名的试验,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试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试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他和助手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以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各方面都很优秀。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很好地证明了信任对少年儿童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二,既要言传身教又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家长要创设一个能够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变得自信起来。平时,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如“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等等。这是因为,孩子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家长的评价。如果家长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教师、家长等成年人是孩子效仿的榜样,因此在孩子面前应该乐观、坚强、勇敢、自信、直率,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
科学研究表明,幼儿从一岁多就出现自我意识,开始自我表现。他喜欢自己做事情,不喜欢被父母代劳或干涉,比如爬上爬下或者从高处跳下。不管多么麻烦、多么危险,当孩子最终做到这些事情以后,都会表现出非常高兴的样子。这也许是因为幼儿从这些举动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幼儿从这样的不断尝试中获得生活经验和教训,一步步成长起来。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有意识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安全第一”。这样一来,你就会慢慢地发现孩子越来越有主见了,越来越自信了。
第三,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从生下来那天起,就对周边的事物感兴趣。随着身体的发育,他要通过自己的感官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索。我们经常听到孩子问“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为什么花儿是红的,叶是绿的?”或者问“我是从哪里来的?”等等,有时问得家长哑口无言,甚至面红耳赤。好奇心人皆有之。孩子问问题的过程,也是他思索和认知周边事物的过程。这个时候,家长不能厌烦,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把孩子的好奇當成“离经叛道”,而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耐心细致给孩子解答疑惑。就孩子本身而言,好奇是共性的,但不同的孩子各有差异。比如,你的孩子在这方面好奇,获得了这方面的知识,而别的孩子却对此一窍不通,相对来说,这时你的孩子就是独一无二的,他就会感到自豪和骄傲,在他心中会产生这样一个信念:你行我也行,我比你更行。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正确对待孩子所谓的“离经叛道”行为。
最后,实践是提高孩子自我认同感的最好途径。有句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家长要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给孩子创造机会,通过自己的体验,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我认同感。日常生活中,孩子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家长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进行应变能力的锻炼。此外,家长还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参加一些综合活动,增长孩子的见识,积累相关经验,比如,可以让孩子“大带小”,培养责任感,让他们自己处理各种关系和问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培养孩子自我认同感不可小视的环节,是孩子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以培养孩子积极的认识世界的态度和兴趣,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二版
[2]罗伯特·里森纳(美国)《培养孩子价值观和梦想的5个关键》,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版
[3]王红梅《浅谈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时代报告》2011年9月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