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2种抗旱性不同的大豆品种(ZD11、YD24)为试验材料,用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条件,探讨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在抗旱性中的可能作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2种抗旱性不同的大豆品种(ZD11、YD24)为试验材料,用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条件,探讨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在抗旱性中的可能作用。结果显示,干旱胁迫增强了2种大豆品种中G6PDH的活性,而且抗旱品种YD24比对照品种ZD11提高的幅度大,提示了G6PDH可能参与了大豆的抗旱性响应;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G6PDH抑制剂处理进一步提高了干旱胁迫下大豆根中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另外,G6PDH抑制剂处理进一步抑制了主根的生长以及侧根的数量。这些
其他文献
通过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分生孢子飞散动态进行捕捉及监测,发现生长季节不同时期孢子捕捉量不同,生长中前期捕捉量高,尤其是玉米播种后20~65 d捕捉的孢子数量占整个生长季节的
将Cornish-Fisher展开理论应用于非正态质量控制图研究,建立了非正态过程质量控制图的偏度校正控制限。结合生产实际非正态过程,与基于正态假设的休哈特控制图进行比较,得出
摘要:以大豆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外源一氧化氮供体亚硝基铁氰化钠(50、100、200 μmol/L)对150 mmol/L NaCl盐胁迫下大豆幼苗株高、鲜质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盐胁迫处理的大豆幼苗相比,外源一氧化氮处理后大豆株高、鲜质量不同程度提高,MDA含量、POD活性明显降低,其中以100 μmol/L亚硝基铁氰化钠处理效果最为
采用生态解剖学方法,分析滇西北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2 750、2 900、3 050、3 200、3 350、3 500 m)梯度内川滇高山栎叶片细胞解剖结构特征,探讨其对高山环境的生态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