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发热虽是一个常见症状,但病因众多。发热病人的护理应根病因不同或病种不同分别进行护理。尤其是现在发生在广东的登革热和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均有发热症状,因此在接触和护理发热病人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发热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8-0192-02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在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可稍升高。
1 发热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1.1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
1.2 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机能亢进等;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1.3 病因与分类
1.3.1 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均可出现发热。
1.3.2 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腺体坏死;③坏死组织与细胞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溶血反应等。
2)抗原一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 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鳞癣以及慢性的心力衰竭而引起的发热、一般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振荡等。
6)自己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己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
1.3.3 不明原因发热
1.4 发热的临床表现
1.4.1 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
低热37℃~38℃ 中等度热低热38℃~39℃
高热39℃~40℃ 超高热41℃以上
1.4.2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常有被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症状,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2)高热期:是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为数周。
3)体温下降期:此期多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2 护理措施
2.1 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
①评估病人体温变化、热型、发热程度及伴随症状,遵医嘱及时留取标本,了解化验结果,协助医生早期诊断,以便使不同病原菌感染或不同病种的病人分室居住,减少交叉感染。
②高热病人应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高热昏迷或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注意安全防護,设床档、专人守护、防止坠床,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同时病室应保持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③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精神意识等,必要时做好重症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④物理降温的护理:物理降温包括酒精擦浴和冰敷,酒精擦浴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利于酒精的蒸发作用,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作用,浓度为35%左右,擦浴时动作要轻柔,被擦皮肤稍微发红为宜,擦浴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情,如患者出现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寒战、口唇发绀等应立即停止擦浴,注意保暖,并喝一点糖水,皮肤有出血点的麻疹患者在疹子出完前禁用擦浴;冰袋冰敷部位在前额,枕于头下,放于颈部、腋 窝,放置时间不超过20分钟以免局部冻伤,也可用冷毛巾敷于前额、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每3~5分钟更换一次。
⑤药物护理:病源体感染引起的发热需进行病原治疗,护士应了解病原治疗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用药时间、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严格按规定用药,观察用药效果并记录。
⑥饮食护理:高热患者由于消化功能降低,机体分解代谢增加营养素大量消耗,应进高热量、高维素、富含营养易消化的流食 或半流食物如:肉汤、蛋汤、果汁、蒸蛋、面条等,同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预防脱水和由此而发生的虚脱。
⑦口腔护理: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因此要让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饭后漱口,高热患者应给予口腔护理每日2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⑧皮肤护理:应保持床单、衣服干燥、清洁、出汗后应及时擦干,出汗多时应更换内衣,同时注意保暖以防感冒。
⑨心理护理:发热病人常会因为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及隔离治疗而引起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耐心解答患者的各种疑虑,有效处理患者的各种不适,对患者的各种合理需求尽量满足,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⑩对怀疑病人为传染病者应早期隔离及时上报。
2.2 对不明原因的病人还需要以下护理措施
①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应居单间病房,关好通向过道的门窗,且病人的物品应专用,不能借用他人,在没有确诊以前应限制探视,对探视者需要进行防护,确保家属安全,并做好家属的工作,多关心、安慰病人,使其能用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②病人不得随意离开病房,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应先消毒再处理,病人用过的一切物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包括病室物表与地面,空气消毒。
③病人需外出做各种检查时,先与各医技科室联系好,确定时间,并做好防护,如条件许可,尽量不出病区进行各种检查。
④病人对于限制活动,不能与家人见面,会感到有压力与害怕,要与病人沟通解决,让病人理解隔离治疗的重要性,配合及早确诊。
⑤工作人员要防护后去接触病人,去工作,确保自身的安全,以避免院内感染的危险。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出行带来许多方便、快捷,使以前觉得遥远的地区,现在像是一个个村落与城市般相邻,人流、物流的大量南来北往,东出西进,大量的工业化及环境的破坏与污染,都有可能造成人类发病的因素,经医生确诊为某种疾病的发热,我们可按某种疾病进行治疗与护理,相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负担会轻些,如果经医生治疗,暂时还不能确诊为哪种疾病引起的发热时,我们要小心传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这时要给病人相应的隔离,并采用相应的隔离措施,以免确诊时造成不必要的人员的传染,给社会及医务人员、家属造成疾病与经济负担,心理压力。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型性肺炎给我们以血的教训,而现在正肆虐我国广东的登革热和西非的埃博拉病毒,这类急性传染病,均有发热症状,且人群普遍易感,截止2014年10月20日广东登革热已感染近5000人,死亡6人,埃博拉疫情已感染愈9000人,死亡近4900人,给护理发热病人增加了巨大的难度与危险性,埃博拉疫情中感染的医务人员有240人,死亡120人。因此我们对发热而来就诊的病人要小心,对不明原因发热要及时隔离,并做好家属的工作,以免引起疾病扩散、流行造成群众的恐慌,社会的不安定,做好宣教工作,提高群众的防病治病意识。
【关键词】 发热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8-0192-02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在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可稍升高。
1 发热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1.1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
1.2 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机能亢进等;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1.3 病因与分类
1.3.1 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均可出现发热。
1.3.2 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腺体坏死;③坏死组织与细胞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溶血反应等。
2)抗原一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 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鳞癣以及慢性的心力衰竭而引起的发热、一般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振荡等。
6)自己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己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
1.3.3 不明原因发热
1.4 发热的临床表现
1.4.1 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
低热37℃~38℃ 中等度热低热38℃~39℃
高热39℃~40℃ 超高热41℃以上
1.4.2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常有被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症状,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2)高热期:是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为数周。
3)体温下降期:此期多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2 护理措施
2.1 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
①评估病人体温变化、热型、发热程度及伴随症状,遵医嘱及时留取标本,了解化验结果,协助医生早期诊断,以便使不同病原菌感染或不同病种的病人分室居住,减少交叉感染。
②高热病人应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高热昏迷或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注意安全防護,设床档、专人守护、防止坠床,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同时病室应保持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③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精神意识等,必要时做好重症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④物理降温的护理:物理降温包括酒精擦浴和冰敷,酒精擦浴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利于酒精的蒸发作用,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作用,浓度为35%左右,擦浴时动作要轻柔,被擦皮肤稍微发红为宜,擦浴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情,如患者出现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寒战、口唇发绀等应立即停止擦浴,注意保暖,并喝一点糖水,皮肤有出血点的麻疹患者在疹子出完前禁用擦浴;冰袋冰敷部位在前额,枕于头下,放于颈部、腋 窝,放置时间不超过20分钟以免局部冻伤,也可用冷毛巾敷于前额、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每3~5分钟更换一次。
⑤药物护理:病源体感染引起的发热需进行病原治疗,护士应了解病原治疗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用药时间、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严格按规定用药,观察用药效果并记录。
⑥饮食护理:高热患者由于消化功能降低,机体分解代谢增加营养素大量消耗,应进高热量、高维素、富含营养易消化的流食 或半流食物如:肉汤、蛋汤、果汁、蒸蛋、面条等,同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预防脱水和由此而发生的虚脱。
⑦口腔护理: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因此要让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饭后漱口,高热患者应给予口腔护理每日2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⑧皮肤护理:应保持床单、衣服干燥、清洁、出汗后应及时擦干,出汗多时应更换内衣,同时注意保暖以防感冒。
⑨心理护理:发热病人常会因为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及隔离治疗而引起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耐心解答患者的各种疑虑,有效处理患者的各种不适,对患者的各种合理需求尽量满足,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⑩对怀疑病人为传染病者应早期隔离及时上报。
2.2 对不明原因的病人还需要以下护理措施
①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应居单间病房,关好通向过道的门窗,且病人的物品应专用,不能借用他人,在没有确诊以前应限制探视,对探视者需要进行防护,确保家属安全,并做好家属的工作,多关心、安慰病人,使其能用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②病人不得随意离开病房,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应先消毒再处理,病人用过的一切物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包括病室物表与地面,空气消毒。
③病人需外出做各种检查时,先与各医技科室联系好,确定时间,并做好防护,如条件许可,尽量不出病区进行各种检查。
④病人对于限制活动,不能与家人见面,会感到有压力与害怕,要与病人沟通解决,让病人理解隔离治疗的重要性,配合及早确诊。
⑤工作人员要防护后去接触病人,去工作,确保自身的安全,以避免院内感染的危险。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出行带来许多方便、快捷,使以前觉得遥远的地区,现在像是一个个村落与城市般相邻,人流、物流的大量南来北往,东出西进,大量的工业化及环境的破坏与污染,都有可能造成人类发病的因素,经医生确诊为某种疾病的发热,我们可按某种疾病进行治疗与护理,相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负担会轻些,如果经医生治疗,暂时还不能确诊为哪种疾病引起的发热时,我们要小心传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这时要给病人相应的隔离,并采用相应的隔离措施,以免确诊时造成不必要的人员的传染,给社会及医务人员、家属造成疾病与经济负担,心理压力。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型性肺炎给我们以血的教训,而现在正肆虐我国广东的登革热和西非的埃博拉病毒,这类急性传染病,均有发热症状,且人群普遍易感,截止2014年10月20日广东登革热已感染近5000人,死亡6人,埃博拉疫情已感染愈9000人,死亡近4900人,给护理发热病人增加了巨大的难度与危险性,埃博拉疫情中感染的医务人员有240人,死亡120人。因此我们对发热而来就诊的病人要小心,对不明原因发热要及时隔离,并做好家属的工作,以免引起疾病扩散、流行造成群众的恐慌,社会的不安定,做好宣教工作,提高群众的防病治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