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08)-5-0056-01
静脉留置针是近几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它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头皮钢针。其优点是减轻病人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维持静脉通道,而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现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1 静脉留置针输液方法
先选择血管,皮肤常规消毒,去除留置针针帽,松动外套管,转动针芯,使针尖斜面向上,操作者左手绷紧患者皮肤,右手持留置针针翼,与皮肤呈15°~30°角直刺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继续沿血管前0.2~0.5㎝,松开止血带,暂不拔出针芯,先试行输液少许,若通畅则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后拔出针芯,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穿刺成功率。再次消毒穿刺部位,待干后用无菌透明敷贴妥善固定。输液完毕后,用肝素盐水封管,当再输液或推注药物时,常规先推住稀肝素液10ml,再行输液或推药。
2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优点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钢针的换代产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优点越来越被护理人员所认知。
2.1 静脉留置针输液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快捷①静脉留置针套管柔软、韧性大、不易损伤血管壁而引起外渗。②静脉留置针对血管刺伤小,有效地保护血管,拔管后经短暂修复即可重复使用,减少对血管的破坏。③静脉留置减少了病人血管穿刺次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④留置针在血管内保留时间长,对于手术、新生儿、危重、抢救等病人可随时做到静脉输液,保证治疗。
3 静脉留置针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3.1 使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时,应严格掌握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触痛等现象,注意沿静脉走向有无静脉炎的产生。
3.2 穿刺针的选择。根据病情、年龄和静脉情况等选择不同型号的留置针。使用前认真检查留置针的质量。
3.3 静脉的选择。静脉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穿刺的成功率,穿刺前仔细询问并查看患者四肢有无外伤史,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易于固定的静脉。首选上肢贵要静脉、头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尽量不选用手背静脉,以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由于人体下肢静脉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因此,也不将大隐静脉作为首选静脉。
3.4 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以3~5天为宜。
3.5 对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同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血管。
3.6 使用静脉留置针连接输液器或输血器务必压住针前端,以防止静脉因吸气产生负压引起气栓,也可避免将管带出静脉。
3.7 留置针封管应根据实际情况,如果用盐水肝素封管,用生理盐水250毫升加肝素12500单位,静脉注射10毫升。
4 静脉留置针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4.1 常见不良反应 穿刺部位发红、静脉炎、疼痛、液体外渗、血管堵塞、针眼出血等。
4.2 预防措施
4.2.1 严格无菌操作,检查留置针包装有无破损,有无失效,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局部消毒范围宜大,一般在8厘米左右,防止感染。
4.2.2 改善病人营养不良,对于免疫力低的病人,应加强营养鼓励进食、改善身体状况,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
4.2.3 控制输液速度 防止过量、过快输注液体,防止高浓度刺激性较强药液的输注。对于一些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充分稀释后再注入,同时注意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并加强观察。
4.2.4 严格掌握穿刺技术 根据留置针的应用操作方法,合理选择血管,掌握穿刺方法及注意事项,防止因穿刺不当引起疼痛等不良反应。
4.2.5 合理正确封管 封管对静脉留置针的保留非常重要。封管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方法。采用的方法为输液结束时配置稀肝素生理盐水封管液(取含12500U的2ml肝素钠针1支,抽取肝素钠0.1ml加入到生理盐水10ml中配制成62.5U/ml的稀肝素盐水)。以确保有效封管。
4.2.6 拔管 去除无菌透明敷贴,轻轻拔针后按压5min,这样可以使皮肤和静脉上的两个针眼同时受压,大大减少了皮下血肿或瘀斑的出现。
5 静脉留置针应用护理体会
5.1 首先护士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5.2 加强与病人沟通,在穿刺前应做病人解释工作,取得病人的认知、理解和信任。
5.3 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点以无菌敷贴覆盖,牢固固定留置针,输液管长短适宜。
5.4 在应用留置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局部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触痛、有无渗血、渗液、脱落等情况,如有及时对症处理。
5.5 严格掌握封管技术,注意每次输液结束后用配制好的盐水肝素钠封管防止形成静脉血栓。
5.6 穿刺部位每日2次碘伏消毒,更换无菌敷帖,妥善固定。
5.7 各班认真进行交接班。
总之,在静脉留置针应用输液的过程中,护士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加强输液管理,完善输液体系,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提高护理质量。
静脉留置针是近几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它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头皮钢针。其优点是减轻病人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维持静脉通道,而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现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1 静脉留置针输液方法
先选择血管,皮肤常规消毒,去除留置针针帽,松动外套管,转动针芯,使针尖斜面向上,操作者左手绷紧患者皮肤,右手持留置针针翼,与皮肤呈15°~30°角直刺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继续沿血管前0.2~0.5㎝,松开止血带,暂不拔出针芯,先试行输液少许,若通畅则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后拔出针芯,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穿刺成功率。再次消毒穿刺部位,待干后用无菌透明敷贴妥善固定。输液完毕后,用肝素盐水封管,当再输液或推注药物时,常规先推住稀肝素液10ml,再行输液或推药。
2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优点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钢针的换代产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优点越来越被护理人员所认知。
2.1 静脉留置针输液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快捷①静脉留置针套管柔软、韧性大、不易损伤血管壁而引起外渗。②静脉留置针对血管刺伤小,有效地保护血管,拔管后经短暂修复即可重复使用,减少对血管的破坏。③静脉留置减少了病人血管穿刺次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④留置针在血管内保留时间长,对于手术、新生儿、危重、抢救等病人可随时做到静脉输液,保证治疗。
3 静脉留置针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3.1 使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时,应严格掌握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触痛等现象,注意沿静脉走向有无静脉炎的产生。
3.2 穿刺针的选择。根据病情、年龄和静脉情况等选择不同型号的留置针。使用前认真检查留置针的质量。
3.3 静脉的选择。静脉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穿刺的成功率,穿刺前仔细询问并查看患者四肢有无外伤史,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易于固定的静脉。首选上肢贵要静脉、头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尽量不选用手背静脉,以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由于人体下肢静脉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因此,也不将大隐静脉作为首选静脉。
3.4 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以3~5天为宜。
3.5 对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同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血管。
3.6 使用静脉留置针连接输液器或输血器务必压住针前端,以防止静脉因吸气产生负压引起气栓,也可避免将管带出静脉。
3.7 留置针封管应根据实际情况,如果用盐水肝素封管,用生理盐水250毫升加肝素12500单位,静脉注射10毫升。
4 静脉留置针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4.1 常见不良反应 穿刺部位发红、静脉炎、疼痛、液体外渗、血管堵塞、针眼出血等。
4.2 预防措施
4.2.1 严格无菌操作,检查留置针包装有无破损,有无失效,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局部消毒范围宜大,一般在8厘米左右,防止感染。
4.2.2 改善病人营养不良,对于免疫力低的病人,应加强营养鼓励进食、改善身体状况,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
4.2.3 控制输液速度 防止过量、过快输注液体,防止高浓度刺激性较强药液的输注。对于一些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充分稀释后再注入,同时注意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并加强观察。
4.2.4 严格掌握穿刺技术 根据留置针的应用操作方法,合理选择血管,掌握穿刺方法及注意事项,防止因穿刺不当引起疼痛等不良反应。
4.2.5 合理正确封管 封管对静脉留置针的保留非常重要。封管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方法。采用的方法为输液结束时配置稀肝素生理盐水封管液(取含12500U的2ml肝素钠针1支,抽取肝素钠0.1ml加入到生理盐水10ml中配制成62.5U/ml的稀肝素盐水)。以确保有效封管。
4.2.6 拔管 去除无菌透明敷贴,轻轻拔针后按压5min,这样可以使皮肤和静脉上的两个针眼同时受压,大大减少了皮下血肿或瘀斑的出现。
5 静脉留置针应用护理体会
5.1 首先护士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5.2 加强与病人沟通,在穿刺前应做病人解释工作,取得病人的认知、理解和信任。
5.3 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点以无菌敷贴覆盖,牢固固定留置针,输液管长短适宜。
5.4 在应用留置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局部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触痛、有无渗血、渗液、脱落等情况,如有及时对症处理。
5.5 严格掌握封管技术,注意每次输液结束后用配制好的盐水肝素钠封管防止形成静脉血栓。
5.6 穿刺部位每日2次碘伏消毒,更换无菌敷帖,妥善固定。
5.7 各班认真进行交接班。
总之,在静脉留置针应用输液的过程中,护士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加强输液管理,完善输液体系,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