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有效。这些可喜的现象,犹如一场及时雨,冲击着僵化、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干涸的心田得到滋润,生命的绿洲开始出现勃勃生机。但是,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新课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组合作秀、课件展示会(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虚美化)等等。这些现象表现在公开课上尤为突出。
一、课堂教学拒绝“作秀”
1.公开教学,要摒弃虚美化
有的学校公开课已经或正在变味,成为学校及教师谋取名利的手段。为了上好公开课,得到任务的教师会早早做好准备,反复操练直至烂熟,有时还请别人帮助设计教案,查找资料,制作课件,进行包装。为了这节课,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可谓殚精竭虑。
迎合评课者(观摩者)的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虚美化、教育手段“八滥”化 ——滥用多媒体,滥用读写结合,滥用学生讨论,滥用师生表演,滥用课外文章拓展,滥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滥用教师引导,滥用充分准备进行彩排。
2.平时教学,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单一化
传统体系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避免灌输——接受。如旧“八股式”课堂教学模式:“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分析——概括段意——归纳主题——语法修辞——写作方法”。就连充满感情力量和丰富思想的文学作品也以这种模式教,原本灵性的文本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让人昏昏欲睡。
二、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不可滥用。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形式比较自由,学生往往可以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擦出了许多可贵的思维火花。但是不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一不注意就流于形式。“讨论”成为摆设,学生主动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参与不够;后进生仍然缺少学习积极性;不能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分工合作的关系;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为方式而方式导致走向形式。
1.活动开展流于形式
一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课堂“热闹”与“活跃”的表象,或为了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不管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管问题是否适合合作学习,导致一些没有思维深度和广度,甚至根本就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充斥课堂。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又过难,学生的交流讨论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仅就问题的表象展开讨论,思维趋于“浅化”。合作学习中问题过难或偏易都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无法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2.活动开展草率匆忙
有的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往往在出示问题后,就立即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这种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匆忙展开的讨论,一方面由于学生思考不够成熟,导致讨论流于肤浅;另一方面使那些思维较慢、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要么默默无语,充当听客,要么坐享其成、人云亦云,助长了他们学习的惰性和依赖性。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解决不了疑难,也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时学生的讨论才刚刚开始,教师又由于时间的关系匆忙叫停。这种浅尝辄止的学习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意犹未尽的缺憾,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现行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1.教材课文要灵活运用
“提示框”要很好地利用。各单元以及课、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语引人入胜,着眼于引导师生对新单元主题、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了解,引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兴趣。这些提示语文字优美,生动精彩,能吊起读者的胃口,读了以后的确让人产生一种急切地想要阅读课文的冲动。
朗读、品析要落实到位。这里说的朗读,主要是指在课堂(早读)里学生声情并茂、入情入神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精彩文段。品析,指的是品析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
背诵、默写绝不可忽视。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几十篇(首)古诗文背诵外,每一册的课文,对于现代美文的背诵要求甚少。重视背诵,它不仅有助于发展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作文、口语交际要灵活多样
各册教材将写作和口语交际分别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内容之中。阅读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片断式的,综合性学习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系统的、整篇的。但是,大作文训练如果按部就班,其数量显然是不够的(每学期6次)。一线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有计划的写作活动(大作文每学期至少要8次)。
四、忧虑与困惑
1.农村教师的压力过重
参与课改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心理负荷过大。概括起来,有三苦:备课难度大——艰苦;精神压力大——痛苦;体力消耗大——辛苦。
2.课程资源分配不均衡
农村学校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山区学校,无论硬件建设,还是师资力量,都存在着明显差距。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料、设备、设施等资源严重缺乏,给教师的备课、上课带来了不少麻烦。
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新课程、新教材仍处在实验阶段,必定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材的问题,究竟是专家说了算,还是教师说了算?我以为,应该让我们的一线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权。教师在实践中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课堂教学拒绝“作秀”
1.公开教学,要摒弃虚美化
有的学校公开课已经或正在变味,成为学校及教师谋取名利的手段。为了上好公开课,得到任务的教师会早早做好准备,反复操练直至烂熟,有时还请别人帮助设计教案,查找资料,制作课件,进行包装。为了这节课,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可谓殚精竭虑。
迎合评课者(观摩者)的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虚美化、教育手段“八滥”化 ——滥用多媒体,滥用读写结合,滥用学生讨论,滥用师生表演,滥用课外文章拓展,滥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滥用教师引导,滥用充分准备进行彩排。
2.平时教学,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单一化
传统体系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避免灌输——接受。如旧“八股式”课堂教学模式:“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分析——概括段意——归纳主题——语法修辞——写作方法”。就连充满感情力量和丰富思想的文学作品也以这种模式教,原本灵性的文本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让人昏昏欲睡。
二、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不可滥用。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形式比较自由,学生往往可以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擦出了许多可贵的思维火花。但是不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一不注意就流于形式。“讨论”成为摆设,学生主动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参与不够;后进生仍然缺少学习积极性;不能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分工合作的关系;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为方式而方式导致走向形式。
1.活动开展流于形式
一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课堂“热闹”与“活跃”的表象,或为了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不管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管问题是否适合合作学习,导致一些没有思维深度和广度,甚至根本就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充斥课堂。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又过难,学生的交流讨论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仅就问题的表象展开讨论,思维趋于“浅化”。合作学习中问题过难或偏易都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无法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2.活动开展草率匆忙
有的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往往在出示问题后,就立即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这种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匆忙展开的讨论,一方面由于学生思考不够成熟,导致讨论流于肤浅;另一方面使那些思维较慢、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要么默默无语,充当听客,要么坐享其成、人云亦云,助长了他们学习的惰性和依赖性。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解决不了疑难,也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时学生的讨论才刚刚开始,教师又由于时间的关系匆忙叫停。这种浅尝辄止的学习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意犹未尽的缺憾,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现行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1.教材课文要灵活运用
“提示框”要很好地利用。各单元以及课、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语引人入胜,着眼于引导师生对新单元主题、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了解,引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兴趣。这些提示语文字优美,生动精彩,能吊起读者的胃口,读了以后的确让人产生一种急切地想要阅读课文的冲动。
朗读、品析要落实到位。这里说的朗读,主要是指在课堂(早读)里学生声情并茂、入情入神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精彩文段。品析,指的是品析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
背诵、默写绝不可忽视。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几十篇(首)古诗文背诵外,每一册的课文,对于现代美文的背诵要求甚少。重视背诵,它不仅有助于发展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作文、口语交际要灵活多样
各册教材将写作和口语交际分别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内容之中。阅读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片断式的,综合性学习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系统的、整篇的。但是,大作文训练如果按部就班,其数量显然是不够的(每学期6次)。一线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有计划的写作活动(大作文每学期至少要8次)。
四、忧虑与困惑
1.农村教师的压力过重
参与课改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心理负荷过大。概括起来,有三苦:备课难度大——艰苦;精神压力大——痛苦;体力消耗大——辛苦。
2.课程资源分配不均衡
农村学校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山区学校,无论硬件建设,还是师资力量,都存在着明显差距。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料、设备、设施等资源严重缺乏,给教师的备课、上课带来了不少麻烦。
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新课程、新教材仍处在实验阶段,必定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材的问题,究竟是专家说了算,还是教师说了算?我以为,应该让我们的一线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权。教师在实践中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