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在革命年代经由毛泽东等革命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缔造了新中国,开创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又实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百年历程就是其不断地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历程。这一历程的艰难曲折和卓著成效,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立足马克思哲学,回顾历史,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开创新的实践,我们才能够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继续深入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历程;经验;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1-0050-005
2011年11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安徽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22届中国社会科学系统哲学大会”在安徽合肥召开。来自全国社会科学系统和高校、党校、军校从事哲学研究教学的专家学者110余人出席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年的回顾与展望”。与会代表围绕主题,回顾总结9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经验,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规律和创新成果,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未来走向和科学方法,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与路径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90年的理论建设史,就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历程。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阶段,与会代表都认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实现了两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对于第一次飞跃和理论成果,学界意见基本一致,但对两次飞跃及其理论成果间的关系、第二次飞跃过程中若干阶段的划分和理论成果间的关系,与会学者给予了更多关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覃志红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整体推进过程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不懈努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历程,就是我们逐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国问题、不断解决中国问题的历程。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会学者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研讨。上海财经大学沈广明梳理了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理论嬗变,认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和传统文化“实事求是”的诸多同质性,是毛泽东将两者融合起来的前提;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本体论转换为实践认识论,是“实事求是”能够从传统文化概念衍变、升级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因;大革命失败后认识中国国情、探索中国革命规律和道路,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源动力。安徽师范大学方芳指出,在新文化运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探索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秉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开启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我们要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与会代表高度评价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贡献。上海师范大学张允熠认为,20世纪的中国哲学离不开毛泽东的哲学,毛泽东的哲学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人所共知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总结毛泽东,对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的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与会代表还对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贡献得失进行了评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郭强指出,李大钊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先驱,他将马克思主义置于新文化运动的语境中,解决了异质文化间的文本互动难题;他抓住了“中国多数人共同的时代问题”这一关键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与近代中国大众之间的“视界融合”;他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实践上抓住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键一环。中国社会科学院单继刚指出,陈独秀提出的“二次革命论”在很长时间内都被误解,被认为是其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根源。其实,“二次革命论”是在他接受唯物史观之后提出的,虽然有失误,也要做具体分析。“二次革命论”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的“强纲领”,即特定的生产力状况严格地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类型,某一类型的生产关系严格对应特定的生产力状况。但是,马克思晚年通过研究非西欧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弱纲领”,即某种生产力状况决定了生产关系的一定范围,但并不要求唯一的生产关系类型和它相对应。原有的“强纲领”明确适用于西欧,对其他地区未必适用;而新的“弱纲领”则适用于所有地区,尤其是非西欧地区。陈独秀没有机会了解马克思晚年的探索成果,这是导致他走向机械唯物主义与教条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一脉相承,也呈现出阶段性。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权文荣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成果,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理论形态。这个理论体系,不仅以其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普遍科学真理的理论包含成为经济全球一体化、世界政治多极化历史条件下一种特殊总体的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形式,而且以其植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活世界的客观实践本性,科学表现了这个社会生活生成及发展的客观实在规律,考察并阐明这个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就是我们对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的最好纪念。
不少代表对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他拨乱返正、重新恢复和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表现出极大兴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越发显示出它的威力和作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陶清指出,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理论基础;实事求是则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是解放思想,它的最高目标是开拓进取,而富民强国则是实事求是的最终目的。只有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哲学思想尤其是其核心要义,才能够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也才能够全面而且深刻地落实和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邓小平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作为其思想路线和理论原则的实事求是真正地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体系和政治学说来谈论邓小平理论,有可能变成口头上的空洞说教、停留在书本上的本本教条,从而背离邓小平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和注重实际、注重实干、注重实效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特色。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李季林认为,邓小平的人生哲学以实用、实践、实际为原则,饱含目的性、人民性和现实性。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达到一定的效果即实用的目的,是邓小平一贯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吴冬梅认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法宝”,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南京师范大学黄建军也认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把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
与会代表对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表示乐观: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工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了关于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领导全国人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与会代表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地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性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也不仅是用群众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宣传灌输,更要从群众呼声、群众利益、群众实践、群众语言全方位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群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杨根乔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问题。她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时代主题、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此基础上形成富有时代内容和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从而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主题转换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实质上就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对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我们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时代特征,立足中国国情,回答时代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安徽师范大学彭启福认为,目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成果虽然丰硕,却带有某种局限性:强于历史回顾,弱于现实建构。这一缺憾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不同的诉求与进路:第一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政治诉求阶段,政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基本特征是走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国家;第二阶段(20世纪下半叶)是经济诉求阶段,经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第三阶段(21世纪初开始)是文化诉求阶段,文化培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努力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当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培育出新时代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涂可国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角度指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采取的是辩证的、客观的、历史的科学态度。一方面,毛泽东主张破除封建旧文化、建立新文化;另一方面,又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包含民主性精华,必须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以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源泉,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毛泽东思想,也使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能够赋予它以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必须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之所以可能结合,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似相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双重需要也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中外文化有机整合的自觉意识和实践,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由可能变为现实。上海师范大学张允熠总结了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得失,指出毛泽东用中国传统文化解释马克思哲学,形成了他的实践观和辩证的方法论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建国后,由于党内外斗争的需要和中国哲学本身就具有的简约化特征,毛泽东的哲学思考有了明显的对中西哲学史和哲学家评价的简单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简约化趋向。安徽大学王国良认为,中国哲学在经历过近现代的转化变迁、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冲突融汇,以及经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理改造之后,她本身具有的自然意识、民本意识、忧患意识和天下主义等传统依然薪火相传,持续不断地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并将进一步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度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充分彰显中国特色。
上海社会科学院余治平从儒学的现代困境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贡献角度谈论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准备。马克思主义自被确立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之后,唯物论与辩证法越来越成为中国人吸纳与发展西方现代科学最得心应手的方法、工具。这不但及时克服了中国传统哲学资源的有限性,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在目前及今后中国的发展开拓了崭新的存活空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王伟还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模式。佛教的中国化是佛教从思想到行为、从理论到实践等方面的全部中国化,仅从人们对佛教典籍由拒斥到主动引进的巨大转变来考察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此为鉴,可凸显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天津社会科学院王伟凯以《共产党》月刊为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生成机制和实现方式,他认为大众化的目的就是让大众理解理论、信服理论,从而赢得大众。《共产党》月刊正是运用了科学的大众化手段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了通俗性阐释,从而为当时中国百姓接受马克思主义观点奠定了基础。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鲁世山介绍了军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基本做法和经验,主要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内容、以走在社会前列为己任、以学以致用为目标、以紧贴部队实际为原则。皖西学院漆仲明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工作提出了“结合当代实践、创新理论宣传、解决实际问题”三大战略任务。因此,要直面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存在的问题,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人手,探讨在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途径方法。
与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多维度和全面的中国化。当代中国的发展正处在新的起点上,面临诸多的国内国际矛盾,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还没有达到我们的需要。“解释世界”是否正确,也必须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化”前景展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也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在《使命与责任》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把我国由一个文化大国建设成文化强国”。这对哲学工作者来说既是一次机遇,更是一个挑战。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一个时代的精神总是通过它的哲学而表现出来;哲学也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发展或衰退都与它的哲学思想有关。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社会发展和提升人的境界以最终实现和确证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当下,中国的哲学工作者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融汇人类文明精华、凝聚民族智慧结晶,真正担当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取得的成果。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中国必将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为成熟的社会主义迈进。如何使人民更幸福,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问题就会更进一步地迫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的发展也必须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科学方法。复旦大学魏海燕认为,“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思想与实践目标,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政治图解式”、“经济增长式”的共产主义都是对共产主义思想的误解与片面化,惟有积极扬弃私有财产即资本,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共产主义积极的自我意识与能动的发展道路。空军空降兵学院刘东国认为,“自由人联合体”或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和最高理想,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指出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当代中国发展应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只有社会发展成熟,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手段,社会发展成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时,社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联合体”。
如何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会代表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化”过程中,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强调社会实践对于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反对少数理论家“闭门造车”,拼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表述。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化”,还要求我们重视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研究。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庆跃先认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论特征和优秀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超越自身的内在动力。与时俱进是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前提,是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的法宝,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着的理论,必须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把理论创新同治党治国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已经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先后开创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继续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以宽广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理论,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更大发展。
安徽大学裴德海在讨论中提出,哲学家要以自己的精神还原哲学,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他认为,中国哲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变革时期的时代精神非常丰富,而哲学却很“贫困”,这必将造成整个社会的精神贫困。缺少学派建构,限制其发展,乃是掣肘哲学繁荣的最重要原因;缺少具有时代精神的本土哲学家则是导致哲学“贫困”的根本。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事实上存在着不同的样式和方法。他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为例,说明中国哲学只有哲学家真正在场才是哲学的还原。有代表则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学派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人为的去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可能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宗派的东西,窒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唐忠宝批评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去马克思化”倾向。唐忠宝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去马克思化”,是指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呈现出的一种不重视马克思本人的学说、观点的倾向,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些重要思想、范畴的研究中,马克思本人的解读被严重边缘化了。这种“去马克思化”的倾向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了思想来源,也必然导致其理论自身合法性的消解。“去马克思化”倾向首先表现在“去共产主义化”;其次是哲学科学化而忽视哲学的价值性;再者是对“实践”的滥用、误读及泛化理解。因此,要构建一种时刻观照现实的实践哲学,必须在思维模式上实现从理论哲学思维向实践思维的转换,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实践观,把实践观内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只有从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出发,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真正对话。
本次会议共收到应征论文140余篇,评审出入选论文68篇。
作者简介:吴勇(1976-),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编辑。主要研究方向:道家哲学,中国哲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历程;经验;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1-0050-005
2011年11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安徽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22届中国社会科学系统哲学大会”在安徽合肥召开。来自全国社会科学系统和高校、党校、军校从事哲学研究教学的专家学者110余人出席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年的回顾与展望”。与会代表围绕主题,回顾总结9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经验,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规律和创新成果,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未来走向和科学方法,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与路径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90年的理论建设史,就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历程。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阶段,与会代表都认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实现了两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对于第一次飞跃和理论成果,学界意见基本一致,但对两次飞跃及其理论成果间的关系、第二次飞跃过程中若干阶段的划分和理论成果间的关系,与会学者给予了更多关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覃志红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整体推进过程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不懈努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历程,就是我们逐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国问题、不断解决中国问题的历程。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会学者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研讨。上海财经大学沈广明梳理了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理论嬗变,认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和传统文化“实事求是”的诸多同质性,是毛泽东将两者融合起来的前提;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本体论转换为实践认识论,是“实事求是”能够从传统文化概念衍变、升级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因;大革命失败后认识中国国情、探索中国革命规律和道路,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源动力。安徽师范大学方芳指出,在新文化运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探索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秉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开启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我们要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与会代表高度评价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贡献。上海师范大学张允熠认为,20世纪的中国哲学离不开毛泽东的哲学,毛泽东的哲学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人所共知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总结毛泽东,对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的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与会代表还对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贡献得失进行了评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郭强指出,李大钊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先驱,他将马克思主义置于新文化运动的语境中,解决了异质文化间的文本互动难题;他抓住了“中国多数人共同的时代问题”这一关键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与近代中国大众之间的“视界融合”;他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实践上抓住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键一环。中国社会科学院单继刚指出,陈独秀提出的“二次革命论”在很长时间内都被误解,被认为是其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根源。其实,“二次革命论”是在他接受唯物史观之后提出的,虽然有失误,也要做具体分析。“二次革命论”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的“强纲领”,即特定的生产力状况严格地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类型,某一类型的生产关系严格对应特定的生产力状况。但是,马克思晚年通过研究非西欧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弱纲领”,即某种生产力状况决定了生产关系的一定范围,但并不要求唯一的生产关系类型和它相对应。原有的“强纲领”明确适用于西欧,对其他地区未必适用;而新的“弱纲领”则适用于所有地区,尤其是非西欧地区。陈独秀没有机会了解马克思晚年的探索成果,这是导致他走向机械唯物主义与教条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一脉相承,也呈现出阶段性。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权文荣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成果,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理论形态。这个理论体系,不仅以其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普遍科学真理的理论包含成为经济全球一体化、世界政治多极化历史条件下一种特殊总体的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形式,而且以其植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活世界的客观实践本性,科学表现了这个社会生活生成及发展的客观实在规律,考察并阐明这个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就是我们对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的最好纪念。
不少代表对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他拨乱返正、重新恢复和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表现出极大兴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越发显示出它的威力和作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陶清指出,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理论基础;实事求是则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是解放思想,它的最高目标是开拓进取,而富民强国则是实事求是的最终目的。只有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哲学思想尤其是其核心要义,才能够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也才能够全面而且深刻地落实和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邓小平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作为其思想路线和理论原则的实事求是真正地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体系和政治学说来谈论邓小平理论,有可能变成口头上的空洞说教、停留在书本上的本本教条,从而背离邓小平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和注重实际、注重实干、注重实效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特色。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李季林认为,邓小平的人生哲学以实用、实践、实际为原则,饱含目的性、人民性和现实性。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达到一定的效果即实用的目的,是邓小平一贯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吴冬梅认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法宝”,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南京师范大学黄建军也认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把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
与会代表对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表示乐观: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工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了关于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领导全国人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与会代表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地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性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也不仅是用群众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宣传灌输,更要从群众呼声、群众利益、群众实践、群众语言全方位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群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杨根乔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问题。她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时代主题、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此基础上形成富有时代内容和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从而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主题转换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实质上就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对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我们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时代特征,立足中国国情,回答时代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安徽师范大学彭启福认为,目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成果虽然丰硕,却带有某种局限性:强于历史回顾,弱于现实建构。这一缺憾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不同的诉求与进路:第一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政治诉求阶段,政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基本特征是走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国家;第二阶段(20世纪下半叶)是经济诉求阶段,经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第三阶段(21世纪初开始)是文化诉求阶段,文化培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努力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当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培育出新时代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涂可国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角度指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采取的是辩证的、客观的、历史的科学态度。一方面,毛泽东主张破除封建旧文化、建立新文化;另一方面,又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包含民主性精华,必须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以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源泉,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毛泽东思想,也使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能够赋予它以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必须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之所以可能结合,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似相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双重需要也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中外文化有机整合的自觉意识和实践,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由可能变为现实。上海师范大学张允熠总结了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得失,指出毛泽东用中国传统文化解释马克思哲学,形成了他的实践观和辩证的方法论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建国后,由于党内外斗争的需要和中国哲学本身就具有的简约化特征,毛泽东的哲学思考有了明显的对中西哲学史和哲学家评价的简单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简约化趋向。安徽大学王国良认为,中国哲学在经历过近现代的转化变迁、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冲突融汇,以及经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理改造之后,她本身具有的自然意识、民本意识、忧患意识和天下主义等传统依然薪火相传,持续不断地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并将进一步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度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充分彰显中国特色。
上海社会科学院余治平从儒学的现代困境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贡献角度谈论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准备。马克思主义自被确立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之后,唯物论与辩证法越来越成为中国人吸纳与发展西方现代科学最得心应手的方法、工具。这不但及时克服了中国传统哲学资源的有限性,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在目前及今后中国的发展开拓了崭新的存活空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王伟还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模式。佛教的中国化是佛教从思想到行为、从理论到实践等方面的全部中国化,仅从人们对佛教典籍由拒斥到主动引进的巨大转变来考察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此为鉴,可凸显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天津社会科学院王伟凯以《共产党》月刊为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生成机制和实现方式,他认为大众化的目的就是让大众理解理论、信服理论,从而赢得大众。《共产党》月刊正是运用了科学的大众化手段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了通俗性阐释,从而为当时中国百姓接受马克思主义观点奠定了基础。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鲁世山介绍了军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基本做法和经验,主要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内容、以走在社会前列为己任、以学以致用为目标、以紧贴部队实际为原则。皖西学院漆仲明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工作提出了“结合当代实践、创新理论宣传、解决实际问题”三大战略任务。因此,要直面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存在的问题,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人手,探讨在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途径方法。
与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多维度和全面的中国化。当代中国的发展正处在新的起点上,面临诸多的国内国际矛盾,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还没有达到我们的需要。“解释世界”是否正确,也必须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化”前景展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也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在《使命与责任》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把我国由一个文化大国建设成文化强国”。这对哲学工作者来说既是一次机遇,更是一个挑战。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一个时代的精神总是通过它的哲学而表现出来;哲学也是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发展或衰退都与它的哲学思想有关。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社会发展和提升人的境界以最终实现和确证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当下,中国的哲学工作者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融汇人类文明精华、凝聚民族智慧结晶,真正担当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取得的成果。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中国必将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为成熟的社会主义迈进。如何使人民更幸福,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问题就会更进一步地迫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的发展也必须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更好地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科学方法。复旦大学魏海燕认为,“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思想与实践目标,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政治图解式”、“经济增长式”的共产主义都是对共产主义思想的误解与片面化,惟有积极扬弃私有财产即资本,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共产主义积极的自我意识与能动的发展道路。空军空降兵学院刘东国认为,“自由人联合体”或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和最高理想,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指出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当代中国发展应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只有社会发展成熟,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手段,社会发展成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时,社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联合体”。
如何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会代表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化”过程中,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强调社会实践对于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反对少数理论家“闭门造车”,拼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表述。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化”,还要求我们重视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研究。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庆跃先认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论特征和优秀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超越自身的内在动力。与时俱进是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前提,是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新境界的法宝,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着的理论,必须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把理论创新同治党治国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已经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先后开创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继续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以宽广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理论,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更大发展。
安徽大学裴德海在讨论中提出,哲学家要以自己的精神还原哲学,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他认为,中国哲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变革时期的时代精神非常丰富,而哲学却很“贫困”,这必将造成整个社会的精神贫困。缺少学派建构,限制其发展,乃是掣肘哲学繁荣的最重要原因;缺少具有时代精神的本土哲学家则是导致哲学“贫困”的根本。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事实上存在着不同的样式和方法。他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为例,说明中国哲学只有哲学家真正在场才是哲学的还原。有代表则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学派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人为的去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可能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宗派的东西,窒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唐忠宝批评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去马克思化”倾向。唐忠宝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去马克思化”,是指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呈现出的一种不重视马克思本人的学说、观点的倾向,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些重要思想、范畴的研究中,马克思本人的解读被严重边缘化了。这种“去马克思化”的倾向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了思想来源,也必然导致其理论自身合法性的消解。“去马克思化”倾向首先表现在“去共产主义化”;其次是哲学科学化而忽视哲学的价值性;再者是对“实践”的滥用、误读及泛化理解。因此,要构建一种时刻观照现实的实践哲学,必须在思维模式上实现从理论哲学思维向实践思维的转换,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实践观,把实践观内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只有从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出发,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真正对话。
本次会议共收到应征论文140余篇,评审出入选论文68篇。
作者简介:吴勇(1976-),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编辑。主要研究方向:道家哲学,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