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讨论了角色扮演教学法在《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课程中的教学改革应用新模式,描述了教学改革的实施流程与效果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参与度,在满意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等多个方面均不同程度的有所提升,可以说是成效显著。
关键词:角色扮演教学法;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0.076
1 引言
《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内容包括了电子商务系统策划、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项目管理、质量控制、招投标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知识,涉及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开发、统筹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高、难度大,如果按传统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起来难以将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消化,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较差,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难全程凭借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吸引学生积极学习,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改革具有多学科特性的《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使用新方法、新手段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2 角色扮演法相关背景
角色扮演法是美国心理学家JacobLevyMoreno在1920年首倡的。角色扮演法就是以某种任务的完成为主要目标,在设定了教学目标后,再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让学生在课程中,借着自身经历的过程来学习并获得知识。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对不同角色的特质有新的体会,进而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实践角度来看,研究角色扮演教学法的价值在于:首先,有助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落实。当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强调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这与角色扮演教学不谋而合,因而,对角色扮演教学法进行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深化课程改革,有助于课程改革的落实。其次,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共同掌控学习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导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参与课堂、管理课堂的需求,教师自己一个人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的课堂与此恰好相反。在角色扮演课堂中,学生和教师一起掌控着整个课堂,学生得以分享课堂权力、控制自己学习的方向与过程。再次,有助于为教师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引导策略。
3 基于角色扮演的《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课程新教学模式
新教学模式主要在下面几个教学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
(1)角色与模拟场景的设计。
依据人才市场岗位的需求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可模拟职业角色比较多,单《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课程中涉及的角色(如图1所示)就多达十几个。在新型RPM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中,不可能模拟扮演每个角色,那么选取哪些角色进行扮演即能最大程度达到教学目的,又具有实践可行性,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对社会人才实际需求和本专业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确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所及为前提,确定了市场调研员、需求分析师、系统设计师、系统开发工程师、系统测试等几个角色为《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试点课程中RPM教学模式主要扮演的角色。确定了角色,就应该进一步确定模拟的项目情境。在以往的实际教学中发现越接近现实问题的情境,越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去进行学习与研究,那些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但是难度又不是很大的项目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最大,且效果也越好。因此,对于RPM教学模式实施中教学项目情境的设置也是本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
(2)引导学生学习思维方式的转变。
角色扮演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是学习的主导人,但前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在实施时遭遇最大的困难在于部分学生没有做好准备,学生习惯性的认为学习就是老师教、学生学,没有习惯按教学设计流程被引导至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思维方式上,难以融入自己既定的角色。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学习观念还未能从以前的模式转变过来,没有形成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讨论的思维习惯,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新型教学方式与自身水平提高的直接关系,教会学生如何迅速融入一个既定的角色,引导学生按角色设置换位思考实际问题,发现自身不足,从而主动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具体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准备阶段对学生进行角色基本分析,明确角色在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职责、技能要求,让学生做好模拟前的心理和能力准备。在实施階段要引导学生进入各自的角色,真实体验角色的工作细节,寻找自身不足。在这阶段的后期还将按设置的场景,进行项目建设团队的配合训练,已体验团队协同工作,进一步发现问题。在后期改进阶段,主要是对前期模拟的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自身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改进,做好下一轮角色扮演的准备工作。
(3)设计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对于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较少。由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各研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的最佳评价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便是同专业同课程,不同的环境、不同学情也可以使教学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制定一个既符合本校环境特征又适合本专业学情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设计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包括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主动学习度、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项目执行能力的提升、学生和老师的意见反馈等多个方面。
4 新教学体系的效果分析
为了实践新教学体系的有效性,我们在本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班中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用新型教学法和传统式教学法进行授课,再对两个班的教学实践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我们收集了两个班级学生的课程成绩、学生课堂满意度、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动手能力评估等数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如图2(左)所示。同时也组织两个班随机10位同学参与专业招聘测试,并收集了相关能力的反馈数据,结果如图2(右)所示。
从图2(左)我们不难看出,收集到的四个指标参数值实验班均高于普通版,特别是学习兴趣指数和动手能力指数,优势十分明显。这有力的证明了新的融入了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新教学体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效果明显。从图2(右)的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测评蜘蛛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收集到的12个指标参数值中有8个参数实验班均高于普通版,特别在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动手能力4个方面,优势十分明显。这也再次验证了新教学体系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5 结束语
基于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新教学模式针对《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课程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新教学体系把握了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选取最适合的教学场景进行模拟教学、情景教学,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也促进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模拟情景的融入问题上,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很好的融入角色,所以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打折扣。分析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有学生心理因素、能力因素等多重原因,下一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争取早日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杨佩群.“角色扮演”参与式教学法调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3):7375.
[2]陈浩强.角色扮演教学法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12.
关键词:角色扮演教学法;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0.076
1 引言
《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内容包括了电子商务系统策划、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项目管理、质量控制、招投标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知识,涉及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开发、统筹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高、难度大,如果按传统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起来难以将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消化,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较差,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难全程凭借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吸引学生积极学习,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改革具有多学科特性的《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使用新方法、新手段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2 角色扮演法相关背景
角色扮演法是美国心理学家JacobLevyMoreno在1920年首倡的。角色扮演法就是以某种任务的完成为主要目标,在设定了教学目标后,再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让学生在课程中,借着自身经历的过程来学习并获得知识。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对不同角色的特质有新的体会,进而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实践角度来看,研究角色扮演教学法的价值在于:首先,有助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落实。当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强调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这与角色扮演教学不谋而合,因而,对角色扮演教学法进行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深化课程改革,有助于课程改革的落实。其次,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共同掌控学习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导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参与课堂、管理课堂的需求,教师自己一个人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的课堂与此恰好相反。在角色扮演课堂中,学生和教师一起掌控着整个课堂,学生得以分享课堂权力、控制自己学习的方向与过程。再次,有助于为教师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引导策略。
3 基于角色扮演的《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课程新教学模式
新教学模式主要在下面几个教学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
(1)角色与模拟场景的设计。
依据人才市场岗位的需求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可模拟职业角色比较多,单《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课程中涉及的角色(如图1所示)就多达十几个。在新型RPM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中,不可能模拟扮演每个角色,那么选取哪些角色进行扮演即能最大程度达到教学目的,又具有实践可行性,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对社会人才实际需求和本专业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确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所及为前提,确定了市场调研员、需求分析师、系统设计师、系统开发工程师、系统测试等几个角色为《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试点课程中RPM教学模式主要扮演的角色。确定了角色,就应该进一步确定模拟的项目情境。在以往的实际教学中发现越接近现实问题的情境,越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去进行学习与研究,那些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但是难度又不是很大的项目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最大,且效果也越好。因此,对于RPM教学模式实施中教学项目情境的设置也是本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
(2)引导学生学习思维方式的转变。
角色扮演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是学习的主导人,但前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在实施时遭遇最大的困难在于部分学生没有做好准备,学生习惯性的认为学习就是老师教、学生学,没有习惯按教学设计流程被引导至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思维方式上,难以融入自己既定的角色。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学习观念还未能从以前的模式转变过来,没有形成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讨论的思维习惯,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新型教学方式与自身水平提高的直接关系,教会学生如何迅速融入一个既定的角色,引导学生按角色设置换位思考实际问题,发现自身不足,从而主动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具体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准备阶段对学生进行角色基本分析,明确角色在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职责、技能要求,让学生做好模拟前的心理和能力准备。在实施階段要引导学生进入各自的角色,真实体验角色的工作细节,寻找自身不足。在这阶段的后期还将按设置的场景,进行项目建设团队的配合训练,已体验团队协同工作,进一步发现问题。在后期改进阶段,主要是对前期模拟的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自身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改进,做好下一轮角色扮演的准备工作。
(3)设计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对于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较少。由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各研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的最佳评价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便是同专业同课程,不同的环境、不同学情也可以使教学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制定一个既符合本校环境特征又适合本专业学情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设计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包括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主动学习度、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项目执行能力的提升、学生和老师的意见反馈等多个方面。
4 新教学体系的效果分析
为了实践新教学体系的有效性,我们在本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班中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用新型教学法和传统式教学法进行授课,再对两个班的教学实践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我们收集了两个班级学生的课程成绩、学生课堂满意度、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动手能力评估等数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如图2(左)所示。同时也组织两个班随机10位同学参与专业招聘测试,并收集了相关能力的反馈数据,结果如图2(右)所示。
从图2(左)我们不难看出,收集到的四个指标参数值实验班均高于普通版,特别是学习兴趣指数和动手能力指数,优势十分明显。这有力的证明了新的融入了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新教学体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效果明显。从图2(右)的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测评蜘蛛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收集到的12个指标参数值中有8个参数实验班均高于普通版,特别在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动手能力4个方面,优势十分明显。这也再次验证了新教学体系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5 结束语
基于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新教学模式针对《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课程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新教学体系把握了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选取最适合的教学场景进行模拟教学、情景教学,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也促进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模拟情景的融入问题上,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很好的融入角色,所以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打折扣。分析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有学生心理因素、能力因素等多重原因,下一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争取早日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杨佩群.“角色扮演”参与式教学法调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3):7375.
[2]陈浩强.角色扮演教学法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