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社区规划研究浅谈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hao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加速推进,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从陕西关中农村社会发展入手,通过分析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关中农村近年来的发展变迁。通过对现实状况、矛盾问题以及发展机遇和未来发展潜力,提出适宜性的规模原则、空间组织方式以及相关规划设计原则。总结出一套适应关中地区城郊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模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社会发展;社会变迁;农村社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1.背景研究
  中国自古是农耕社会,农村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根”。在中国历史不断发展的长河中,农民通过种植粮食,饲养家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而形成了土地上精耕细作,生产上厉行节约,经济上富国足民、文化上天地人和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不均衡,农村社会发展一直被忽视和被遗忘,农村居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半数,这些人口已经逐渐成为弱势群体。现如今,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事业滞后,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等一系列的突出矛盾[1]。
  隨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瓦解,应当打破“城、乡”的对立,把“城、乡”看作两个不同的居住、生活、就业空间,应当引导城乡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两类空间在居住环境、就业空间、设施水平等方面的均衡化,实现城乡利益综合平衡。
  
  2.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初探
  2.1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现状
  关中地处陕西中部,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五个省辖地级市。“城郊村”是指村庄位于城市近郊地带,在地理空间上城市与村庄距离较近,城市与村庄关系紧密,村庄受城市辐射影响较大。这类村庄保留了较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乡土气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善,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由于与大城市良好的互动,在产业方面与城市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二者保持着物质交换,如城市为农村提供就业岗位、农具、家电等,农村为城市提供粮食、瓜果、肉禽、乳品、花卉等农贸物资,城市与农村相互支持,相互发展。由于在关中地区,西安特大城市的影响,将“城”分为大城市边缘地带型与小城镇边缘地带型。
  大城市边缘型地带的村庄,这类村庄依托城市发展态势明显,由于大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经济的增长逐步向农村地区蔓延,位于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村发展潜力巨大,并且有多种发展优势,处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活跃地带。村庄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城市经济强有力的辐射下,大城市边缘地带的农村正面临着高速发展与转型,包括村庄产业发展模式转型,有的村庄甚至需要搬迁,转型的农村内部复杂的社会矛盾也将予以关注。
  小城镇边缘地带的农村,他们依托城镇的发展,但是由于城镇经济水平的限制,并不能够为这些农村提供足够多的像大城市那样的就业岗位以及经济带动作用,但这类村庄仍然具有经济的发展潜力,但是需要发展时机。
  本文将研究西安市周边农村地区社区规划,受大城市辐射影响较大,正是属于大城市周边的村庄。
  2.2陕西关中农村社会变迁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社会也发生一系列变迁。非农化与城镇化变迁:在农村引入非农产业,建立交通网络,使得城镇化深入广大农村地区。生产方式变迁:由过去人力畜力的小农经济,逐渐向农业机械化发展。并且小规模的庭院经济已不能适应要求,人畜干扰十分严重。生活方式变迁:机械化所带来的生产力提高,解放了大量劳动力,生活不再被生产所束缚。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转移至非农产业。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趋势逐渐增强。农村家庭人口规模进一步缩小,以核心家庭成为主。
  通过以上变迁,现阶段关中地区农村面临着一些问题:包括城乡差距逐渐减小,根据对关中农村社会的调查研究,如今的社会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在逐渐打破。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务工。因此就出现了“空心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非稳态”的农村社会。农村服务及基础设施配置水平低,居民对于医疗、教育等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农村无法提供,因此促使人们进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公共服务,但城市生活成本很高,这就形成了一些矛盾。此外耕地大规模流转,土地要聚集,而农民宅基地分散,分散的宅基地散落在农村耕地之中,规模大,布局散乱,这严重影响了耕地的规模,很难使土地聚集,发挥出规模效应。以聚集为组织方式的农村新型社区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市场、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服务。土地流转带来的土地规模集中,也为农村社区规模化集中化的发展趋势奠定基础。
  
  3.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
  
  3.1就地城镇化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着从传统的工业社会走向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变迁,而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人性化已成为现时代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与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步伐仍有相当的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实现城镇化,绝不能走传统低度和过度城镇化的老路,应重新审时度势以抵消的城镇发展为重点,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实行城乡统筹方便农民就业创收,这样才是符合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所需的新型城镇化。这种新型城镇化不是表面上的农村人口集中城市,而是通过居住模式,生活方式,公共服务及设施水平等一系列精神及生活上的提高达到城镇的生活水平,即为农村“就地城镇化”。
  现实的情况中,农民已逐渐脱离了土地,其身份以及从事的产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单纯依靠土地维持生计的日子已经过去,城镇的发展辐射到农村。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也依靠从事二、三产业来谋生。这种从事产业的变化并不会导致其居住地的变更,相反,由于工作的不稳定性促使农民更倾向于在离家近的地方就业,以降低生活开支。此外,对于以土地作为根本的农民来说,大多还没有被纳入城镇的社会保障,土地是最后的生活保障。城镇生活的成本相对农村较高,高消费需要稳定的收入来支撑,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农民进入城市居住的步伐。农民在现实中,往往是选择距离居住地较近的地方工作。
  根据关中地区的区位条件以及社会发展概况,要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真正发展,同时考虑农民需求与自身条件限制,我们引出“就地城镇化”的概念。所谓农村“就地城镇化”,就是农村居民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就地在原有的居住地,通过生产来达到经济发展,增加收入,完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提高自身的素质,改变原有生活方式,享受跟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就地在原有的居住地通过合并村庄的方式组成新社区[2]。
  就地城镇化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也是政府引导城镇化的策略,更是主要利益相关的农村居民的认同。但就地城镇化并非常规的城镇化路径,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实施,归纳总结以下:
  (1)城市周边:所处的地区在城市的周边,能够感受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便利,这类地区农村居民受到城市影响较大。
  (2)工作周边:所处地区在就业机会或者潜在就业机会较多的地区,这类地区村民无需长途跋涉进城务工,并且可以照顾家庭生活。
  (3)家庭周边:所处地区距离家庭较近,包括方便照顾家庭成员,方便打理自家耕地,有一种离土不离乡的感觉,这样使村民没有过大的生活上的心理负担和生活压力。
  
  3.2陕西关中农村社区规划模式初探
  在关中地区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来实现,最重要的一点是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生活有保障,其次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增强农民生活保障。通过实现这些问题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同时应当发展环境优美的社区环境,防止“城市病”[3]。
  前文分析了关中农村地区现阶段面临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得出。农村地区城镇化路径为就地城镇化:首先在城市周边,可以感受城市化所带来的便利。其次所处地区就业机会较多,无需进城工作,因为进城工作生活成本较高。最后所处地区离家近,离土不离乡在生活上没有过大的压力。政策方面,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将宅基地进行整合,住宅集中布置,统一规划面积,将过大的宅基地缩减,用地指标置换到城市周边,依照级差地租理论,拍卖宅基地结余的土地指标,用土地拍卖得到的收益来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保证耕地不减少。社区规模:由自然村合并成组团,再由组团形成社区。考虑4—5个行政村合并,规模效应可以带动基础设施配置。选址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左右,农民接近自己的耕地。住宅设计:通过分析当下农村生活,住宅更趋于城市住宅空间模式,房间更加合理的布局,一些细节方面,例如餐厅满足4人就餐即可,节庆时,可与客厅连接可容纳20-30人就餐,将厕所、楼梯布置在住宅内部,设计露台、取消住宅后的巷道等。居住在向城市转型的同时也兼顾农村现阶段生活。街巷空间设计方面:突出变化,营造出更加丰富的空间层次。
  
  4.结论
  (1)社区规模
  农村社区规模的确定要结合公共服务设施的半径、农民耕作的半径、以及农村环境容量等,要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
  (2)空间布局
  农村社区在总体上形成一种小村并大村的模式,在区域内,形成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聚集行政村模式,形成一个个以服务设施为重心的社区。社区是以自然村合并组团,聚集成为社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3)交通组织
  规划步行、非机动车、机动车共享的道路,通过道路宽度的不同,营造出以步行、非机动车优先的道路环境。
  (4)社区风貌
  社区营造一种关中传统农村风貌,强调地域性与乡土性的传承。在社区中心规划公共广场,组团内部有街头广场,住宅有院落。构成“公共——半公共——私密”的交往空间。街巷也采用D/H在1.5——2.1范围的舒适空间,而且这样的空间相互交错,使得街巷更加丰富。
  (5)住宅空間
  在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不能适应当前需要的时候,新住宅空间对使用有了新的要求。例如取消前院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车库空间的多功能用途,露台空间的利用,室内室外进出入的流线等。都表现了现代住宅对于适应农村生活的细节,既能适应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又能集约土地,使社区成规模化。
  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结合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农民诉求,解决农村社区发展问题。突破自然经济和家庭经济,创新制度和组织。通过对关中地区农村社会的发展研究,分析发展变迁,得出一条解决农村社区发展的途径,找寻一种适应关中地区大部分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此外,农村社区规划是解决农村就地城镇化的一种方式,农村就地城镇化需要一定条件才能实现,文章通过研究关中地区农村分布,将此种模式适用于“城郊型”农村。①、“城郊型”农村所处城市周边,城市对农村影响辐射大;②、处在城市周边,就业机会多,农民打工成本低;③、所处地区离自家耕地近,在土地流转的过渡期,可以照看耕地。
  文章通过社会学分析,重点分析当今社会农民诉求,从农民诉求出发,具体解决实际问题,再与社区规划相结合,从规划的角度解决农民现实问题。从生活、生产等方面解决了农民现实问题,并且通过规划,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精神文明方面等有了极大的提升。在今后的关中地区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具有可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陶阳.关中新农村规划设计模式研究一一“大石头”模式篇[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2.杨世松.中国城市化期刊杂志电子版的[EB/OL]
  http://www.curb.com.cn/dzzz/sanji.asp?id_forum=012703,2009-11-20
  3.潘海生 曹小锋.就地城镇化: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浙江小城镇建设的调查[J].城市化建设,2010年9月:29—32
其他文献
摘要:农村道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是指从县城到乡镇、从乡镇到农村的公路。文章以柳州农村道路建设为例,在简要概括农村道路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农村道路在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問题,提出一些完善农村道路建设的思路,以确保农村道路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道路建设;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A  井陉县地处燕晋通衢之要冲,又处在我国经济发展“东靠西移”战略的中间地带,是海河
海洋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表演风格以古朴,豪放,气势恢宏而著称。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大,舞队庞大,角色众多,再加上乐队打击乐、吹打乐和彩旗组
历史人文遗存景观是城市的灵魂与城市文化沉积的见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区域特色越发走向国际化与现代化,如何在城市设计中展现历史文化特色是规划的一大
摘要:在当今经济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建筑行业也毫不示弱地紧跟时代脚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建筑施工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建筑技术中,高层建筑物的混凝土施工无疑占有着特殊的地位。本文就将围绕高层建筑中混凝土施工的运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强度混凝土;浇筑方案;施工质量;浇筑后养护事项  中图分类号:TA544文献标识码: A   
Temperature rise is a significant factor influencing microstructure during(α+β) deformation of TA15 titanium alloy.An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micro
在对中国规划的时代背景及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博弈现状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旧城更新,本文提出了零空间的设计理念,运用“化整为零--组零为整”对城市旧城更新的开发模式进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老城区问题凸显,新区开发建设势在必行。而行政中心外迁成为许多城市进行新区开发的手段之一。本文选择以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为导向的新区开发
摘要:我国园林绿化目前的趋势是彩色化、节能化、生态化、立体化。在彩色生态景观营造中,彩叶植物无疑是现代园林审美性的焦点和亮点。红叶石楠被广泛在园林绿化应用的新型彩叶植物,以其自身的特性及优点、发展优势成为这几年来新型彩叶植物培育成功的典范。  关键词:园林绿化;彩色植物;彩色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功  能目标日趋多样化,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发展,使得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类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和高层建筑物不断增多,建筑工程基层的开挖基础和深度不断加大。然而,现目前我国建筑岩土勘察技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当不断提高建筑岩土勘察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统一勘察规范、建立完善的建筑岩土勘察监理机制以及加强新设备和新技术在建筑岩土勘察中的使用,不断优化建筑岩土勘察技术,推动建筑岩土勘察技术的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设也推出了居住区绿化的新概念。经调查研究表明,居住区绿化更贴近居民的生活,也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生活新理念,因此,居住区绿化也成了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论文不仅对居住区绿化进行了慎重合理的规划与设计,还重点分析了绿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且创新了以人为本的新的规划理念,为了达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我们要采取有效地方式和措施极力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