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提高学生视野的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教室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打好基础,在将来的写作中如鱼得水。但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这是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学生是最调皮的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就导致教师在管理时不是很容易,而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时候,心理特点都是爱玩,不爱学习,喜欢看的书籍电视以搞笑的为主,如果书籍中要是有图片插入,那就更好不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找一些学生爱看的书籍,以提高阅读兴趣。
  【关键词】阅读兴趣;小学语文;兴趣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207-02
  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学生的阅读量越来越少,阅读量少是指学生阅读有效书籍的阅读量,现在的学生更喜欢阅读一些网络小说,就是电子书。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手机的使用有利于普遍,基本上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部手机,这也是学生阅读有效书籍量少的原因,教师要打破这样的情况,不可能把学生的时间砸了吧,也不可能把学生的手机没收,在学校可以没收,但放假之后还不是要把手机换给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可以给学生灌输阅读书籍的好处,让学生知道看电子书对自己帮助不大,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制作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生在阅读时,都不喜欢吵闹的环境,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阅读,教師要为学生创造出这样的一个阅读环境,教师在教学方法中,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阅读环境,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除了为学生创造安静的阅读环境,还要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学生提高阅读兴趣的开始,是最重要的一步,没有好的阅读环境,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不可能提高的,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阅读平台,同时为学生选择一些比较好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如,学生在选择阅读书籍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书籍来源,让学生的选择更多,教师为学生推荐的书籍,都要满足学生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学生喜欢看的书籍都是以动画为主,都是一些童话故事,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可以为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和《十万个为什么》,这些都是符合学生要求的书籍,学生在阅读时会更有兴趣,而教师也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在阅读时也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视野及写作能力。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也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要点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中,要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的思想,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故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都知道,在处于小学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可以以说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讲故事过程中,故事情节要满足学生需要,要符合学生喜欢的类型,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跟着教师的思想走,以免出现跟不上教师节奏。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将学生引到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切身体会情节内容,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该种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及习惯而制作的教学方法,在种教学方法,满足学生需要,教师在讲故事时,故事内容是要符合学生的爱好,教师不要将一些对于学生来说是无聊的故事内容,这样会得不偿失,教师讲故事的内容要根据学生需要而定,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骆驼与羊》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对该篇文章的观点,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在教学过程中能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该文章只要讲述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特点,人们在生活中药汲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这就是该文章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可以以讲故事的方法来为学生分析文章内容,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点,教师在讲的过程中,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完全投入到故事中,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在节课下课之后,学生都还在陶醉当中,这时,学生肯定会自己去阅读文章,课后复习,这正是教师想要的效果,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
  三、以丰富的书籍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学生阅读的读物也随着增加,但这并不代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小,甚至有部分学生根本不会去看书,学生大部分学生都以看电子书为主,忽视了纸质阅读,纸质阅读是中国的传统阅读模式,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继承下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学生的观点,教师要为学生准备丰富的阅读书籍,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为学生灌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让学生知道多读书的好处,经常阅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开放学生思想,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学生在阅读时,会遇到不知道阅读什么样的书籍而烦恼,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图书。教师在教学时,要时刻准备大量的书籍,以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及时为学生解决,语文看书是一时兴起,教师要为学生抓住这样的机会,所以教师在平时也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可以网络来准备丰富的书籍,在网上查阅一些资料,在自己备课本中记下书名,以上课时为学生提供读物来源。总而言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阅读书籍,让学生在选择书籍时有更多的选择,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结语
  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开放学生思维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改变学生对阅读的观点,也要引导学生阅读有意义的书籍,要让学生知道阅读电子书对自己帮助不是很大,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阅读好的书籍对自己的帮助不是一星半点,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好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准备丰富的读物,以为学生提供读物来源,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好的环境中阅读,以真正了解文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时,要有意识的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书籍,可以选择一些素材,为自己积累以后的写作材料,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满山.要巧于激发学生课堂阅读的兴趣[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2).
  [2]伍新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语文教材编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09).
其他文献
儿童短跑速度训练之我见华中师范大学王和平武汉第二师范学校戴武平随着短跑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参与田径训练者的年龄愈来愈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训练时,能适应各种年龄青少
本文在分析信息技术环境下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讨论了用户与信息服务系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角色转变,并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构成与功能进行了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86-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写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小学生处于成长阶段,从不懂怎样写作到学会写作是一个从模仿到独创的过程,读写结合是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的最好途径。同时,读写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其头脑中
本文复习国外近年来的有关文献,就自杀身亡者脑、凶杀犯和纵火犯中所出现的5-羟色胺(5-HT)异常,人格特征与5-HT的关系,以及可用于判断自杀危险性的一些临床标志作一综述。
【摘 要】微电影作为语文教学课堂的新型教材,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习写作技巧方面,可开发的潜力是无穷的,使语文作文教学很好地适应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丰富了作文教学的策略,打开作文教学新局面。  【关键词】微电影;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180-01  一、认识微电影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
【摘 要】核心素养理念影响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开发,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促进小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优化。为了走出当前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的困境,我在本文中分析了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仅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2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205-01  一、阅读分析法概述  阅读分析法来源于语文教学之中,是在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中普遍强调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中找答案,将材料中明显说明的、隐含的内容提炼出来,进而将其进行总结、概括和凝练的方法。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存在于任意学
【摘 要】当下素质教育正在大行其道,而在素质教育之中情感教育又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促进,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良好的塑造。本文将结合一些相关的资料,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86-01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