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kwokh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全体的感受,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就是整体感知,整体吸收,形成语感。如拿到一篇古诗文,让学生反复诵读,形成积累,这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我们知道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良好语感的培养。诵读对要求学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偏重知识,忽视语感的培养,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研究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在诵读中形成语感
  吟咏是眼、口、手、耳、脑多种感官协调的过程,在瞬间对语音、语调、节奏、轻重缓急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古代私塾中的语文启蒙教育,就是通过吟咏让学生体悟言语规律的。现在看来,学生跟着先生摇头晃脑地“之乎者也”,固然有其弊端,但朗读对培养学生语感的积极作用也不可忽视。
  新课标强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的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所谓“读多自然晓”,只有在有声的语言中再现艺术形象,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读出味道、意境、美感。
  不少专家研究表明,由于诵读中语调、节奏的反复刺激,会使学习者留下“声音映像”,这种映像如果受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流出。所以,少一些分析讲解,多一点朗诵吟咏,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揣摩中内化语感
  叶圣陶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语感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必须鼓励学生揣摩推敲,甚至咬文嚼字。
  考究某个字或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言大义”,仔细琢磨句子、段落的妙处及蕴涵的艺术魅力,学生在分析、比较、体会后,语感必然会不断增强,进而内化。
  重点字词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可以明白语意,也可悟到语言的情味,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处处匠心独具,而又不见穿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语感自然越来越好。
  三、实践体验,激活语感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去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这样表达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的引导和点拨,将隐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的理解就更深刻,感悟就更具體。
  一位名师曾说过:“要让学生走进语文,不只是听客观介绍,隔墙看花。”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走进语文?就是让学生去体验实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不是要把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标准化的一个,而是通过莎士比亚原作中的“这一个”去丰富、提升学生心目中的“这一个”。衡量语感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它是否具有独特性,能否见别人所未见,感别人所未感。所以,来自学生自身的体验实践弥足珍贵!
  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靠灌输生成的,只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感受产生于自身,感知自己的实践是语感得以生成和升华的唯一条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对此,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221124)
其他文献
认知无线电系统中,在频谱混叠或者缺少部分先验信息的条件下,能否将源信号分离出来决定了其通信质量的好坏。文中对一维均匀线性阵列结构下的混合信号模型,利用均匀线性阵列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探究学习,指出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假想或猜测进行实践学习,自主构筑知识体系,获得思维发展。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如果要在语文教学中推行更有效的探究学习活动,则教师要注意把握探究点,要充分利用那些最高效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围绕其进行深入挖掘,让探究学习更有效。  一、细节描写,随堂练笔  文本若要打動人心则需要围绕细节部分进行描写,教师可以将文本中的重要
目的探讨安柯微创旋切手术治疗良性乳腺肿物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治疗的良性乳腺肿物患者90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安柯微创旋切手术治疗,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炎性因子CRP、TNF-α及IL-6水平变化和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66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据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目前的情形下,语文的阅读教学往往趋于单一化,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停留在“整齐划一”的基础上,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个性化发展,故而难以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针对目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的现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所教授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对阅读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让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由于小学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儿童的抽象思维虽然已相当发达,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