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的眼中曾有一片微雨青色,甚至她笔下的人情世故,也有了冷眼观照的石子斑驳和人影青黄,所以她会执着法兰瓷,眼见杯中红茶汤水荏苒,任其化为一缕缕浮世青烟。但凡换一位懂得取舍的女子,如林徽因,那点冷青,也便示软为人间四月的晴空。这林家才女的杯盏间,必然深谙杯汤转寰,她兴许还会效法唐人煮茶,以青瓷滤色,斟酌出一番自己的《茶经》之道。至古美人如玉,不同的性格催生出不同的于世沉浮,而青瓷如玉,正点缀了持有者那谦谦温润的脾性。
青瓷和茶具
在古代,“茶具”的概念其实是很大的。唐皮日休在《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是“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连种茶的地方和采茶的人都归在内了。而现在我们日常所说的“茶具”或“茶器”,也左不过是茶壶、茶杯、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这类饮茶器具,再加上一些置茶工具,但就是这样简化了的茶具,却也可以花样百出。
茶具质料,更如同一曲变幻曲,从紫砂、瓷器、金属、竹木到玻璃等,各有优长,其中自瓷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且色彩缤纷,造型也多;彩瓷花色很多,以青花最引人注目。而青瓷胜在质地细腻、造型端庄,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
龙泉青瓷掌故
昔日美人君子多佩玉,甚至有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后产生如玉美瓷,便集聚了鉴赏与品味的必然与极致。而在这些冰冷枯寂,回顾生碧的青瓷系统中,又以龙泉青瓷最为丰腴玲珑,柔美可爱,可谓风姿独立。
青色如水凝在石中,石生青烟,便做青玉。而后人1禺得含铁质釉料,在窑内火焰光谱两极带中,烧成了一系变幻莫测的如玉青瓷,后逐渐渗入历代文人墨客的玩赏雅兴之中。它成熟成于东汉时期,历六朝、唐宋以至明清,美满千年。《爱日堂抄》记:“自古陶重青品,晋日缥瓷,唐日干峰翠色,柴周日雨天青,吴越日秘色,其后宋器虽具诸色,而汝瓷在宋烧者淡青色,官窑、哥窑以粉青为上,东窑、龙泉其色皆青,至明而秘色始绝。”上好的青瓷,必是“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磬”的,而那一方龙泉青瓷,则以其呈色稳定,丰满古雅的梅子青釉和粉青釉满誉世代。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宋元时便远销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1976年自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七千余件元代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多达九千佘件。欧洲更有文献称龙泉青瓷为“Celadon(雪拉同)”,将龙泉青瓷的色泽风韵与欧洲名剧《牧羊女亚司泰来》里的男主角雪拉同所穿瑰丽服饰媲美,从古至今,深受国内外欢迎。
龙泉窑遗址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市境内,创烧于北宋初期,此后窑火不歇,成为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它继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传统,取各窑之所长,釉色纯正,至南宋时期达到鼎峰。元末明初,景德镇窑业发展,青花、釉里红、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刺激了以釉色见长的龙泉窑,开始改良工艺,注重釉下装饰,与景德镇并起,为朝廷特供。
特殊工艺的风采
有关龙泉窑的生产工艺,明陆容(1436~1494,字文量,号式斋,太仓人)在《菽园杂记》中录有:“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他处皆不及。油(釉)则取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末,澄取细者,合而为油。大率取泥贵细,合油贵精。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型,俟泥干,则蘸油涂饰。用泥筒盛之,寅诸窑内,端正排定。以柴筿日夜烧变,候火色红焰无烟,以泥封闭火门,火色绝而后启。”真实描绘了龙泉窑旧景。
青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青瓷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随着还原气氛的强弱,呈现出各异的青釉、青灰釉与青黄釉,因此窑的结构,木柴的种类与干湿度,甚至窑内摆设的位置与所受温度不同,都会导致青釉窑系的釉色变化。而釉中的一氧化碳,作为青色发色剂的主角,难以稳定,导致青釉颜色无法烧成一致性。故青瓷器型虽随时代变化,釉色却只处在每次烧窑后的波动中,青瓷釉料调剂更需凭借烧造者的经验。青瓷之所以难得,便在于此。
而龙泉青瓷的成就,亦与历代制瓷匠师掌握的先进工艺密不可分。龙泉青釉大体上可分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类。前者见,于五代和北宋,后者见于南宋、元明。石灰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较小,易于流釉,因此釉显得薄。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高温下不易流釉,釉层厚,器物外观饱满。到了南宋时期,龙泉窑以石灰碱釉替代以往的石灰釉,通过控制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使得这类釉的外观获得一种柔和淡雅、如青玉般的质感,这就是龙泉粉釉。显微镜下,粉青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使得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的散射,达到与普通玻璃釉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而梅子青釉,烧成温度比粉青釉高,玻化程度更高,同时又有着比粉青釉更厚的釉层(釉层可厚达1.5毫米以上),因此釉色青翠,色泽可与翡翠媲美,又恰似青梅色,故有此名。其美玉般浑然一体的釉色,配之以朱砂底足和利用釉汁流动在器皿转折处呈现的釉色浓淡的变化,更增添其水凝玉脂的风采。
青瓷鉴赏
据科学研究,青瓷釉色在分光反射率的平均峰值,与人的肉眼对光光谱相仿,至古世人偏爱青瓷,不无道理。这美丽的青色谱,同时和谐了山水之色,带来婉约如诗词般的美好意境。当颜色入画,无怪乎历代多有名家迷恋上层层石青铺刷而成的青山绿水,而制瓷人和赏瓷人更将自然向往和山水之乐,融汇其中。
有言赏瓷,需先以肌肤的轻抚来体味口沿处陶工凝结的表现力,而后确认其形、胎、釉和烧结的因子。识瓷先识胎,要听声辨胎,解构胎土成分;观察施釉手法,则是对色的联想,在器物的生冷中掺入几分造物者的温情;而深入器与窑的共生关系,则反映了火与土的共融,那是久经淬炼方能达成的一生相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承人徐朝兴提及,一件青瓷,造型漂亮、釉色丰富饱满,才会让人忍不住拿到手里把玩,观察它的做工,细节,工艺是否精致。造型决定成败,而釉色成就灵韵,细节则指写精品。青釉的纯色与独一,是其魅力所在,即便是大师亲手烧制的同款青瓷,其釉色也有差别万千,而传达给收藏者的信息里,甚至会包含烧制当天的气候,制瓷人的情绪等元素。他表示,当工艺上升为艺术,每一件青瓷,都应该放在最明亮的地方供大家把玩欣赏,甚至是使用,这才是瓷器的生命所在。
青瓷和茶具
在古代,“茶具”的概念其实是很大的。唐皮日休在《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是“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连种茶的地方和采茶的人都归在内了。而现在我们日常所说的“茶具”或“茶器”,也左不过是茶壶、茶杯、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这类饮茶器具,再加上一些置茶工具,但就是这样简化了的茶具,却也可以花样百出。
茶具质料,更如同一曲变幻曲,从紫砂、瓷器、金属、竹木到玻璃等,各有优长,其中自瓷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且色彩缤纷,造型也多;彩瓷花色很多,以青花最引人注目。而青瓷胜在质地细腻、造型端庄,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
龙泉青瓷掌故
昔日美人君子多佩玉,甚至有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后产生如玉美瓷,便集聚了鉴赏与品味的必然与极致。而在这些冰冷枯寂,回顾生碧的青瓷系统中,又以龙泉青瓷最为丰腴玲珑,柔美可爱,可谓风姿独立。
青色如水凝在石中,石生青烟,便做青玉。而后人1禺得含铁质釉料,在窑内火焰光谱两极带中,烧成了一系变幻莫测的如玉青瓷,后逐渐渗入历代文人墨客的玩赏雅兴之中。它成熟成于东汉时期,历六朝、唐宋以至明清,美满千年。《爱日堂抄》记:“自古陶重青品,晋日缥瓷,唐日干峰翠色,柴周日雨天青,吴越日秘色,其后宋器虽具诸色,而汝瓷在宋烧者淡青色,官窑、哥窑以粉青为上,东窑、龙泉其色皆青,至明而秘色始绝。”上好的青瓷,必是“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磬”的,而那一方龙泉青瓷,则以其呈色稳定,丰满古雅的梅子青釉和粉青釉满誉世代。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宋元时便远销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1976年自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七千余件元代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多达九千佘件。欧洲更有文献称龙泉青瓷为“Celadon(雪拉同)”,将龙泉青瓷的色泽风韵与欧洲名剧《牧羊女亚司泰来》里的男主角雪拉同所穿瑰丽服饰媲美,从古至今,深受国内外欢迎。
龙泉窑遗址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市境内,创烧于北宋初期,此后窑火不歇,成为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它继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传统,取各窑之所长,釉色纯正,至南宋时期达到鼎峰。元末明初,景德镇窑业发展,青花、釉里红、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刺激了以釉色见长的龙泉窑,开始改良工艺,注重釉下装饰,与景德镇并起,为朝廷特供。
特殊工艺的风采
有关龙泉窑的生产工艺,明陆容(1436~1494,字文量,号式斋,太仓人)在《菽园杂记》中录有:“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他处皆不及。油(釉)则取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末,澄取细者,合而为油。大率取泥贵细,合油贵精。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型,俟泥干,则蘸油涂饰。用泥筒盛之,寅诸窑内,端正排定。以柴筿日夜烧变,候火色红焰无烟,以泥封闭火门,火色绝而后启。”真实描绘了龙泉窑旧景。
青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青瓷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随着还原气氛的强弱,呈现出各异的青釉、青灰釉与青黄釉,因此窑的结构,木柴的种类与干湿度,甚至窑内摆设的位置与所受温度不同,都会导致青釉窑系的釉色变化。而釉中的一氧化碳,作为青色发色剂的主角,难以稳定,导致青釉颜色无法烧成一致性。故青瓷器型虽随时代变化,釉色却只处在每次烧窑后的波动中,青瓷釉料调剂更需凭借烧造者的经验。青瓷之所以难得,便在于此。
而龙泉青瓷的成就,亦与历代制瓷匠师掌握的先进工艺密不可分。龙泉青釉大体上可分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类。前者见,于五代和北宋,后者见于南宋、元明。石灰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较小,易于流釉,因此釉显得薄。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高温下不易流釉,釉层厚,器物外观饱满。到了南宋时期,龙泉窑以石灰碱釉替代以往的石灰釉,通过控制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使得这类釉的外观获得一种柔和淡雅、如青玉般的质感,这就是龙泉粉釉。显微镜下,粉青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使得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的散射,达到与普通玻璃釉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而梅子青釉,烧成温度比粉青釉高,玻化程度更高,同时又有着比粉青釉更厚的釉层(釉层可厚达1.5毫米以上),因此釉色青翠,色泽可与翡翠媲美,又恰似青梅色,故有此名。其美玉般浑然一体的釉色,配之以朱砂底足和利用釉汁流动在器皿转折处呈现的釉色浓淡的变化,更增添其水凝玉脂的风采。
青瓷鉴赏
据科学研究,青瓷釉色在分光反射率的平均峰值,与人的肉眼对光光谱相仿,至古世人偏爱青瓷,不无道理。这美丽的青色谱,同时和谐了山水之色,带来婉约如诗词般的美好意境。当颜色入画,无怪乎历代多有名家迷恋上层层石青铺刷而成的青山绿水,而制瓷人和赏瓷人更将自然向往和山水之乐,融汇其中。
有言赏瓷,需先以肌肤的轻抚来体味口沿处陶工凝结的表现力,而后确认其形、胎、釉和烧结的因子。识瓷先识胎,要听声辨胎,解构胎土成分;观察施釉手法,则是对色的联想,在器物的生冷中掺入几分造物者的温情;而深入器与窑的共生关系,则反映了火与土的共融,那是久经淬炼方能达成的一生相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承人徐朝兴提及,一件青瓷,造型漂亮、釉色丰富饱满,才会让人忍不住拿到手里把玩,观察它的做工,细节,工艺是否精致。造型决定成败,而釉色成就灵韵,细节则指写精品。青釉的纯色与独一,是其魅力所在,即便是大师亲手烧制的同款青瓷,其釉色也有差别万千,而传达给收藏者的信息里,甚至会包含烧制当天的气候,制瓷人的情绪等元素。他表示,当工艺上升为艺术,每一件青瓷,都应该放在最明亮的地方供大家把玩欣赏,甚至是使用,这才是瓷器的生命所在。